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_药理活性与成药性
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和技术药物分子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和合成药物分子的学科,它是药物研发的核心之一。
药物分子设计涉及到多种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它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的结构,来提高药物的效果和降低毒副作用。
在药物分子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有以下几种:1. 经验法经验法是药物分子设计中最早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它主要依靠化学家、药物师、药剂师等从已经发现的药物分子中获取经验,并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设计和合成新药分子。
经验法主要是一种基于试错和实验的方法,只能得到一些表面约束的药物分子,其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无用的化合物和毒物。
因此,经验法已经逐渐被更加精确和可靠的计算方法所替代。
2. 分子对接法分子对接法是一种经过数学计算和模拟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
它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分子分析和模拟,来快速预测和评估药物分子的性质和效果。
分子对接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药物分子与靶分子的结合能力、空间构象、配位等信息,来预测理想的药物设计结果。
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中的各个环节,如新药物筛选、药物反应机制研究等。
3. QSAR法QSAR法是“定量构效关系法”的英文缩写,是目前药物分子设计中最主要的计算模型之一。
它基于分子表征和统计学方法,对药物分子与其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以求得高精度的药物构效关系。
QSAR法是目前药物分子设计中最常用的计算模型之一,因为它能够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活性和毒副作用进行多参数预测。
4. 分子设计和合成分子设计和合成是药物分子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主要是利用有机合成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药物分子进行精准的合成和优化。
在分子设计和合成中,药物研究人员必须根据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毒副作用、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考虑,找到最优化的药物结构方案。
该方法是从分子层面上改良药物治疗效果和缩小药物毒副作用的理想方法,但是该方法对药物研发人员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药物分子的合理药物设计方法

药物分子的合理药物设计方法药物设计是指通过理解与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出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以满足疾病治疗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药物分子的合理药物设计方法,以帮助合成更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一、目标选择在药物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治疗的目标。
这可能是一种疾病相关的蛋白质、酶或受体等分子。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疾病的生物学机制,确定目标分子的生物活性相关团队和结构要求。
二、结构筛选在分子库中筛选出潜在的候选药物分子。
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等技术,对候选分子进行结构分析、物理化学性质预测和虚拟筛选。
这可以帮助排除无效分子和高毒性分子,提高筛选效率。
三、分子模拟基于目标分子的三维结构,进行分子模拟并进行结构优化。
分子模拟技术包括分子对接、药效团匹配和药效团替代。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预测候选分子与目标分子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亲和性,进而优化分子结构。
四、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和消除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溶解度、吸收性、代谢稳定性等。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设计出更稳定、更易吸收和代谢的药物分子。
五、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药物分子进行安全性评价。
这包括对药物潜在毒性的预测,如对肝脏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等。
此外,还需要检测药物分子对人类细胞和组织的毒副作用。
六、合成和药物优化在药物设计的最后阶段,需要将含有生物活性的候选分子合成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药物优化。
这可能涉及结构的微调、化学修饰和酶抑制剂的开发。
通过药物优化,可以更好地改进药物分子的效力和安全性。
结论:药物分子的合理药物设计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从目标选择到最终的药物优化,需要综合运用分子模拟、结构筛选、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技术手段。
通过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和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将能够加速药物研发进程,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成药性 类药性质[专业相关]
![成药性 类药性质[专业相关]](https://img.taocdn.com/s3/m/3c14ec2425c52cc58bd6beb2.png)
2)理化性质:溶解度、通透性、化学稳定性
3)ADME
4)PK特征:清除率、半衰期、生物利用度
5)毒性:LD50、DDI、hERG、遗传毒性,等
药物的分子设计策略(3):先导化 合物的质量与优化
专业类
1
一、概述
新药创制过程: 将非药的活性化合物向成药转化,满足安全、有
效、稳定和质量可控的要求。
生物学: 活性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 化学: 发现苗头化合物(hit)和(或)先导化合物(lead),优化结
构,确定一批有成药前景的物质,即候选药物(drug candidate) 按照药政法规对候选药物进行系统的临床前研究,经审批 后进入临床I期、II期和III期研究,最终经批准上市应用
Hajduk PJ.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专,业2类007,6:211—219.
6
Siegal G.et al. Drug Discov Today,2007,12:1032—1039
苗头化合物未必都能进入研究阶段,因为固 有的缺陷不能发展成先导物
活性表现为非特异作用 药代动力学不合理 物化性质差 毒副作用大 作用机制不明确
专业类
11
4). 化学结构
一般含脂肪或芳香环数1~5个 可旋转的柔性键2~15个 氢键给体不超过2个 氢键接受体不多于8个
偏离这些结构因素,不能保障良好的药效、药代和物 化性质。 先导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类型还应有新颖性,能够获 得专利以保障研发药物的知识产权。
专业类
药物分子设计的新策略与新方法

药物分子设计的新策略与新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药物分子的重要性,以及优化药物性能的重要性。
药物分子设计是药物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最终目的是寻找一种优化药物性能的方法。
为此,科学家们不断寻求新的策略和方法,以更有效地设计和开发药物分子。
一、药物分子设计的新策略传统的药物设计方法主要依靠药物发现的试错经验,即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验,逐渐寻找到适合的药物分子。
这种方法虽然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局限性很大,药物研究的成本和时间远远超出了很多企业和实验室的能力范围。
现代药物研究越来越注重生物信息学、分子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可以解决传统药物研究方法的一系列局限性。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药物分子设计的新策略,例如结构基础设计、受体结构导向的设计、靶点筛选和组合应用等等。
1. 结构基础设计结构基础设计是基于化学和分子机理的药物分子设计策略,它可以用于对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设计和优化。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寻找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并针对立体构象、药物性质等方面进行调试和改进。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药物性能和毒理学,减少实验的重复性和时间成本。
2. 受体结构导向的设计受体结构导向的设计是以生物分子互作为基础,通过建立药物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型,预测药物性能和副作用,最终实现药物的设计和修改。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FDA批准的药物和临床前研究中,不仅缩短了药物研发的时间,还有助于为相关疾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3. 靶点筛选靶点筛选是指从大量的化学分子中筛选出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分子,其目标是找到适合的靶点并判定其可行性。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毒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研究人员利用靶点筛选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多种新药,例如采用靶点筛选技术研制的“糖尿病2型新药”,即刻葡唑酮,已成功上市并广泛应用。
二、药物分子设计的新方法随着人们对药物设计和药物分子的理解逐渐加深,药物分子设计的新方法也不断涌现。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_分子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统一

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8, 43 (3) : 227 - 233
·227·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 分子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统一
郭宗儒 3
(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所 , 北京 100050)
摘要 :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包含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所进行的物 理和化学 、时间和空间的处置 ,遵循一般的规律 ,具有共性特征 ,即分子的整体和宏观性质影响药代动力学行为 。药 物对机体的作用 ,是药物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物理或化学结合 ,引发药理 (或毒理 )作用 ,起因于药物的特异性作用 ,是 药物分子的个性表现 ,受制于药物分子中特定的原子或基团与靶标分子在三维空间的结合 ,这种微观结构就是药效 团 。药物分子可视作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集合 ,统一在分子的整体结构之中 ,宏观性质决定药代和物化性质 ,微 观结构决定药理作用 。认识宏观与微观同药代与药效的内在相互关系 ,可以深化对药物作用的认识 ,指导药物分子 设计 。决定分子宏观性质的因素是相对分面积等 ,通常是由分子骨 架和整体分子所决定 ,无特异性的结构要求 ;决定活性的微观结构因素有氢键给体 、氢键接受体 、正电中心 、负电中 心 、疏水中心和芳环中心 。不同的生物活性取决于这些不同特征的组合及其空间排布 。分子的宏观性质 ,包含了微 观结构中原子和基团的贡献 ;在改变分子的结构以调整宏观性质时 ,往往影响微观结构的空间位置 。药物分子设计 的技巧是整合这两个因素成最佳配置 ,在早期研究阶段 ,应兼顾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 ,使药效强度和选择性 、药代动 力学和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达到最佳的匹配 ,为此 ,要求表征药代的空间与药效学的选择性空间有结构交盖 。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药物分子设计是一种基于分子结构和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旨在寻找高效的药物化合物。
通过药物分子设计,可以研究分子的作用,分别确定其结构和功能,然后根据药物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作用。
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子结构和活性关系原理化学元素的性质、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子结构也对药物的生物活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子结构和活性关系原理是药物分子设计的基础,通过研究分子结构和药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分子。
分子结构和药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QSAR(定量构效关系)模型获得,QSAR模型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和活性分子进行参数的选取和统计分析,深入了解分子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
以此,可以实现对药物分子的高效优化,提高其抗疾病能力。
二、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是实现药物分子优化的关键,其目的在于利用最优化方法来确定药物分子的位点,改善药物分子的性能,提高药物分子的活性和生物可行性。
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通常包括分子对接、基于构效关系的药物设计和自由基化学。
1.分子对接分子对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器研究药物分子-受体相互作用的策略,其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器获得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
在药物分子据对接阶段,分子对接软件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受体的结构,从而确定药物分子和受体之间的最佳柔性协同模式。
2.基于药物构效关系的设计策略药物分子设计的另一种策略是基于药物构效关系的设计策略。
该策略通过对同一药物分子系列进行结构优化,减少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裂口,实现药物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作用。
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不仅可以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分析获得,还可以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和结构活性关系分析(SAR)等方法获得。
3.自由基化学策略自由基化学策略是一种基于化学自由基反应的分子设计策略。
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优化研究

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优化研究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优化研究是药物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旨在发现和开发具有高效药理活性和良好安全性的药物分子。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并介绍药物分子的合成优化过程。
一、药物分子设计原理与方法1. 目标识别与验证药物分子的设计始于对药物靶标的识别和验证。
通过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可以确定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进一步的研究验证该靶点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为后续的分子设计提供依据。
2. 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药物分子的设计需要建立结构活性关系,即通过分析药物分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活性更强的分子提供指导。
这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和药效团分析等方法实现。
3. 杂化分子设计杂化分子设计是将不同药物分子的有效部分进行组合,以寻找更加活性的药物分子。
通过分析已有药物结构和活性,确定关键结构基团,并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进行合理组合,产生新的化合物。
4.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之间不仅仅是二维平面上的关系,还存在空间构象上的相互作用。
通过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可以建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量模型,进而设计具有优异活性的药物分子。
二、药物分子的合成优化过程1. 药物分子的合成路径设计药物分子的合成路径设计是合成优化的首要任务。
基于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合成化学家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合成路径,考虑原料的可得性、合适的反应条件和所需步骤的可行性。
2. 反应条件的优化药物分子的合成过程中,反应条件的优化是确保高产率和高选择性的关键。
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等条件,优化反应条件以提高合成效率。
3. 中间体的分离与纯化在合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中间体和副产物。
为了获得目标化合物,合成化学家需要对这些中间体进行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方法包括重结晶、柱层析和溶剂萃取等。
4. 合成路径的可行性验证在合成过程中,还需要对合成路径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通过检测中间体和最终产物的结构和纯度,确认所设计的合成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药物分子设计与药物合成技术

药物分子设计与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合成技术是现代药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药物研发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和高效的合成技术,能够创造出具有治疗疾病潜力的新药物。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合成技术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
一、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分子设计是指基于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结构拟合以及其他相关方法,设计出能够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治疗效果的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设计的目标是找到既能与靶点特异性结合,又具有良好生物利用性和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1. 综合分子设计综合分子设计是基于对目标分子结构的深入理解,通过合成不同结构的衍生物和模拟不同的化学变化,优化药物候选化合物的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
科学家们通过合理选择分子骨架、官能团以及其他药物分子特征,能够设计出具有更好活性和选择性的化合物。
2.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是一种基于分子的三维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的方法。
通过建立合适的计算模型和选择适当的分子描述符,可以预测分子的生物活性。
这种方法在药物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有效地评估药物分子设计的成功度。
二、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合成技术是将药物分子设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化学合成过程。
合成技术的目标是高效地合成目标药物化合物,并确保反应的产率和纯度。
1. 合成路径设计合成路径设计是指在药物合成过程中,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和特征,设计出能够高效合成目标药物的反应路径。
科学家们需要考虑到反应的选择性、产率以及合成的可行性,同时尽量避免使用毒性或昂贵的化合物。
2. 反应条件优化反应条件的优化是在药物合成过程中,调节反应的温度、溶剂、氧气和酸碱等因素,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合理的反应条件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高目标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3. 合成方法改进合成方法的改进是指通过引入新的催化剂、改变反应条件或调整反应顺序等方式,改进传统的药物合成方法,提高合成的效率和产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药理活性与成药性郭宗儒*(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摘要: 化合物的内在活性和成药性是创新药物的两个基本要素, 活性是药物的基础和核心, 成药性是辅佐活性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 两者互为依存。
药物在体内的药剂相、药代动力相和药效相可概括为活性和成药性的展示过程。
成药性是药物除活性外的其他所有性质, 包括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和毒副作用, 这是在不同层次上表征药物的性质和行为, 但又相互关联与制约。
活性与成药性由化学结构所决定,体现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结合上, 寓于分子的结构之中。
先导物的优化是对活性、物化、生化、药代和安全性等性质的多维空间的分子操作, 因而具有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
关键词: 分子设计; 内在活性; 成药性; 先导物优化中图分类号: R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0) 05-0539-09Strategy of molecular drug design: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GUO Zong-ru*(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Abstract: Intrinsic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represent two essences of innovative drugs. Activity is the fundamental and core virtue of a drug, whereas druggability is essential to translate activity to therapeutic usefulness.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are interconnected natures residing in molecular structure. The pharma-ceut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hases in vivo can be conceived as an overall exhibition of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Druggability actually involves all properties, except for intrinsic activity, of a drug.It embraces physico-chemical, bio-chem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toxi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ter-twined properties determining the attributes and behaviors of a drug in different aspects. Activity and drugga-bility of a drug are endowed i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and reflected in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and macroscopic property of a drug molecule. The lead optimization implicates molecular manipulation in multidimensional space covering activity, physicochemistry, biochemistry, pharmacokinetics and safety, and embodies abundant contents of medicinal chemistry.Key words: drug design; intrinsic activity; druggability; lead optimization研发有机小分子药物的药物化学模式, 大都是针对某药物靶标发现苗头化合物 (hit), 将苗头物演化成先导物 (hit-to-lead) 以确定先导物 (lead discovery), 经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确定候选药物 (drug candidate), 最终达到临床应用的目的。
这个全过程是通过结构变换和改造将活性化合物发展成患者可使用的药物, 从分子水平由非药向成药的演收稿日期: 2009-11-30.*通讯作者Tel / Fax: 86-10-83155752, E-mail: zrguo@ 化。
笔者已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内涵[1−3], 本文以药物的活性和成药性的视角, 讨论构建药物化学结构应注重的问题。
1 类药性和成药性类药性 (drug-like) 是对苗头物和先导物结构的基本要求, 是Lipinski分析了临床大量口服药物的分子结构, 归纳和提炼出的经验性特征, 类药5原则(Rule of five) 成为筛选苗头和先导物、构建化合物库的重要标准[4], 开阔了人们研发新药的理念。
然而,·综述·类药性是对先导物的最低要求, 药物具有的结构和性质远远超过类药性原则, 药物或候选药物应具有成药性 (druggability) 属性。
什么是成药性?笔者认为是指药物除了药理活性以外的所有其他性质, 即化合物具有能够进入临床I期试验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的性质。
类药性是对先导物的结构要求, 成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的要求, 当然, 药物的各种属性是药物分子结构的外在表现, 成药性寓于结构之中。
2 成药性在于克服机体对药物的阻抗机体为保护自己免受外来物质的侵伤, 通过多种方式拒绝吸收和将其排出体外, 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然而, 为了呈现药效, 药物需要吸收到体内并分布到靶组织中, 这种与机体排斥作用的矛盾在新药研发中是永恒存在的。
机体设置了许多障碍, 经不同的机制对药物进行阻止和消除, 成药性在于通过结构优化使药物免受或减轻机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作的物理和化学处置。
机体的阻抗是多方面的, 以口服药为例, 胃液和胃酸可以分解药物; 小肠黏膜上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可催化氧化代谢; 经肠吸收的药物还可能被糖蛋白GP170外排作用而反吸收; 吸收入门静脉血液中的代谢; 在肝脏中发生I相和II相代谢转化; 在体循环血中被水解分解转化; 与血浆蛋白结合以阻止进入到组织中; 血脑屏障阻止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等。
这些环节和因素阻碍了药物的吸收或分布, 加速了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因而不利于药效的发挥, 需要通过调整分子结构避开或克服这些障碍。
3 活性和成药性是成功药物的充分条件药物分子的内在活性是药物效力的基源, 没有内在活性, 药物本身失去了意义; 成药性是保障内在活性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 没有成药性的辅佐, 药理活性不能在机体中得到表现, 内在活性是核心, 成药性是“载体”, 两者互为依存, 构成了创制新药的两大支柱。
新药研究的切入点是发现活性化合物, 结构优化首要关注的是提高活性强度和选择性, 但在研究初期, 也要兼顾改善其他性质, 使化合物有成药的前景。
由于成药性包含了广泛的内容, 结构变换不仅涉及成药性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影响活性。
所以, 先导物优化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性质调整, 是在多维空间中找到活性与成药性的最佳配置。
4 成药性的内容成药性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大体归纳为4个方面, 即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和产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性质。
这些性质是候选药物的化学结构在不同的介质或环境中的表现行为,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4.1 物理化学性质 化合物在物理性介质中表现的行为为物理化学性质, 它与化学结构的关系最为明确, 也因为没有生物学的参与, 是药物化学最容易把握的宏观性质。
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物理形态例如晶型、无定形、多晶型以及溶剂合形式等, 物理形态对溶解性和稳定性影响很大, 与生物药剂学关系密切。
高晶格能物质的熔点高, 一般水溶解性较低。
溶解性水溶解性是物质在水介质中呈分子分散状态的程度。
水溶解性包括溶质的溶解速率和溶解量, 是药物穿越细胞膜、被吸收的前提。
脂溶性是物质在脂相中的行为, 脂溶性强的化合物过膜的速率较快。
脂溶性较强的化合物水溶性较差。
分配性是物质溶解在脂相和水相中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过膜性 (permeability) 与适宜的分配性相关。
离解性是物质在介质中荷电的能力, 与溶解性和过膜性密切相关。
含有碱性和酸性基团的化合物, 在水或缓冲液中离解形式与中性分子呈动态平衡。
化学稳定性是物质在空气和其他介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能力。
4.2 生物化学性质 生化性质是化合物在离体细胞或无细胞的生物介质中的表现行为, 是与生物介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比上述物化性质更为复杂, 不过, 化合物的生化性质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规律性, 因而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药物的生物化学性质既是宏观性质, 也反映了药物的微观特征。
生物化学性质包括: 药物的过膜性; 在血液、肠和肝细胞中发生的I相和II相代谢转化;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与特定的转运蛋白的结合; 与糖蛋白gp170结合发生的细胞外排作用等。
4.3 药代动力学性质 药代动力学反映了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是对药物的物理形态和化学结构的处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分子设计的成药性目标所克服的障碍, 就是使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性质适合于药效活性的发挥, 所以, 药代动力学性质是成药性的最高体现, 是上述物化和生化性质的综合宏观表现。
物化和生化性质是药代性质的基础和本源。
药代动力学中的生物利用度(F)、半衰期(t1/2)、曲线下面积 (AUC)、清除率 (CL)、血浆蛋白结合率郭宗儒: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药理活性与成药性·541·(%) 以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 都是成药性的重要性质和参数。
4.4 毒副作用 毒副作用是药物与非靶标(off-target) 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伴随药效作用的负面表现, 因而也是成药性的组成部分。
从分子的整体结构看, 分子的杂乱性 (promiscuity) 可与多种靶标结合, 导致遗传信息的变化, 引起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与CYP450作用可能成为CYP底物、抑制剂或诱导剂, 还会导致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作用于hERG通道引起心脏毒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