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醉翁亭记
部编版优秀教案-28 醉翁亭记

28 醉翁亭记“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饮少辄.(zhé)醉岩穴瞑.(míng) 伛偻..(yǔ lǚ)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yì)者胜颓.然(tuí)阴翳.(yì) 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林霏开:霏,雾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繁茂)谓:太守自谓(称谓)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醉翁亭记》对比阅读2(带答案)

28《醉翁亭记》对比阅读2(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18分)【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已而夕阳在山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余至扶风之明年(4)既而弥月不雨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
(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20分)(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课堂笔记

28.《醉翁亭记》【课堂笔记】一、重点词语1.环.滁2.林壑.优美3.蔚然..4.临.于泉上5.名.之者谁6.饮少辄.醉7.醉翁之意. 8.山水之乐.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若夫.. 11.林霏开. 12.岩穴暝.13.晦.明 14.野芳.发而幽.香 15.佳木秀.而繁阴16.负.者 17.歌于.途 18.伛偻..提携19.临.溪而渔. 20.酒洌. 21.山肴.野蔌.22.杂然而前陈.者 23.宴酣.之乐 24.非丝.非竹.25.射.者中 26.弈.者胜 27.觥筹..交错28.苍颜..乎其间者 30.已而....白发 29.颓然31.树林阴翳. 32.鸣声上下.. 3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4.述.以文 35.太守谓.谁二、重点句子1.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三、成语源于古文,本文有三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意思。
四、一词多义1.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云归而.岩穴暝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意意.有所极意.将隧入以攻其后醉翁之意.不在酒3.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之.者谁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绝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以为妙绝.5.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为酒6.秀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7.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8.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9.其其.西南诸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10.乐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能同其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1.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12.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行者休于.树五、阅读理解1.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
28醉翁亭记翻译、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可编辑修改word版)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ft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ft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ft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ft水之间也。
ft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ft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ft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ft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ft,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ft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ft。
它西南方的ft峦,树林和ft谷尤其秀美。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ft啊。
沿着ft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ft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ft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ft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ft光水色中啊。
欣赏ft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而ft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ft中的早晨和傍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8.醉翁亭记

到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
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晚上啊。 (5天)风高霜气高爽洁,,霜水色落洁而白石,出水者位。低落, 石头显露。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人也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懂得太守以他 们的快乐为快乐。
一、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命名、取名) (2)四时之.景不同( 助词,“的”)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 (2)酒负上者罢歌了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 休息。
聚拢 ) 归去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
(4)谓太太守守自谓.谓谁.也((
称 是
) )
山水之乐.( 名词,乐趣 ) (5)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动词,以······为)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形容词,快乐 )
4.古今异义。(1 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 精神不振的样子
28.醉翁亭记
1.生难字。(15 分) 滁.( Chú) 林壑.( hè) 琅.琊.( Lán)ɡ yá 潺.潺(chán) 僧.侣( sēn)g 辄.( zhé) 林霏.( fēi) 暝.( mín)ɡ 伛.偻.(yǔ lǚ) 提携.( xié) 酒洌.( liè) 山肴.( yáo) 野蔌.( sù) 觥.筹(ɡōnɡ) 阴翳.( yì)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 这件事(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2)玉之言,盖有讽焉。 宋玉这话,是含有讽谏意味的吧。
醉翁亭记 原文、译文

第28课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原文:环滁皆山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译文: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
原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原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原文: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原文:作亭者谁?译文:修建亭子的人是谁?原文:山之僧智仙也。
译文: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原文:名之者谁?译文: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原文:太守自谓也。
译文: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原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原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原文: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原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原文: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原文: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8:醉翁亭记

二十八、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1皆2山也。
其3西南诸峰,林壑4尤5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6,琅琊也。
山7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8,而9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10也。
峰回路转11,有亭翼然12临13于14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15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16之者谁?太守自谓17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8醉,而年又最高19,故自号20曰21醉翁也。
醉翁之意22不在酒,在乎23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24之心而寓之25酒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26开27,云归28而岩穴暝29,晦明30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31发32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3,风霜高洁34,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35负者3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38提携39,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40溪而渔41,溪深而鱼肥,酿泉42为酒,泉香而酒洌43,山肴44野蔌45,杂然46而前陈47者,太守宴也。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生字:chúhâ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ã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â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hān yìgōng chóu 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⑩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欧阳修庆历六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在滁州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子命名。
写成了《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备受赞誉的《醉翁亭记》。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2.背景资料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字音字形环滁.(chú)林壑.(hè)饮少辄.醉(zhé)林霏.(fēi) 山肴.(yáo) 岩穴暝..(xué míng)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晦.明(huì) 翼.然(yì) 酒洌.(liè)琅琊..(gōng chóu)..(láng yá) 伛偻..(yǔ lǚ) 觥筹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师可适当指导。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合作探究(一)积累词汇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82、83页。
(二)疏通文义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明确: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明确: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明确: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明确: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风高霜洁,天气晴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明确: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明确: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四、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请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面对人生的失意,苏轼一边抒发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①________;一边劝解众生:人有悲欢离合,②________,此事古难全。
欧阳修情醉滁州:朝而往,暮而归,③________,而乐亦无穷也;杜甫身陷困厄仍能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④________!范仲淹遭贬谪仍劝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⑤________!谁不受挫折?谁不遇逆境?笑对失败,请记住刘禹锡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⑥________!笑对挫折,请与诗仙一起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⑦________!明确: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月有阴晴圆缺③四时之景不同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后天下之乐而乐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直挂云帆济沧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难点)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课文背诵情况。
师:《醉翁亭记》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本文的内容,欣赏一下醉翁亭之美,体味一下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1.成语积累:《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
例如形容宴饮尽欢的觥筹交错;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峰回路转;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水落石出。
2.用原句填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描写琅琊山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描写太守醉态可掬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明确: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上沿山路走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
4.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宴罢归去的情形。
三、合作探究(一)内容理解1.第1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2.第2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3.第3段依次写了哪四个场面?4.第4段是如何运用衬托的写法的?明确:1.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
2.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用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欢鸣之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二)语言品析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富特色,请结合例句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示例1: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示例2:全文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
示例3:全文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示例4: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脍炙人口。
(三)思想感情1.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写了作者的哪些“乐”?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乐”的?明确: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作者不是酒醉,而是被美丽的山水景色所陶醉,更为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所沉醉。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四)感悟启示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滁州治理得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四、板书设计醉翁亭记醉景→山水、朝暮、四时醉人→滁人游、众宾欢醉情→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与民同乐五、作业设计“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是吟咏醉翁亭的一副对联,请你结合《醉翁亭记》回答:(1)“翁”指________;“山”指________。
(2)联系《醉翁亭记》中的相关描写,谈谈“亭影”为何“不孤”?明确:(1)欧阳修琅琊山(2)因为醉翁亭旁有酿泉流淌,默默相伴;醉翁亭下有滁州人、欧阳修等游乐;日暮时分有飞鸟鸣乐。
(写出两点即可)六、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经典美文,本教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文意、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
2.按照“疏通文义”——“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语言品析”——“思想感情”——“感悟启示”的顺序研读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精妙,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