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课

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

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原始社会名词的理解和对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断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人生活在距今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年在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万年至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4、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过着群居生活,属于早期的社会。

5、在北京的洞穴里发现的距今约万年的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工具的仍是,过着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生活,没有区别。但是已掌握技术,并且已会取火。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解释、共同提高)

1.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2.什麽是氏族?

3.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火的使用有合适重大意义?

4.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5.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6.观察第6页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来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

三、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类人猿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科目历史课型新授课年(班)级七年级授间 课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都江堰 学习过程(学案)备注 合作复习 1、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自主学习(要求: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取代。 2、:当时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3.战争特点:七国之间的战争很大,多,交战,持续。著名战役有、、。 4.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地处西部的,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4、内容:见课本33页表格。 5、作用:使秦国的,提高了,一跃成为,为以后秦。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年,秦国蜀郡郡守主持,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都江堰。 2、构成:由和两大工程构成,渠首建于岷江之中,分为、和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等作用。 4、影响(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2000多年来,一直1、商鞅变法的启示:顺应历史的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 力。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实质是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最能体现变法的性 质。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 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暴政: 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 3、建立政权地点__________ 4、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________人。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 (1)巨鹿大战: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双方: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 (2)__________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建立: 时间: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课本63页动脑筋。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 精讲点拨: 1、教师给出史料: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XX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XX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学案自主学习内容(无答案)(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学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 春秋争霸。 【学习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 铁器牛耕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1.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3.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春秋”1.影片所示的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在电视剧《东周列国.2. 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 史料中的历史【】——孟子材料春秋无义战。 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第二组:连环画

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 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 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8、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9、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年,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XX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 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4.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讲点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 宁远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平 【课程标准】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史实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够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但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②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④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通过音频《赤壁怀古》,联系语文知识创设历史情景 ④通过设置游戏对地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认识 ⑤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极品,全册含答 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标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 遗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 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情感目标: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 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 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 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怎样做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 哪一个远古居民生活时期? 2.探究思考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 印刷效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学案(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无答案)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一)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复习目标】 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及发明;尧、舜、禹;“禅让制”。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重点知识复习】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四、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五、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六、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七、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2.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3.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的技术 2.世间万物,资源无处不在,比如石头,但直到人类的出现,将石头当成工具来使用,才让它们产生了价值。最有可能使用下列石制工具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知道使用火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 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 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模式4七年级上册导学案22份-历史册第18课三国鼎立5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一、自学引导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单元概述:本单元开始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主要特征:政治上封建国家的分裂,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民族关系上的民族大融合。 我的 疑问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官渡之战中曹操有三四万人,曹操却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有曹操有二十多万人,但结果却失败。 讨论分析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活动二:1.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包括政权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试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三:“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当时涌现了诸多历史人物,你知道的有谁呢与他们有关的有哪些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让我们一起来评说历史风云人物。 1.有人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说是“英雄”。依你之见呢?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谁的描述,你怎样看待这位英雄? 3.根据以上所学,你认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标准有哪些呢? 三、当堂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材料中的“周郎”指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那一位? (4)试评“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6)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四、学后反思 (试用一种局面、二大战役、三个政权、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概括本课内容。)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 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2)分组讨论:手工抄写、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哪种好为什么 【随堂练习】: 1、四大发明中在汉朝出现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2、发明了“蔡候纸”,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 A、祖冲之 B、蔡伦 C、贾思勰D顾恺之 3、指南针最早叫“司南”,它出现历史():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战国( 4、四大发明中,为发现南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无答案) 华师大版

第21课 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地位(影响) 学派 姓名 时期 主要思想及 著作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预习导学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精讲释疑: (一)战国七雄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鞍变法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一前256年。 2.修建者:蜀郡郡守 3.地点:成都附近的 4.组成:(1)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2)灌溉网。 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五、引导点拨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 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 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诸子百家历史学案 华师大版

第21课诸子百家 教材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自由的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在我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相互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一、导入(1分钟) 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列国并立、大国兼并,制度改变。 导出文化特征:百家争鸣 二、明确目标(1分钟) 三、阅读课文,勾画重点。(10分钟) 四、个人完成自主探究,老师巡视。(10分钟) 五、小组合作交流,把疑难点写在报道站里。老师巡、看、查、问、点。(8分钟) 六、大展示(7分钟) 预见性问题及措施: 1、学生对于诸子的名言理解上可能有偏差,需要老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文化方 面的贡献;(重点) 3、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墨子、孙子等诸子的主要思想。 自主探究: 1、我的教材我理解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百家”中的主要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 家等,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 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注意:“子”是中国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百”只是 一个夸张的说法,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2、我的教材我整理 把有关诸子的名言警句整理在下边,并试着理解其大意。 (要求合理安排、字迹工整) P103《论语》含义:自己不想干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为国家要无怨无悔,为家庭要任劳任怨。自己明白的事,也让 别人明白是,自己能做的事,也要帮助别人做到。体现了孔子 仁爱的博大胸怀。 P104“孟子语”:我很注意修身养性,培养正义之气。天下 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家庭 成员的修养。 P107“韩非语”: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 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 对待。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P107“孙武语”:用兵的方法不可长时间只用一种,好似 水一样没有任何形态。孙子想表达的思想为用兵长胜之道在于 多变让敌人琢磨不透 3、我的教材我归纳 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地位 儒家 孔子 思想核心:仁、礼; 教育思想:首办私 学,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等等 儒家创始人, 政治家、思想 家和教育家。 后世尊为“至 圣”。 孟子 思想核心:仁政、 民贵君轻。认为“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提倡做人 要有骨气。 把儒家学说发 扬光大,后世 尊为“亚圣” 道家老子 主张: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 道家学说的创 始人。道教尊 其为“道家始 祖” 法家韩非 主张历史是发展变 化的,今世必然胜 于前世;强调“法 治”;提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学说的集 大成者。 墨家墨子 非攻、兼爱、举贤、 节俭 墨家学派创始 人 兵家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避实击虚;攻 其不备,出其不意。 兵家始祖 师点拨。 2、学生对于诸子的主要思想可能 归纳不全或难于理解,可在小展 示和大展示期间予以点拨。 七、巩固记忆(8分钟) 第二课时(展示+反馈) 一、反馈:每组单号同学反馈孔 子、孟子的相关内容,双号同学 反馈老子、韩非子的有关内容。 反馈完后组内互查(8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任务分配:1、2组一题,3、4组 二题,5、6组三题 预见性问题及措施: 第2题和第3题稍有难度,可指 导每组的1、2号同学,再进行组 内帮扶。 三、大展示(10分钟) 四、整理导学案(5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 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 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 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 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 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的思维。这堂课内容已结束,你 到底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独 立完成达标测评。 五、达标测评(6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