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合集下载

胡塞尔现象学①

胡塞尔现象学①

胡塞尔现象学①哲学是严格的科学东方的科学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以提高到纯粹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哲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自由思考并为自己作论证,被古希腊人视为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现象学的一个基本信念是哲学是严格的科学,意思是说最具确定性的知识起源于对意识活动的内在反思,严格意味着不依赖于经验。

所谓严格的科学,需要通过证明避免任意性、通过批判避免错误性、通过解释避免假设性、通过逻辑避免矛盾性。

在胡塞尔看来,一般自然科学总是建立在某种非批判的假定之上的,总有自己的盲点和缺口。

一般科学的普遍必然性、自明性,要由哲学来为它们提供。

一般科学只涉及看到的东西,哲学则涉及“看”的类型、方式、结构,通过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反思,去发现其中隐藏着的一般意识结构,它是心理结构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笛卡尔的伟大之处是在怀疑论中找到了那个先验的出发点,这是胡塞尔从笛卡尔那里吸取的启示。

任何客观知识,总是在人类的主观意识活动中被认识到的,没有这些主观条件,客观知识是无法设想的。

自然规律,是现实事件之间联系的规律,现实事件处于时空流转之中,通过归纳而来,只具备或然性;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联系的规律,观念不随着时空而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而来,从而具备必然性。

心理主义试图让逻辑规律从属于心理规律,如此混淆导致了错误。

如同说电脑硬件的规律和电脑软件的规律是一样的,显然是荒谬的。

回到事情本身所谓转向事情本身,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橡树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光照在树身上然后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所形成的现象,所以出现在我们意识之中的,只是现象而不是这棵树本身,更进一步说,我实际上接受到的即被给予的,就是由光的刺激所产生的视觉内容,树的存在却是由我们预设出来的,但常识却告诉我们,那就是客观存在的一棵橡树。

胡塞尔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这棵树转向这整个意识活动本身,尽可能把所有形而上的预设(比如树的存在)悬置起来,通过考察这整个意识活动本身,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把光的刺激所引发的现象,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棵树。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文章作者:陈高华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路标,绍述了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路程:从现象学的建立,到先验现象学的转变,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探讨,勾勒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先验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象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一样,胡塞尔(E·Husserl)也是从数学入手开始其学术生涯的。

起初,胡塞尔在大学里学的是天文学和数学,热衷于对数学基础的探求,并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的助手,在这里,魏尔斯特拉斯的人格和学问对胡塞尔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数学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也始终影响着他。

对数学基础的探求使他转向逻辑的基础的探求,这种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探求使他一步步地进入到哲学的领域。

在他的同乡,后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T·Masaryk)的引导下,胡塞尔重返维也纳大学,听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F·Brentano)的课,最终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胡塞尔完全地转向了哲学,开始了其一生的“哲学漫游”。

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

”[1]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胡塞尔把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胡塞尔的一生是典型的德国学院哲学家的一生,就象海德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做的描述一样,“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

”[2]不仅如此,胡塞尔还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是一个有着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为此,胡塞尔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而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演示文稿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演示文稿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超越与内在: 内在反映客体,这就是一种超越 被给予性·物质性
庄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休谟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
康德说: “好想知道一点,但也 不知道对不对……”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主观
客观
——“鱼很快乐” ——“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一种感觉,你不知道,让爱永远停留在她身边,那种爱 会穿越一切阻碍,癌症也无法使之分离。
你也不知道整整两个月在医院床前守候的滋味,仅
仅握着她的手,医生不会将你赶开,因为她知道探视时 间一词对你毫无意义。
你更不会知道,失去的意义,因为只有当你失去了 比你自己还重要的感情时,你才会心有所动。
自然科学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学
心理学
精神科学
逻辑学
认识的可能性 认识的切合性
胡塞尔认为: 现象学是为了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
认识论的任务:
消极任务:首先是一项批判性的任务,必须 严厉谴责对认识、认识意义和认识客体之间关系 的自然反思几乎不可避免要陷入的那种谬误。
积极任务:通过认识本质的研究来解决有关认 识、认识意义、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他的生平,与教皇的关系,他的政治报复和性活动。对 吗?
可你绝对不能告诉我在西斯延教堂里会闻到什么气 息,你从来没有站在那美丽的天花板下抬头仰视。
如果我和你谈及女人,你会给我列举了你喜欢的女
人的样子,也许你还和她们睡过几次觉,但你却不能告 诉我满怀欣喜的叫醒你身边的女人时的心情。
你很强壮,如果我和你提起到战争,你也许会和我 说莎士比亚,亲爱的朋友,和我一起再赴战场。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摘要】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现象学思想;后世影响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兹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一、胡塞尔生平与著述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布伦塔诺的课后,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哲学名著——精选推荐

哲学名著——精选推荐

哲学名著⼀、唯意志主义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弗⾥德⾥希·尼采(Niezsche Friedrich Wihelm 1844—1900)《权⼒意志》(1895)《悲剧的诞⽣》(1872)《查拉斯图如是说》⼆、⽣命哲学亨利·柏格森(Bergson Henri 1859—1951)《物质与记忆》(1896)《创造进化论》(1907)三、现象学艾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趋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四、存在主义索伦·克尔凯⼽尔(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最后的⾮科学性附⾔》(1846)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存在与时间》(1927)《形⽽上学导论》(1953)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aul 1905—1980)《存在与虚⽆》(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存在主义是⼀种⼈道主义》(1964)阿贝尔·加缪(Camus Albert 1913—1960)《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1942)五、解释学魏尔海姆·狄尔泰(Dilthey Wilhelm 1833—1911)《精神科学导论》(1883)汉斯—乔治·伽达默尔(Hons—georg Gardamer 1900—)《真理与⽅法》(1960)《科学时代的理性》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1913—)《解释学与⼈⽂科学》(1981)六、西⽅马克思主义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历史和阶级意识》《理性的毁灭》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 1886—1961)《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狱中杞记》《实践哲学》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1918—)《保卫马克思》(1965)加尔⽡诺·德拉—沃尔佩(Della—Volpe Galvano 1897—1968)《卢梭与马克思》七、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 1895—1973《批判的理论》(1968)特奥多·阿多尔诺(Theoder Adorno 1903—1969)《启蒙辩证法》(1974)《否定的辩证法》(1966)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 1898—1975)《单向度的⼈》(1964)《爱欲与⽂明》(1955)《反⾰命和造反》埃⾥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为的⼈》《占有或存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1929—)《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的理论》⼋、实⽤主义查理·桑德斯·⽪尔⼠(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1878)《信念的确定》(1871)威廉·詹姆⼠(William James 1842—1910)《实⽤主义:⼀些旧思想⽅法的新名称》《彻底的经验主义》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哲学的改造》《经验与⾃然》(1929)九、马赫主义E·马赫(Ernst Mach 1836—1916)《感觉的分析》(1886)⼗、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乔治·摩尔(George Edwqrd Moore 1873—1958)《伦理学原理》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逻辑与知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论确定性》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科学哲学导论》A·J·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 1910—1990)《经验知识的基础》《哲学的中⼼问题》《语⾔、逻辑与真理》吉尔伯特·赖尔(gillbert Ryle 1960—1976)《⼼的概念》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 1919—)《个体:试论描述的形⽽上学》威拉德·蒯因(Willard Quine 1908—)《从逻辑的观点看》《词语和对象》《所指的根源》索尔·克⾥普克(Saul Kripke 1941—)《命名与必然性》《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语⾔》希拉⾥·普特南(Hilary Putnam 1926—)《理性、真理和历史》卡尔·亨普尔(C·G·Hempel 1905—)《⾃然科学的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N·汉森(N·Hanson)《发现的模式》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al Kuhn 1922—)《必要的张⼒:科学的传统和变⾰论⽂选》《科学⾰命的结构》伊诺雷·拉卡托斯(Lmre Lakatos 1922—1974)《科学研究纲领⽅法论》《⾃由社会中的科学》达德利·夏佩尔(Dudley Shapere 1928—)《理由与求知》⼗⼀、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1908—)《野性的思维》(1962)雅各·德⾥达(Jacques Derrida 1930—)《书写和差异》⼗⼆、精神分析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释梦》《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三、新康德主义亨利希·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 1863—1936)《⽂化科学和⾃然科学》(1899)赫尔曼·科亨(Cohen Hermann 1842—1918)《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四、新⿊格尔主义弗朗西斯·赫尔伯特·布拉德雷(Bradley Francis Herbert 1846—1929)《现象与实在》(1893)。

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

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
第9页/共147页
胡塞尔在《观念》中提出了现象学“一 切原则之原则”:“每一种原初给与的直 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 (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予我们的 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 只在它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 (p84)
第10页/共147页
相关性原则
“所谓显现(Erscheinen)意味着:从一个未被照亮的 背景中显露出来。因此,具体的相关性分析的基本思想就 是:在一切显现中有某个共同特征,即不论一个人每每与 何种存在者打交道,存在者身上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完全孤 立地与他照面的;而毋宁说,它是从一个未被照亮的背景 中显露出来的,而由于这个背景,存在者在显现方面的一 种多样性总是共属一体的。这个背景乃是转向其他存在者 的各种可能性的空间,并且因此总是为这样一些可能性构 成一个视界、一个境界”,这就是“世界”。
第5页/共147页
通常我们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总 是把现象与本质对立起来,希腊人最初不是这样, 他们把显现的所有东西统统叫做现象,在物之如 其所显中寻找物之是其所是(我们称之为本质)。 但是,显现与显现者逐渐分离了,从巴门尼德到 柏拉图,逐渐形成了现象与本质相对的两个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现象学就是针对这种思维方式的。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第12页/共147页
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困难重重。这些困难 首先在于胡塞尔开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全新的方法, 非常复杂而且技术性很强。因而其次,由于胡塞尔 颠覆了通常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他称之为“自然 主义的思维态度”),而我们往往容易从自然的生 活态度出发来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所以会感觉十 分费解。最后是因为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始终没有 完成,大的原则没有变,但是细节始终在变化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摄关系(我与自我): 我思故我在。 我思维地存在着。 我的思维存在。 对比: 思维存在。
循环: • 心理学现象 • 纯粹现象 怀疑、悬置 自我、世界和 自我体验本身 直观并作 为现象 重新建立 统摄关系 怀疑、悬置 获取纯粹现象 重新建立 统摄关系 怀疑、悬置 …… ……
确立一门关于纯粹现象的科 学,一门现象学。
·自然思维是通过超越的认识根据客体的性 质进行分类,而现象学的一般是经过还原的,从 被给予性出发的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同一之物。
关于红,我有一个或几个个别直观。
我抓住纯粹的内在,我关注现象学 还原。 从这个红或那个红中直观出的同一 的一般之物。
什么是一般的红?
它意指的是什么?
按照它的本质它可能是什么?
• 第三讲:纯粹现象 • 第四讲:一般之物 • 第五讲:时间领域

第一讲 现象学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指的是马克思哲学里所说的具体科学,包括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心理学、精神科 学……
怀疑的来源: • 实际来源 • 理论来源
实际来源: “自然科学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自身问题
贫穷
学,对事物不要修饰,面对事物本身,不做价值判
断,把事物是其所是描述下来。这是第一个阶段。 二:1913年,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 学的观念(1)》从描述现象学进入先验现象学, 先验就是在经验之前,在描述之前,在看之前,我 所拥有的哲学。 三:1918年,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发 表,意识不仅仅是描述的,现象学的意识是先验的, 事物是其所是而我们用意识去构造它,并将意识升 华到时间的意识,这时的现象学成为划分现象学, 又叫时间现象学。 • 现象学的三个阶段:
现象学的观念
Ⅰ Ⅱ Ⅲ Ⅳ
之前 关于该书 五次讲稿 之后

[德] 埃德蒙德· 胡塞尔 著
07版
• “不能说能懂,也不能说不能懂。先进去 再说。”
• “看这本书之前,要把之前学的什么都忘 掉,假设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是。”
• “不要刻意去学现象学,现象学本身就不 是刻意的东西。”
• “对于现象学的态度,既不要神秘化,也 不要简单化,先体验再说。”
哲学
自然科学
第二讲 第一认识
怀疑
悬置
怀疑的目的: 寻找悬置剩余,也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 的东西——第一性认识。
突破口:怀疑本身
中止判断——“我怀疑我怀疑”的悖谬
怀疑
感知 想象 判断
推理

绝对被给予性领域
通过认识批判找到认识论的基础,也就是现 象学的第一块土地——意识的内在,最初的绝对 被给与。
√ √
2)意向性 3)一般之物 4)明见性及其被给予性 5)总结新范围
意向性:
• 现象学的中心就是意向性。就是意识的方向性。
我们不能达到它,但我们可以意向它:
在经验之前的 没有任何超越地认识 没有任何统摄的自我 没有统摄的客观时间意识
是纯粹的意向
“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出真知”
一般性:
·现象学的本质研究事实上是总体的研究
我们直观它,它存在于此,我们意指的是它,这 个红的种类。
第五讲
时间领域
本质在时间中构造自身。
各个学科最经典的最终目标的都是时间的考察。
最感动人的是时间
时间
空间
《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
『放大 时间与空间存在 角色的互换』 ——李凯生
回忆就是把过去 的时间放在当下。
直观能够意向地在新的现在中确定已经不 是现在存在的东西。
一、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之后 :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
二、我在《现象学的观念》之后: 对现象学有所感觉 有了继续前进的基础
我对《现象学的观念》的态度:
·不要迷信现象学
·现象学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怀疑怀疑” “植物是绿的”
·不怀疑它,因为影响了我的思维
饥饿 疾病
战争
灾难 ……

幸福
科学=对
不科学=不对
因为
所以Βιβλιοθήκη 理论来源: 唯心主义思潮。以康德为代表:“我只能认 识事物的现象,但我不能认识事物本身。”
休谟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
康德说: “好想知道一点,但也 不知道对不对……”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超越与内在: 内在反映客体,这就是一种超越
胡塞尔的讲座思路
五次讲座 (胡塞尔的现象学)
附录
胡塞尔: 德国犹太人,著名 的哲学家和现象学的 奠基人。
天文学 数学 逻辑学 哲学
“哲学是科学的根 本” 海德格尔: 胡塞尔手把手培养的徒 弟,公认的成就最高的现象 学家。 《存在与时间》
历史: •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阶段: 一:1900年,胡塞尔写下《逻辑研究》,标志 着现象学的开始,这时的现象学称作:描述现象
一:诞生,1900年《逻辑研究》; 二:1927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0世纪 最伟大的著作; 三:1960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标志着 解析现象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称现象学 是反动的神秘的先验主观唯 心主义 。
• (《讲座的思路》) • 第一讲:现象学与自然科学
• 第二讲:第一认识
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认识论才有能力进行认 识批判,才能使我们能够以正确的和彻底的方式解 释自然科学关于存在之物的成果。
现象学标志着一本科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 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态度和特殊的哲 学方法。 哲学要与自然科学划清界限,使哲学处于一种 全新的维度中形成新的出发点和新的方法,因为自 然科学对我们毫无用处。
去伪求真
透过现象看本质
长驱直入
不断靠近 综合认识
反复包抄
• 现象学的定义:?
• 现象学的目的:?
• 现象学的方法:? • ……?
原因:
• 1、违背了现象学认识论 的观点; • 2、现象学无定态。
新的领域

《现象学的观念》的结构:
倪梁康:译者的话 (倪梁康的现象学)
目录
比梅尔:出版者的序言 (比梅尔的现象学)
1)批判意识! ——“我”是起点也是终点
2)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离不开自然科学,但是不要迷信它。

3)提供了新的认识事物方法
——意向的靠近
朋友
时代
对手 庄子
环境
家庭
4)对于对象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
实存消失, 实质并没有消失。
5)重视时间
《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郑树森 编
台湾现象学学者王建元的博士论文: 《现象学的时间观与中国山水诗》: “中国山水诗的空间历程,其艺术形式为一种 独特的‘时间化’的程序,借此‘时间化’的程 序,使人获得知识论与本体论的根据,从而臻至 一种超越性的美感经验”
生物学
心理学 精神科学
逻辑学
认识的可能性 认识的切合性
胡塞尔认为: 现象学是为了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
认识论的任务:
消极任务:首先是一项批判性的任务,必须 严厉谴责对认识、认识意义和认识客体之间关系 的自然反思几乎不可避免要陷入的那种谬误。
积极任务:通过认识本质的研究来解决有关认 识、认识意义、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被给予性·物质性
庄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休谟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
康德说: “好想知道一点,但也 不知道对不对……”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主观
客观
——“鱼很快乐”
——“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自然科学
数学
物理 化学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 ▼ (挪)诺伯舒兹 著 施植明 译
沈克宁 著

模糊的拱门 全峰梅 著 ▼
建筑现象学
End
直观和对自身被给予性
现象
超越
绝对被给予性
这一章主要,描述现象学考察对象的拓展,巩固 现象学的基地,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里。
第四讲
一般之物
胡塞尔继续进行对现象的追问,通过意向性 将个别的被给与性拓展到一般的被给与性,这样, 我们就能够合法地讨论明见性,最后完成现象学 考察范围的第二次扩展。
1)对现象的追问
排除一切超越的知识,回到最本质的直观中。
超越
第三讲 纯粹现象
现象学的阿基米德点是实项的内在
现象学的对象是什么
胡塞尔认为: 在对纯粹现象的之直观中,对象同样 也不在认识之外,不在‘意识’之外,并 且同时是在一个纯粹被直观之物的绝对自 身的被给予性意义上被给予。
• 纯粹现象
• 心理学现象
心理学现象
确立了对象又如何?
• 回到超越的问题:
胡塞尔认为:与超越之物的联系在纯粹现 象之中仍然具有某种可把握的东西,这样的意 指,仍然是现象学的内在特征。
研究内容:
超越自身的意指的意义、可能的有效性。
客观性
现象
矛盾
超越
笛卡尔:明白清楚的感知! • 所有像个别思维一样通过明白清楚的感知而被给 予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利用。
绝对: 模糊:
重复和补充: “如何可能”
胡塞尔认为: “如何可能”的问题 永远不可能根据关于超 越之物的预先被给与的 知识以及对此预先被给 与的公理得以解决。直 观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最 本质的出发点。
如果你和我谈及艺术,你会滔滔不绝的讲每一本写 艺术的书。 就说米开朗基罗,你一定知道很多关于他的事情, 他的生平,与教皇的关系,他的政治报复和性活动。对 吗? 可你绝对不能告诉我在西斯延教堂里会闻到什么气 息,你从来没有站在那美丽的天花板下抬头仰视。 如果我和你谈及女人,你会给我列举了你喜欢的女 人的样子,也许你还和她们睡过几次觉,但你却不能告 诉我满怀欣喜的叫醒你身边的女人时的心情。 你很强壮,如果我和你提起到战争,你也许会和我 说莎士比亚,亲爱的朋友,和我一起再赴战场。 可你从来没有参加过一场战争,当你的朋友将头枕 在你的膝盖上,那求助的眼神最后的呼吸,你却未感觉。 我和你讨论爱情,你会给我背上一首诗,但你从来 没有看到过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女人,仅仅是那样一个 眼神,让你理解,爱情的真谛。 那时你会感到上帝,只是为了你才将天使降于人间, 救你脱离生命中的苦难。 你也不会知道做一个女人的守护天使,那是怎样的 一种感觉,你不知道,让爱永远停留在她身边,那种爱 会穿越一切阻碍,癌症也无法使之分离。 你也不知道整整两个月在医院床前守候的滋味,仅 仅握着她的手,医生不会将你赶开,因为她知道探视时 间一词对你毫无意义。 你更不会知道,失去的意义,因为只有当你失去了 比你自己还重要的感情时,你才会心有所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