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黄鹂》阅读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庚庚: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答案】(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读徐志摩的《黄鹂》

读徐志摩的《黄鹂》刘金霞徐志摩的《黄鹂》登在1930年2月10日的《新月刊》上。
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但诗中反映的思想比较成熟,可能是1930年前后的作品。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很简单:写一只黄鹂,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仁立在那里,默不作声。
华丽的羽毛闪烁在枝丫间,于是招来“我们”这些观望者。
“我们”小心翼翼的聚在树下,期待着它放开美丽的喉咙,而它却“一展翅”飞走了,带走了“春光、火焰”,也带走了“热情”。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象征诗。
诗中的“黄鹂”象征着诗人一生所追求的“美”,即诗人的理想、爱情与自由。
作品中诗人小心翼翼地向“黄鹂”也就是他的“美”发出了最后挽留,但结果却令他失望。
于是有了诗歌前后现实生活中判若两人的徐志摩。
也就是说诗歌前后的情感变化,恰好反映了诗人短暂一生的思想流程。
徐志摩出身于江浙一带的巨商名门,开放的地带,优越的家庭环境及长期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使他一直生活在对爱与理想的追求当中。
可以说他是在用短暂而美丽的生命追求他的“美”,他的“单纯信仰”,即胡适所说的“爱、美、自由”。
他是浪漫的,正如叔本华形容他“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仍要在园中遍植玫瑰”的那种人,这种浪漫在他的诗中便是“春光”,温暖了他的周身,溶化在他前期的诗歌中。
他的爱情,也是处于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的,像“火焰”,从张幼仪、林徽茵到陆小曼,点燃了一个又一个“美”的化身。
他的理想,主张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乡村家园。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也是不现实的,像那“一掠颜色”难以捕捉。
但徐志摩却对他的理想充满了“热情”,因此茅盾把他称为“布尔乔亚”诗人。
可以说前期的诗人还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理想国度里。
这一切正像诗的前半部分所写到的黄鹂:“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春光、火焰,像热情”。
多么美好,诗人简直对这一切的美好充满了太多的执着与企盼。
“等候它唱,我们静望着,怕惊了它”。
然而1927年以后,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诗人发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理想的破灭,家庭的罹变,他的诗情也由浪漫变得颓废、悲观了。
黄鹂读后感

黄鹂读后感
黄鹂,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美好、吉祥的鸟类,被诗人徐志摩捕捉到了其独特的美。
他的诗歌《黄鹂》不仅仅是对一只鸟儿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美的深刻反思。
诗中,黄鹂的出现如同春天的使者,它的艳丽色彩和动人的歌声,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动容。
然而,这只黄鹂并不轻易展露自己的美丽,它只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展露真身。
这不仅仅是对黄鹂的描述,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美的独特理解。
黄鹂只有在春雨、宿露中才会放声啼叫,这如同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需要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才能显现。
同样,黄鹂在朝霞和彩虹的映衬下才会展翅飞翔,这告诉我们,美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得以展现。
而在黄鹂的形象中,徐志摩不仅仅是在赞美它的美丽,更是在借黄鹂之口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受。
黄鹂的鲜丽色彩、迷人叫声和矫健姿态,成为了徐志摩心中美的象征,也成为了文学创作极致的象征。
然而,现实的环境却让他感到极度的感伤。
这种感伤,既是对现实中美的缺失,也是对生活中种种困境和无奈的感慨。
黄鹂的美丽和哀愁,成为了徐志摩心中的一种隐喻。
他通过黄鹂,表达了自己对美、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黄鹂》这首诗充满了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徐志摩的《黄鹂》不仅仅是对一只鸟儿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美的深刻反思。
它告诉我们,美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得以展现,而现实的环境却往往让我们感到无奈和感伤。
徐志摩译诗选

徐志摩译诗选
徐志摩(1897年-1931年),原名澄之,字开生,号醉翁,祖籍广西蒙山,生于福建福州,中国现代诗人、“新月派”先驱之一,以译诗为世人所熟知。
徐志摩的译诗风格独特,既忠于原作的意境和情感,又注入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其中几首著名的译诗:
1.《黄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的《黄莺》诗的译作)
一蹴而就,云端翱翔,
乐曲低回,春风随浪遥。
高林何处闻清脆,
芳草茂密遮天光。
河流又曲又长,
浩浩荡荡涌向前。
爱,你是美丽的鸣鸟,
射出光芒的簇石。
2.《夜上受降桥》(美国诗人埃律文·菲尔波特的《水仙花》诗的译作)
夜横受降桥上,
江浪向前浩浩。
浮云中,月亮无边,
冷风吹动,念友遥。
黯沉的水中月明,
烈火中熄灭火矢。
爱在风中吹动,
梦中,微笑如此。
3.《黄泉无道》(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的《弗兰德女士》诗的译作)
黄泉没路可行,
长矛佩剑皆腥红。
黑泡泡的牛奶之心,
战个不亦乐乎。
月华被戳破,
白色的衣裳染红。
魂走投无可避,
忧伤永无归路。
徐志摩的译诗广泛传播,影响广泛。
他用独特的译作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思考,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黄鹂__病期琐事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黄鹂——病期琐事(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积累与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
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
其实不然,(),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
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
类似事件,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另辟蹊径耸人听闻数见不鲜良莠不齐B.剑走偏锋混淆视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C.另辟蹊径混淆视听数见不鲜参差不齐D.剑走偏锋耸人听闻层出不穷良莠不齐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黄鹂—病期琐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鹂—病期琐事》阅读练习及答案《黄鹂—病期琐事》阅读练习及答案黄鹂——病期琐事(一)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
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二)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
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1.作者“想多看一眼(黄鹂)都很困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两句的好处在于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2.在第(一)节中,作者说“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这里,“黄鹂的啼叫”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3.“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4.①作者在文段(一)中流露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在文段(二)中流露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习题: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黄鹂——病期琐事 Word版含解析

黄鹂——病期琐事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勾.当(gōu)谛.听(dì)红靛.儿(diàn)B.宿.露(sù) 筑窠.(gǔo) 桑田苇泊.(pō)C.孵.雏(fū) 啼.叫(tí) 乍.雨乍晴(zhà)D.捕捉(pǔ) 业绩.(jì) 白杨萧.萧(xiāo)项,“勾”应读“gòu”;B项,“窠”应读“kē”;D项,“捕”应读“bǔ”。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网罗启迪讯若流星天高气爽B.凄惨情谊战争不瑕飞禽走兽C.褒词徘徊饱享眼福杂花生树追随惊拱之鸟同病相连项,“讯”应为“迅”;B项,“瑕”应为“暇”;D项,“拱”应为“弓”,“连”应为“怜”。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②孙犁在“文化大革命”后至1995年写成的《耕堂劫后十种》,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有较大的突破,是散文界的空谷足音....。
③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搞生态自助游。
④要解决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她那种忸怩作态的样子,将女孩儿家娇羞柔弱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
⑥很多人对“药驾”的危害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药驾”不以为意....,根本不顾忌服药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⑤⑥“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此处属望文生义。
③“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④“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它与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口生态失衡会破坏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国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由数量控制型到生态优化型的战略转变。
2023年最新的徐志摩作品《黄鹂》赏析11篇

2023年最新的徐志摩作品《黄鹂》赏析11篇徐志摩的散文赏析徐志摩不但为新诗领袖,而且为小品散文的名手。
平生著作有《落叶》(其中大部分为讲演稿子)、《自剖》、《轮盘》(其中半为短篇小说 )、《巴黎的鳞爪》。
写新诗态度的谨严自闻一多始,写散文态度的庄重则自徐志摩始。
志摩以前的散文如语丝派之半文半白,随笔乱写固不必论,冰心可算得有意试写散文的人,但其笔调出自明清人小品,虽雅洁可诵,而本来面目还依稀存在,略为聪明的女孩子都可学得几分像。
至于徐志摩的散文则以国语为基本,又以中国文学、西洋文学、方言、土语,熔化一炉,千锤百炼,另外铸出一种奇辞壮彩,几乎绝去町畦,令学之者无从措手。
志摩在《轮盘集》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
又提出几个西洋散文家如G.Moore,W.HHudson等的作品,说道:这才是文章!文章是要这样写的: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
高仰列奇界说诗是Best Wosinbestorder。
但那样的散文何尝不是Bestwordsinbestorder。
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
他们是魔术家。
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
他们能使古奥的字变成新鲜,粗俗的雅驯,生硬的灵动。
这是什么秘密这话正可以说是志摩的自赞。
梁实秋说:志摩的文字无论扯得离题多远,他的文章永远是用心写的。
文章是要用心写,要聚精会神的写才成志摩的文章,往往是顷刻而就,但是谁知道那些文章在他脑子里盘旋了几久看他的《自剖》和《巴黎的鳞爪》,选词造词,无懈可击。
志摩的散文有自觉的艺术。
(ConsciousWorkmanship) 志摩散文等于他的诗,所以优点和缺点,也和他的诗差不多。
他的散文很注重音节。
散文也有音节,中国古人早已知道。
阮元《文韵说》:梁时恒言所谓韵者,固指韵脚,亦兼谓章句之音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
其子阮福曰;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顿挫抑扬,咏叹声情,皆有合乎音韵宫羽者,诗骚之后,莫不皆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掠颜色”比喻黄鹂,“一掠”写出黄鹂飞临时速度之快,给人带来视觉冲击。
B.第二节黄鹂“飞了”与我们“等候它唱”“静着望”形成反差,隐含诗人情绪转变。
C.“飞了”“不见了”“没了” 用词朴实,平中见奇;语意同中有异,层层加深。
D.全诗两节末句使用了比喻手法,自然熨帖,两句看似完全一样,但传达的情感不同。
13.黄鹂象征着什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2.A(“一掠颜色”不是比喻)
13.(1)黄鹂象征着诗人“爱”“自由”“美”的理想。
(2)对理想的渴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欢欣喜悦之情。
“看,一只黄鹂!”写黄鹂到来带给人们的惊喜;“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表现人们对黄鹂即将欢唱的期冀。
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之情。
我们的“静着望”却没能获得黄鹂的欢唱,黄鹂“展翅”离去,它“不见了,没了”,希望转为失望;欢乐和期盼为失落和惆怅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