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现象学与教育》课件

关注生活世界
现象学关注生活世界,教育应将课堂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 实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现象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个案研究
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成长 过程,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课程设计
借鉴现象学理念,设计关注学生主 体性和生活世界的课程,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注重整体性
现象学强调整体性思维, 教育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 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现象学对教育的启示
强调主体性
反思与超越
现象学认为个体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育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现象学强调反思和超越,教育应引导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超越传 统观念和框架的限制,培养其批判性 思维和创新精神。
案例二:学生发展的现象学研究
总结词:全面了解
详细描述: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通过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案例三:教师教育的现象学探讨
总结词:提升质量
详细描述:关注教师教育的培养和发展,运用现象学的研究视角,探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挑 战和机遇。通过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体验和成长过程,为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现象学的发展历程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他提出“ 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主张通过直 观和描述来研究现象的本质。
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进一步发展 了现象学理论,将其应用于存在主义 、解释学等领域。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现象学认为,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体经验和现象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
《现象学社会学》课件

目录
• 现象学概述 • 社会学概述 • 现象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 • 现象学社会学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与展望
01
现象学概述
Chapter
现象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现象学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哲学方法,强调通过直接经 验来认识世界。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现象学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哲学方法,它通过直接经验 来认识世界,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观和反思。现象学具有 以下特点:首先,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结构,而 不是外在表象;其次,它强调通过直观和反思来认识事物 ,而不是通过抽象和概念化的方式;最后,它注重经验和 实证,认为只有通过直接经验和实证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
加强实证研究与理论构建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通过深入调查和实验 验证相关理论,同时不断完善和构建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 体系。
促进跨文化比较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 社会现象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象学社会学 的理论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通过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识别和分析政策制定 中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影响。
3
社会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社会问题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 。
现象学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文化与组织行
为
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企业文化和组织行为,提 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02
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 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需求,促 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03
教育评价与质量提 升
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评价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提 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现象学通俗举例

现象学通俗举例现象学是一门研究现象的哲学学科,它关注人类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通俗的例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学的概念。
1. 日出和日落: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和落下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美丽的现象。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
2. 雨后的彩虹:当太阳照射在雨滴上时,我们可以看到一道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弧形光谱。
这个现象让我们感受到光的折射和色彩的多样性。
3. 花朵的绽放:当花朵从蓓蕾中逐渐绽放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生命力的展现。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界的循环。
4. 雪花的形状:每个雪花都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由于水分子在冷凝过程中的排列方式不同所致。
这个现象让我们惊叹于自然界的奇妙和多样性。
5. 鸟儿的迁徙:每年春天和秋天,许多鸟类会进行长途迁徙。
它们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航线,并在特定的时间离开和返回。
这个现象让我们思考动物的本能和环境的影响。
6. 落叶的变色:当秋天来临时,树叶逐渐变色并最终脱落。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红、黄、橙等不同颜色的叶子。
这个现象让我们感受到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界的变化。
7. 潮汐的涨落:海洋中的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所致。
我们可以观察到海水的涨落和海浪的起伏,这个现象让我们思考宇宙的力量和地球的运动。
8. 雷电的闪电: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不平衡时,会产生闪电。
我们可以看到一道亮光和听到雷声,这个现象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能量和电的特性。
9. 瀑布的奔流:当水从高处垂直落下时,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流的湍急和声音的轰鸣,这个现象让我们思考水的力量和重力的作用。
10. 昆虫的蜕变:许多昆虫经历了由幼虫到成虫的蜕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现象让我们思考生命的奇迹和进化的力量。
以上是一些通俗的例子,展示了现象学所关注的各种现象。
通过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西方哲学十讲7现象学的方法

参与观察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的 实际运作情况。
现象学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的比较
1 2 3
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定 量分析,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关注社会现象的主 观性和整体性。
与解释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解释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解 释,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客观 描述和分析。
02
现象学的方法论
悬搁与还原
悬搁
胡塞尔提出的“悬搁”概念,要求将 自然科学的态度、理论以及一切预设 的前提加以悬搁,暂时存而不论,以 便直接面对现象本身。
还原
通过悬搁,将我们的意识从自然科学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意 识领域,从而揭示出意识的本质结构 。
直观与描述
直观
现象学强调直观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把握现象的本质。直观是一 种直接的、非概念性的把握方式,能够揭示出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要点二
访谈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深 入的访谈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这 种方法要求访谈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 巧和倾听能力,以便能够引导被访谈 者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要点三
案例研究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对个别案例进行深 入的研究来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这 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 地分析和解释案例中的各种因素。
倡导描述性研究
现象学心理学提倡对心理现象进行详尽的描述,通过描述来揭示心理现象的结构和特征。它认为,只有 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准确描述,才能为理论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一
观察法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象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主要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思维、行为、情感等,力图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现象学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从字面上理解,现象学是研究现象的学科,强调研究那些可以被感知和观察到的实际存在。
而在哲学中,现象学则是一种研究人类经验和意识的学科,通过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强调通过直观的方式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
现象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象学强调对事物进行直觉性的体验和观察,尽可能避免概念的介入,以确保对事物的直观认识。
现象学注重对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试图将现象的复杂性分解为简单的元素,以便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现象学注重对主观经验的研究,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经验对于理解事物的贡献。
现象学还注重对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语言和符号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构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哲学中,现象学的影响日益增强,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思辨范式。
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广泛,涉及人类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众多方面。
通过现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深化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现象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强调通过直观的方式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直观体验和分析,对现象的详细描述和研究,对主观经验的重视以及对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进行分析等方面。
现象学的研究对于扩展我们的认知领域,深化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现象学的研究,深入探讨其中的奥秘,提升我们的哲学境界。
第二篇示例: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rl)于20世纪初创立的一门哲学学科,主要研究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各种现象。
现象学科学哲学

现象学的学科是由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界定的。
现象学研究从第一人称角度体验到的意识经验结构,以及相关的经验条件。
体验的核心结构是它的意向性,即通过其内容或意义指向世界中某个对象的方式。
我们都会经历各种类型的体验,包括感知、想象、思维、情感、欲望、意志和行动。
因此,现象学的范畴就是包括这些类型在内的各种体验。
体验不仅包括视觉或听觉等相对被动的体验,还包括行走、锤击钉子或踢球等主动的体验。
这些体验的范围将针对每种具有意识的生物;我们的重点是我们人类自身的体验。
并非所有有意识的生物,都会像我们一样实践现象学。
有意识的体验有一个独特的特点:我们体验它们,我们通过它们生活或表演它们。
我们可以观察和参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
但我们并没有体验到它们,即通过它们生活或表演它们。
这种体验性或第一人称特征,被体验的特征,是意识体验的本质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我们所说:"我看到/想到/渴望/做到。
这一特征既是每一种体验的现象学特征,也是每一种体验的本体论特征,它是体验被体验(现象学)的一部分,也是体验存在(本体论)的一部分。
我们该如何研究意识体验呢,我们在体验各种体验时对其进行反思。
我们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
然而,我们通常不会在体验时对体验进行描述。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例如,强烈的愤怒,或恐惧状态,会消耗一个人当时所有的精神注意力。
相反,我们会获得一种经历过特定类型体验的背景,我们会寻找自己熟悉的体验类型。
听到一首歌、看到夕阳、思考爱情、打算跳过一个障碍。
现象学的实践,假定我们对要描述的经验类型非常熟悉。
同样重要的是,现象学所追求的是经验的类型,而不是特定的短暂经验,除非我们感兴趣的是它的类型。
古典现象学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1) 我们描述一种经验,就像我们在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发现它一样。
因此,胡塞尔和梅洛-庞蒂谈到了对生活经验的纯粹描述。
(2) 我们将一种经验与语境的相关特征联系起来加以解释。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引言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哲学上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现象本身的直接观察和描述,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它强调以客观、中立的方式描述和分析事物,排除主观偏见和预设观念的干扰。
本文将介绍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它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实践。
起源与发展现象学方法起源于德国哲学家爱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20世纪初提出的现象学学派。
他认为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太过关注概念和理论,忽视了直接经验和实际现象的重要性。
因此,他希望发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实事求是地探寻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基本原理现象学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回归到事物本身”(back 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它要求研究者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假设,以客观、无预设的态度来观察和描述现象。
研究者需要通过直接感知和经验,从事物本身中发现它的真实形态和内在意义,而非根据理论或假设来解释现象。
应用领域现象学方法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哲学领域,特别是现象学学派,他们通过对现象进行直接描述和分析,研究意识、主体性和存在问题。
其次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现象学方法被用来研究人类群体的行为和经验,揭示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本质。
此外,现象学方法还被应用于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创造性、情感和认知活动。
实践方法在实践中,现象学方法有一套明确的步骤和技巧。
首先是直觉的练习,研究者需要培养直接感官的能力,通过直观观察和描述现象,避免理论和假设的干扰。
其次是反思和回顾,研究者需要反思并回顾观察、描述的过程,检查个体主张和个体差异的存在。
最后是转述和再现,研究者需要将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精确地转述和再现,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现象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现象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直接的、客观的事实描述,避免主观偏见和预设观念的干扰。
它强调对现象本身的关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为后续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基础。
现象学定义

现象学定义
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聊聊现象学是啥玩意儿。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
有一天我去公园散步,走着走着就看到一片特别美的花丛。
那花五颜六色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站在那儿看了好久。
这时候,我眼里就只有这些花,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
这其实就有点像现象学里说的,我们要关注事物本身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而不是去想它背后有什么别的东西。
就像我看那些花的时候,我不去想这花是谁种的,有啥用途,我就单纯地看这些花的颜色、形状、香味,感受它们带给我的那种美的感觉。
现象学呢,就是让我们回到最直接的体验当中,去观察和描述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东西。
比如说,你吃一个苹果,你就去感受这个苹果的口感、味道、重量,而不是去想这个苹果是从哪个超市买的,多少钱一斤。
咱再回到公园的花丛。
如果我不按照现象学的方法去看这些花,我可能就会想,哎呀,这花得花多少钱养护啊,或者这花会不会有虫子啊。
但这样一来,我就没法真正欣赏到花的美了。
所以啊,现象学就是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体验,用心去感受事物最原本的样子。
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很多平时忽略的美好。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我看花丛那样,用现象学的方法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果按“无前提”的标准来衡量, 现象学还原并 没有达到真正的始源, 只达到了笛卡儿—康德哲学 传统认为不证自明的概念——自我意识。但是,“ 自我意识”是这一传统所设定的前提。如果真正 做到无前提, 那么需要悬置的不仅是自然态度所 认可的
客观存在, 而且应包括在历史中形成的理论、概 念,其结果是回到一个前科学时期, 不受任何理论、 传统、习惯的影响, 直接面对“ 生活经验”。
• 经过彻底的悬隔之后剩余的东西就是一个纯粹意 识的领域,这种纯粹意识具有意识活动与意识内 容的相关联系的意向性结构。在这里,纯粹自我 是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而存在的,意识内容是 由意识活动构成的。
先验还原
• 先验还原的思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 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 说明意识活动如何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
• 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 号内存而不论,因为事物像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 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的存在,我们可以设想它 们是由意识构造的。 • 本质还原把现实的或想象的个别对象当作例子, 并在自由想象的变更中把握多种多样的例子 的共相,即本质。
• 本质还原不要求把作为经验主体的人 的存在的信念悬臵起来,不探讨本质 如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 体和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要说明 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系, 以及本质还原方法的合理性,必须进 行先验还原。
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主体构 造的。 • 先验还原就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
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主体而存
在的观点。
先验还原
• 先验还原不仅要求把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 存在的信念悬隔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 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隔起来,以彻底打破自 然态度。
(二)意向性理论
• 10. 意向活动和意向内容的结构
• 意向活动的结构:意向行为(Noesis)——意 向内容(Noema),意识对象和内容是意向行为 的构造。
(二)意向性理论
• 意向内容的结构:
• ①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意向内容间的一致 性的极,即被进行综合的意识行为发现的、在一 系列相关意向内容间的一致性的极,一个X); • ②意向内容的内核(在呈现出怎么样的规定性方 面而言的意向内容,相当于意义,即实际被感知 的意识表象); • ③意向内容的晕圈(被意向行为附带以为的、规 定性尚未明确显示出来的东西)。
• 胡塞尔完全否认自在之物的存在,把世界的实在性看做是 集体的意识主观际地设定的一个当作规则的观念。
(三)现象学的方法
• “本质还原方法”是用来发现本质、本 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
• 先验还原方法是用来解决哲学的最终和
最高问题,尤其是意识和存在者、主体 和对象的关系问题的方法。
(三)现象学的方法
• ②性质(如断言、提问、怀疑、希望、回忆、想 象)决定了与对象发生关联的方式,即意识活动 的种类。
• ③质料相同的情况下行为的质性可以不同,质性 相同的情况下行为的质料可以不同。二者合起来 构成对象化行为的本质。
(二)意向性理论
• 6.一个意向行为可以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也 可以多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当单束放射式地指 向对象时,我们有单一的意向内容;当多束放射 式地指向对象的时候,我们有几个互相联合起来 的意向内容。二者属于行为在质料方面的差别, 它们造成了意向内容的不同方面。
三、主要思想
• (一)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 心理主义:把逻辑学当作一种思维艺 术,把逻辑规律归结为经验的心理认 知的规律,认为真理是相对于这些规 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真理,没有 绝对真理。
(一)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 1、心理主义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 • 然规律是关于时空中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的规律,逻
第二节 胡塞尔
• 一、生平
•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 二、主要著作
• 《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 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式的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
辑规律是关于不在时空中的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自然 规律是归纳出来的或然性,逻辑规律具有必然性,是先天 的原理,前者服从后者。
• 2、心理主义把心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 内容混淆了起来。 • 3、心理主义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二)意向性理论 •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 在中世纪哲学典籍之中。 • 布伦坦诺使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 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 意向性是表示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必然的、结 构性关系的概念,它表明,“意向某物”是意识的 基本结构。
• 内在时间的综合构成了“客观的”物的概念。
(四)生活世界
• 胡塞尔继承了近代认识论的科学精神, 把严格的必
然性和普遍真理作为“ 永久的哲学理想”。但是, 他后来终于认识到, 没有任何前提的科学是不可能
的, 科学的最初前提在科学之外的生活世界里。所
以,他不再仅仅在纯粹意识的范围内论证科学的基
础, 而是转向了构成科学背景的生活世界。
第七章 现象学
• 第一节 概述
• 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 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这些 思潮,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哲学都产 生过重大影响。 • 马克斯· 舍勒(Max Scheler, 1874-1928)、马丁· 海德格 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让-保罗· 萨特 (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梅洛-庞蒂 (Maurece Merleau-Ponty , 1908-1961)、伊曼努尔· 莱 维那斯( Emmanuel Levinas, 1906—1995 ,甚至汉斯-格 奥尔格·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 都可归属于广义的现象学传统。
• 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都要运用悬隔,不过要求不 同,前者只要求部分的悬悬隔,后者则要求普遍 的、彻底的悬隔。
• “悬隔”(epoche)源自古希腊怀疑论哲学,表 示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胡塞尔借 之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并不是否
认事物的存在)。
(三)现象学的方法
• “悬隔”的作用:
(二)意向性理论
• 1.表达就是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把意义加入到表
达的物质外壳(字符或语音)中去的意向活动。
• 2.意向活动分为三个环节:意向行为、意向内容
(意义)、意向对象(行为通过意义表达的对象)。意
向行为通过意义指向对象。
(二)意向性理论 • 3. 对象化行为与非对象化行为:前者是指向对象
的意识行为,后者是不直接指向对象的意识行为,
(二)意向性理论
• 11.实在的对象是主体际设定的
• 实在事物无非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知觉经验过程的对象 性环节。 • 不过光凭一个人的意识活动还不能构成实在的事物,实在 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际的设定。
• 由于连续进行观察和感知的可能性的存在,人们就构成了 有关实在的事物观念,或者是,就设定了事物的实际存在。
现象
• 现象学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 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是:“回到事情自身” ( zur Sache Selbst,go 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 • 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情自身”,不与 “本质”相对立。
•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既是显现场所, 又是显现过程 , 还是显现对象。 • “事情本身”不是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实体, 而 是在意识活动或在人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内容。
• 胡塞尔把纯粹意识领域内的问题称为内在性问题, 把认识的对象是否客观地存在的问题称为超越的 问题,现象学的研究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之内进 行的。
先验还原
• 胡塞尔认为,存在内在性的时间。内在性的时间 是由原初地获得印象的行为、回忆和展望的行为 构成的。这种原初地获得印象的行为、回忆和展 望的行为是直接自明的意识行为。在其作用下, 原初地获得的印象被指向过去的回忆和指向将来 的展望的境域包围着,这三种意识行为衬托出现 在、过去和将来的意识。
• ①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寻找可靠的开端。 • ②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的过程中重新 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
本质还原方法
• 本质还原又称本质直观。本质还原方法就是以获
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 目标的认识方法。
• 本质直观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情自身”
(这里的“事情”不是指物理事物,而是指“直接的给予” 或“纯粹现象”) 。
本质还原方法
• 本质就是现象,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也有个别的本质。但一般情况下, 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本质,即共相,是一
类事物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
定性。
• 现象学的“本质”是先天性的。
本质还原方法
• 本质还原的两个步骤:悬隔;在对个别东西的直 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意识面前。
知觉为基础;我们的意向活动在对准对象的同时有 一种反思(reflexive)行为,借助于它我们体验 到意向行为本身。
• 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为反思的和描述的心理学,因 为现象学把反思到的意识结构描述下来。
(二)意向性理论
• 9. 象时, 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 • 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 组成的边缘域或晕圈,其中当前的意向内容是最明亮的内 核,过去的意向内容在逐渐暗沉下去,将来的意向内在逐 步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