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课
七年级历史上第1课导学案

课型
新课
时间
2014年月
主备人
赵红娜
课题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的起源,了解自己,使学生养成自我认同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
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预习准备
通读课文,把课本中的重点用记号笔画出来。
教具学具
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学案
导案
(一)
预习
导学
自主预习练习册部分习题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历史,首先会学习远古的人类到最后和中国的各个朝代。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
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提示:劳动分工、食物分配、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人、小孩
三、明确目标、学案导学。①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②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后,将问题加以梳理。采用小组回报的方式将答案呈现。
2、其他组员可以及时补充。
(三)
交流展示深化感悟
交流:
①教材第6页的动脑筋②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顶洞人的氏族,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科导学案(1—3课)

3.观察课本的插图,结合你已学过的知识,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度过?
4.观察课本《山顶洞人的生活》插图,结合文字资料,你认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说明了什么?
学 习 过 程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
A、中国B、印度C、巴比伦D、埃及
2、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蓝田人遗址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
A、山顶洞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北京人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思考、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有何不同?
第三子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略)
1.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2.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
方面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头部模样
火的使用
七年级上历史导学案第一课 (2)

安徽蒙城汇贤中学自主学习型历史学道姓名班级日期月日编号课题远古时代的人类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一.【学习主题】: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形式)展示方案(内容·方式)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科学探究板块一:学法指导: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1世纪=100年。
1年代=10年。
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板块二: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____(其生活距今约 ____ 年,在 ____发现的)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人还____ ;使用粗糙的____ 石器,使用____ ,过着____ 的生活。
板块三:学法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了解山顶洞人的有关知识,知道他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
根据解题步骤完成山顶洞人:距今约 ____ ,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基本相同;使用 ____ 石器,但已掌握 ____ 技术;使用 ____ ;用 ____ 缝制衣服。
A.两人小对子:①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重点交流: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五人互助组:重点讨论:1.氏族2.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5min )○3获得任务后,5名同学组长组织预展并进行展示板面规划。
·剩余5名同学继续寻求帮助,争取人人过关。
( 10min )展示导学一预设:1、组代表板书自研成果,并标注关键词。
2、利用学法指导内容完成随堂笔记中的相关习题展示重点展示北京人。
展示导学二预设:山顶洞人的生活展示导学三预设:1.组代表板书自研成果,并标注关键词。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课

历史导学案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原始社会名词的理解和对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断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人生活在距今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年在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万年至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
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4、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过着群居生活,属于早期的社会。
5、在北京的洞穴里发现的距今约万年的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工具的仍是,过着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生活,没有区别。
但是已掌握技术,并且已会取火。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解释、共同提高)1.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2.什麽是氏族?3.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火的使用有合适重大意义?4.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5.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6.观察第6页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来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三、巩固练习: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A、北京B、陕西C、河南D、云南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能不能直立行走B、会不会说话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火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80万年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类人猿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金灭辽及北宋(一)灭辽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
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南宋的偏安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第一单元拓荒新天地第一课拓荒新天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课早期文明与帝国的兴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帝国的兴衰史,包括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希腊帝国和埃及文明等内容。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等内容。
第四课万邦来朝与丝绸之路本课主要介绍了汉代的万邦来朝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礼乐中华第一课古代礼仪之邦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二课在家之道与国家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家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包括《论语》的思想、尚书的历史内容等。
第三课对外交往与文学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包括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的介绍。
第四课钟鼓楼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钟鼓楼,包括其历史渊源、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
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第一课家族与王室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家族和王室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民间百态与大众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百态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传统民俗等内容。
第三课太极和气功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和气功,包括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功效和实践等。
第四课中华传统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以上是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的内容总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1-5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学段第三学段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单元第一单元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东古学校主备人张立刚初审人李云霞终审人张官福合作团队张立刚杨志英黄芳教学目标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隋初经济的繁荣。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个案补充反思纠错预习检测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杨坚就是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①原因:、。
②表现:、。
二、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
②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起,今北京市,南至,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两千多公里。
③地位和作用:大运河是。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上学期,我们学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1.简单叙述从人类到南北朝的历史。
2.检测对本课内容的预习。
呈现目标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历史的发展。
2.能根据不同朝代的发展,有效地总结出隋朝短暂繁荣的历史。
本节课,我们要知道隋朝的统治和大运河开通的价值。
呈现目标导学过程合作探究1.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3)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简评价此河?此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学案。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课时安排
1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地位和作用
2.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2.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温故知新
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D.中央集权制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隋炀帝时
C.武则天时
D.唐玄宗时
4.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B)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
自我评价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大大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员多从世家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 江都 )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巩固练习
1.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A)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2.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追溯历史渊源,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
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原始社会名词的理解和对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断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人生活在距今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年在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万年至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
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4、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过着群居生活,属于早期的社会。
5、在北京的洞穴里发现的距今约万年的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工具的仍是,过着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生活,没有区别。
但是已掌握技术,并且已会取火。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解释、共同提高)
1.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2.什麽是氏族?
3.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火的使用有合适重大意义?
4.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5.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6.观察第6页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来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
三、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类人猿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
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