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枚乾隆时期的珍贵玉印
故宫珍藏的乾隆皇帝玺印大全,尽是帝王风范!

故宫珍藏的乾隆皇帝玺印大全,尽是帝王风范!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
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
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
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
“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
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
“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
”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
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
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乾隆御赏”竹根印,清乾隆,长2.1cm,宽2.1cm,高1.7cm。
“乾隆宸翰”方石印,清乾隆,长3.6cm,宽3.6cm。
“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
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

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
江 湖
国的皇帝玺印从秦始皇开始。公元前
我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推行了 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自封皇 帝,对他所用的东西都有专门的规定,对于皇帝 印章也有一定的说法。在秦始皇以前,谁都可以 用“玺”称呼自己的印章,“尊卑共之”,没有 等级区分。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只有皇上 用的印章才尊称为“玺”。民间或公侯则称为 “章”“印”,这样就把皇帝的印章和一般人的 印章严格区分开来。
史学家称,秦王嬴政有六方印章——乘舆 六玺代表皇帝的最高权威,即天子三玺 ( 天子之 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 ) 和皇帝三玺 ( 皇帝之 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 ),代表皇权的不同方 面。乘舆六玺被历朝历代沿袭,成为代表皇权 和国家权力的重要象征物。一旦失去,就意味 着对权力的失去,对国家占有权的失去,也意味 着一个朝代的结束。这一观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 期。
据悉,清乾隆皇帝“太上皇帝之宝”交龙 纽方玺,是 1796 年,也就是乾隆传位给儿子颙 琰那一年所制。这方印玺的印纽是一条龙,整方 印用新疆和田青玉琢制而成,质色纯美。这方印 玺印面边长大约 12.8 厘米。大小在乾隆二十方 不同尺寸的太上皇印玺中排位第二,也是乾隆实 际使用过的太上皇印玺中最大的一方。
9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该件制作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 年)的“太 上皇帝之宝”,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 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 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该方藏物为清宫帝后宝 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 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 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郭福祥清代皇帝玺印的鉴赏和收藏

郭福祥清代皇帝玺印的鉴赏和收藏编者按:1月24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八讲邀请钟表鉴定专家,杂项专家郭福祥先生王讲卉代皇帝玺印的鉴赏与收藏。
郭福祥1985-1989年在吉林大学考古系学习,毕业后到故宫博物院从亨保管工作,观为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宫廷生活文物的保管、研究、陈列工作,擅长明清帝后玺印及钟表、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
著有《明清帝后玺印》《明青皇帝与钟表》《中国皇帝与洋人》《故宫钟表》等专著。
近年来,他为重新认识青代帝后玺印并推动其市场价值提供了大量学术支持。
皇帝玺印的早期历史皇帝玺印是在皇帝出现以后才有的。
中国的皇帝玺印从秦始皇开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自封皇帝,对他所用的东西都有专门的规定,对于皇帝印章也有一定的说法。
在秦始皇以前,谁都可以用“玺”称呼自己的印章,“尊卑共之”,没有等级区分。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只有皇上用的印章才尊称为“玺”,在民间或者是一些公侯则称为“章”、“印”,这样就把皇帝的印章和一般人的区分开来。
据历史记载,秦王赢政有六方印章代表皇帝的最高权威,即乘舆六玺,包括天子三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和皇帝三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代表皇权的不同方面。
乘舆六玺被历朝历代沿袭,成为代表皇权和国家权力的重要象征物。
一旦失去了,就意味着对权力的失去,对国家占有权的失去,也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
这种观念一直到明清时期还是如此。
通观中国历史上皇帝玺印的状况,可以看到皇帝的玺印大致有如下发展和变化特点:一是御宝数目由少变多。
从秦始皇一直到秦、汉、魏、晋,都是六玺。
后来逐渐增多,到南北朝时的北齐曾经出现一个大的木印,压在公文等文书上,这方印进入御宝的范围,使皇帝御宝成为7方。
到唐代是8方,明代的时候是24方,清代乾隆的时候是25方,也称“二十五宝”。
二是宝文由简到繁。
秦代皇帝御玺用小篆,随着统治者民族属性的改变,宝文逐渐发展成多种文字并存的状况,比如清代御玺出现汉文和满文的结合。
故宫博物馆藏玉玺印

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
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
外椟绘凤文。
”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
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
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
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
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
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
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
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秦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和氏璧为玺,后历代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
秦始皇为了维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玺和用玉制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多把皇帝用玺称为“玉玺”。
汉代张衡在《东京赋》中云:“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
”玉玺和通天冠、皇帝所佩的丝带、宝剑一样,都是皇帝的专用之物。
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印玺特别多。
据《乾隆印薮》著录,乾隆皇帝用印数量多达1800余枚,清宫收藏的书画或古籍往往盖有其印章。
乾隆帝所用玺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材料精美,体量巨大。
印材质地多采用田黄、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间稀罕之物为之,而且形制规整,其他材料主要有铜、石、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
其中,玉材所占领比例偏多,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品种。
不少玺印体量较大,有的大如手掌,因此可以看到他在内府所藏历代书画上钤印,特别是一些手卷、册页之类的小幅作品,仅盖上一枚“乾隆御赏之宝”的印章,就足以毁掉这些娇小的作品。
其次,印文工整、笔画匀停。
印文在分朱布白上对比强烈,朱文印的边框很厚,文字线条也较粗,转折处多取小篆的圆润流转,刀法以切刀为主,用双刀和多刀刻制完成,如拉锯一样反复切出均匀圆润的线条,而非齐白石等人快意劲爽、单刀直入的冲刀技法。
再次,数量众多,重复品多。
据考证,入关以前,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的“满洲建州卫印”,而皇太极有两方满文金印。
其他的皇帝的数目大致是: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嘉庆400多方、道光不到100方、咸丰30方、同治20多方、光绪70-80方、宣统约50方。
而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估计,乾隆一生所用玺印多达1800余方。
而同一内容的印文有时多达几十方,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奉三无私”11方,“惟精惟一”11方。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中国玉器,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灿若星辰的玉文化历史遗存中,玉印是极富特色的古代玉器之一,同时也是格外珍贵的古代玉器品种。
为什么古代玉印格外珍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章最早出现在商代。
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文早期印章多为铜印,最早的玉质印章出现于西周时期。
2016年,陕西省渭南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在一座西周早期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枚龙钮形玉玺。
这是迄今为止,西周早期墓葬首次发现的随葬玺印,也是中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
陕西渭南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龙钮形玉玺根据先秦玉器珍贵的价值属性,我们不难推测玉玺拥有者的贵族身份,其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上层贵族,如果没有相当的权势和财富,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贵重的宝物。
同时,结合现代考古发掘的诸多玉印实物,还可以印证历代史籍关于古代玺印的另一则记载。
按照先秦惯例,带有私人姓氏的印章往往讲究“生佩死殉”,意思是玺印主人生前会随身佩戴玺印,去世之后玺印则会作为逝者的重要印信被随葬。
战国“陈顺”玉印战国“陈顺”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文路两面玉印,秦代。
天津博物馆藏。
长1.7厘米,宽1厘米,高0.6厘米。
甘肃馆藏精品丨汉“杜宝”玉印汉“杜宝”玉印,汉代,一级文物。
旧藏。
印面长1.3 厘米、宽1.3 厘米、通高1.35 厘米。
和田白玉。
方形,龟钮。
印面以铁线篆镌刻“杜宝” 二字。
玉质洁白莹润,雕刻精细生动,镌刻细劲,书体秀美。
古代印章以玉作印材的,秦汉以前比较少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卫宏曰“……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此说虽主要指官印而言,但至汉代若无僭越之风,一般人是不敢用玉印的。
九龙金玺龙印底下的4个字

九龙金玺龙印底下的4个字
摘要:
一、九龙金玺的简介
二、龙印底下的四个字的内容
三、四个字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四、四个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
正文:
九龙金玺,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件皇家宝玺,为乾隆皇帝所制。
玺身为圆形,直径约为11.3厘米,高约为9.8厘米。
其上雕刻着九条立体浮雕的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龙印底部镌刻着四个字,分别为“唯精唯一”。
这四个字源于《论语·尚书》中的“精一之至,至于无形”,强调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
乾隆皇帝以此为玺文,意在告诫子孙后代,治理国家要专心致志,秉持初心,方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唯精唯一”四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应用。
首先,它体现了专注的力量。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都需要专注于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这四个字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保持初心,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克服。
最后,它还传达了诚信的品质。
一个人只有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总之,九龙金玺上的“唯精唯一”四字,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专注、坚持初心,并秉持诚
信待人。
历史趣闻乾隆帝的四大无价之宝是什么?宝物的下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乾隆帝的四大无价之宝是什么?宝物的下落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过于大清的乾隆皇帝。
他在位六十年,又当了四年太上皇,64年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以及各种玉玺。
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过于大清的乾隆皇帝。
他在位六十年,又当了四年太上皇,64年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以及各种玉玺。
死后这些奇珍异宝与之同埋于裕陵的地下宫殿中。
然而,1928年7月2日,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以演习为名包围了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一夜之间连掘慈禧和乾隆两座陵墓并将其洗劫一空,包括这些奇珍异宝、金银珠宝在内的陪葬品装了满满二十大车返回驻地。
最终这些奇珍异宝被盗出后,颠沛流离,流落世界各地。
一、玉玺“八徴耄念之宝”“玺”这个字变得尊贵是在秦朝。
秦以前,不管官印、私印,都可以用上这个大名。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玺”,臣民的只能叫“印”。
乾隆帝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独冠帝王之首,是他爷爷康熙的15倍,是他父亲雍正的11倍。
乾隆的一方方玺印是他为自己漫长人生路上树立的里程碑,也是他心情的晴雨表。
他打了胜仗要制玺纪念;抄录诗作要用玺点缀;70岁刻“古稀天子”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犹日孜孜”,80岁刻“八徴耄念之宝”及与之相配的“自强不息”,都体现出不服老的劲头;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用的一方玺措辞极其直白,上面赫然写着“归政仍训政”,明摆着讲,虽然儿子当皇帝,但大事还得老子说了算。
乾隆在位时,刻的第一方皇帝玺印,内容就是“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元年(1736年)的正月初四,雍正皇帝已经去世4个多月,居丧的哀伤气氛被改年号的喜庆所取代。
25岁的年轻皇帝让身边的太监拿着一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枚乾隆时期的珍贵玉印
古代玉印具有佩饰和凭信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地位和财富的体现。
到了汉代,玉印成为流行时尚,精美程度达到了鼎盛。
自明代文人篆刻入印以来,到清代乾隆时期,文人治印之风大为时尚,流派纷呈,百花齐放。
在此基础上壮大起来的玉印文化在清代文人思潮的推波助澜下,达到了足可与两汉玉印章相媲美的焕然一新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了华夏玉印史上自两汉以来玉印文化的第二次空前繁荣局面。
一时间,从皇室到民间,不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平头百姓,无不以拥有一方精美的玉印为乐。
厦门华侨博物院收藏两枚乾隆时期的珍贵玉印,是上世纪50年代,厦门华侨博物院倡办者、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从北京征集来的。
成亲王永理“诒晋斋”玉印
其中一枚为碧玉,双龙钮,正方形印章(图一)。
印文刻篆书“诒晋斋”三字,属于斋馆印。
古人常为自
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
唐代李泌有“端居室”玉印,大概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宋元以后,这种风气渐渐盛行,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
元代书画家赵孟?\有知名的“雪松斋”,明代书法家文征明说:“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这些斋馆印大多是文
人治印的产物,属于闲章的一种,包含着拥有者的志向情趣、纪年记事、寄情怀旧、文化元素等重要信息,也是篆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
“诒晋斋”是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理的书斋名。
永?w因皇太后赐其西晋陆机《平复帖》,故将其书斋
名改称为“诒晋斋”,又号诒晋斋主人。
永理工书,善真、行体书,兼及篆、隶,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为清中期“四大书法家”。
他刻有《诒晋斋巾箱帖》、《诒晋斋法帖》两部丛帖。
著有《诒晋斋诗文集》《诒晋斋诗文续集》《诒晋斋随笔》《听雨屋集》等书。
永为皇室主要成员,又是清代盛时书法大家,用印是非常讲究的,他用和田碧玉篆刻印章“诒晋斋”,意义非
同一般。
“诒晋斋”的含义,“诒”字意同“贻”字,是取赠送、贻赠、馈赠之义,“晋”因西晋陆机《平复帖》而取名。
可见成亲王对《平复帖》的珍爱和尊重程度,把自己原来用了多少年的书斋改名。
也有记载说,成亲王因得到《平复帖》而重新建造了一座书斋,取名“诒晋斋”。
他用珍贵的和田碧玉篆刻了这枚“诒晋斋”汉篆书印章,不仅可以看出他对《平复帖》珍视、爱戴之情,也让
我们看到清代皇家重视、尊重、保护前代历史文物的情怀和清中期文人治学和审美的态度与情趣。
“诒晋斋”玉印边长9.2厘米见方,高7厘米,大方庄重,与200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1858港元的乾隆帝御宝交龙钮和田青玉玺颜色、印钮造型如出一辙(图二)。
“诒晋斋”玉印的双龙钮造型和乾隆帝玉玺几乎完全相同,其体积超过雍正、乾隆帝的多枚玉玺闲章体积。
这枚玉印体积硕大,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能拥有如此体大的和田玉印,折射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也表达了玉印所有者高雅深厚的文人大家品味。
永理是乾隆帝的儿子,本人又是当时的书法大名家,此枚玉印的尺寸是集皇家风范、尊贵身份、文人风雅于一身的表征。
清代官印,其印文款识为满汉文同时入印,而清代满族人的斋堂馆印,一般都以汉文人印,这一特点
说明清代满族人对汉文化的认可与喜爱以及满汉融合认同的程度。
“诒晋斋”玉印为朱文汉篆体,印面“诒晋斋”三字,规整端庄,匀称美观,刀法干净利落,古拙苍劲,笔道流利挺拔,功力深厚,虽无边款,但从玉质和篆刻印文及印钮的雕工看,应出自当时书法大家和玉印雕刻大师之手。
和阗玉质地坚硬不易受刀,能达到如此高妙的艺术效果是须有相当的书法造诣和雕刻功底的。
我们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进一步体会印文内容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
书法是印文的基础,“印从书出”,高超美妙的书法“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
“诒晋斋”玉印为篆体,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刀法,刻玉印,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
“诒晋斋”玉印用新疆和阗玉,其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雕琢,如此就产生了“平刀直下”的特殊篆刻技法,这种技法秦汉就已发明,即所谓的“切刀法”。
用切刀法行进雕刻速度不能太快,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诒晋斋”三个字,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
章法,把“诒晋”二字分为上下结构,与“斋”字布置为左右对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非常恰当,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很舒服。
而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的“小章法”,“诒晋”二字占印面的一半,虽然紧凑,但笔画与笔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满而不乱。
“斋”一字占印面另一半,虽空白较多,但与“诒晋”二字相配,相得益彰。
笔画的多寡打破了规整的对称,呈疏密有致、递相映带之
状,整体又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诒晋斋”玉印从书法的小篆之美韵,到章法的巧妙布局,再到刀法的合理应运,还有其印文内容所具有的情有独钟的深刻含义,值得我们认真鉴赏。
“诒晋斋”玉印的材料及雕工。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和回部的动乱,中西交通得以保障,质地优良的新疆和田美玉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地大量进入内地。
清代宫廷大力提倡玉雕业,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制玉作坊原料充足,名工荟萃,技艺精湛,加之当时的文人墨客参与设计制作玉印,把清中期五印水平推向了顶峰。
“诒晋斋”玉料为
新疆和田碧玉,呈碧绿色,玉质温润。
印台为正方形,印钮圆雕双龙,一龙身雕两龙首,两首向背而吼状,龙须上卷,四龙角向后呈相连式,伏在其印背上,四
爪粗大有力,紧抓印台顶面,雕工粗犷,立体感强。
从雕工观察,这枚印章应该是京师制作。
京作玉器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王艺亦比较复杂,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
尤其是动物形圆雕,大都丰满圆润,刻划得敦实健壮。
“诒晋斋”玉印钮雕刻龙纹,不失其淳朴、厚重的地方特点和舒展开朗的北方风格。
“诒晋斋”玉印从书法之美妙构思、刀法之干练娴熟、章法之奇妙端庄,加上和田美玉与京师玉雕敦厚稳重、自然大方的工艺相结合,真乃方寸之间见精神、显意趣、彰内涵。
“太岳之后”玉印
华侨博物院院藏另一枚为新疆和田墨玉印(图三),双龙钮,印文“太岳之后”属于闲章之类。
印文“太岳之后”为溢美赞颂之词,泰山为五岳之首,此印文寓意五岳之后的又一峥嵘高峰太岳,一般钤盖在书画上。
这类印盛行于宋元,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文嘉
有“肇锡余以嘉名”,文彭有“窃比于我老彭”,皆《离骚》中语。
闲章一般都蕴含着一定的情趣、意境和文化内涵。
“太岳之后”与“诒晋斋”这两枚玉印的质地、尺寸、印文书法、印钮雕工同出一辙,为同一时期的文人治印的作品,应为成亲王永理的书斋印和书画闲章。
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值得细加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