复习资料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学的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体育课程的编制:除包含选择和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外,还包括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和评价。
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布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体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形,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28页)(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二)、全面发展体能(三)、提高机能水平(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3、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5)(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52):(一)、体育与健康课;(二)、课外体育活动;(三)、其他体育健身活动5、体育课程的特点(64)(一)、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的课程(二)、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三)、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四)、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6、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65)(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7、体育课程编制的三个阶段(68):(一)、体育课程设计阶段;(二)、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三)、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1、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击剑、投枪、狩猎下棋、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十分相似。
是现代体育的雏形。
2、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与年纪教学制度。
3、维多里诺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对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区分。
4、洛克提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
”把“骑士七技”作为绅士教育的构成因素,代表作“教育漫画”。
5、裴斯泰洛齐首次用“要素”的观点去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
6、巴塞多创建了以德绍五项(跑步、攀登、平衡、负重、跳高)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7、在20世纪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教育中心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对20世纪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20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9、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章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设立体操科。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比较全面的诠释了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体操科转为体育课。
10、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次年在海南、广东、宁夏、山东四省全面进行试验。
11、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 绝对力量:10—13岁,相对力量:14—17岁,速度力量:7—13岁,反应速度:7—11岁。
动作速度:7—-9岁,最高速度:7—12岁,短时耐力:10—15岁,长时耐力:14—16岁。
平衡能力:6—8岁,模仿能力:7—12岁,协调性:10—12岁,灵敏性:10—12岁。
12、学校体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的功能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它与学校体育的过程结构和学校体育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校体育的目标指一定时期内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空间范围内体育应达到的期望要求、结果和标准。
它是学校体育决策和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应达到的结果。
3、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综合密度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和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5、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
6、完整练习法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连续的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7、分解练习法指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部分,逐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
8、动作示范法指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范例,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9、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指以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为依据,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10、体育教学过程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
二、填空1、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六艺”,其中______射____和___御________具有体育的性质,_______乐____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2、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划分为_____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_______四个学习领域,并确定了相应的目标要求。
3、学校体育目标是通过____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_________两条基本途径来具体贯彻实施的。
4、一个规范、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要素:__行为主体___、____行为动词____、__情景或条件__和__表现水平或标准_。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学校体育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章的学习主要以了解为主,主要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我国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这些内容都不是学习的学校体育学的重点,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学校体育有个大概的印象,所以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中可以大概的阅读即可。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即使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与质量。
2、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第一次高峰出现在胎儿开始到出生后的第一年内;第二次高峰出现在青春期,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
3、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1)神经系统: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初中以后,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能较快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吗。
高中以后学生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全,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兴奋与抑制过程基本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作用。
2)骨骼肌肉系统:小学生肌肉横断面积小,肌肉纤维细长,肌肉水分多,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到高中后,肌肉长度和横断面积同时增大,肌肉增强,对力量耐力性素质练习承受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3)呼吸系统: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胸廓较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容积小,肺容积小,肺活量也较小,呼吸调节机能较弱。
高中以后,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肺活量也增大。
4)心血管系统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
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博输出量比成人低。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学校体育学第一编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转变贡献、思想:古茨姆茨:摆脱了学校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和能力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几个部分。
是体育方法体系化,按四个原则对体育教材进行分类:1.按运动项目分类2.按运动性质分类3.按运动解剖学分类4.按运动类型分类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体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主张按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
军国民教育思潮内容:1.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2.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3.重视学校体育4.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体育课程的新特征:1.力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基础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框架,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分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学校体育对学生心里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2.社会的需要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建立在一般意识形态或政治需要的基础上,表现为具有某种哲学或伦理学倾向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是一般教育原则或宗旨在学校体育中的直接应用2.“行为目标”取向,是将学校体育目标表述为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来展示3.“生成性目标”取向,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4.“表现性目标”取向,关注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范围或领域,是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至于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者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 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 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 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浮现。
学校体育学复习要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要点1、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人物维多里诺意大利创办快乐之家学校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夸美纽斯捷克近代学校体育之父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确立了学年班级教学制度巴赛多德国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第一所国外学校)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国博爱派教育家古茨姆茨德国近代体育之父,创造了“八项运动”,成为近代学校体育的普遍模式;新体育学说—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何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也称自然体育学说;新体育分为四个方面: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2、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吟诗3、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人物苏联凯洛夫提出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五大教学原则。
注重教师和课堂的中心地位,课堂节结构讲一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4、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四个阶段初创阶段(1949~1957年):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5、1979年5月《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扬州召开,标志我国学校体育进入科学管理阶段。
1990年3月国务院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6、我国本土的体育教学思想——“体质教育”教学思想7、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到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8、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当中从事的体育锻炼和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的总和9、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育人: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10、《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内容:受国务院于1995年6月真是颁布的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康计划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计划。
实施的对象是全国人民重点是青少年儿童。
11、2001年我国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性质是: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使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不定项选择题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三基”的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3.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是由下列学校体育功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因素决定的。
4.学校体育可为终身体育打下体质、意识、思想、习惯、方法、学历等方面的基础。
5.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
6、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7.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8. 体育课教学的概念具有双边性、教育性、技能传授,体育教学的阶梯性不在涵盖范围内。
9. 体育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传播媒介、体育教材。
10.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11.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其中礼、御、射、乐体现了体育的内容。
12.是心理特点组成因素的是气质、性格、才能。
1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有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情感的发展;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14.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15、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16,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口头评定成绩的语言法形式17.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因素有语言,器材设备、运动动作。
18.新兴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包含郊游,远足:体育舞蹈、健美操:旅游登山 ;攀岩。
19: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确立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制定实施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1章)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1章)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1章)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
(1章)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1章)7.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
(1章)8.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1章)9.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能力较差。
(2章)10.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2章)11.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
(2章)12、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3、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手工艺必修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3章)14、在学校体育目标制定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3章)15、《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4.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通常也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方面组织形式。
(3章)15.体育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
(4章)16.“健康第一”的提出,对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客观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4章)17.运动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动作技能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达到动力定型阶段 (也可称之为动作自动化阶段)(4章)18、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社会需求、体育学科因素、学生自身因素。
(5章)19、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包括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和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5章)21、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角色。
(5章)22、体育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5章)2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5章)24、课程实施实质上由三个阶段组成:起始阶段、实施阶段、维持阶段。
(6章)25、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可分为认知与定向、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熟练阶段三个阶段。
(7章)26、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
(7章)27、学习策略的本质在于对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
(7章)28、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强调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关注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较为低下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8章)29、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
(8章)30、在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采用的个体内差异性评价要简便、易操作;二是在评价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时个体内差异性评价要与绝对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8章)31、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8章)32、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
(8章)33、. 隐性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精神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
(9章)34、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通常要辅以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环节优化,才能确保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9章)35、对现有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9章)36、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9章)37、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0章)38、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个人锻炼活动小团体活动和。
(10章)39、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是一个以自觉自愿为主,强制规定为辅;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放为特点的操作过程。
(10章)40、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检查评价三个环节。
(10章)4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10章)4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1章)4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战略。
(1 1章)4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具有业余性、基础性、广泛性的特点(11章)45、课余体育训练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品德与作风等各方面的训练,其中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内容。
(11章)46、身体训练水平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
(11章47、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一般有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等。
(11章)48、选拔参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时,最常用的几项测试指标是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
(11章)49、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种。
(11章)50、课余体育竞赛有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多样性等特点。
(12章)51、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12章)52、课余体育竞赛是充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比赛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2章)53、竞赛规程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制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12章)54、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应考虑群众性可行性、常规性、简便性的几个方面。
(12章)55、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12章)56、体育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13章)57、体育教师要从职业型的“教书匠”转变为事业型“教育家”。
(13章)58、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3章)59、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13章)60、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3章)61、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环节,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也应以体育课展开。
(13章)63、为适应实习学校体育教学常规和该校教师教学特点的要求,在实习生试教之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上一次“示范课” (14章)64、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有岗前培训,院校培训和校本培训。
(14章)65、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14章)66、新体育分为“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等四个方面。
67、自然体育思想认为运动是人的本性,主张“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瑞式的人为体操。
68、1978年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69、1979年5月15~22日由原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扬州会议,重振学校体育的新秩序,引进了先进国家学校体育的新思想,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70、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71、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72、身体形态发育有两次高速增长期:一是由胎儿到出生后的一年内;二是青春期。
73、体能人们通常也称之为体力,反映这种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部分。
(2章)74、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
(4章)75、体育课程的编制包括“体育课程设计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76、体育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教学目标。
77、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生理称泛化系统)、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分化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生理上称稳定阶段)78、后一次课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才能产生练习的效果积累79、体育教学方法中的直观法包括动作示范、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多媒体技术、助力与阻力、定向与领先。
80、体育教学方法中的预防与纠错法包括强化概念法、转移法、降低难度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
81、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82、各项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观察与休息、学生互相帮助与保护等五项,各项合理运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则称为专项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