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2课 梅岭三章 教案

合集下载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ā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即为.家(wéi)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 │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命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课的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诗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梅岭的美丽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3.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4.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优美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6.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诗文的主题,展示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可以采用关键词的形式,将诗文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案:第2课梅 岭 三 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案:第2课梅 岭 三 章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今后——未来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

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小序——时代背景”)二、精读课文——分析诗歌(一)分析第一章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4.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陈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赠陈毅同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

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郭沫若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陈毅的诗歌《梅岭三章》。

教师板书课题:2*梅岭三章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等。

(2)写作背景预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1936年10月,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xìng]悻而去。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毛泽东在梅岭期间创作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情壮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梅岭三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的诗歌魅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作的魅力,领略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难点: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诗作的背景,标记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梅岭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作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梅岭”、“暴动”、“烽火”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梅岭三章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背景资料。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文意。

1课时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吧!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1.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三章,三首。

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2.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

此时他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1.教师范读,亦可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3.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丛莽:树丛草莽。

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随即。

第一章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第二章南国:南方。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正:恰好。

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

第三章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4.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5.《梅岭三章》的体裁是什么?七言绝句。

6.《梅岭三章》押的韵脚是什么?o an a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

2.学生讨论交流: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指定学生朗读第一章。

4.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面问题。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招”“斩”好在哪里?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

一个“斩”字,写出了广大士兵跟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招”“斩”二字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借代、比喻、设问。

诗中“旌旗”借指军士;“阎罗”比喻凶恶残暴的敌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5)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后两句抒写奇特的想象。

5.学生齐声朗读第二章。

6.分小组讨论下面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

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3)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借代。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7.学生齐声朗读第三章。

8.分小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借喻),“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理想。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达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9.综观三首诗,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集中表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1)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

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章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章、第三章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巧用修辞、典故,语言形象精练。

诗中巧妙运用设问、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的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

例如,第一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三章中多次运用“借代”“比喻(借喻)”的修辞手法。

例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取义成仁”引用《论语》《孟子》“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梅岭三章⎩⎪⎨⎪⎧⎭⎪⎬⎪⎫第一章 生死不渝、誓战到底第二章 关心国运、切盼解放第三章 乐观坚定、不怕牺牲勇于献身必胜信念《梅岭三章》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

我在讲授本课时,按照双线推进、并行不悖的思路有序展开。

一是贯穿朗读主线,通过播放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分散读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语感,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二是梳理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知系统化,构成严丝合缝的体系。

通过循序渐进地讲解,学生明白了这三首诗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遗憾之处是讲解作者表达的强烈思想感情时,局限于这三首诗,局限于陈毅本人,而没有拓展延伸。

应该联系鲜活的现实生活,把当代尤其是近几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模范代表身上迸发出的爱国爱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竭诚奉献的时代精神与陈毅崇高的革命情怀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争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诗歌文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