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第四章药物研发总论
第三章--药物分子设计基本知识课件

体内存在能感受机械性刺激并引致细胞功能改变的细胞。如内耳毛 细胞顶部的听毛在受到切和力的作用产生弯曲时,毛细胞会出现暂 短的感受器电位,这也是一种跨膜信号转换,即外来机械性信号通 过某种结构内的过程,引起细胞的跨膜电位变化。
21
n 按离子类型不同的分类及常见的离子通道调节剂
钙通道拮抗剂:降血压、抗心衰药物,如非洛地平、尼索地平; 钙通道调节剂:抗老年痴呆药物,如艾地苯醌; 钠通道拮抗剂:抗癫痫、心律失常、帕金森症….. 钠通道激活剂:抗心衰药物 氯通道阻断剂:治疗镰刀细胞贫血药和男性避孕药; 钾通道阻断剂: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药物; 钾通道激活剂:高血压和心衰药物。
n 受体未被激活时,其 α亚基与鸟苷二磷酸(GDP)结合。当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 C端及环套构象改变, G蛋白功能随之 改变,使得GTP与亚基结合,同时解离出GDP。 α亚基被活 化与膜内效应器发生作用,发生级联反应。可为效应器的 有磷脂酶A2、Ca、Na和K离子通道及一些转运蛋白。
23
III型家族
9
3.4 分子力学的简单介绍
n 原理:通过计算来描述分子的各种物理性质(构象、能 量、振动)。
n 方法:薛定谔方程分解为电子函数和原子பைடு நூலகம்函数的乘积。 n 假定:原子核位置发生变化时,电荷空间分布保持不变。
E总= E伸缩 + E弯曲 + E扭曲 +E范德华+ E静电 + E交叉项
10
3.5 分子动力学
n 配体:药物
12
3.6.1 酶
n 氧化还原酶:环氧合酶(COX,抑制剂--抗炎镇 痛药)、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抑制剂为保肝 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糖尿病药)、二氢 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抗肿瘤药、抗菌药)
药物分子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药物分子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引言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分子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决定了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药物分子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同时保证营养、代谢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合理性。
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药物分子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将介绍药物分子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章: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结合药物分子的化学性质进行设计。
通常情况下,一种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分子量、溶解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等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因此,在药物分子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靶点:药物分子设计需要基于确切的靶点作为设计基础,理解生物过程,找出药物分子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2)药物分子结构:药物分子结构和性质是药物分子设计中的关键,包括分子量、分子架构、电荷分布、空间构象等方面。
(3)药代动力学参数: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参数,对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药物分子设计的实践方法药物分子设计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即实验室合成和计算机模拟。
(1)实验室合成:实验室合成是药物分子设计的常规方法,它主要基于药物分子的化学合成,通过人工设计、合成和筛选一系列候选药物分子。
(2)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来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计算机模拟在药物分子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常用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有分子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量子力学、虚拟筛选等方法。
第四章:药物分子设计的应用药物分子设计在药物研发中应用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中一些成功的案例包括:(1)癌症治疗药物:药物分子设计在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赫赛汀(Herceptin)是一种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乳腺癌的嵌合型单抗,是药物分子设计的成功实践之一。
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研究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研究是药物化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精确的设计和合成药物分子,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治疗疾病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1. 药物分子的设计药物分子的设计是药物研发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药物分子结构设计,实现对疾病靶点的特异性作用。
药物分子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分子对接、3D药物分子设计等。
(1)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QSAR模型通过建立药物分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来预测和优化药效。
该方法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收集一系列已知活性和结构的化合物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新化合物的活性。
(2)分子对接:分子对接技术通过计算和模拟药物分子与蛋白质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模式,为药物分子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3)3D药物分子设计:3D药物分子设计是基于药物分子的三维构象进行设计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药物分子库,并使用计算方法进行虚拟筛选,从而实现对药物分子的设计和优化。
2. 药物分子的合成药物分子的合成是将设计好的分子结构转化为实际可用的药物分子的过程。
在药物化学领域,药物分子的合成需要高效、经济、可操作的合成路线,并且要保证药物产物的纯度和产率。
药物分子的合成方法包括有机合成和不对称合成等。
有机合成是通过有机化学反应,将现有的化合物转化为目标化合物的方法。
不对称合成是指通过合成手段来控制分子的立体结构,以达到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在药物分子合成中,常用的反应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药物分子的合成需要考虑反应速率、产物纯度、操作简便性等因素。
3. 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以下几个方面是该领域的重要趋势。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友情提示。
▪总论部分1篇,4章,主要内容:▪第一章:药物化学及发展过程▪第二章:药效及药代▪第三章: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四章:药物的研发程序▪需要掌握的内容:▪ 1 基本概念先导化合物的来源、电子等排体、前药和生物前体、药物代谢、影响药效的因素,药效团等。
▪ 2 药物优化的基本程序、构效关系、定量构效关系。
▪需要了解的内容:▪ 1 药物开发的基本程序▪ 2 计算机技术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分子模拟,先导化合物的虚拟筛选,定量构效关系(2DQSAR、3DQSAR),Hansch分析法、Docking程序、CoMFA程序。
▪个论部分3篇,14章,主要内容:▪第2篇与中枢系统有关的药物▪第一章:麻醉药▪第二章:镇静催眠和抗癫痫药▪第三章: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物▪第四章:镇痛药▪需要掌握的内容:▪ 1 局麻药的结构类型,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合成路线。
▪ 2 巴比妥类、苯二氮桌类催眠镇静药的作用靶点、结构特征。
苯巴比妥、地西泮的合成方法。
了解治疗癫痫病药物的种类。
▪ 3 掌握治疗精神病的代表性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氯普噻吨、氟哌啶醇、奥氮平的结构式及合成路线。
▪ 4 了解抗抑郁药的类型和主要药物。
▪ 5 了解吗啡类镇痛药物的简化过程,合成镇痛药的种类。
▪ 6 掌握盐酸哌替啶、芬太尼的合成路线。
▪第3篇作用靶点是外周组织、器官上的受体、功能酶等的各类药物。
▪第五章:非甾体抗炎药▪ 1 了解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前列腺素、白三烯与炎症的关系,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靶点。
▪ 2 掌握代表性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吡洛昔康的结构式及合成路线。
▪ 3 了解非甾体抗炎药的进展。
▪第六章: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1 了解胆碱的生化来源及生理作用,胆碱受体和疾病的关系,拟胆碱药物的用途。
▪ 2 掌握盐酸苯海索的合成方法,了解肌松药的基本结构。
▪第七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1 掌握内源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的结构式及构型,了解其来源和生理作用。
药物分子设计与药物分子模拟

药物分子设计与药物分子模拟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分子模拟是现代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技术,科学家可以预测和优化药物分子的性质,验证其药效和副作用,从而加速新药的开发和上市。
本文将介绍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分子模拟的原理、应用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
一、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药物分子设计是根据疾病靶点的结构和作用机制,设计和优化与其相互作用的分子药物的过程。
它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结合基于化学原理、药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通过分子模拟、化学信息学等方法,预测分子的性质和活性。
1. 反向药物设计反向药物设计是通过分析疾病靶点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与其相互作用的分子药物。
该方法首先利用靶点的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并筛选适合的分子库。
然后利用分子模拟和化学信息学方法,预测和优化候选药物的性质和效果,最终设计出理想的药物。
2. 高通量筛选和虚拟筛选高通量筛选是通过对大量分子进行快速筛选,从中找到与靶点相互作用的候选药物。
这一方法利用微阵列技术和自动化设备,能够同时检测上千个化合物的活性。
虚拟筛选则是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通过分子对接、动力学模拟等技术,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二、药物分子模拟的原理和应用药物分子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过程。
通过分子力场、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等方法,可以预测和优化药物分子的性质和作用,从而指导药物设计和优化过程。
1. 分子力场模拟分子力场模拟是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预测和研究。
它通过建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力场方程,计算分子的构象、能量和结构等性质。
该方法可以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结合能力、构象变化等信息,辅助药物设计和优化。
2. 量子力学模拟量子力学模拟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分子的电子结构和能量变化。
它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计算分子中原子和电子的能级、轨道和电荷分布等性质。
该方法可以预测分子的电子云密度分布、键能和活性等信息,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

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药物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核心在于寻找能够与生物体内靶点相互作用并产生治疗效果的化合物。
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主要包括药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以及与靶点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入手,探讨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一、药物分子的结构药物分子的结构是药物设计的基础,不同的结构对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毒性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药物分子的结构通常包括药物的骨架结构、官能团以及立体构型等要素。
药物的骨架结构决定了药物的基本性质,如亲水性、脂溶性等,而官能团则是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关键部分,不同的官能团可以影响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药物的立体构型也对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有重要影响,立体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
二、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是药物设计的核心内容,药物通过与靶点特异性结合来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通常包括药物分子与靶点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和共价键的形成。
非共价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这些相互作用能够使药物与靶点形成稳定的结合,从而发挥治疗效果。
共价键的形成则意味着药物与靶点之间的化学反应发生,这种相互作用通常比非共价相互作用更为牢固。
三、药物设计的原理药物设计的原理主要包括构效关系、定量构效关系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等。
构效关系是指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指导合理设计具有更好活性的药物分子。
定量构效关系则是在构效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建立药物分子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预测和优化药物的活性。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则是在定量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考虑药物分子的立体构型对活性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药物的活性。
四、药物设计的方法药物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基础药物设计、构效关系药物设计、分子对接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
结构基础药物设计是指根据已知的药物结构设计新的药物分子,通过对已有药物的结构进行修改和优化,设计出具有更好活性和选择性的新药物。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药物分子设计是一种基于分子结构和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旨在寻找高效的药物化合物。
通过药物分子设计,可以研究分子的作用,分别确定其结构和功能,然后根据药物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作用。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子结构和活性关系原理化学元素的性质、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子结构也对药物的生物活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子结构和活性关系原理是药物分子设计的基础,通过研究分子结构和药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分子。
分子结构和药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QSAR(定量构效关系)模型获得,QSAR模型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和活性分子进行参数的选取和统计分析,深入了解分子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
以此,可以实现对药物分子的高效优化,提高其抗疾病能力。
二、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是实现药物分子优化的关键,其目的在于利用最优化方法来确定药物分子的位点,改善药物分子的性能,提高药物分子的活性和生物可行性。
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通常包括分子对接、基于构效关系的药物设计和自由基化学。
1.分子对接分子对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器研究药物分子-受体相互作用的策略,其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器获得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
在药物分子据对接阶段,分子对接软件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受体的结构,从而确定药物分子和受体之间的最佳柔性协同模式。
2.基于药物构效关系的设计策略药物分子设计的另一种策略是基于药物构效关系的设计策略。
该策略通过对同一药物分子系列进行结构优化,减少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裂口,实现药物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作用。
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不仅可以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分析获得,还可以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和结构活性关系分析(SAR)等方法获得。
3.自由基化学策略自由基化学策略是一种基于化学自由基反应的分子设计策略。
药物分子设计与构效关系分析

药物分子设计与构效关系分析药物分子设计与构效关系分析是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重要领域,旨在通过理解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和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优化药物的性能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常用的构效关系分析方法以及药物分子设计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分子设计是以药效物质(药物)和靶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通过合理设计和修改药物分子的结构,以达到提高药物的选择性、活性和稳定性等目的的过程。
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1. 靶标的选择:药物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适当的靶标。
靶标可以是蛋白质、酶、受体等,与药物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导致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2. 结构特征的预测:通过计算化学和分子模拟方法,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包括形状、电荷、溶解度等,为后续构效关系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 优化设计:基于靶标和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通过结构修改和优化设计,改进药物的性能和效果,包括提高药物活性、减少副作用等。
二、构效关系分析方法构效关系分析是药物设计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为新药的开发提供指导和预测。
常用的构效关系分析方法包括:1. QSAR分析:QSAR(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通过对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和解释药物分子的活性和效果。
2. 分子对接模拟:分子对接模拟通过计算和模拟药物分子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药物分子与靶标的结合模式和亲和力,为药物设计提供指导和依据。
3. 分子模拟技术:分子模拟技术包括分子力学模拟、量子力学计算等方法,通过对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计算和模拟,解析分子的构效关系。
三、药物分子设计的应用药物分子设计技术在药物研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新药发现:药物分子设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通过对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为新药的发现和设计提供有效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甲肾上腺素,R基团改变,活性发生变化。
O
O
O
R
NH2
N
H
O
X
胡椒碱 抗癫痫
桂皮酰胺衍生物
OH
H
N
R=H; Me; Et 具有升压作用
R
HO OH
R=-CH2CH2CH3; -CH(CH3)2; -C4H9 具有降压作用
4 电子等排体置换
(1)经典电子等排体、生物电子等排体概念
经典电子等排体:a)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相同的电 子排列的化合物或基团;它们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如:CO,N2;CO2,N2O。b)H置换规则; 如:CH,N; CH2,O; CH3,F; NH,O; NH2,F; OH,F。C)最外层电子 数目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如:N,P,As;O,S,Se; Cl,CN;-CH=CH-,-S-。都互称电子等排体。
对新靶点的作用) (4)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 (5)计算机分子模拟、虚拟筛选。
4 从临床副作用发现先导化合物
由抗结核药异烟肼(服用者兴奋)--异 丙烟肼(MAOI,治疗抑郁症)。
抗过敏药异丙嗪(具有外周神经作用)-氯丙嗪(强效安定药)--丙咪嗪(三环类 抗抑郁药,5-HT重摄取抑制剂)
生物电子等排体:大小、形状、电荷密度相似, 产生相同或相反的生物活性的基团或结构片段,均称 之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羧基、四氮唑基;磺酸基、磺胺基;苯、吡啶、 噻吩、呋喃。
(2)电子等排体的应用
例1:降糖药氨磺丁脲和甲磺丁脲。
例2:抗过敏药曲吡那敏、氯苯那敏
OO
O
S
N
N
H
H
氨磺丁脲 降血糖药
(1)从植物中获得
可可树叶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可卡因---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鸦片吗啡---左啡诺---喷他佐辛;青
蒿素、紫杉醇、丁苯酞。
(2) 从动物中获得
从南美的一种毒蛇的毒液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替
罗普肽---卡托普利。
(3)从微生物的代谢物中获得
四大素的发现、降血脂药洛伐他汀等。
5 从药物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镇静安眠药地西泮—代谢物奥沙西泮— 劳拉西泮、替马西泮。抗抑郁药丙咪嗪— 地西帕明
二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
1 分子中环的改造—开环 可卡因—普鲁卡因。吗啡—左啡诺—非那左辛、
喷他佐辛。阿托品—哌替啶(杜冷丁)--美沙酮
O
O
可卡因
N
H2N COOMe
二 设计前药的方法 1 原药分子中具有-OH、或-COOH,可以转
化成酯的形式。
2 原药分子中具有-NH2,可以转化成酰胺、 亚胺或曼尼希碱。
3 原药分子中具有-C=O,可转化成缩酮的 形式。
HN H2N
NN
肼基哒嗪 血管舒张
NH2 H N
O O
氨苄西林
降压 治疗心绞痛
O
N
H
OH
S
N O
O
O S
O
N
舒巴坦
O
第二节 药物的潜伏化—前药及生物前体
将具有活性的物质(原药)转变成体外无 活性或低活性的化合物,进入体内后,经酶 促反应或化学作用,转变成原药,发挥药理 作用;称之为药物的潜伏化。具有2种方式: 前药和生物前体。
与原药相比,前药或生物前体应具有更优 良的理化性质或药代动力学性质。
一 前药和生物前体的概念
前药:将原药以共价键的方式,与特定 的基团或片段连接,得到的修饰物;在体外 无活性;进入体内后,经过酶催化的水解反 应,释放出原药。
生物前体:体外无活性的化学物质,进 入体内后,经过酶催化发生氧化、还原或其 他反应,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第三章 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设计和发现新药,寻找高效、低毒 的新化学实体(NCE)
药物分子设计是新药研发的开端和基础。 人类已经成功研发许多药物,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和理论。近年的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为从分子水平上进行药物设计奠 定了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设计方法。
药物分子设计是通过研究分子(药物小分 子和靶点生物大分子)的二维和三维结构, 寻找具有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体。
药物设计的2个阶段:先导物的发现,先 导物的优化。
作用靶点:受体、酶、离子通道及核酸。
借助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 靶点 导向的药物设计。
第一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方法
先导化合物的获得、结构优化、药效试验和构
效关系研究
一 先导化合物的获得
1 从天然产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中获得
H2N
OO
O
S
NNBiblioteka HH甲磺丁脲 半衰期延长,毒性降低
Me
N N
曲吡那敏
N Cl
N
N
氯比那敏
例3:尿嘧啶、5-氟尿嘧啶 例4:强心药硫马唑、伊索马唑
O
O
H HN
F HN
O
N
H
尿嘧啶
O
N
H
5-氟尿嘧啶
H N
Me
H N
Me
N
N
O
N
O
MeO
强心药 硫马唑
MeO
伊索马唑
5 拼合原理 治疗效果相同的药物拼合在一起。 例1:阿司匹林+扑热息痛=贝诺酯 例2:肼基哒嗪+β受体阻滞剂=普齐地洛 例3:氨苄西林+舒巴坦
O N
O
普鲁卡因
HO
A B
OD
C
HO
吗啡
HO
E
N
A B
C 左啡诺
HO
A
E
N
B
E
R
N
Me
Me
R=CH2CH2Ph;CH2CH=CMe2 非那佐辛 喷他佐辛
2 环的引入--增 加分子的刚性, 提高选择性作用,
HN
减少副作用。
诺氟沙星—左氟 沙星
β受体阻滞剂 (降压药)--色 满卡林(钾离子 通道开放剂,降 压药)
O
F
COOH
N
N
N
诺氟沙星
OH
H
O
N
F
N
左氟沙星 O
O
bata受 体 阻 滞 剂
HN O
色满卡林
K离子通道开放剂
NC
OH
N
降低血压
O
O COOH
N
OH
3 分子中链状部分的改造
将药物分子中的碳链增长或缩短,可以改变活 性,甚至改变活性类型
胡椒碱(抗癫痫)--桂皮酰胺化合物(增强了 抗癫痫活性,减少了合成的难度。
2 从内源性物质获得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拮抗)剂 普萘洛尔(降压药)、β1受体激动剂 沙丁醇胺(治疗哮喘)。
组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息斯 敏(抗过敏药)、H2受体拮抗剂西咪 替丁、雷尼替丁(治疗胃酸分泌过多)
3 从合成的化合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1)磺胺药物的发现 染料白浪多息—磺胺类抗菌药、降糖药。 (2)合成的中间体 抗结核药--异烟肼,抗癌药安西他宾。 (3)化合物库(制药公司的化合物库,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