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五大家

古典社会学五⼤家古典社会学理论⼀、孔德1、孔德(1798-1857)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创⽴者,⼈称“社会学之⽗”著《实证哲学教程》(5卷),初步完成其实证哲学体系的奠基⼯作(第3卷中称为“社会物理学”,第4卷⾸次提到“社会学”⼀词)著《实证政治体系》(4卷),第2卷研究“社会静⼒学”,第3卷研究“社会动⼒学”2、⽣平1814年,考⼊由“国民公会”创办的巴黎综合⼯艺学校(相信科学将取代宗教建构新秩序)1817-24年,做圣西门的秘书1819-1824年,实证哲学的思想萌芽:需要⼀种以新建的精神权⼒为基础的统⼀的社会秩序。
824年,《实证政治体系》第⼀卷第⼀部发表(圣西门《企业家⼊门》第三部)圣西门强调企业家和银⾏家要⾸先起来改⾰;孔德强调要将理论⼯作放在改⾰活动之上1826年,只举办3次私⼈讲座。
精神失常1830-1842年,撰写《实证哲学教程》1837年,任理⼯学校的校外主考⼈1841年,失去主考⼈职务。
与克洛蒂尔德热恋⼏个⽉⿎吹感情⾼于理性和智慧,强调博爱是解决⼀切时代纠纷的良药1844年,创建“实证主义协会”,训⾔是“秩序”与“进步”1851-1854年,出版《实证政治体系》3、学术背景进步的传统杜尔哥1)深信进步的必然性2)⼈的知识遗产总是不断扩⼤、永⽆⽌境3)科学的发展及⼈类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孔多塞(《⼈类精神进步史纲要》)1)进化在未来将⾛向⽆限完美2)教育造就科学家,从⽽加速进步3)⼈们将抛弃迷信、宗教,全部进化成⾃由的和理性的公民秩序的传统(迈斯特尔)孔德对混乱的秩序恐惧,渴望秩序1)反对个⼈主义和天赋权利观念2)强调社会是有机体,不可能建⽴在个⼈天赋权利上3)社会是由道德⼀致性结合起来,由合法权威⽀撑4)没有将个⼈追求纳⼊其中的群体,就没有社会5)不同秩序相互和谐时,社会才是健康的6)认为⼤⾰命是灾难,社会秩序存在于经过精⼼调整的平衡之中7)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群体优于个⼈⾃由主义传统1)分⼯的⼯业形式带来了社会合作形式2)分⼯限制了⼈的理解⼒和创造⼒(斯密提出的问题:在劳动分⼯的同时,社会如何能够被整合在⼀起——这也是孔德、涂尔⼲关⼼的问题)3)企业家能创造性地协调劳⼯和资本,从⽽指导新的⼯业体系,创造美好社会(巴蒂斯特·萨伊——亚当·斯密的法国信徒)圣西门的影响1)科学的发展有⼀个序列,从简单到复杂2)关于⼈的完全实证的科学即将出现3)道德、政治、哲学、宗教将成为实证科学4)强调⼯业家在管理社会世俗事务中的决定性作⽤5)强调社会⼯程和社会计划,排除⽆政府状态6)强调等级制的必要性,强调杰出⼈物的创造性权⼒4、研究⽅法社会学要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观察法:“⼀个社会事实只有⽤⼀种预备性理论同某⼀其他社会事实联系起来才具有科学意义”实验法:“只要现象的正常进程显然受到⼲扰,就可以进⾏实验”⽐较法:对不同区域⼈类社会不同共存状态进⾏⽐较,可同时观察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法:贯穿于⼈类发展全过程的历史⽐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5、学说三阶段法则(知识的发展)神学形式:⽤万物有灵论、灵魂或上帝来解释事物形⽽上学形式:⽤抽象的哲学思考来解释事物实证形式:建⽴在观察、实验和⽐较基础之上的对于事物的科学解释科学发展序列:数学天⽂学物理学化学⽣物学社会学6、主要学术思想实证主义哲学实证哲学即孔德的“科学哲学”所谓“科学”,在此指以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性知识,认为在⼈的主观经验之外是否存在客观真理问题,不在实证哲学之列实证主义宗教——“⼈道宗教”1)1844年,组织“⼈道宗教”教派,⾃任教主2)通过其⼯业化秩序体系宣扬普遍的爱与和谐3)设想⼈类将进步到⼀种更⾼的精神层⾯4)理想是通过应⽤实证主义⽽仁慈地统治世界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三⼤部分: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动⼒学(变迁)&社会静⼒学(秩序)社会有机体论:孔德建⽴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出发点“社会”是⼀个有机整体,每⼀部分之于整体都有⼀定的功能社会有机体可分解为家庭、阶级或种族、城市或社区1)家庭:社会的真正元素,社会的“细胞”2)阶级或种族:社会的组织3)城市或社区:社会的器官社会有机体的纽带是语⾔、宗教和分⼯等社会现象社会秩序论:⽀配社会的原则:不能孤⽴地理解事实。
2018年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答案

第一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成绩:100.0分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系统性质,这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客观依据。
B、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的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3【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成绩:100.0分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A、费孝通B、潘光旦C、陈达D、吴文藻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2【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4【多选题】下有关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不正确的是()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B、费孝通写《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提议将社会学系的任务明确定位为培养“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所需干部“。
C、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是北大社会学系和清华社会学系。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们把类看做是自 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类。 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 包括在人的类本质之中,二是自由自觉地社会性的劳动。 “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 机能,是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 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 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相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 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本来是维持的生活的手段,但是异化 劳动使得这种关系变了,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不是维持生 活了,而是维持自己的生存。(《1844手稿》)
(五)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 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 的观念体系
2.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 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 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假意识
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 2.涂尔干的社会方法论 (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 1.社会整合或社会团结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整合的类型即社会类型的划分 3.社会团结的危机——社会解组 (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 1.自杀的定义 2.自杀的类型 3.自杀的控制 (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 1.涂尔干的社会建构——道德社会+道德个人 2.评价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客体社会;理想 社会
社会——理想的中心——宗教——集体仪式——集体 生活——崇拜社会的本质
《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宗教明显是社会性质的 ,宗教表现是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实在集合群 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 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考试必过版)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古典社会学三大传统:人文主义、实证主义、批判主义2.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即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
3.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即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4.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实证主义口号)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其思想局限:社会哲学、唯心倾向、乌托邦、保守5.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虚构阶段(神学)、抽象阶段(形而上学)、实证阶段(科学)6.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之处:●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是第一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
7.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紧张)和工业社会(和平)两种类型。
8.滕尼斯1887年《公社与社会》一书成为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认为人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理性),其体系分为一般社会学和专门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公社和社会、社会价值、规范、本质等),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9.齐美尔形式社会学:主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集中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忽略其内容。
形式有:统治、服从、竞争、合作、党派、分工等,小群体(互相依赖,保持个性),大群体(制度和法律,压制个性),个人与社会(矛盾)双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但与社会对立,因为制度和理性化压抑个性。
10.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的看法:冲突普遍存在,有积极功能(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安全阀机制)11.迪尔凯姆著作《自杀论》,提出了社会支持概念,社会整合与社会规范。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确立社会研究方法的准则:理论命题——理论假设——经验检验的研究步骤,价值中立的原则,解释社会事实拒绝还原论,不把社会事实的起因和功能混为一谈,批判目的论,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共变法与控制比较法12.涂尔干(法)社会团结: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第一节理论来源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一、社会行动理论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古典经典社会学理论

• (2)在他的社会学中,尤其是在探讨人类精神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阶段
论中,孔德并非是基于经验现实所得出的结论,而是在圣西门的揣测基础上 作的一种概念演绎,仍是属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过程。他虽然提出了实证 主义原则,但这些原则只是到了迪尔凯姆的手中才真正获得了生命。
路易·拿破仑政变而退出“实证主义学 会”. 1852 《实证主义教程或世界宗教概论》发表。 1856 孔德提议与耶稣会会长联合反对“西方狂 热的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1857 9月5日,孔德在巴黎逝世。
一、学术背景
一、启蒙主义:进步的观念——社会动力学
1、杜尔哥 他深信人类进步的必然性,而进步的动力在于科学的发展。
1804 在蒙上中学,开始放弃宗教信仰,接受自 由和革命的思想。
1814 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求学。 1816 复辟的波旁王朝怀疑该校为雅各宾派闭校.
孔德回蒙医学院学习医学及生理学,后又 回巴黎教数学谋生。 1817 8月,任圣西门秘书,与之合作至1824年。 1824 《实证哲学体系》第一卷第一部分出版.4 月,孔德将之售于圣西门发表,但未署孔 之名,两人关系恶化。 1825 孔德与当地妓女卡罗利娜·玛森结婚。 1826 4月,正式公开讲授《实证哲学教程》。 1826 因夫人第一次出走的刺激,加之用脑过度 而患精神病住院,八个月后未愈即出院。 1829 1月重新讲授《实证哲学教程》。 1830 《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 1835 《实证哲学教程》第二卷出版。
• 二、社会进步阶段
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 段应与人的智力发展阶段完全一致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第一节孔德的科学观一、实证主义哲学观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
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
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
"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二、科学的分类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
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天文学观察物理学观察实验化学观察实验分析为先生物观察实验综合为先"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
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
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
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
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第二节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学的对象"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
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二、社会学的方法1、观察法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2、实验法直接实验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3、比较法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4、历史法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第三节社会静力学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
二、人性结构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
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
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
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
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三、人性与社会1、人性与家庭家庭是建立在眷念之情基础上的情感群体,人类本性中利己与利他禀性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和谐的存在。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在家庭中得到体验。
家庭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2、人性与宗教宗教具有使人类个体与集体和谐的特点,它包含了人性的全部禀性:精神方面是教理;感情方面是仁爱;行动方面是制度。
它能有助于人的利他主义发展,使个人严格服从超越个人目标的社会目标。
提倡建立新的宗教-人道教。
"人类之爱是人的全部责任。
"信仰的对象是人类的大我,提倡爱人、爱人类,要把这种爱的宗教精神贯彻到感情、智力、行动中。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3、人性、劳动分工与国家劳动分工以及由分工引起的合作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
分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高,越有助于社会团结。
劳动分工产生分化,社会因分工形成众多小集体,形成独立的利益目标,可能助长个人主义,使社会团结受到影响。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总精神"的代表,是预防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对立,调和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矛盾,是社会秩序的监护者。
第四节社会动力学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进步是社会动力学的核心。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一、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论"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都前后相续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三个阶段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明现象的思想体系。
第二种思想体系是一个过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神学阶段:用神的观点看待一切,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宇宙间的一切。
形而上学阶段:用人格化的抽象物取代神,或者说,用抽象的概念取代神。
科学阶段:放弃对绝对概念的追求,致力于发现现象间的关系,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根本来源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人类精神变迁相一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军事阶段与神学阶段相一致,政治上宣传"君权神受",政治上"君主制度",崇拜神灵或军事长官,是军事或武力的社会组织。
过度阶段与形而上学阶段相一致,军事上由进攻性转向防御性,由对神灵或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政治上由君主制转向共和制。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工业阶段与实证阶段相一致,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资源得到大量开发,经济制度是追逐利益、谋求财富,学者和牧师发挥着协调人的感情,节制专职和利己,保证社会的共存和有序发展的作用。
人口、种族、气候、地理等也会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思考题:1、孔德实证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基本观点。
2、孔德如何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依据是什么?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第一节斯宾塞的科学观与进化原则一、斯宾塞的科学观斯宾塞也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主张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科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记录、整理主观感觉,指出它们的先后关系或相似关系。
知识分为三类:低级知识(不相联系的知识),科学知识(部分联系的知识),哲学(完全联系的知识)。
联系程度越高,表示的内容越抽象,但并不表示反映事物的本质更深刻。
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二、斯宾塞的进化原则进化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遵循的原则,是由"力"的恒久性决定的。
引力导致运动,斥力导致静止,二者的均衡导致分化和整合趋于均衡。
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化;从不确定、不定型、无序状态到确定、定型、有序状态。
进化遵循"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第二节社会有机论一、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尽管它是由分工的个体组成,然而在世代相续的每个社会所占有的地域范围内,这些个体群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普遍相似性,这恰恰表明由个体自称的集合具一定的实在性。
.......确定的生活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保持一定的固定性。
"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二、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一致性(1)都处在生长和发展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结构都会趋向复杂化。
(3)结构的分化都伴随功能的分化。
(4)分化的同时,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
(5)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也会趋向有机化,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小有机体。
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三、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差异性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1)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相对自由而分散。
(2)生物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集中在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社会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分布于每一个个体之中。
(3)组成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了整体而生存,社会有机体是为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是为了个体的幸福而存在。
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四、社会有机体系统生物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社会群体营养系统生产组织工人、农民(摄取能源)循环系统商业、交通商人、银行家等(分配能源)银行组织神经系统管理部门企业家、政府官员(调节行为)憎侣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第三节社会进化论一、社会进化同样遵循进化原则,其进化过程经历:人口规模扩大,结构和功能日益分化和复杂化,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管理和调节机制更加重要。
二、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自发完成的过程,也要经历生存竞争、优胜劣汰。
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三、社会为适应环境和进化,形成了一系列功能性机制,如语言、科学理论、艺术等。
这些机制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进化。
四、进化并不都是直线式的,有可能发生倒退;进化的方向并不都是单一的,不同社会并非都是同一进化形式的不同阶段;社会依其进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简单社会、复杂社会、双层复杂社会。
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思考题:1、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基本观点。
2、斯宾塞和孔德之间的一致与区别。
第三章埃米尔·迪尔凯姆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一个个人。
"社会事实的特征: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第三章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事实分为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
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式样等。
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宗教,道德,法律。
第三章埃米尔·迪尔凯姆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
要作到这一点,必须摆脱一切预断,并根据对外部特征进行定义的现象开始研究。
2、要区分常态现象和病态(非普遍)现象。
常态意味普遍的现象,而非特殊现象。
常态的现象并非都是合道德的现象。
研究常态现象就是要发现普遍的联系性。
第三章埃米尔·迪尔凯姆3、要坚持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
反对还原论立场,即从组成事物的要素去解释事物本身。
4、社会学的解释包括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
要注意区分二者,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因应到先于它存在的另一社会事实中寻找,运用共变法来验证;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到它与某一社会目标的关系中寻找。
第三章埃米尔·迪尔凯姆第二节社会与个人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特征与构成他的各分子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