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摘要]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时,应该坚持:准确把握道德生活实践原则,准确把握学生道德品质实际原则,注重激发学生道德反省意识原则,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原则,善于运用准确、通俗、生动的教学语言原则。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方法原则德育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准确把握道德生活实践原则道德之知就其性质而言是实践之知,是实践的一个部分。
它内在于人的行为,只有去行,才有真知,知,只有在行中才能最后完成,对于这种知的把握必须以达到某种实践境界为前提。
道德之知的对象是道德的生活、道德的行为。
总之,对于道德而言,人们不仅要知道它、承认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它,这是由道德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此外,道德之知是一种不完全的知,因为:第一,即使是源自于实践的知,它与实践的存在——人的生活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逻辑,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更为丰富的、复杂的内容和构成因素。
第二,人的道德生活和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认识(知识学习)的结果,还必须要有人的整体意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和行动的投入,要有各种“非知”的因素参与。
为此,在道德的行为和生活面前,道德之知是不完全的。
再有,道德之知又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一种未饱和的“知”。
道德所蕴涵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它不同于物,具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人的道德行为具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处的具体情况来做出道德决定,绝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知识来应对各种不同的道德情景。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作者:郑辛梓来源:《成才》 2014年第12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教学思想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它对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满堂灌”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为孔子首倡。
发展至今,它已成为了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教学优势及显著效果,早已为人们所推崇。
那么,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就表达得很清楚。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这里的“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学生经过学习和思考,对某一问题尚未达到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对某一问题还没有达到想表达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够由此推知其他方面,那就不必再继续讲了。
因为这个学生还没有积极主动去思考,教师讲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主张把掌握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反对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认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最终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展思维能力;其次,他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地启发;第三,他强调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孔子的这一教学思想启示我们,要运用好启发式,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敏锐观察和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启发式为主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启发式为主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以生为本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学好的可能,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潜质,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有精彩的学习行为。
教学中要落实三个“凡是”: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凡是学生能学会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
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体尝成功的愉悦。
(2)主导性原则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师要重在点化,善于引导。
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分析、综合,要指关键,教重点,释难点,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3)情感性原则在启发式为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共同培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是要热爱学生,微笑进课堂。
三是要正面激励引导。
四是以趣激学。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学校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课堂提问、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等都要关注不同的个体,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的教育。
(5)可接受性原则教师要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研究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准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另外,要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6)发展性原则。
即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课堂中人人参与、共同参与、达到认知、情感、行为参与的总和。
简述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简述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教师需要不断地将学生作为
主体来考虑,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互动合作来发掘知识。
以下是具体的要求: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2. 设计启发性问题:教师需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究。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视频、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问题。
4.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互动合作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发掘知识。
5. 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总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合作来发掘知识,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 1 -。
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与传统的直接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1.鼓励探究: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因此,在启发式教育中,老师需要营造出一个鼓励探究、包容错误的氛围。
2.注重体验:启发式教育强调“做中学”,即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
因此,在启发式教育中,老师需要设计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3.多元化评价:启发式教育强调对每个人都要公平地评价。
因此,在启发式教育中,老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等。
二、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因此,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问题卡片”等方式。
2.设计探究活动:在启发式教育中,老师需要设计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如实验、观察、调查、讨论等。
3.组织合作学习:启发式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探究活动中,老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
4.引导总结归纳: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采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
5.评价反馈:在启发式教育中,评价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三、启发式教育策略的优点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提高学习兴趣:启发式教育采用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增强记忆效果:启发式教育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遵循关键性、及时性、实效性、双向性、引导性的基本原则,根据师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巧妙选择和运用创境法、激情法、设疑法、寻思法、研讨法、故谬法、暗示法、点拨法、对比法等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立竿见影,如果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其实质或者对其运用不当或不熟,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参与教学,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
在运用该方法时,不能把满堂问当作法宝,其方法多种多样,有时教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通过适当的体态语言,就会使学生浮想联翩,具有启迪性,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1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1.1 关键性原则要顺利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关键在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启在关键和要害处。
所以,教师要分清教学内容之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
一堂课由几个不同的教学内容组成,其中每一个教学内容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
在抓住每一个主要矛盾的同时,更要抓住这堂课的主要矛盾,通过各教学内容的教学,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1.2 及时性原则要顺利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必须创设适宜的愤悱情境,做到并真正实现及时启发,尽量避免超前或滞后启发。
此时,教师必须通过设疑、铺垫和相应的的启发诱导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出现高度紧张而活跃的思维,将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水通,口欲言而未能”之境界,教师抓住教学内容之本质,稍加点拨要害处,启发的效果自然显现出来,自然会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1.3 实效性原则启发式教学实施前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不同,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讲求实际和实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式问题(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式问题第一篇范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式问题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问题。
1. 启发式问题的定义与特点启发式问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思考性:启发式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2.具有探究性: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具有挑战性:启发式问题往往涉及到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4.具有引导性:启发式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掌握新的知识。
2. 启发式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启发式问题:1.导入新课: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2.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互动。
3.练习与反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4.总结与拓展: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 启发式问题设计的原则在设计启发式问题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式问题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相衔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可过于复杂。
2.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启发式问题应针对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式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启发式问题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4. 启发式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在运用启发式问题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时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绪,适时提出启发式问题。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贯彻启发教学原则的要求

贯彻启发教学原则的要求贯彻启发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要求。
启发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贯彻启发教学原则,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考虑。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引入、实验探究、讨论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其次,贯彻启发教学原则还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启发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自由地表达、探索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贯彻启发教学原则还需要教师注重在评价环节中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
启发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同时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贯彻启发教学原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评价等方面全面考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并在评价环节中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启发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启发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夫子。
它的原式是“不愤
不启,不J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它的变式是《学记》中的“善喻”,即“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实行启发式教学,除了要遵
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启发式教学自身所
固有的一些原则。
一、愤启l啡发—独立思考原则
“不愤不启,不J啡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
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学生思而有所得,但
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告诉我们不“愤(心求
通而未得)徘(口欲言而不能)”不启发,要在学生
“想”到“愤徘”之时再给予启发。
这句话表而上说
是启发的时机,其实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因为“愤
们卜”的前提是“想”。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人们认
识事物都有必须经过“想”个环节。
启而不发,不只
表现为学生说不出来,还表现为学生想不出来。
想是
关键,是启发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连想都没想,
还谈什么启发式?
评价一位教师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得如何,首先
要看他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看他是否注意创设
“愤徘”氛围。
创设“愤J啡”氛围的主要手段是提问、
设问和质疑问难。
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一是问题要
难易适度。
问题过难过易都创设不出“愤J啡”氛围
二是提问、设问或质疑后必须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这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的时机,因为人们思考是需要
时间的,特别是思考那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需要时
间。
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就根本创设不出“愤
徘”氛围来。
三是问题必须少而精。
问题少才能有足
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精才有思考价值
二、“道而弗牵”—主体性原则
“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
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必
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
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学生学习和
发展得如何,关键还在学生自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
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学”为
“教”服务。
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只顾往里而
装东西。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一
律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做不到的事情再为他们引路,搭桥。
切记: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要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主动训练自己的技能,主动发展自己的智力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必须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一是帮助学生树立
明确的学习口的。
有了明确的学习口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就会时刻鼓舞自己奋发图强,锲而不舍
二是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兴趣的事情愿意做,愿意做的事情容易成功。
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导入、趣味过渡和观察、实验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消化,自己去吸收。
三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教师的“教”只能解“一饥”,不能成为“百饱”。
要终身受用,还必须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从教师那里不但得到“鱼”,而且得到“渔”,因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样才能终身受用。
三、“开而弗达”—主导性原则
“开而弗达”是说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主导胜原则。
过去说“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教”,即教知识,教书,按着这样的理解,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教师和学生靠知识和书本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其实,“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而,即教师“教”学生,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教师和学生直接联系,教学相长“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
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
教师要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
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综合,要指关键,教重点,释难点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要在学生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即在创设了“愤}h}}'’氛围之后进行。
启发式教学重在引思,一是在学习思维没有方向时指出思维的方向,二是在学生思绪万千时提示正确的思路,三是在学生思维过不去河时,铺路搭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旧引新,温故知新
四、“强而弗抑”一清感性原则
“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而不批评压抑。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情感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孔夫子是重视学生情绪的典范。
从《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待坐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以师长的身分教训人,而是以平等的身分和学生相处。
他告诉学生,不要因为教师年长在发言时有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时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发言。
对学生的发言,孔子不直接表示“对”或“不对”,而是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去感,hA,自己去发现孔子热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每一个侧而。
对学生善于因材施教。
一次甲乙两个学生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老师,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Ipl答甲是:家里有父兄,何不请教后再做。
回答乙
是:立刻去做有人不解其意,孔子解释说:甲办事
鲁莽,我教育他三思而后行;乙办事谨小慎微,我鼓
励他大胆做事孔夫子对学生不打骂,不训斥,而是
循循善诱,值得后人学习
情感管理在西方已经盛行溯其源,应该说来自
启发式教学思想中的“强而弗抑”。
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情感性原则,因为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士可
杀不可辱”,教师对学生要信任和宽容。
言辞不应有
丝毫伤害学生的意思“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气n
对学生要期望和肯定。
每个个体有每个个体的特点,要扬其所长,长善救失。
要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二是要热爱学生,微笑进课堂。
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可信任。
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以形成亲切、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以此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学有所成。
三是要正而引导,多加激励。
表扬好的、对的,对差的、错的是一种激励;鼓励提高幅度大的,对提高幅度小的也是一
种激励;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正而提出要求,也
是一种激励。
总之,教师要注意说话方式,要对学生多激励而不批评压抑。
五、“以三隅反”—举一反三原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再往下教了(待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再往下教)强调启发的口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举一反三原则。
举一反三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举
一知一,举二知二,学生只能简单复述教师的结论和例证,那就没有启发性,也不能叫做启发式教学。
举一反三实际上是培养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要培养有能力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自己必须善于举一反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感染学生。
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一是要精讲精练。
让学生在精讲精练中掌握问题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然后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比如
教反问句,《论紧张》结尾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尾连用了三个反问句,《白杨礼赞》结尾连用了四个反问句。
如果在前一课中“举一隅”,把反问句的作用讲清,把连用反问句的作用讲清,到后两课中自然能“以三隅反”了。
如果此时再“以三归一”,以后学生再举一反三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类比和对比去比较异同,去大胆联想。
如从带刺的草到锯,从鱼的上浮下沉想到潜水艇,从水开壶盖动想到蒸汽机等。
三是鼓励求异创新。
发明创造,多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求异创新。
所以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课堂发言有的支离破碎,有的和标准答案
谬之千里,这时也不要嗤之以鼻,只要有新意,能显示出他们的思维水平,都应该予以鼓励。
作者单位:大庆市62中学
黑龙江省肇东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