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式——金顶
金顶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7年第17卷第12期金顶铅锌矿区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金顶镇东3.5km处,该矿是伴生有银、镉、硫铁矿、天青石等多种有益组分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在矿床成因方面已提出过不少观点。
通过对金顶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该矿床属于陆(湖)相热水沉积矿(金顶型矿床)。
1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域位于三江褶皱系中段紧密收敛部位,兰坪思茅中生代拗陷的北端,弥沙河断裂带与澜沧江断裂所夹持的南北向断裂带之间。
弥沙河断裂带距矿区东约20km,这两个断裂带分别构成中生代拗陷东西两侧的边界。
矿区位于高坪—老母井向斜东翼、吡江大断裂西侧,为一穹隆构造。
穹隆上部及翼部主要由已倒转了的外来系中生代地层所组成。
两套地层之间,为水平推覆构造主断层F2所分隔(见图1)。
2矿床地质特征矿体主要产在下白垩统景星组与老第三系云龙组两套地层之间,矿体以层状、似层状、脉状结构存在。
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以及白铁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石英为主,天青石、重晶石、石膏次之。
矿石结构以溶蚀结构、次生长结构以及其他形晶粒结构为主,构造以胶结、条带状构造为主。
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3.1微量元素特征金顶铅锌矿床中黄铁矿、白铁矿Co的质量分数较高,一般达10×10-6~42×10-6,m(Co):m(Ni)为1.27~2.53,显示热液特征;Se的质量分数<1×10-6~13×10-6,m(S):m(Se)为27000;m(Sr):m(Ba)<1,Ti质量分数为10.8×10-6~879×10-6,均反映了深源。
从表1中可看出金顶铅锌矿体中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介于92℃~364℃之间,主要集中在150℃~320℃,反映了矿床中—低温成矿的特征。
闪锌矿中Fe,Se,Ga,Ge,In含量低,而Cd,Mn含量高。
滇西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围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滇西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围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朱志军;杨志娟;严锦洁;王何均【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7)1【摘要】滇西兰坪盆地是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顶铅锌矿是区内重要的超大型矿床。
为了查明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对金顶矿区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结果显示,稀土总量接近大陆上地壳的平均稀土元素总量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呈明显的右倾型,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
微量元素特征显示Cu的平均含量为24.4×10^(-6),未发生明显富集迁移。
Pb、Zn平均含量随矿体距离远近变化较大(Pb含量为2.9×10^(-6)~24.7×10^(-6),平均含量为13.1×10^(-6);Zn含量为8.8×10^(-6)~236.0×10^(-6),平均含量为76.6×10^(-6)),与矿体距离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距离矿体越近,含量越高。
稀土元素特征及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矿区围岩古近纪云龙组地层不是提供成矿物质的矿源层。
矿区石膏锶、硫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显示金顶矿区的石膏为晚三叠世三合洞组蒸发沉积型,且在适当的成矿温度条件下(150~300℃),石膏会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TSR),为金属硫化物矿床提供硫源。
【总页数】12页(P1-12)【作者】朱志军;杨志娟;严锦洁;王何均【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P595【相关文献】1.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岩相学和地球化学2.滇西北兰坪地区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架崖山-北厂矿段岩石地层特征3.滇西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区石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4.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5.滇西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精细刻画矿化过程:来自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和S-Pb同位素的证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级矿床学-造山型金矿

造山型金矿摘要:造山型金矿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其成矿模型为人们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就造山型金矿的特征、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且以胶东地区和小秦岭地区造山型金矿为例讨论造山型金矿的地球化学性质,并得出其成矿流体均有地幔流体的参与。
关键字:造山型金矿地球化学成矿模式存在问题1. 前言“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系指产于区域上各个时代变质地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增生构造有关的脉型金矿床系列,矿床形成于增生(accretionary)或碰撞(collisional)造山带的会聚板块边界上的挤压和扭压作用过程中。
在造山型金矿床这个术语被提出之前,人们一直把那些产于变质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床称之为“中温热液金矿床(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所谓“中温热液金矿床”是最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大多数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属于此类型(Hodgson et al.,1993;Sillitoe,1993)。
在对脉状金矿床研究的过程中,文献中涌现出了众多按不同标准进行命名的金矿床类型,如按围岩特征可分为绿岩带金矿床、浊积岩金矿床等(Keppie et al., 1986;Mueller and Groves, 1991);按矿化特征分为石英脉型金矿床、蚀变岩型金矿床、角砾岩型金矿床等(范宏瑞等,2005;毛景文等,2005);按控矿因素特征,可命名为剪切带型金矿床(Bonnemaison and Marcoux, 1990)。
随着大地构造、金矿勘查和成矿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类金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且都与造山作用过程有关,这类金矿床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2~ 20km),因此,Groves 等(1998)建议将该类金矿床称作“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
云南省兰坪县金顶铅锌矿边(深)部找矿前景浅析

233云南省兰坪县金顶铅锌矿边(深)部找矿前景浅析胡兴涛,杨俊楠,李仕斌(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216)摘 要:兰坪县金顶铅锌矿为特大型铅锌矿,随着矿山几十年的不断开采,保有资源量不断减少,增储工作提上了日程。
为了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笔者通过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特征综合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对矿区铅锌矿边(深)部找矿前景进行分析。
为矿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铅锌矿;找矿前景;兰坪金顶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4-0233-2Analysis on the prospecting prospect of Jinding lead zinc deposit in Lanp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HU Xing-tao, YANG Jun-nan, LI Shi-bin(Yunnan Institute of geology, geophysics and chemistry, coloured geology bureau,Kunming 650216,China)Abstract: Jinding Lead-Zinc Mine in Lanping county is a super large lead-zinc mine. With the continuous mining of the mine for decades, the amount of retained resources is decreasing, and the work of increasing reserves is put on the agenda.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specting prospect of the edge (deep) of the lead-zinc deposit in the mining area by analyzing the strata, structure, magmatic rock and ore b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ng area and integrating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It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next work in the mining area.Keywords: lead zinc deposit; prospecting prospect; Lanping Jinding1 矿区地质1.1 地层地层分为原地系统和外来系统两套系统。
亚洲最大铅锌矿——三阶段叠加成矿的金顶巨型铅锌矿床

亚洲最大铅锌矿——三阶段叠加成矿的金顶巨型铅锌矿床曾普胜;李红;李延河;王兆全;温利刚;刘斯文【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90)9【摘要】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作为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是三阶段成矿作用叠加的产物:第一阶段,是位于T1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之上的三叠纪三合洞组时期(T3s)碳酸盐岩中的海相热水沉积型(M-SEDEX-type)闪锌矿-方铅矿±天青石±菱铁矿矿床组合,分布于兰坪盆地西侧.第二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陆相湖盆中的热水沉积型(C-SEDEX type)矿床,是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时期(~110Ma,~65Ma),挤压形成的高山应力转向伸展而形成的深的断陷湖盆(“高山深盆”)中,沿同生断裂(批江断裂)喷流形成块状硫化物堆积于陆相红色砂岩盆地中形成的矿床,湖盆中靠批江断裂一侧,大小不等灰岩角砾堆积于山麓,向西砾径逐渐变小,数量减少,直至湖盆西侧灰岩角砾消失变为正常湖相红色砂岩沉积;并且湖盆中的硫化物沉积出现温度控制的分带现象,北东侧架崖山、北厂一带以细粒闪锌矿为主,南西侧南厂、白草坪一带以细粒方铅矿为主.第三阶段,新近纪时期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受到青藏高原东端逃逸挤压,兰坪盆地东侧中生代地层大规模向西逆冲推覆,甚至推覆体该在金顶湖盆上形成穹隆,将先前形成的金顶陆相湖盆中的铅锌矿封盖起来;同时,将三合洞组灰岩中M-SEDEX型层控铅锌矿±天青石矿层倒转推挤之穹隆北东侧的跑马坪一带;在中-上新世时期出现挤压后的伸展转换,伴随伸展盆地的形成和深部热液的上涌(在东侧维西-通甸断裂内甚至拉出大量的粗面质火山岩+碱性玄武质火山岩),再次沿沘江断裂上升的深部热液沿次级断裂、裂隙输送至矿质丰富的穹隆内,含矿热卤水使众多的灰岩角砾遭受氧化卤水交代,在角砾边部形成石膏-硫化物壳层,同时,铅锌组分活化迁移至逆冲推覆岩片中高孔隙度的景星组(K1j)砂岩中大量聚集,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Epithermal-type)的砂岩容矿的铅锌矿.其结果,导致金顶穹隆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三世同堂”的奇异景观,但各个世代的铅锌矿和硫酸盐具有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征,三合洞组时期的M-SEDEX型铅锌-天青石矿,δ34S值在+7.9‰~+21.12‰,显示出硫主要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特征;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的C-SEDEX型含灰岩角砾的细粒铅锌矿的δ34S值在-54.9‰~-1.0‰,显示出很大的变化范围,主要为负值,生物作用参与的特征明显;新近纪砂岩容矿的铅锌矿δ34S值在-2.2‰~+3.5‰,显示出深源硫为主的特征.这正是亚洲最大铅锌矿床形成的秘籍所在——特殊构造演化下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使矿质在有限空间内聚集.【总页数】15页(P2384-2398)【作者】曾普胜;李红;李延河;王兆全;温利刚;刘斯文【作者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100025;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中的地幔流体现实踪迹与壳幔混染叠加成矿机制 [J], 李春辉;刘显凡;赵甫峰;卢秋霞;吴冉;王艳艳;楚亚婷;肖继雄2.兰坪金顶跑马坪铅锌矿床幕式流体混合成矿作用——矿石组构证据 [J], 余静;唐靓;来瑞娟;杨天云露;杨献珍;刘星;薛传东;杨天南;侯增谦;宋玉财;向坤;梁明娟;王红岩;廖程3.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来自铅同位素组成的制约 [J], 郝宏达;宋玉财;庄天明;马建雄4.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演化 [J], 尹静5.白垩系膏岩层序对铅锌矿床形成的贡献——以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云龙组为例 [J], 曾招阳;薛传东;刘靖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一.区域地质简介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三江褶皱系南段,澜沧江大断裂与金沙江---哀牢山大断裂之间兰坪思茅坳陷北部、中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边缘,其东西向两侧分布着前寒武纪和古生代地层,并有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在盆地中堆积了近2万米厚的中生代海陆交替相和陆相沉积。
在古新世以未,兰坪至云龙一带形成了一条狭长的近南北向的 地堑带,沉积了厚达1000多米的第三纪含膏盐地层,区域构造线为南北和北北西向,褶皱强烈逆冲断裂发育,中生代地层“飞来峰”常见。
二.矿区地质金顶矿床由北厂、架崖山、跑马坪、蜂子山、西坡、南厂、白草坪等7个矿段组成,面积约14平方千米。
图1 金顶铅锌矿区地质图(据云南地质第三大队1989年勘探报告)1.地层在金顶矿区内发育了一套中,新生代地层,它们分为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前者以倒转层序覆盖在后者之上,外来系统地层由上三叠统和中侏罗统组成,上三叠统由老而新分为小古村组,三合洞组和麦初箐组,由砂砾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偶夹凝灰岩组成.厚度大于57m 各组端呈断层接触,有的组局部仅保存楔形残片,中侏罗统由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细砂 组成,属花开佐组,其与麦初箐组和景星组呈断层接触,厚度大于500m 。
原地系统地层由白平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白垩系分为下统景星组,上统南新组和虎头寺组,景星组由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k 黄绿色石英砂岩互层组成,厚约300m ,与上厦南新组整合接触;南新组由紫红色砂砾岩细砂 岩粉砂岩和泥岩韵律层组成,厚度大于245m ,与上覆虎头寺组整合接触;虎头寺组为浅灰紫 色夹浅灰色含石英砂岩,厚度大于100m ,与上覆云龙组呈角度不整合。
Q 第四系;E2g 始新统果郎组岩屑石英砂岩;E1y 古新统云龙组;E1yb 云龙组上段角砾岩和砂岩;E1ya 云龙组下段粉砂泥岩;K2h 中白垩统虎头寺组石英砂岩及粉砂岩;K1j 下白垩统景星组粗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J2h 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粉砂岩和泥岩;T3m 上三叠统麦初箐组含膏盐粉砂_细砂岩;T3w 上三叠统挖鲁扒组泥岩和粉砂岩;T3s 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灰岩夹白云岩;1 逆冲推覆断裂;2 正断层;3 性质不明断裂;4 地质界线;5 不整合面;6 正常岩层产状;7 倒转岩层产状;8重点调研取样位置;9铅锌矿体;10 勘探线及编号下第三系古新统是金顶矿床的賦矿岩系,可分为Eya, Eyb、Eyc3个岩性阶段。
《矿床学》习题思考和教学参考(1)

《矿床学教程》习题思考和教学参考一、习题思考第一章概论1、什么是矿床学?矿床学是以矿床为研究对象的地质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种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为矿产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2、概念解释:矿床(mineral deposit 或ore deposit)系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体为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独立的地质体。
矿体产状系指矿体在空间上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矿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ore)。
脉石——一般将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称为脉石(gangue),包括脉石矿物、夹石、围岩的碎块等。
矿石矿物亦称有用矿物,系指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
脉石矿物(gangue mineral)则是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夹石——矿体内这些达不到工业要求而不被利用的部分,一般称为夹石(horse-stone)。
矿石结构(ore texture),系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
矿石构造矿石构造(ore structure),系指矿石中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包括集合体的形态、大小以及集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生矿床(syngenetic ore deposits)是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epigenetic ore deposits)是指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且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矿床,矿石品位系指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
工业品位是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边界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是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矿样中有用组分所规定的最低品位数值。
矿床式——金顶

矿床式格式xx式x矿(不用x式x矿床,因为矿床式不正是特定的矿床)(每个矿床式包含三部分内容描述性模式、成因模式和找矿评价模型)一、描述性模式二、成因模式三、评价找矿模型四、主要参考资料白嘉芬,王长怀,纳荣仙. 198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 矿床地质, 4(1): 1~9.范承钧, 张翼飞. 1993. 云南西部地质构造格局[J]. 云南地质, 12(2): 101~110.高广立. 1989. 论金顶铅锌矿床的地质问题[J]. 地球科学, 14(5): 467~475.葛良胜,杨嘉禾,郭晓东等.1999.滇西北地区(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带的存在及证据[J].云南地质, 18(2):155~167. 胡明安.1989.试论岩溶型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特点—以云南金顶矿床为例[J].地球科学,14(5):531~538. 胡瑞忠, 钟宏, 叶造军等.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氦、氩同位素地球化学[J]. 中国科学(D辑), 28(3): 208~213. 闕梅英, 程敦摸, 张立生等. 1998. 兰坪-思茅盆地铜矿床[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7, 37~46.李朝阳,王京彬,肖荣阁. 1993. 滇西地区陆相热水沉积成矿作用[J]. 铀矿地质, (1): 14~21.罗军烈, 杨荆舟.1994. 滇西特提斯的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9~239.吕伯西,钱祥贵. 1999. 滇西新生代碱性火山岩、富碱斑岩深源包体岩石学研究[]]. 云南地质,18(2): 127~143. 覃功炯.1981. 关于金顶构造活动型冲积扇的认识[]. 地学研究, (1):11~26.覃功炯, 朱上庆. 1991. 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模式及找矿预测[J]. 云南地质, 10(2): 145~190.R. W. Hutchinson,1988. 层控矿床研究的新进展[J]. 国外矿床地质, (3):1~12.施加辛, 易凤煌, 文其錞. 1983. 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的岩矿特征及成因[J]. 云南地质, 2(3): 179~195.王江海, 颜文, 常向阳等. 1998. 陆相热水沉积作用—以云南地区为例[M]. 北京:地质出版社. 79~89.王京彬, 李朝阳. 1991.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REE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化学, 19(4): 359~365.温春齐, 蔡建明, 刘文周等. 1995. 金顶潜锌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J]. 矿物岩石, 15(4): 78~84.吴淦国. 吴习东.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构造演化及矿化富集规律. 地球科学, 14(5): 477~486.薛春纪,王登红,杨建民等.1999.兰坪金顶-白秧坪成矿流体中发现地幔He—壳幔流体成矿证据[J].地球学报, 20(sup): 385~389.薛春纪, 杨建民, 陈毓川等. 2001. 兰坪白秧坪Cu-Ag-Co多金属成矿学特征. 见: 陈毓川主编. 喜马拉雅期内生成矿作用研究[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69~83.叶庆同,胡云中,杨岳清.1992.三江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金银铅锌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17~246.尹汉辉, 范蔚茗, 林舸. 1990. 云南兰坪-思茅地洼盆地演化的深部因素及幔-壳复合成矿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2): 113~124.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06~278.张乾. 1991.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质找矿论丛, 6(2): 47~58.张乾. 1993.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J]. 地质与勘探, 29(5): 21~28.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495~501.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523~530.周维全, 周全立. 1992. 兰坪铅锌矿床铅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J]. 地球化学, 20(2): 141~1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式格式
xx式x矿(不用x式x矿床,因为矿床式不正是特定的矿床)
(每个矿床式包含三部分内容描述性模式、成因模式和找矿评价模型)一、描述性模式
二、成因模式
三、评价找矿模型
四、主要参考资料
白嘉芬,王长怀,纳荣仙. 198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 矿床地质, 4(1): 1~9.
范承钧, 张翼飞. 1993. 云南西部地质构造格局[J]. 云南地质, 12(2): 101~110.
高广立. 1989. 论金顶铅锌矿床的地质问题[J]. 地球科学, 14(5): 467~475.
葛良胜,杨嘉禾,郭晓东等.1999.滇西北地区(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带的存在及证据[J].云南地质, 18(2):155~167. 胡明安.1989.试论岩溶型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特点—以云南金顶矿床为例[J].地球科学,14(5):531~538. 胡瑞忠, 钟宏, 叶造军等.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氦、氩同位素地球化学[J]. 中国科学(D辑), 28(3): 208~213. 闕梅英, 程敦摸, 张立生等. 1998. 兰坪-思茅盆地铜矿床[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7, 37~46.
李朝阳,王京彬,肖荣阁. 1993. 滇西地区陆相热水沉积成矿作用[J]. 铀矿地质, (1): 14~21.
罗军烈, 杨荆舟.1994. 滇西特提斯的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9~239.
吕伯西,钱祥贵. 1999. 滇西新生代碱性火山岩、富碱斑岩深源包体岩石学研究[]]. 云南地质,18(2): 127~143. 覃功炯.1981. 关于金顶构造活动型冲积扇的认识[]. 地学研究, (1):11~26.
覃功炯, 朱上庆. 1991. 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模式及找矿预测[J]. 云南地质, 10(2): 145~190.
R. W. Hutchinson,1988. 层控矿床研究的新进展[J]. 国外矿床地质, (3):1~12.
施加辛, 易凤煌, 文其錞. 1983. 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的岩矿特征及成因[J]. 云南地质, 2(3): 179~195.
王江海, 颜文, 常向阳等. 1998. 陆相热水沉积作用—以云南地区为例[M]. 北京:地质出版社. 79~89.
王京彬, 李朝阳. 1991.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REE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化学, 19(4): 359~365.
温春齐, 蔡建明, 刘文周等. 1995. 金顶潜锌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J]. 矿物岩石, 15(4): 78~84.
吴淦国. 吴习东.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构造演化及矿化富集规律. 地球科学, 14(5): 477~486.
薛春纪,王登红,杨建民等.1999.兰坪金顶-白秧坪成矿流体中发现地幔He—壳幔流体成矿证据[J].地球学报, 20(sup): 385~389.
薛春纪, 杨建民, 陈毓川等. 2001. 兰坪白秧坪Cu-Ag-Co多金属成矿学特征. 见: 陈毓川主编. 喜马拉雅期内生成矿作用研究[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69~83.
叶庆同,胡云中,杨岳清.1992.三江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金银铅锌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217~246.
尹汉辉, 范蔚茗, 林舸. 1990. 云南兰坪-思茅地洼盆地演化的深部因素及幔-壳复合成矿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2): 113~124.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06~278.
张乾. 1991.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质找矿论丛, 6(2): 47~58.
张乾. 1993.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J]. 地质与勘探, 29(5): 21~28.
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495~501.
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523~530.
周维全, 周全立. 1992. 兰坪铅锌矿床铅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J]. 地球化学, 20(2): 1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