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医药管理典制考

合集下载

清宫医疗经验:崇尚实效、辨证论治

清宫医疗经验:崇尚实效、辨证论治

清宫医疗经验:崇尚实效、辨证论治清代宫廷医学的首要特点是崇尚实效。

御医治病,如其疗效满意,常常受到褒奖;反之,若疗效欠佳,则每每受到皇帝的申斥,甚至惩处。

这在清代历朝皇帝的有关医药之朱批及谕示中均有具体反映。

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康熙在太医院右院判刘声芳、御医李德聪的奏折中朱批:“用心治。

”“用心”二字,已流露其对疗效不满之意。

光绪二十四年之《起居注》中有:“日来耳堵鸣响,日甚一日,几不闻声,屡服汤剂,寸效毫无。

名医伎俩,仅止如此,亦可叹矣!”此类批语,比比皆是。

当然,若疗效满意,皇帝则亦褒奖有加,以资鼓励。

雍正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光禄寺正卿冀栋、御医刘裕铎治内大臣候陈泰的“伤寒”病,效如桴鼓,雍正大悦,降旨:“陈泰病症,难为冀栋、刘裕铎医治,著各赏记功一次,钦此。

”显然,从皇帝的朱谕中,可窥得清代宫廷医学崇尚疗效之一斑。

宫中之大量医案表明,御医临证至为强调辨证论治,崇尚实效;其疗效之取得,乃在于辨证之准确及治疗之贴切。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精华,清代宫廷医学之辨证论治,既师承于先贤,又有所发挥,颇值得借鉴。

其特点主要有:•注重五藏相关,强调生制变化。

•注重中州畅达,强调气机升降。

•注重气血调和,强调益气为先。

•注重祛邪扶正,强调邪去正安。

•注重四时变化,强调天人相应。

在治疗方法中,宫中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内治法,而且有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酒药疗法等等。

这些方法又根据病情之需要,有时单独使用,有时联合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大大丰富了清代宫廷医学的内容,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完/。

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

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

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历时近300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医学理论、医疗机构以及医疗制度,以展示清朝时期的医疗事业和发展情况。

一、清朝的医学理论清朝的医学理论主要遵循了中医药的传统,强调阴阳五行的平衡和人体经络的畅通。

其中,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清朝的名医如屠呦呦、吴阶平等都以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成就了许多重大的医学突破。

二、清朝的医疗机构清朝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例如太医局、院、馆等。

其中,太医局是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负责皇室家族的医疗服务。

太医局分为内医和外医两个部分,内医负责皇族贵胄的医疗保健,外医则负责一般百姓和官员的医疗服务。

太医局下设太医院,是清朝的最高级别医院,聚集了当时的顶尖医生和药材,为皇室家族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除了太医局和太医院外,清朝还建立了一些地方医疗机构如医馆、药店等,为地方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和药物供应。

这些机构虽然规模较小,但也起到了一定的医疗保障作用。

三、清朝的医疗制度清朝的医疗制度主要由政府组织和管理。

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规范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生的行为。

医生需要通过考试取得医学资格才能行医,并且需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保持医术的更新和提高。

在医疗费用方面,清朝采取了类似现代医保的制度。

百姓需要按照自身身份和财产状况交纳医疗费用,以保证自己享受医疗服务的权益。

同时,政府也对特定的弱势群体如孤儿、瘫痪者等提供免费医疗救助,体现了人民医疗保障的理念。

此外,清朝还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和卫生教育,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政府通过组织疫苗接种、宣传卫生知识等方式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结语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治未病”、“平衡阴阳”等中医药理念的传承和应用,使清朝医学与医疗制度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清宫遗存孤本医籍考

清宫遗存孤本医籍考

清宫遗存孤本医籍考李士娟【摘要】故宫博物院是明清皇室的所在地,在此存藏大量中医典籍.故宫存藏中医古籍是以明清两朝皇室遗存为基础.本文拟对清宫遗存的孤本医籍依不同版本类型及刊刻、缮写内容,分析医籍的流传状况,考证其版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及文物收藏价值.【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12【总页数】4页(P1298-1300,1308)【关键词】故宫藏书;中医典籍;孤本考【作者】李士娟【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 10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92故宫博物院是明清皇室的所在地,当时宫中设置有健全的医疗机构,汇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遗存下来众多医籍和史料档案。

故宫存藏中医古籍是以明清两朝皇室遗存为基础,后又经过不断发展,编纂整理大量典籍为后世留存。

从内容上涵盖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等12大类。

版本上若按书籍的编印方式划分可分为抄本、雕版印本、活字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等。

按出版者划分则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皆有,文字有汉文、满文及满汉合璧等文种。

另外,还留存多种朝鲜及日本刊刻的有关中医药学的古籍。

本文拟对清宫遗存孤本医籍(在此孤本的确立,是以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著录仅故宫收藏,或者未在上述两书目中出现者为依据)按照不同版本类型、相关内容以及中医古籍类别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证,探讨其版本的学术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1 抄本孤本书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全赖于手工抄写。

然而,抄书重藏之风最盛莫过于明、清两代。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书中所收1949年以前见存的中医古籍12000余种,其中抄本的数量超过刻本。

抄本书在鉴定中,更注重其学术资料价值。

明清内府所藏抄本多精校细勘、文字脱讹较少,且多以恭楷缮录的精写、精抄本流传于世,这也是故宫博物院的藏书特色之一。

宫廷医术秘典

宫廷医术秘典
三十三、小儿流涎症 154
三十四、小儿痱子 154
三十五、重症小儿营养不良 155
三十六、小儿脾虚 155
三十七、婴幼儿绿便 156
三十八、儿童便秘 156
三十九、小儿尿频症 157
四十、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 157
四十一、小儿黄水疮 158
四十二、小儿肝炎 158
四十三、小儿细菌性痢疾 159
四十四、小儿麻痹后遗症 160
四十五、小儿肌性斜颈 160
四十六、骨髓炎 161
第三篇妇科常见疾病防治秘方 162
一、流产 162
二、催生引产 164
三、产后疾患 165
四、子宫脱垂 166
五、月经不调 166
六、痛经 168
七、闭经 169
八、带下病 170
九、阴道炎 172
[备 注] 必须用米泔水煮溶白矶效果才好。有些体瘦病人用开水溶浸后,自觉胸中不适,而用米泔水无此感觉,机理待探。
2 .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疗高血压
[方 剂] 桃仁、杏仁各12克,桅子3 克,胡椒7 粒,糯米14 粒。
[制用法] 上药共捣烂,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于每晚临睡时敷贴于足心涌泉穴,白昼除去。每天1次,每次敷1足,两足交替敷贴,6次为1 疗程。3 天测量1次血压,敷药处皮肤出现青紫色。
[方 剂] 鹅蛋1个,花椒1粒。
[制用法] 在鹅蛋顶端打一小孔,将花椒装人,面糊封口蒸熟。每日吃l个蛋,连吃7天。
[功 效] 清热解毒。
[验 证] 据《老年报》介绍,本方具有预防保健作用。
6 .鲜西红柿治高血压
[方 剂] 鲜西红柿2 个。
[制用法] 将西红柿洗净,蘸白糖每早空腹吃。

清代太医院

清代太医院

清代御药房摘要:御药房属药物管理机关,是为古代的皇帝和后妃等皇亲贵戚调制药品和取药而设置的。

清代康熙后在内务府设御药房,不过其规模和范围大大超过历代的宫廷御药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宫廷医药卫生机构发展与变化的状况。

关键词:御药房;清朝;建制规模;职能;与各宫关系北京故宫的日精门之南便是御药房,房中曾有康熙书写的两个匾,一为“药房”,一为“寿世”。

御药房属药物管理机关,是为古代的皇帝和后妃等皇亲贵戚调制药品和取药而设置的。

其前身是在宫廷内掌管御用药物的机构“尚药局”。

南朝梁代首次出现有关尚药局的记载,北齐时政治改革,把隶属太常太医署中管理药品的人员独立出来成立尚药局,并且改归门下省管理,不仅管理药品,而且还管帝王医疗。

自此,尚药从北齐以前的药品管理职能,改变为总管药品及宫廷中皇族、大臣医疗保健的御用机构,具有机构独立、宫廷专用、医药并主的特点。

御药房正式创立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

据《明史》记载“六年,置御药局于内府,始设御医。

(御医局,秩正六品,设尚药、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药童十人,俱以内官、内使充之。

设御医四人,以太医院医士充之。

凡收受四方贡献名药及储蓄药品,奉御一人掌之。

凡供御药饵,医官就内局修制,太医院官诊视。

)”1当时御药房医官是从太医院中选拔并且挑选人员相当地严格。

正德十六年(1521) 春正月,武宗身体违和,诏命博访精通医药者。

大学士扬迁和曰:“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优者人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各自收万全之效,又何侍诸草泽未试之人哉?”选年轻有为的由经验充足的医师授课,后由礼部会考分等,其中一等的才能被选到御药房用事。

到了嘉靖十五年,又改御药房为圣济殿,此外又设立了御药库“诏御医轮直供事”。

御药房掌管御用药饵,其中许多官员由太医院中御医兼任,御药房医官与太医院医官相为表里,加强了集中统一领导。

清代御药房基本上沿袭明代,不过在建制规模、人员配备、主要职责、医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变化和发展。

清宫御用药材(清档揭秘)

清宫御用药材(清档揭秘)

清宫御用药材(清档揭秘)御用药材皇帝看病、吃药非同小可,御药、御药材的采购同样重要。

清宫对御药、药材的采购和管理有极为严格的制度和规定。

按照清宫的规定,宫内设有御药房,是采购、保管、供应宫中药品的专门机构,也是太医院专门的药库,由专门的管理大臣负责,还有主事、司员、库掌等官员。

配药的叫“苏拉医生”,其实就是差役,有四十四人,还有招募的“民间医生”十七人。

时至今日,宫中御药房仍给我们遗留下不少珍贵的实物,如当年宫廷备用的牛宝、马宝、猴宝、狗宝、蜘蛛宝等罕见的名贵药材,同仁堂制作的藜峒丸、紫金锭等药物,(图四:同仁堂制作的藜峒丸、紫金锭成药)有设计精巧、携带方便的药袋、药柜,早期西洋传教士进献给康熙皇帝的西药和葡萄酒。

从当年御药房配制丸散膏丹的器皿和模具来看,西医科学在太医院已经广泛应用,如大型精细的人体解剖模型,化验用的显微镜,消毒用的蒸汽发生器,以及近代的一些西洋成药等。

清王朝的宫廷用药十分庞杂。

除皇帝、妃嫔等外,还有大批太监、宫女、侍卫等,总计万人以上,这些人的医疗保健用药量已经很大,再加上皇帝随时赏赐群臣和急用的药品,其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

而且对药材的品质要求非常讲究,要求如此严格的这么多药材,又从哪里来呢?当然,皇帝要采购多少好药材也不是一件难事。

为了确保药材的数量与质量,清廷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

凡是出产药材的各省,每年必须按规定由药商给皇宫进送药材,并且在这些省区安排专门的官员承办。

如康熙十三年(1674)浙江布政使陈秉直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办理宫中药材。

各省督抚大吏,为了讨好皇上,将当地一些上乘药材,每年按例向宫中进贡,如云南的茯苓,广东的桔红,四川的冬虫夏草等等。

此外,辽宁、吉林等地山中产参,全部被清廷所控制,不得随意私挖。

入山采参,要经户部发给信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许可证,否则按违法论处。

可想而知,平民百姓有病哪能用上好药。

御药材的采买主要来自北京一些药商,这样就更为方便、快捷。

清代辉县百泉药会与度量衡管理考略

清代辉县百泉药会与度量衡管理考略
本 ,川 渎 为润 物 之宗 ,故称 之 以灵 长 。亦赖 之 以通 以职 司水利 ,有裨 于 国计 民生 ,报厥功也 ” 。而嘉 庆 邑候加 州街张 大老爷颁定会 厂章程谕 令 济 ,则知水 之为德 ,其大矣哉 。……其神 也 ,则不 行 十三年所立 “
对于 中外贸易 ,抑或是 国内贸易来说 ,它都 是一个非 广泛论述 。然而 ,由于研 究视角 或写作 目的 的局 限 ,
常活跃 的因素 。
针对体 现清代百 泉药会发 展 的相 关碑刻 ,以及从侧 面
在 中 国古代 社会 ,药材是一 种能够祛 除病患 、维 彰显 药 会 盛 况 的度 量衡 制度 的探讨 ,相 对 而言 略 显 护健康 的特 殊商 品。作为异 常活跃 的贸易 因素 ,药材 薄弱 。近年来 ,冯 云霄…、曹鸿 云等 、秦启 安 、李 在 中国古代 经济发展 过程 中发挥着极 为重要 的作用 。 集 日[ 4 等先后 发表 了探 讨百 泉药会 的论 文 ,或 从古 至
难 觅 山西 之 外 的其 他 地 区商 人 的遗 迹 。究 其 原 因 ,
《 明朝初年 山西移 民卫 辉考 》一文 提到 ,明初政府 曾
从 山西大量移 民至卫辉 ,据 李 氏家谱 记载 : “ 明洪武
药材 大会这种 习俗有一定 的继承性 ,故有必要 探究百 二年 ( 1 3 6 9 年 )自山西泽州凤 台县迁来卫 辉 。”【 1 身 泉药会兴起 的最初源头 。
绝。
当之处 ,尚祈有识者斧 正。
基金项 目:2 0 1 5 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编号:2 0 1 5 - G H- 2 8 3 )、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 目
( 项 目编号 : B S  ̄ 2 0 1 0 - 4 1 )、河南省 中 医管理局 中原 中医药文化遗 迹 与文物整理 研 究项 目 ( 编号 : 2 0 1 1 - 1 4 )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一、医事制度(一)太医院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医事制度多沿袭明朝旧制。

顺治元年(1644)设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事机构。

为帝后及宫内人员诊视疾病、配制药物,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

最初设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掌太医院事。

其下设御医10人、吏目30人、医士40人、医生20人、切造医生20人,分掌所属事务。

以后历朝,院官员额各有增减,雍正八年(1730)添设食粮医员30人。

乾隆二年(1737)题准食粮医员之设永为定例。

自院使以下各官具为汉缺,乾隆五十八年(1793)特简满大臣一人,管理院务。

院官的升除。

院使由左院判升补,左院判由右院判转补,右院判由御医升补。

御医、吏目、医士等官,初由各省选举精通医理的人报太医院,由院考选补用。

(二)御药房御药房是供应宫内所需药物的炮制及各型成药加工制备的机构,顺治十年(1653)设,属总管首领内监经理。

康熙三十年(1691)裁总管首领内监,改派内管领一人,副内管二人兼管。

御前药房分东西二所,由太医院医官轮流为皇帝值班。

西御药房由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分班侍直,叫作“宫直”。

东御药房由御医、吏目、医士分班侍直,叫作“六直”。

圆明园药房、西范寿药房,太医院亦如给事于内廷,都派医官侍直。

皇帝巡幸,院官或奉旨特派,或按班轮委随驾侍直。

(三)药库药库,也称生药库。

由医士中选委二员管理药库,买办药材,二年一换,升授吏目。

凡各省出产药材地方,每年照例解运药材,交纳药库由管库委官验收贮存。

其药材均以生药交进,经管理药库医官验看,由御药房处于差役地位的“苏拉医生”或以民间召募的“民医生”切造、炮制备用。

清代对东北地区所产人参实行皇家专采专卖制度,作为最高统治者宫廷特供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和保障。

因之,御药房的人参使用,控制较严,实行交请应用办法,无定额限制,用完时,开明耗费数量,并将需用数及职名奏呈,再行请用。

(四)社会抚恤组织清初仿照明朝制,有施药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宫医药管理典制考张莉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传世绝技,广布乡里;时代精英,汇粹宫廷。

历代帝王,自诩为“天下第一”,至高无上,谋求帝祚永延,渴望益寿延年。

他们将科学技术攫为己有,竭尽全力,寻医觅药。

宫廷文化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皇权统治下,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十余年前,笔者在《帝王养生术》中曾写到:“中国传统医学,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理论。

这一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入手,全面调养人心。

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过重大作用。

如今传统中医药学走向世界,愈来愈为更多的人所公认。

世界更多国家,不惜重资加快对中医药学的研究。

”1[1]清代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大发展阶段。

清王朝历经260余年,典制完备,且有大量档案保存至今,这为我们通过“宫廷”这一特殊窗口,深入探讨与研究传统中医药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清代典制,直接服务于宫廷的医、药机构,有太医院与御药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中,属清宫医、药方面的档案,约有四万余件(册)。

这即是太医院及御药房在其职能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

本文以清代典制及现存档案为依据,从全面考证太医院及御药房两机构入手,考察清王朝对宫廷医、药的管理,从而为我们进一步开发中华传统医药学宝库,为世人认识中国,敞开一个窗口。

一、太医院及其职掌清入关之初,于顺治元年(1644)设立太医院,为国家管理医疗事务的机构。

初隶礼部,为正五品衙门。

1[2]其衙署位于紫禁城东“礼部之后,钦天监南,门西向”。

原为明永乐年间建。

堂内悬挂有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赐院臣黄运诗:“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

”堂后是先医庙,外门额曰櫺星门,内门额曰咸济门,殿额曰景惠殿,供三皇圣像,悬圣祖御书“永济群生”额。

先医庙外,北向者为药王庙,有铜人像,明英宗时所修。

又有“太医院在钦天监南,生药库附焉,外有惠民药局亦隶之”的记载。

1[3]太医院初设院使一员,正五品(清末升为四品);左、右院判各一员,正六品(清末升为五品);御医十员,七品,准用六品官带、挂数珠(雍正七年定,清末升为六品);吏目三十员,许用八品官带(雍正八年定);医士四十名,准用从九品官带(雍正元年定)。

医生二十名,切造医生二十名。

“教习二,简能者任之。

”1[4]雍正八年,增设食粮医员三十名(后减十人);乾隆二年奏准,永为定例。

1[5]太医院官缺,自院使以下皆为汉缺。

乾隆五十八年,特简一员满洲大臣管理院务。

太医院的任务是“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共医事;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掌炙制之法以治药。

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之事。

”1[6]其具体职责是:“侍值、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

”1[7]生药库的职掌是,办理和购买药材,初隶礼部,于医士内选委二人管理,两年任满更换。

顺治十六年,改归太医院职掌。

十七年题准,选院官一人兼管库务,颁给印信;设库役十名,巡逻看守。

十八年复归礼部职掌。

康熙三年定,钱粮总归户部,太医院将库印缴还礼部。

各直省每年解送本色药材及折色钱粮,均由户部收储付库。

清代御医行医,立有严格定制。

特别是为帝后们诊治,不仅请医、问脉、开方、进药,须要按时具奏,登记入册;而且奉差、用药,亦有严格奏报、奏销制度,从而形成大量相关档案。

乾隆三十六年由于雨水过多,太医院房屋坍塌,以致案卷霉烂无存。

1[8]至清末,其衙署又经侵占、搬迁。

因此,太医院现存档案残缺不全,但仍可在宫中、军机处等全宗中找到。

(一)职官的来源开科取士是官僚体系人员更代的主要来源,清代在医学生员的教育与选取医员方面,一向尤为慎重。

雍正元年十二月,吏部会议学士戚麟祥奏请“考试太医、选取生员”的条陈时,认为“医学关系民命,必得专精学习之人,方于民生有益。

题请先由礼部议奏。

”奉旨:这事交部议,特为得好医生,与众有益之意。

部议尚未详尽,将本发回,着吏、礼二部会同刘声芳、林祖成,将如何教训方成好医生之处,详加议奏。

吏部遵旨查后提出,“学医必先明理,明理在乎读书。

如明之张景岳所辑《类经注释》,内经、灵枢、素问之旨甚明;李时珍之《本草纲目》,辨别药性甚备;张仲景之《伤寒论》,分析脉症甚详。

医家必于此三书熟读研究,然后脏腑、经络、阴阳、寒暑了然于心,按病制方,始能见效。

若徒记成方,虽亦可以治病救人,而学无本原,不知通变,不得称为名医。

嗣后,行文直隶各省巡抚,访查所属明于医学之人,详加考试,果有精通三书者,指名题请授为医学教授。

每省设立一员,准其食俸,三年俸满,如果勤慎端方,医人多效、术业精通者,贡入太医院,试其医业学术,优者授为御医。

”1[9]此题本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日奉旨“依议”。

遂准行文各直省,令将所属习医人访明,有精通者,呈报巡抚,给资赴院考试。

1[10]康熙四十七年,太医院奏准由民间及生员中选取医员。

据史料载:太医院因御医等员仅一百零五人,每日轮值,差多人少,奏请于直省民医及举贡生监内,择精通医理、情愿效力者,酌增二十名。

奏准:凡情愿效力者,“布衣”自赴该院具呈;其有职衔者,由该地方官给照,听该院遴选补用;伊等经效力年久,实有成效,其布衣与医士、医生等照常补授;有职衔者,由该院开明具奏,移送该部,遇有伊等应用职衔,准其先用。

雍正元年谕称:良医须得老年经历多者,但伊等惮于远行。

嗣后,果有精通医理、疗疾有效者,或将伊等子弟辈授为经历、吏目微职,以示鼓励。

大学士等遵旨议定:令九卿暨直省督抚,各举灼知之年老医生,该地方官资以路费,护送到京,报礼部交院试用。

果能医理精通,疗疾有效,即奏明照例在院授职外,仍听其报出子弟一人,予以鼓励。

1[11]等等。

这是清统治者广集民间良医入院的一大举措。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清政府亦很重视和接纳外国来华人员中通医理及行医之人。

据档案载:康熙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两广总督杨琳的奏折上批谕:“西洋来人内,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必著速送至京中”。

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八日,杨琳等即奏报:西洋教化王差来使一人,名嘉乐,业于八月二十七日船到澳门。

其随从西洋人二十四名,内会画者二名,内科一名,外科一名,制药料的一名,俱欲进京。

康熙六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杨琳等又报:西洋人穆敬远,告假来粤奉差,于六月十八日到广州。

1[12]等等。

清政府对在京西洋人学识等情况,亦经常了解与禀报皇帝。

在内务府档案中,有禀报称:“宣武门内天主堂,西洋人索德超熟谙内外科;西安门内蚕池口内天主堂,西洋人巴新熟谙外科(病故);东安门外干鱼胡同天主堂,西洋人张继贤素习外科;西直门内天主堂,西洋人叶宗孝素习内科。

”1[13](二)官员的升补与考试清制:太医院院使、院判,依次升补。

御医以下员缺,或奉旨特用,或由堂官于“内直”人员中勤劳者内,拟定正陪,请旨补授;如“内直”补完,即将“外直”应升各员奏补。

吏目缺出,于现粮医士内,考其方脉精明、品端劳著者,申送礼部,转咨吏部题授。

医士缺出,于现粮医生内考取,申部顶补。

“现粮医生”缺出,于“初进医生”1[14]内考取,申部顶补。

1[15]同治五年议准:八、九品吏目,食俸六年无过,准其归部铨选外放;若俸满人员,有脉理精通、熟谙治法者,准该堂官奏留。

若已经铨选军务或边远省份,不得临期奏留。

同治六年议准:御医及八九品吏目、医士恩粮缺出,将应升人员,按考试等第名次,并酌其差务勤惰,拟定正陪奏补。

六年又议准:考试取一等者,按名次尽先拟补;一等用完,将二等之中差务勤能者分别续补;三等者停其升转;不列等者革除。

录取各员,如差务懒惰、医学荒疏者,停其升转。

停升后,如勤慎当差、学习,本院查明咨部,准其升转。

如医理生疏,虽已届六年,不准滥竽充数。

如遇有俸深之员到班,亦准其论俸升用。

又议准:各项缺出,如有轮应开复、升转之人同时到班,先补开复一人,次用升转一人,由本院奏补,毋庸拟定正陪。

1[16]太医院各医员,不仅选补严慎,而且应勤于习业。

按定制,太医院设九科:曰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创伤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1[17]。

自御医、吏目以及医士、医生,各专一科,皆遵定制习业。

再,太医院官员依定制举行“京察”考绩。

嘉庆五年经奏准:各项医官暨八、九品吏目,共额缺四十五员,内有通晓医理、当差勤勉者,值京察年份,稍予鼓励。

由院择其优者,量保三、四员,作为一等,咨送吏部过堂,奉旨后注册,遇有应升之缺,尽先补用。

凡衰庸不能称职者,奏请黜革。

御医、吏目、医士等老疾不能行走者,呈院验实,奏准告退;病愈仍赴院具呈,准其原额补用;若推诿、托故不归而在外行医者,交该部严加议处;若非实因年老有疾,该院徇情准退者,一并议处。

1[18]太医院官士立有考试制度。

凡考试医士、医生,由太医院堂官于素问、难经、本草、脉诀及本课紧要方书内,出题考试。

择其学术精通者,顶补粮缺。

如习业荒疏,经年虽久,不准顶补。

仍发教习厅肄业。

1[19]太医院设有“教习厅”,于御医、吏目内,择学品兼优者充补教习。

有进院业医,及医官子弟,均送教习厅,课其诵读。

另设有“内教习”与“外教习”。

内教习,于本院官内,选取学识素著者,令居东药房,教习太监读医书;外教习系康熙二十三年题准,遴选本院官二人,在外衙门教习,与首领库官,轮班值宿,以应传差急务。

1[20]同治六年议准:复设医学馆,派教习厅三人,按春秋二季考试医士、恩粮、肄业各生,列定等第,按名顶补。

每届六年,本院会同礼部堂官,除院使、院判暨内廷侍直御医,奏明毋庸考试外,其八九品吏目、医士、恩粮、肄业等员,一律考试。

素专何科,预期报名,于卷面上戳记。

由本院堂官核其文理医学,分别去留,列定等第,封送礼部复勘。

到院拆封填榜,咨行吏、礼二部注册。

其未经录取及医学荒废食俸、食粮、降革之人,仍发教习厅课读,下届考试,仍准入场。

1[21]再应指出,如御医等不能勤于职守,即奏请严行处分,或依溺职例革职,或发边远军营效力赎罪。

在现存之清代档案中,即常见有此项案例。

(三)医官的侍值与差务按《清会典》定,太医院之职掌可归纳为三大任务:负责全国医务方面政令的发布与管理;负责诊视疾病,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军队官兵以及监狱犯人等;负责药品的收贮、监制、施放等事务。

医官们侍值、奉差、行医、制药,定有严格制度,且与御药房紧密相连。

其具体职责为:侍值、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八项:1.“侍值”。

即太医院官与御医等人在宫内值班诊病制度。

清制“侍值,内务府下设东、西御药房二所。

西药房,由院使、院判及御医、吏目,分班轮直;东药房,由御医、吏目及医士,分班轮值,兼备差遣”1[22]。

《淸光绪会典》载:凡给事于内廷者,皆直以其班。

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各以所业专科,分班侍值。

给事宫中者,曰宫直;给事外廷者,曰六直。

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侍值。

御药房位于乾清宫东、日精门之南;六直,在外直房侍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