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英语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辜鸿铭嘲讽胡适:美国中下层英语不配教学

辜鸿铭嘲讽胡适:美国中下层英语不配教学

辜鸿铭嘲讽胡适:美国中下层英语不配教学1907年,当蔡元培在辜鸿铭之后三十年来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的大名在莱比锡已经无人不知,俨然东方文化的代言人,以至于西方人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这也许是蔡元培当上北大校长后力排众议礼聘这位学长的原因,因为那时的辜鸿铭大概是全中国唯一一位世界性的学者。

在北大,罗家伦曾经上了三年辜鸿铭所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几十年后,他对辜鸿铭第一天来上课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我记得第一天老先生拖了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结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

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

”(《回忆辜鸿铭先生》)辜鸿铭所谓的“约法三章”其实无非两个意思,一是强调学生的尊师重道,当时很多北大学生恃权恃钱恃才而傲物,加上一些人以半桶水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自诩,妄自尊大,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辜鸿铭此举就是告诉学生,这里是中国,师道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

二是指明背书这种看似最笨拙的办法是学好外语的最佳途径。

辜鸿铭早年学外语时靠的就是一个“背”字,他的义父布朗先生在教他学德语时,且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他跟着自己把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一五一十地背下来,少年辜鸿铭一开始深以为苦,但很快德语水平一日千里,让他领受到了背书的无穷妙用。

后来他又如法炮制背下了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让自己的英文水平更加精进,此后他学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之上。

直到老年时辜鸿铭仍然能够一字不漏地背诵弥尔顿长达六千语言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当过他学生的凌叔华曾亲耳恭听,佩服的五体投地。

辜鸿铭极赞成中国私塾的教授法,认为小孩子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到背诵如流水的地步,以后自然会融会贯通。

林语堂翻译大师谈英语

林语堂翻译大师谈英语

口译论剑(转)(2009-04-17 22:08:27)标签:jacky辜鸿铭林语堂口译英语圣经浮士德莎士比亚背诵杂谈分类:英语学习——学英语二十四年的感悟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英语,那年我11岁。

2008年,我35岁,学英语已然二十四年了。

这中间固然是断断续续,但是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是相当可观的。

令人遗憾的是,我学英语的产出与投入很不成比例。

长期以来,我是“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一塌糊涂,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译起来一瘸一拐”,整个就是一“英国病人”。

不过,“久病成良医”,二十四年来我一直“以身试药”,近乎狂热地尝试了各种英语学习方法,终于有所感悟。

2007年夏天,我有幸得到高人指点。

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我在11月通过了国家人事部口译二级(交替传译)的考试。

我很清楚,考过口译二级并不意味着英语已经学好了,只能说明我所学到和领悟的英语学习方法是蛮有效的。

而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苦,因为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只有真的下工夫,才能练出真功夫。

我愿意把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沿着英语大师们的足迹前进,而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几位大师的英语学习方法。

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大师们的经验,并分享我的感悟。

最后,我会给大家一个学英语的建议。

开始之前,我想说明一下:我不是英语专业,也不是教育专业。

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工科,现在做金融。

所以,我在这里真的是抛砖引玉了。

只要引出来的不全是砖头,我就很高兴了。

好,“英语大师之华山论剑”开始啦!此次“论剑”的目的不在于确定谁是“天下第一”,因为我们知道他是谁;我们的目的是探讨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所以,“论剑”的规则如下:一、君子动口不动手,禁止肢体接触;二、只谈英语不谈政治,不涉及个人生活;三、提倡“惺惺相惜”,拒绝“文人相轻”。

按出生年月的顺序,第一位隆重出场的是:一代怪杰辜鸿铭,辜老先生!!!辜老先生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

名人学英语的方法

名人学英语的方法

名人学英语的方法学习英语是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但是也有很多名人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名人学英语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名人学英语的方法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小的时候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他的义父英国人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

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

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

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

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

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

”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

”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书法家)他学外文的方法是有计划地熟读课文,或以中译本为参考,熟读原著。

每天读一新课,同时不断地温习旧课。

为了加深记忆,牢固掌握所学东西,他常采取有计划的重复的方法掌握所学的东西。

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起来,组成一个“读”字的繁体字“ ”,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

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课温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二课温5遍,每一课温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二,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 ”字的最后两只脚。

爸妈们来看看辜鸿铭是怎么学习并精通九门外语的

爸妈们来看看辜鸿铭是怎么学习并精通九门外语的

爸妈们来看看辜鸿铭是怎么学习并精通九门外语的1摘自《辜鸿铭传》“孩子,如果我有你的天赋,我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负起富国强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年少的辜鸿铭,一双漆黑的眸子,睁得大大的,盯着他的义父,听着他的教诲。

“因此,首先,我要教你文学,学好语言,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背熟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写下的巨著,然后我再安排你的科学知识教育。

之后,再送你到德国学习料学,到法国学习优雅的法语和世故人情。

“今天,我们就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我要你把这部伟大的诗篇倒背如流。

”布朗先生拿出弥尔顿的这部名著,递给辜鸿铭。

这部书,辜鸿铭早已在布朗先生的书房看到过很多次了,现在他以惊人的速度背下去,一行一行,总共六千五百多行的无韵诗,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

这部诗篇,辜鸿铭一生总共背了五十余遍,每次稍有忘记,他就反复诵读,直到完全能背诵为止。

背熟之后,布朗先生着手给他讲解,弥尔顿这位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十七世纪英国革命的参加者。

弥尔顿一生致力于抨击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无比痛恨。

在复辟的君主专制迫害下,穷困潦倒。

诗人双目失明后,以他惊人的毅力,完成《失乐园》、《复乐园》等伟大诗篇,颂扬人世的伟业。

不屈不挠,辩才犀利,穷困潦倒,所有这些都在辜鸿铭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潦倒的辜鸿铭就时常吟诵弥尔顿的句子。

接下来布朗先生把厚厚的一堆莎士比亚作品放在辜鸿铭面前,告诉他:“弥尔顿的精义你以后去体会,他可以让你受用一辈子,咀嚼一辈子。

从现在起,我们开始学莎士比亚。

学莎士比亚就不必那么费力气了,你开始背,然后,我们边背边讲。

莎翁的著作的精义,在于通达的人情世故,这一点,你一定要边读边思索。

莎士比亚的三十七本戏剧,你至少两礼拜完成一本。

”这样。

辜鸿铭,埋头苦读,布朗先生随时讲解,到后来,进度加快,两礼拜可以学三本。

很快,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学完。

背熟了。

不仅背熟了,辜鸿铭也对莎士比亚有了自己的看法:“莎士比亚反映现实生活,是是非非,清清楚楚,一望而知。

名家论英文学习法-第三章

名家论英文学习法-第三章

第三章辜鸿铭英文学习法(下)
综观辜鸿铭的一生,用“怪异”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其精神、其心灵、其行径无不蒙上一层怪异之光,是一个奇特的、诸多矛盾的组合体。

日本着名作家芥川隆之介来华游历,有西方友人提醒他:“(到中国)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
辜鸿铭通晓英、德、法、意、日、拉丁、希腊、马来语等八九门外语,尤其英文被誉为“中国第一”,而他认为汉语是惟一现存的优秀语言。

他13岁出洋留学,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都曾十足的西方化的他,却是一个坚守儒家传统文化,甚至连纳妾制、裹小脚、留辫子等也不愿意放弃的保守主义者。

他在国内不得志,是被视为顽固派而受到讥嘲的小丑;在国外,则是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名气最大、声誉最隆的中国学者,尤其在当时的德国,连一般老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字。

“。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 引言1.1 辜鸿铭英译策略的重要性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英译策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度,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来说,英译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通过准确地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这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提高中国文化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精准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外国读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国际读者,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影响力。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强对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借鉴辜鸿铭的经验,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之举。

【2000字】1.2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音乐、文学作品被引进到国际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也吸引着外国人的目光,成为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中国作品在海外市场上并不为人所了解,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国作品在海外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做得不够好,导致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

还有一些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找到适合中国文化特点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推广方式和策略。

借鉴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法——背诵法

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法——背诵法

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法——背诵法在中国知识界人士的心目中,他或是一位“怪杰”,或是一个“怪物”。

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奇特的经历塑造了一种怪异的人物个性。

但这种“全球化”的生平经历也形成了其传记撰述的具有挑战性的难度。

辜鸿铭,名汤生,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

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跳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

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

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

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

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

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

”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弃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

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

中国人学习英语最好之人

中国人学习英语最好之人

中国人学习英语最好之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

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

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学习方法经验: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

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

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

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

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

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

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

”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

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

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

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

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

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

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

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

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

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

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

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

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

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

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

”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

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

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

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

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

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

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

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

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

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

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

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

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

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

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

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

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

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

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

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

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

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

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
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

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

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

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

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

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与政治学。

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

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

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

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

”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

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

”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

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

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

”若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

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

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

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学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

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学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

”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

”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