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插图 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插图的有效运用

2024年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插图的有效运用历史插图,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插图的重要性、选择原则、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效果评估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插图的有效运用。
一、历史插图的重要性历史插图作为历史的可视化表现形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历史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直观印象,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其次,历史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者,历史插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历史插图的选择原则在选择历史插图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插图应真实反映历史事件,不得有误导性。
其次,插图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
再次,插图应具有教育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最后,插图应具有审美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历史插图的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插图,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插图,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发现插图中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最后,教师应结合插图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讲述古代文明时,可以使用相关的历史插图来展示古代城市的建筑、生活场景等;在讲述战争历史时,可以使用插图来展示战争的场景、战争的过程等。
通过这些插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历史插图的教学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历史插图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估,观察学生是否对历史插图感兴趣,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等。
其次,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来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插图中的信息。
如何利用历史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如何利用历史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插图是历史教材的要组成部分。
新编的历史教材每节大多都有几幅插图,其中有历史地图、人物图片、古迹图片等。
恰当地使用历史插图,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挥跃课堂教学气氛,巩固深化历史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利用历史插图,并把它作为开展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的基本做法如下:一、讲图激情趣形象新颖导新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课的导入也非常重要。
生动形象新颖直观的导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利用教材插图导入新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如讲《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我就先让学生观看《饱受奴役和压迫下的法国农民》,然后提出问题:图中有哪些人?都在干什么?各代表哪个阶级?表明了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阶级关系?这又预示着什么?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我的讲解,学生能够基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插图,并产生学习这节课的浓厚兴趣,继而导入新课,就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除此之外,可以用来导入新课的插图还很多,《危机预言画》、《圆明园大水法和远赢观残迹》等。
二、巧借历史图片进行思想教育历史插图中有不少人物图片,大多是历史名人,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可以使学生睹其风采,晓其事迹,知其品质,效其言行。
如讲授“屈原”时,让学生观察屈原的头像并思考旁边“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的题联,说说对待诗人的第一印象。
学生根据民间有关屈原的传说、端午节的来历以及课文关于屈原的介绍等,充分发挥各自的记忆、联想、分析、辨别能力会产生不同的直观印象—“诗与日月争光,德与天地齐寿”、“宽额蹇眉深思,才高德厚人敬”、“爱国爱民刚直不阿,人知人敬万世流芳”、“深思中有忧愁,慈祥里含刚毅”等,然后再讲述屈原感人的事迹,并分析屈原受人尊敬的原因,从而无形中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实现了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这一教育任务。
如何运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

如何运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华师大版),约有200多幅历史插图,内容包括文物、人物、景观、示意图、图表等感性内容,超过了过去任何一本历史教材。
这些历史插图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它?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插图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能力历史插图中包含着许多信息,是文字所不能包容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在试教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
如我们利用半坡人的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最后达成了共识:⒈半坡人已经使用陶器;⒉半坡人已经学会了捕鱼,鱼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食物,说明人类的活动空间比以前扩大了。
⒊半坡人已经有了原始绘画艺术,并以此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我们把这种探究活动设计为三个步骤:⒈教师、学生根据历史插图的内容提出问题;⒉师生共同探讨,发现历史插图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⒊总结探究过程,形成书面材料。
另一种探究活动是通过历史地图的对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我们让学生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通过诸侯国数目的变化,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求贤若渴的社会风气。
这比我们单纯地说:“经过春秋二三百年的纷乱争战,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只剩下几个大国对峙并立”要强的多。
郑樵曾说过“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运用插图。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合理运用插图 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插图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插图;优势;注意事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历史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应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历史插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教学的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教师运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内容时,首先,以分封制用鼎制度为切入点,为学生展示和简单介绍了几幅有关西周鼎的插图。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他们思考:在中国西周时期,鼎具有什么意义,其有何用途?最后,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插图和课前收集的文字材料得出结论。
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效感知历史,深刻把握史实。
历史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具有过去性。
要想让当代的学生理解逝去的历史,教师必须让他们感知大量具体的历史事实,使其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
而历史插图能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教师予以合理运用,则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也是“有血有肉”的。
3.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德育实效。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运用历史插图开展教学,既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德育的实效。
如,讲到火药、火器的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现代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宋代火器的运用中已有所体现。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在潜移默化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图文结合运用,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是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
浅谈历史教学中插图的灵活运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插图的灵活运用郭修军在历史教科书中,一般都配有彩图、插图,这些彩图、插图直观、美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加深印象。
特别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新版历史教材,里面配有大量插图,包括地图、人物画像、实物图片、书法拓片等等。
下面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插图,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加深印象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历史课内容复杂、头绪多、范围广,年代、地点、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掌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外,灵活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
例如在讲《辽宋夏金的和战》时,教师可使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每讲一个国家,就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贴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国家首都名称。
同时,注意用红笔标出宋朝都城东京。
教师利用插图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对宋朝与辽、西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灵活比较,加深理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经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有时通过比较的方式,加深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妙用教材中的插图,将几幅有联系的插图加以比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在《在开放的对外关系》课文中,配有1幅小插图《唐朝时传入中国的货币》,展示了4种不同的货币样式。
教师在讲课文内容“活跃的中外交往”时,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除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唐朝中外交通图》,概括了解唐代中外交往的空间分布以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插图中的几种货币,了解唐朝的中外友好交往的盛况。
巧用历史插图 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

巧用历史插图提高教学实效历史新教材中都配有大量的历史插图(包括各种图片、地图、照片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
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它并不是课文无关紧要的补白,而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具有深刻的寓意。
因此,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端,如果教师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之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全身心地进入课堂的情景当中,就很容易达成更好的课堂学习实效。
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
在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课开始,我用课件播放各种青铜器精美图片,并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们仿佛被带到了夏、商的青铜时代。
有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我乘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辨别这些精美的青铜器的名称、形状、用途以及上面的图案和这些图案设计有什么含义等,学生们马上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纷纷举手,急于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便就此引出了新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情景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看图学习的兴趣。
二、用图为辅助突破教学难点历史教材插图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它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可以起到理解突破难点的辅助作用。
如人教版七年级第10课秦朝疆域,教师可利用书上《秦朝疆域图》,将秦朝疆域“四至”很清晰地刻化在学生大脑里。
又如“丝绸之路”简易图,学生只要心中有这条路线图,也就掌握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学生不易理解,用课本上《西周宗法制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两幅图就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
历史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2010-1教材插图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极易把历史知识以图形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提取利用,它比单纯的文字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顺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插图教学涉及文史、地理、政治、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符合“综合”科目发展方向。
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轻视图片的作用,把图片视作连环画,视为课文的辅助物,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加以讲述,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图片对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表象所起的作用,同时,在科研上,专门论述历史图片的文章也十分缺乏。
今天,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历史图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所提供的信息,比任何文献记载都清晰、准确、生动,可以供学生直接感受,被激发的思绪绝不是文字描述所能替代的。
那么,怎样去挖掘历史插图的文献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这里我介绍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教材中的插图有多种类型,有历史地理、人物、事件和文物古迹插图,还有漫画等,每一类型中的图形之间又各有特点,所以灵活巧妙运用插图的第一步便是引导学生观察,这是识图的首要步骤,用问题的形式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才能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避免观察的盲目性。
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不仅形成了空间概念,而且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样在插图的选择上犹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务必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的精华,所以选用的插图一定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尽量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最有代表性的一幅。
尤其是对教材的难点问题,更应充分利用附加插图加以解说。
例如在教学中,当讲到工业革命中新发明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材的文字解说虽然也算清楚,但总让人有种口说无凭的感觉。
插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

插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初中历史插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能传达丰富的教学信息,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插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欢迎大家观阅。
插图的巧妙运用:增强学生读图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习惯于读文字,而容易忽视插图,即使教师让学生来观察插图,大多学生也只是一扫而过,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插图,读图意识淡薄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读图意识的培养,要引发学生对插图的重视,让学生重视插图,学会读图。
(一)教师要将插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重视插图,将插图灵活地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图片相对于文字来说更有吸引力,那么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吸引力放大,将学生的眼光聚集于此,将学生的思维聚集于此,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如用插图来导入新课。
如果导入只是照本宣读,平铺直叙,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就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而运用插图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
(二)传授学生读图的基本方法学生对插图不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如何看,没有掌握读图方法。
教师要注重读图方法的传授,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学会读图,能够从图中读出更为丰富重要的信息,自然就会爱上读图。
一是带着问题读图,增强针对性。
读图时不是单纯而孤立地读图,而是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避免读图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展开。
为此不要急于让学生读图,可以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再经过教师的整理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图。
二是围绕重难点读图,提高有效性。
重难点的突破是制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阅读,学生所获取的只是文字材料,而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而通过插图则可以将文字材料转换成立体而直观的画面,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历史插图提高教学质量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未能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及社会风貌有直观的认识。
形不成完整的、有机的印象。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与旧版历史教材相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图文并茂。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插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插图就是一张张图画,仅供观瞻的层面,未能充分加以利用。
这些插图,如果利用得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教授课本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现实的国内国际情况,加以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材中的插图归纳总结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插图为“直观式插图”。
安排这类插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书中讲到的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不能亲眼目睹,但人的认识过程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安排这种插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比如初一历史《秦的统一》一课中“秦始皇”的插图,图中秦始皇头戴冠冕,身穿蟒袍,腰佩宝剑,目光如炬,手指前方。
表现出一副傲视群雄、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气势,配合书中引用李白的两句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使一个有血有肉、胸怀大志的秦始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加深印象、再现历史人物原貌的目的。
第二类插图为“归纳式插图”。
以往教材中往往把性质相同的一
类问题用表格的形式一一罗列出来。
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常常觉得这种形式表达缺乏新意、内容单调,学生学习起来味同嚼蜡,教学效果不理想。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材料无兴趣,即使一目了然,也很难了然于胸。
相反把这类问题以漫画的形式插入课本,情形就会截然不同。
因为中学生往往对图画比对方块字感兴趣。
利用插图归纳,学生往往觉得别有一番洞天。
兴趣盎然,中将枯燥的知识烂熟于心。
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节,在讲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地、划分势力范围后,书中附了《时局图》,图中在中国的长城以北盘踞着一只北极熊——俄国;在山东匍匐着一条口吐毒信的长蛇——德国;在长江中游盘踞着一只象征英国的恶虎;一面日本的太阳旗在福建和台湾上空飘荡;一只象征法国的青蛙两爪把两广和云南紧紧抓住;一只象征美国的恶鹰正急匆匆地赶来。
该图把帝国主义列强比作一群贪得无厌的野兽,它们由南到北把中国富饶的中东部瓜分殆尽,使学生看后不但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地和势力范围的概况一目了然,强化了记忆,而且又使学生对当时中国所处的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的危急形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第三类插图为“漫画式插图”。
这类插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利用插图看清其背后蕴藏的实质性东西,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讲美国参战
时附了《美国的中立》一图,该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西装革履,弯着腰一本正经地对一只嘴中衔着橄榄枝的美国鹰说“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和平鸽呀!”该图虽然只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但结合一战前,美国利用中立国地位与交战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财,后期为确保其在协约国一方的大量投资不至于打水漂,借口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参加协约国一方的作战,在一战后瓜分世界进行投资。
通过插图,学生不但对美国有了实质性认识,而且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针对以上教材中三类插图,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确实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力、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对历史教材中插图的一些拙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