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

合集下载

《2024年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2024年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理论框架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梅洛·庞蒂的哲学背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

他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的哲学思想关注的是身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

三、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身体在主体间性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身体不仅仅是感知和行动的工具,更是主体间性关系的基石。

身体通过感知、运动和情感等方式与他人产生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涉及到个体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塑造。

四、理论框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感知:身体通过感知与外界进行互动,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感知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应,而是包含了身体的情感、记忆和经验等因素的复杂过程。

2. 身体运动:身体通过运动与他人产生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

这种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运动,还包含了情感、意图和认知等因素的参与。

3. 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关系是建立在身体感知和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动态的,不断受到个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五、理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现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重新审视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它强调了身体在主体间性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并没有像其他哲学思潮那样一峰突起,然后风靡某国的哲学界,但是现象学的影响却十分深远、长久。

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和方法默默地浸透到20世纪各种哲学思潮之中,因此出现了下列有趣的现象:除了奠基者胡塞尔之外,自从现象学问世以来,在哲学界举足轻重、成为泰斗的纯粹的现象学家,寥寥无几,但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受到现象学启蒙或影响的大哲学家却比比皆是。

另外,现象学家们以及运用现象学方法或原则的哲学家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发点,也没有统一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所以也谈不上统一的理论风格或者哲学倾向。

他们对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的理解也各执己见。

所以西方把现象学称之为运动而不是流派,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节现象学的起源及在德国的发展在20世纪第一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了《逻辑研究》一书。

《逻辑研究》的问世,是现象学诞生的标志。

该书在当时德国哲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著文评论此书。

它对当时学哲学的大学生影响更大。

许多哲学学生特意从其他大学转学到胡塞尔执教的哥廷根大学学习。

大约从1907年开始,一些最热心的学生除了听胡塞尔讲课之外,还每周举行一次哲学聚会,烟酒相伴,或宣读论文,或即兴谈玄,既而形成了哥廷根学派。

胡塞尔本人很少跻身于这些活动。

他甚至曾戏称这个小组进行的现象学研究为“小人书现象学(BildbuchPhaenomenologie)”。

这主要是因为,哥廷根学派的成员对现象学的理解,从开始便与胡塞尔不同。

早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以前,在慕尼黑大学执教的心理学家李普(T·Lipp)周围聚集着一批学生,形成了一个哲学小组,专门讨论李普的心理主义哲学。

《逻辑研究》发表以后,该小组的学生们开始以研究、讨论该书的内容为主要活动,并渐渐由李普心理主义的追随者转而热中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与李普展开辩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法国哲学家墨兰简介

法国哲学家墨兰简介

法国哲学家墨兰简介1. 引言墨兰(Maurice Merleau-Ponty,1908年-1961年)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墨兰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在哲学界的地位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2. 生平概述墨兰于1908年3月14日出生在法国罗讷河畔沙特尔。

他在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师从亨利·贝尔森,后又受到俄罗斯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学派的影响。

他的博士论文《感知的结构》从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了感知的本质。

之后,他成为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并一直在那里任教直到逝世。

3. 概念与思想3.1 感知与现象学墨兰的研究主题之一是感知与现象学。

他认为人的感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主观意识控制的过程,而是一种与身体、环境和文化紧密相连的综合体验。

他提出了“感知表现”(perceptual manifestation)的概念,认为感知是以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为基础的,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身体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3.2 人的存在与存在主义墨兰对存在主义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现象,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身体-世界联结体”(body-world continuum)。

他批评了笛卡尔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能将身体与心灵划分开来,而应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墨兰的存在主义观点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墨兰的影响墨兰的思想对于当代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现象学研究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重要基础之一。

他的观点也对美学、文化研究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墨兰的思想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受到重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阅读和讨论。

5. 总结墨兰是一位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的研究涵盖了感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多个领域。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后继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有重要启示,也对美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法国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法国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法国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法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法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性的思想家。

1. 古典哲学时期古典哲学时期是法国哲学的起源阶段,主要出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

代表性的思想家有笛卡尔、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真理,倡导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

他们主要围绕着关于存在、知识、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理论和观点。

2. 实用主义哲学时期实用主义哲学时期主要出现在19世纪,代表性的思想家有康德、黑格尔、庞斯、庞达和涂尔干等人。

在这个阶段,哲学家们对理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重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用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代主义哲学时期现代主义哲学时期主要出现在20世纪,代表性的思想家有萨特、梅洛庞蒂、利康等人。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提出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理论,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法国哲学的代表人物1. 笛卡尔(1596-1650)笛卡尔是法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观点,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得到真理。

他的著作《哲学沉思》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伏尔泰(1694-1778)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领袖。

他强调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反对宗教和专制主义,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孟德斯鸠(1689-1755)孟德斯鸠是法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法治三权分立论》对后来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理论,强调政治权力的制衡和分立,对后来的政治体制和法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康德(1724-1804)康德是法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追问欲望之人

追问欲望之人

追问欲望之人亚历山大·科耶夫是二十世纪的一位俄裔法籍哲学家,久享哲学盛名,却从未追求学术职位,只是接过科瓦雷在高等研究实践学校的讲席,主持了长达六年关于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讨班,深深影响了一代法国知识分子。

被他改造过的黑格尔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哲学人类学,“人”的概念是对黑格尔的历史原则、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和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有机结合,这恰恰迎合了二战后法国哲学对具体的人的研究需求,结束了黑格尔百年未被法国接纳之久,形成了“法国黑格尔主义”的思潮。

而他后半生在法国政府高级部门任职,实际领导了法国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关税和贸易协定等政策的制定,提出了诸如法权社会、新拉丁帝国、普遍均质国家等重要的政治思想。

在国外特别是法国,他的思想可谓是盛极一时,但国内对他的研究寥寥无几,仅有的研究要么只是将他作为理解黑格尔的路径,而忽略其思想本身尤其是“人”的概念的重要性,要么对他的哲学人类学和法权现象学只是偏重其一,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论述。

本文以“人”的概念为切入点,从科耶夫的哲学人类学和法权现象学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分析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并结合科耶夫青年时期的理论倾向及其所面对的意识内在性问题,批判了笛卡尔的“我思”,阐述了科耶夫哲学“无可怀疑”的前提——“非实存”的产生缘由,对比与黑格尔思想的不同,揭示了科耶夫以匮乏为内容的欲望是欲望着他者的欲望。

这样,科耶夫的非实存的“欲望之人”,是二元论下的自由的否定的具体个人,是在主奴辩证法意义上展开的社会历史中的有血有肉的个人,是劳动和斗争中的个人,是面临着相互承认的实现、欲望的最终满足、历史终结的到来、法权社会的出现和普遍均质国家的到来的个人。

它不仅独辟蹊径地从内部掏空了理性主义或本质主义,迎合了法国哲学当时“非理性”的潮流,即推动了法国哲学从精神转向存在,也为法国哲学注入了具体的个人的思想,并且在其欲望理论的推动下,使得法国哲学从存在转向了无人的结构。

实存哲学与概念哲学的殊途同归_走向一种物质现象学_杨大春

实存哲学与概念哲学的殊途同归_走向一种物质现象学_杨大春

2001 ,p. 37.

1970 ,pp. 173 - 174.

p. 8.

·82·
实存哲学与概念哲学的殊途同归
, 如此 其在场,胡塞尔不停地把意指重新引回到一种充实的直观, 在明证的在场中确保它 ” 瑠 瑏 ,“突破没有超越形而上学,而是重新导向它” 。 这意味着二者择一: 要么从 “第六研 一来 究” 出发来考虑存在的范畴给出,于是可以通过实现存在论历史的解构而过渡到存在论差 异; 要么从 “第一研究” 出发来考虑在场的更加毫不含糊的优先性, 于是有必要过渡到延 瑡 瑏 异,以便进行没有终点和起点的解构。 如何在德里达的概念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之间建立起联系? 这需要借助于现象学 对于解释和解构两种倾向的包容性。 有学者表示, 现象学打算通过回到事物本身而更新哲 , “现象不可能没有意向、不根 学,而这种现象学其实是解释学,这是因为: 在胡塞尔那里 , 而他的继承者们进而引出一些更极端的结论; 在海德格尔看来, 据意义视域而展示出来 ” “解释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事物本身往往是受到遮蔽的,只能通过历史的和伦理的解构才 ; 与此同时 ,“关于理解的现象学解释学只是在海德格尔之后, 在伽达默尔和 能够被发现” ; 而在德里达那里 , “对形而上学进行解 利科那里才开展出语言要素和历史运作的普遍性 ” 瑢 通过对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海德 瑏 。 构的海德格尔式计划得以彻底化 ” 格尔哲学确实把实存论现象学、解释学现象学以及解构论现象学都包纳在一起了。他拓展现 : “现象学描述的方法意义就是解 象学的描述方法,并因此导向关于存在和实存的解释学 瑏 瑣 通过解释回到事物本身,这意味着还原, ” ,“此在的现象学就是原初意义上的解释学” 。 释 即从存在者还原到存在; 也意味着建构,即突出了此在赋予存在物以意义的地位; 同时也意 味着解构,即对于受遮蔽状态的消解。 现象学方法于是包含有 “还原、 构造和解构 ” 三个 基本成分,它们 “在它们的内容上是共同相属的, 并且必须在它们的相互关联中获得奠 瑏 瑤 海德格尔的实存论现象学显然已经预示了现象学发展的解释的和解构的两条路径。 。 基” 就法国哲学而言,利科延续马塞尔、萨特和梅洛 - 庞蒂的实存哲学传统,成为了解释学现象 学的典型代表,而德里达突出地代表了隶属概念哲学的解构论现象学。 其实,在利科和德里达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有学者就此表示,把现象学解 : “由于关心文本的 释学化的倾向导致利科与亨利和马里翁的疏离,并因此靠近德里达等人 中介,利科既完全去掉了关于生命及其悲怆的自己显示的亨利式现象学的标签,也去掉了关 于给出及其来自直观的饱和现象的马里翁式现象学的标签。自此以后,毋宁必须把利科定位 在肯定一切经验的语言条件的伽达默尔一边。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现象学都必须变成解释 学。或许更为恰当的是把利科的作品和德里达的作品进行比较: 突出解构论和解释学在对待 瑥 在利科和德里达之间建立联系是 瑏 ” 文本和文本性、传统、它们的痕迹和层次方面的关联。 对的,但并不全面。真正说来,在利科的思想中,实存哲学是其基础的部分,而概念哲学则 是拓展的维度。正因为如此,利科哲学天然地包含有通向福柯和德里达哲学的入口,与此同 时,它也以曲折的方式延伸到了亨利和马里翁哲学所瞄准的目标。实存哲学传统批判胡塞尔 《观念》 I 中的意识现象学及其先验主体性思想,接受并改造其后期生活世界理论, 进而在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电影美学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电影美学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电影美学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他的现象学理论对电影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洛-庞蒂通过他的身体感知理论,探讨了电影作为感觉和感知媒介的特殊性,以及电影对观众的感受和情感的影响。

首先,梅洛-庞蒂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身体感知经验的媒介。

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通过身体的感知和感觉来实现的,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表现方式,能够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中的景象和情感,这种身体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使得电影有着独特的感官和情感共鸣。

其次,梅洛-庞蒂强调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力量。

他认为,电影通过影像与声音的组合,创造了一种情感氛围,观众可以在其中与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

梅洛-庞蒂认为,情感是身体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并让观众与电影中的情感发生共振。

此外,梅洛-庞蒂还探讨了电影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

他认为,电影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的扩展性,电影带给观众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是由电影中的镜头、剪辑和音效等元素所构建的。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感知到电影中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延展,这种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成为了电影美学中重要的元素。

总而言之,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为电影美学提供了一种身体感知的视角。

他将电影视为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媒介,探讨了电影对观众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的影响,以及电影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

这种身体感知的电影美学观点丰富了我们对电影的理解和欣赏,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思考电影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
大致说来,法国二十世纪哲学有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布伦茨威格(L.Brunschvicg,1869-1944)的新观念论和柏格森(H.Bergson,1859-1941)的生命哲学相互竞争的时代(自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阶段是以萨特(J-P.Sartre,1905-1980)和梅洛-庞蒂(M.Merleau-Ponty,1908-1961)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3H时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六十年代初);第三阶段是以列维-斯特劳斯(C.Levi-Strauss,1908-)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M.Foucault,1925-1984)、德里达(J.Derrida,1930-1994)等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起支配作用的3M时代(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第四阶段是由后结构主义的延续(德里达、福柯等)、后现代主义的兴盛(利奥塔[J-F.Lyotard,1924~1998]、布尔迪厄[P.Bourdieu,1930-1922]等)与现象学的复兴(列维纳斯[E.Levinas,1906-1995]、利科[P.Ricouer,1913-]、亨利[M.Henry,1922-2002]、马里翁[J-L.Marion,1946—]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共生的综合时代(自六十年代初以来)。

应该注意的是,前后阶段的进展并不以“飞跃”的方式出现,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现象学运动其实贯穿了全部四个阶段,但它在各个阶段的地位和表现具有很大的不同。


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自二十年代初起,学术界开始了引进德国现象学的努力。

施皮格伯格告诉我们,当现象学在法国舞台上出现的时候,柏格森森主义仍然是占支配地位的哲学,而布伦茨威格则代表着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对立面。

[1]梅洛-庞蒂也谈到,在萨特和他本人完成哲学学业(一个是1928年,一个是1930年)前后,法国哲学思想只有两种主导性的势力,即布伦茨威格和柏格森两股势力。

但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思想是布伦茨威格的思想”,而不是柏格森的思想。

原因在于,布伦茨威格的哲学尽管“相当浅薄”,但他因为掌握了大学哲学教育及教师资格考试的权力而享有“权威”地位,而柏格森因为没有在大学占据一席之地,故影响有限,或者影响还不十分明显。

梅洛-庞蒂同时认为,柏格森更为重要,因为他为后来的人指明了一条与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通过布伦茨威格导致的观念论相反的方向。

[2]阿隆(R.Aron,1905-1983)则提到,当时可供选择的权威只有三人,即柏格森、阿兰(é.C.Alain,1868-1951)和布伦茨威格。

他同样承认了布伦茨威格的主导地位,与梅洛-庞蒂不同的是,他“从正面意义”上认为布氏在索邦是“权威的权威”,并表示,“他的著作使我们不能不有所尊重”,“它包纳了科学文化和哲学文化”。

[3]暂且把谁是“权威”放在一边,问题在于,布伦茨威格和柏格森都认可了对现象学的引进。

就柏格森主义而言,无论是胡塞尔本人还是法国现象学的早期代言人都看到了柏格森思想与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思想的某种相似,许多人甚至过分强调了这种
相似,其结果是,德国现象学“很容易被放宽的柏格森主义通过”;就布伦茨威格的新观念论而言,胡塞尔把自己的现象学差不多称之为“新笛卡尔主义”,而且强调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这些无疑都投合布伦茨威格[4]——因为他的基本思想是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混合而成的。

根据施皮格伯格的看法,在引进德国现象学方面,最初的工作是由一些“外来者”进行的:一种情形是在德国传统中培养起来的阿尔萨斯人,比如胡塞尔的学生、神学家海陵(J.Hering)和齐美尔的学生豪特尔(C.Hauter);第二种情形是一些曾在德国学习过、后来到法国的俄国或波兰学者,主要有科瓦雷
(A.Koyré,1892-1964)、G.古尔维茨(G.Gurvitch,1894-1965)、闵科夫斯基(E.Minkowski)、科热夫(A.Kojève,1902-1968)和A.古尔维茨(A.Gurvitch,1901-1973),其中包括对现象学持反对态度,但却成了传播现象学的动力的舍斯托夫(L.Shestov,1866-1938)和别尔加耶夫(N.Berdyaev,1874-1948);第三类是从德国来到法国的学者,比如狄尔泰(1833-1911)的学生、舍勒(M.Scheler,1874-1928)的朋友、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的敬慕者格罗修桑(B.Grothuysen)和舍勒的学生兰兹贝格(ndsberg)。

[5]在发表于1930年的博士论文中,列维纳斯总结了在此之前现象学在法国的研究和传播情况,他表示:“除海陵的著名工作外,在法国几乎没有对胡塞尔进行过研究,做文献史的清理工作因此是非常容易的。

”[6]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