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着重于自身国情的深入研究,也应当立足国际视野,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得到启示,进而把握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一)从总体趋势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1、城镇化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阶段,城镇化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美、法、德、日、英、韩六国城镇化率平均为72.6%;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为74.5%;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达到75.5%。
2、发达国家城镇化主要呈现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化率平稳上升”,以美国为代表。
1964年,美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为71.5%;1973年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6%;1978年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7%;2011年人均GDP达到48112美元,城镇化率上升至82.4%,比196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第二种模式是“经济波动性增长—城镇化率阶梯式上升”,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和日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分别为71.4%和74.2%;70年代中期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2.9%和75.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3.2%和76.5%;2011年人均GDP分别达到42377美元和45903美元,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至85.7%和91.1%,分别比1960年提高23.9个和27.9个百分点。
专题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

专题十五: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目录1城市化的理论综述和一般规律1.1城市化理论的发展从1858年马克思提出“乡村城市化”的概念至今,城市化理论已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史,城市化的理论在不断延伸扩充,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
总体来看,西方城市化研究理论非常丰富,二元经济模型在城市化研究的早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模型被不断的改进;在城市化的空间机制方面,“增长极”理论、“扩散-极化”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占据了主流;1960年代以后的集体消费论、资本积累论、世界城市体系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为主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风靡一时;此外,基于实证研究总结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及基于分工的新兴古典城市化模型也是比较有意义的城市化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关于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集聚经济理论和以中心地理论、位序数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度为主的城市体系理论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城市化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基本上是在工业化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二战结束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相似的过程,只是不同时空上的重复而已。
然而随着深入的研究,这种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也因为其政治经济特征等的影响,在高速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并未获得相应速度的发展,出现了不足城市化、反城市化过程。
特别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与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实践相对应,国内外学者都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变化,并对此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2)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3)中国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理论之间的差异;(4)中国政府的作用;(5)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以后,城镇化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城市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中心。城镇化改变了不同地区和国ຫໍສະໝຸດ 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指在人口和经济结构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镇化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古代城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业文明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城镇逐渐形成。城镇通常位于农田周围,作为农业的支持区域和交易中心。这些城镇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
当代城镇化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着房屋供需不平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也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因此,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总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贯穿了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
无论是古代的大都市还是现代的超级城市,城市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探讨,带领读者了解世界历史上的城市化演变。
一、古代城市化进程古代城市化进程始于兴起于河流流域的早期文明。
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都是古代最早形成的城市化地区。
首先让我们来看古埃及的城市化进程。
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和对河流水资源的依赖促使了城市的产生。
尼罗河上的城市底比斯成为古代埃及的首都,周边城市如华沙和阿莱克桑德里亚也逐渐兴盛起来。
同样,古巴比伦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河流流域开始的。
幼发拉底河的河流水资源为巴比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城市发展迅速。
巴比伦成为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代表城市。
在古代中国,黄河流域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城市遗址如仰韶文化遗址、马家沟遗址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如河南的安阳、河北的邯郸等。
二、中世纪城市化进程中世纪是欧洲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
罗马帝国的衰落、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共同促使了中世纪城市化的兴起。
在中世纪的欧洲,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城市化进程尤为突出。
荷兰和比利时地处欧洲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这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城市崛起,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意大利的城市化进程也非常显著,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亚洲的中世纪城市化进程也不可忽视。
中国的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快速发展,如苏州、杭州等成为繁荣繁华的城市。
此外,摩洛哥的菲斯、伊朗的伊斯法罕等城市也在中世纪期间崛起。
三、现代城市化进程现代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这是城市化进一步加速的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革,城市规模的扩大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目录1发展历程2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6城市化的教训3阶段特征5城市化经验4“城市病”1.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1.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下表列出了世界范围内1960-2000年间各洲详细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逐渐上升是一个总体趋势,但是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城市化水平在各洲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别,在发达国家地区北欧最高,其次是西欧和北美;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最高的是温带南美,其次是热带南美、中美,然后是西亚和南非,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30%-50%之间,虽然如此,较1960年而言都有大幅度的上升。
城市化发展历程1世界的总体增长速度在下降,发达地区的下降速度更加明显,在同一时期内世界最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升高,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幅度不如发达国家明显就各大洲而言,同一时期内欧洲的下降幅度最明显而非洲和亚洲的城市化速度虽然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还很小,基本上还维持在高速发展状态22.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影响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
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产业结构的转换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会改变城市的形态和规模,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城市化发展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在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则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来吸引存款。
余额宝, 不要 因为它的暂时性的高收益而变得盲 目。无 论是支
付 宝 公 司还 是 相 关 监 管 部 门 ,都 应 采 取 积 极 的措 施 来 应 对 风
四、 发展 余额 宝 的建 议
为销售角色 , 支付 宝只是支付平 台。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打“ 擦
边球 ” , 从 监 管层 面 来 说 , 余额 宝 并 不 合 法 或 者 说 只 是 没 有 违
提供服务和有效控制风险 。建立客户数据资源仓库 , 掌握客户 的基 本信息 , 对其投 资意愿、 风 险偏好等相 关信 息进行 内部整 合, 对数据进 行智能化 分析 , 细分客户群体。 明确提醒用户购 买 余额宝所存在 的风 险, 尊重用户 知情权 , 增加产品透明度。
依 据 职 责 规 范其 支付 行 为 。 同 时 , 余 额 宝 要 处 理 好 与银 行 的 关
( 三) 政 府监 管 风 险 。 在 监 管 方 面 , 按 照 央 行对 第 三 方 支 付 平 台的管理规定 , 余额宝 可以购买协议存款 , 但 能 否 购 买 基 金 并 没 有 明确 的 规 定 。 再者, 根据相关规定 , 第 三 方 支 付 公 司不 能 代销基 金 , 因此余额宝一 直宣称 , 该 货 币基 金 是 由天 弘 基 金 作
五、 总 结
法, 照 目前情况来看, 监管部 门并没有 叫停余额 宝, 但是 一旦发
难, 余额宝很可能会被叫停 。
( 四) 银行 竞争风险 。 支付宝公司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
已经 对 银 行 的支 付 业 务 产 生 了一 定 的冲 击 , 随后 推 出 的 余 额 宝 业 务 更 是 在争 夺 银 行 的 活期 存 款 业 务 和 理 财 业 务 的利 润 。 而由 于 支 付 宝 公 司 的 第 三 方 支 付 平 台是 寄居 在 各 大 银 行 系 统 上 运
城市的发展及中外城市化进程

(四)城市的发展及中外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拓展延伸]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影响针对练1《雾都孤儿》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
《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
《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
《济贫法》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却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
该作品()A.揭示了英国政府救助贫困人群的责任B.反映了英国蒸汽时代繁杂的社会问题C.再现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完善D.说明了英国政府大力干预市场的经济答案 B解析依据“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可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
《济贫法》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却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可知,体现了对于受救济的穷人阶层,《济贫法》呈现了既救济又强制,既提高生活又惩罚的两面性,实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济贫问题的复杂性,故B正确,A错误。
C、D两项所述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拓展延伸]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艺术形式都逐渐发生变化。
针对练2《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
据此可知()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材料“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表明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选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提要]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各国城镇化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
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城镇化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要遵从市场调节,也要在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推进;城镇化应集约利用土地,避免过度郊区化。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历程;经验
一、世界城镇化历程与特点
(一)城镇化进程阶段性明显。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可以视为世界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开端,所以世界城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个世纪有余,整个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1800~1900年,这100年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逐渐增加,但增速非常缓慢,世界城镇化率由1800年的5.3%提高到1900年的13.6%,100年仅提高了8.3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也没有形成城市体系。
第二阶段是1900年至今,可视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世界城镇化率为46.6%,比190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这100年城镇化增速是上100年的3倍。
进入21世纪,世界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到2011年,世界城镇化率提高到52%。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在地域和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也是伴随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特征。
工业化起步于欧洲国家,所以欧洲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也较其他国家快,随着时间的推进,城镇化在各地域的差异明显。
根据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数据,2011年较发达地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为78%,而这一比例在欠发达地区只有47%。
从国家的城镇化率的比较上也可看出这种不平衡,新加坡很早就实现了城镇化,2000年以后其城镇化率即为10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分别达到82.4%、79.6%和91.1%,而孟加拉国、柬埔寨和斯里兰卡的城镇化率还都在30%以下。
二、典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由于国情、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城镇化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甚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城镇化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剖析国外典型的城镇化进程,从中可以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一)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现代工业的国家,产生了一批最早的工商业城镇。
1851年英国城镇化率达到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国家,从1760年产业革命算起,用了90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仅为6.5%。
英国在早期实行的是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模式,随着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骤然加剧,产生了地区间和社会内部发展严重的不均衡和大小城市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和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的方式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进行干预,并创造了一种用城市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的新方式。
(二)美国。
相比较西欧国家,美国的城镇化起步较晚,1790年美国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化水平仅为5%,到20世纪70年代,其城镇化水平稳定达到70%。
大都市区在美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份额的76%,这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
美国大都市区产业发展代表了产业转型的方向,大都市区的产业转型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造就了美国“新经济”的奇迹。
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美国城市人口由紧凑型向分散型转变,形成了蔓延式扩张的城镇化方式。
这种方式降低了人口的密度,对缩小城乡差距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人口在地域上的扩张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强调减少盲目扩张,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三)日本。
日本城镇化进程比西方国家晚了百余年,但其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城镇化水平从1920年的18%增长到1946年的53%,到2011年,日本城镇化率已达91.1%。
日本城镇化在空间上采取的是高度集中型模式,即首先对少数几个都市圈进行集中开发。
这也是由日本的国情决定的,其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可供开发的空间有限。
高度集中的城镇化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也使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
但由于存在人口和经济在地域分布上有过密与过疏的问题,使得日本大都市和农村在发展上都有乏力的表现:一是大都市内人口拥挤、住房紧张、地价昂贵、居民生活压力大等;二是农村存在劳动力不足、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严重等。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大规模地发展卫星城市,引导人口与经济要素向都市圈外疏散。
(四)韩国。
与日本模式相似,韩国也是以大城市为主导来推动城镇化。
1965年韩国城镇化率仅为32.4%,到1980年就达到56.9%,到1990年城镇化率为73.8%,到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83.2%。
以“工业为主、大企业为主、大城市为主”的政策是韩国为了追赶发达国家采取的办法,优先发展大城市,使得人口和产业向少数大城市高度集聚。
目前,韩国城市人口的近60%集中在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特别是以首尔为核心的首都圈,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2%,但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60%的制造业和70%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过度集聚发展也成为韩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韩国政府通过实施地方都市圈战略,
形成能够与首都圈相抗衡的区域,来达到扩散人口、产业和机构的作用,从现实情况看,这种战略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五)拉美地区。
拉美地区的城镇化是从19世纪殖民地时代开始的,1930年城镇化率达到32%。
20世纪50年代后,拉美地区就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率从40%提高到目前的80%,比欧洲水平还高,位居世界第二。
拉美国家城镇化是典型的过度城镇化类型。
“过度城镇化”对拉美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年来,很多学者将“过度城镇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称为“拉美陷阱”或“拉美化”。
这些问题包括: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导致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和两极分化情况严重;住房紧张与贫民窟问题突出;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政府服务不均等。
这些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