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

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即马扎, 一 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理解这 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诗文。例如,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 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 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 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但是,床在古代也 指卧具。《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先主 (刘备)与二人(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 此“床”显然是指卧具。《三国志》撰于西晋, 可见西晋仍以床指卧具。
腰鼓形圆凳
方凳
SUCCESS
THANK YOU
2019/11/3
胡床是一种便携座具,顾名思 义不是汉民族的座具,它来自 西北游牧民族,是一种便携座 具。胡床是由8根木棍组成, 两只横撑在上,座面为棕绳联 结,两只下撑为足,中间各两 只相交相对作为支撑,交处用 铆钉穿过作轴,造型简洁,使 用方便。它可张可合,张开可 以做座具,合起可提可挂,携 带方便,用途广泛。在魏晋南 北朝的时候,胡床已经广泛使 用了。
胡床对后代的影响
绳床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见于南北朝。两晋以前, 人们一直都是席地而坐。随佛教东渐,佛教文化和艺术涌入, 高型座具进入中原。
高度适中,由低矮形家具逐渐向高形家具 过度。
在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得知佛与菩萨 的座具——佛座,是千姿百态、极为丰富的。有 方型、圆型、腰鼓型,有三重、五重、七重,有 实才的,也有空透的,装饰有壸门、有开光、有 莲花图案……形式多样,多姿多彩。这些佛与菩 萨的高型家具,也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 活。墩的出现,对于我国家具品种的丰富,尤其 是对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佛座的造型,又大致可分为腰鼓形和方形 两类。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在绘画中的体现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在绘画中的体现一、汉代以前的中国家具概说中国家具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自然界中谋求生存空间时,逐步学会了制造工具,建筑房屋,而家具在生产工具与居住之间,已成为人类不得不考虑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在摆脱游牧似的生活方式之后,家具对生活的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
夏商周时期家具乃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初始时期。
商周家具的种类大致包括:席、扆、坫、筵等。
席与筵最初的作用应该是避免让身体直接接触潮湿阴冷的地面。
在没有掌握编织的技术时,席最初的材料可能是兽皮或者植物的枝叶等。
根据它的功能,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后世的床榻;扆类似后世的屏风,但是它使用的场合非同一般,只能出现在帝王的厅堂之中。
如《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扆)于户牗之间。
”郑玄注云:“依,如今之绨素屏风也。
有绣斧纹,所以示威也。
”坫可以视为俎的朴素形态,它与俎都可以视为后世桌椅类之祖。
禁是商周时的礼器,祭祀时放置贡品和器皿的台子,通常是长方体,形状像现在的箱子,所以说是箱柜之祖。
到春秋时期,人们仍习惯于席地而坐。
家具主要以几、案等为主。
这一时期的木制家具大多加入了漆工艺,这样一来不但美观,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外,还起到了保护木质的作用。
从河南信阳、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床、几、案等实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纯熟的漆工艺和彩绘技术,有的家具上还出现了精美的浮雕。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床、几、席为养体之具,其形制低矮,多为长者所用,用时,亦须施帐。
二、绘画中的汉代低矮型家具从原始社会中沿袭而来的席地而卧的习惯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得以保留,汉代人们仍然习惯于席地而坐。
汉代绘画的遗存主要是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
汉画已经具有了统一的风格,主要是以线描为基础,勾画立体形象。
汉代绘画中所绘制的家具已经能看到家具的形制,并能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性。
从汉代画像上可见汉代人生活活动,如读书、待客、宴饮、议事等,基本上都离不开席榻。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史(概述)展开全文一、简述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
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中国垂足家具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现存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摘自新浪网和中国连锁网的一些资料,本人又做了一些补充,原文是介绍各个时期的家具特点,及演变,我在原文艺工作者基础上加了文化与家具方面的联系及一些史资介绍(包括图片文字)另对各时期的各种家具做了配图。
主要是根据中国家具发展的几个典型阶段来论述: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中国在商代进入青铜文明时期,在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礼器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有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
中国古代家具史 (1)

礼器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也有一部分器 物可 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从历史文献可知, 我国早在殷商以前就已发明了家具。
夏商周是家具起源时期,主要出现的家具品种:
席——床榻之始; 俎、几——桌案之始; 禁——箱柜之始; 扆——屏风之始。
8
二、低矮的家具诞生——(春秋战国、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 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 环境也相应提高。
当时主要的家具品种是 几、案、椅、墩等。其中木制 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饰,一则为 了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 和地位,二则是对木材起保护 作用。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 坐、跪于地上,所以几、案都 比较低。
撇案脚 34
五、高型家具的鼎盛时期(宋元)
宋元时期:宋代完全脱离席地而坐的生 活方式。漆家具制作繁荣、品种丰富;一些专 用家具,如棋桌、琴桌等出现。中国家具发展 到南宋,形式品种已经完备。全进入垂足高坐 的时期,高型家具已初步定型。到了南宋,家 具品种和形式已相当完备,工艺也日益精湛。 至明代呈放异彩,成为我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 代。
43
图1 云纹牙头
图2 凤纹牙头
牙子
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 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 不同的牙子,予以装饰这 种牙子,横向较长的叫牙 条,施在角上的短小花牙 叫牙头。
图3 棂格头
图4 卷云牙头
44
矮老
是一种短而小的竖枨子,往往用在跨度较大的横枨上。矮老多与罗锅 枨配合使用。如桌案的案面下、四周横枨上多用矮老。起到支撑桌面、
47
卡子花
过渡时期的家具器形的特点

过渡时期的家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公元220-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椅、凳、墩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起居方式,传统的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了。
这一时期为高型家具的萌芽期,几乎实物流传下来,仅能从壁画、石刻和文字上的一些记载获得资料。
家具品种:几案类:几、凭几、隐囊、案;椅凳类:椅、筌蹄、凳、胡床;床、榻类:床、榻、步辇;屏风、布障:屏风、步障。
此外,还有镜台、橱、箱、仪仗架等。
北魏敦煌二五七窟北魏壁画西魏敦煌二八五窟西魏壁画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出,由于佛教的传入,出现了我国家具史上最早的高型坐具。
造型与装饰特点:佛教的传入,高型坐具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加,带来了垂足坐的习俗。
此时仍以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为主,高型坐具只在少数的上层人家,以及僧侣中使用,并未普及。
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如墩上的莲花瓣装饰等。
结构特点:西域胡床和坐具等形制渗透到中原,出现了高坐具,高型家具的出现。
低坐家具高靠背椅子出现。
床开始加大和增高,床与榻成封闭形式,出现了床榻的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的特点:(1)起居生活的变化。
魏晋之前,“席地而坐”是自古以来祖先传下来的生活习惯。
之后,襟然跪坐,侧身斜坐、盘足平坐、后斜倚坐等形式同时存在。
(2)高型家具的出现。
汉代的胡床已逐渐普及民间,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家具,但使用此类家具的人数有限,仅限于上层社会或佛家僧侣。
筌蹄是一种用藤或草编成的高型坐具,形似束腰长鼓。
(3)底座靠背椅子出现,床开始加大和增高。
2.唐代家具(公元581-907年)唐家具的造型浑圆、丰满,装饰清新、华丽,一改前朝的古朴之风,呈现出一代华贵气派。
唐末到五代(907-960年)是中国家具形式变革的过渡时期,垂足而坐的方式开始遍及全国,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
家具品种:几、凭几、凳、筌蹄、坐墩、椅、高型桌案、箱、柜、床、榻、步辇、屏风和其他家具。
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唐壁画《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唐周昉《宫乐图》凳:多使用在室外,在座具上都加有环,可以随时移动使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家居设计与室内设计

也是中国古代家具兴旺发达,开始走向成熟 的时期。
隋朝虽然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政治局
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立国时间太 短,遗留的隋代家具为数甚少,看不出独立的 风格,只能说它是前代的延续。
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社
会经济发展很快。由于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 家具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张大床两样坐法”
北齐校书图 有一张宽大的床榻摆在当地,人们有脱了鞋子爬 上去跪坐、盘坐的,也有不脱鞋垂足坐在床边的
《列女仁智图卷》中的家具 可以看出,此坐榻后设山水围屏 榻多用于会客宴饮用,有的也可以躺下
坐具
【绳床】,有扶手和靠背,和现代的“扶手椅”差不多。但是坐面是绳子编出来的网。
敦煌285窟西魏壁画中的扶手椅 《晋书· 佛国澄传》中有“坐绳床,烧安息香”。 《高僧传》中偶“竺佛国澄者,西域人澄坐绳床,烧安息香。”
总之,在这个时期,特别是初唐和盛唐,发
达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清新的社会风气, 以及它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都在 各种工艺,包括家具方面,呈现出兴旺、华 彩的大唐国风。
此时期的家具特点:
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 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
功能分类。
《韩熙载夜宴图》
长桌、方桌、长凳、腰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椅等。
隋唐家具注重构图的均齐对称,造型雍容大度,色彩富丽洒脱。
"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 ------《通雅》
“椅子”的说法,开始于唐代
【胡床】它用木架子支起来,可张可合,随手携带。也就是“马扎”。
《北齐校书图》中的北齐折叠凳——胡床 此物汉朝就传入,南北朝时代,人人都用了。
考古所见魏晋南北朝家具(上)

专 家 讲 坛
三 家谈 古典 家 具 史 0
发 现 史》 等书 。
魏晋 南北 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 大动荡的 是 时期。 东汉末年 由黄 巾引起 的社会大 动乱, 导致东汉 王朝 政 权旁落, 出现 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终形成 曹魏 、 最 蜀 汉、 孙吴 三 国鼎 峙, 宣告 自秦至两汉 中央集权 的统一政 权
展, 孕育着新 的文化高峰 即将来 临。 以认为, 可 魏晋南北朝 时期正是 由秦 汉文明, 向更 加辉煌的 隋唐文 明的漫长 的过 渡期。 在这一过 渡期 中, 人们 的社会生活 和礼俗 发生 了很 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建筑 技术的发展与家 具的变化和 日 用器皿 的变化等方 面, 中 1用家 具的发 展变化, 其 3 又主要 表现在 由席地起 居家具 向垂足 高坐家具 的转变 , 出现 了许
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家具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
1 城平 面布局 的变化 . 都
魏 晋南北朝时期 , 市平面布局发生 了与汉代不 同的 城 变化 , 始于 东汉建安 年间曹操 封魏 王所建魏 王都邺 城 ( 习 惯称为“ 邺北城” , 北魏 都城洛! N东魏 、 )经  ̄ l t 北齐都城邺城
屡遭破坏 : 传统的礼制也遭到极大破坏 , 又在不断创新。 并
其中 日用家具 的发展 变化 ,
杨 泓
1 3 生 , 中国社 会科 学 院考 古研 究所 研 究 员,博 士 生导 师。 9 5年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9-4(5)

扬州出土的汉代彩绘屏风,图案优美, 展现了汉代漆工艺的高超艺术水平
漆屏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漆案 ·汉
汉代的食案如同后世的盘子,有很矮的案足。“举案齐眉”的故事中所说“案”, 就是这种矮足案。图中的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幕,长方形,矮足高20mm。
琴几·汉
此几为明代刻本中的插 图,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几类 家具形式提供了一个参考形 象。
明清时期各地都有家具生产,精制的则主要产于苏州、广州、北京、徽州、 宁波、福州、扬州、山西等地区。各地区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家具风格。其中以苏州、广州、北京制作家具 最为著名,“苏作”、“广作”和“京作”被称为明清家具三大名作。
1.明式家具
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 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 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 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 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 峰时期。
由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自商周到秦 汉的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从魏晋到隋唐席地跪坐与垂足而坐并存的过 渡时期家具,至北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演变过程,以后又经过五六 百年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明代达到了它的艺术高峰.
(一)席地而坐的前期家具
1.商周时期的家具
席地而坐包括跪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前,距今约3700 年.商代灿烂的青铜文化放映出当时家具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 从现代的青铜器中我们看到有商代切肉的“俎”和放酒用的“禁”,可 以推测当时在室内地上铺席,人们坐于席上而使用这些家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床与榻的封闭形式
床榻的新形式不断出现,三扇屏风榻,四 扇屏风榻床,在贵族人家是极受宠爱的。 此时期床榻的高度显然增加,床体加大。 另外,三足凭几的出现,为圈椅靠背的问 世,奏起了序曲。
与佛教有关的装饰
饰等,反映了魏晋时代 的社会风尚。这一时期的家具,一改前代 的正统汉风,以崭新的高型坐具和垂足而 坐的新习俗,揭开了中国家具历史的新篇 章。
胡床是一种便携座具,顾名思 义不是汉民族的座具,它来自 西北游牧民族,是一种便携座 具。胡床是由8根木棍组成, 两只横撑在上,座面为棕绳联 结,两只下撑为足,中间各两 只相交相对作为支撑,交处用 铆钉穿过作轴,造型简洁,使 用方便。它可张可合,张开可 以做座具,合起可提可挂,携 带方便,用途广泛。在魏晋南 北朝的时候,胡床已经广泛使 用了。
佛教 ----墩
墩的出现,如白石女像的 四开光佛墩。对于我国家 具品种的丰富,尤其是对 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背景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 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 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 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 (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 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 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 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 展。
高型家具的出现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当时各民族的大交流 大融汇,高型坐具开始出现,垂足坐的习 俗已经问世。高型坐具的品种增多,除了 以往的胡床之外,又增加了椅,凳,墩, 双人胡床等。这些高型坐具的不断增加, 以及由此带来的垂足坐习俗,像一股飓风, 对传统的席地而坐是一次根本性的冲击, 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起居方式革命的开始。
腰鼓形圆凳
方凳
家具列举
禁 床 陶案 凳子
禁
南朝时期青铜 禁,禁为家具 之雏形之一。 该禁仿照先秦 时期的青铜器 制作而成,造 型别致。
床
东晋床榻,附有屏风别致。
莲花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装饰花纹,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 祥,它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锈等装 饰上,又名荷花、芙蓉、水芝、水花。
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即马扎, 一 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理解这 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诗文。例如,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 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 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 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但是,床在古代也 指卧具。《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先主(刘备) 与二人(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此“床” 显然是指卧具。《三国志》撰于西晋,可见西晋 仍以床指卧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们器具方式和家具 设施及从低转向高的关键转折时期,家居 设计中的禅韵是受到佛教影响后而表现出 的一种特殊意境,自魏晋以来,垂足而坐 的起居方式及产生的新的家具特点受佛教 的渲染普及于民间。
家具特点 历史背景 家具列举
家具特点
高型家具的出现 床与榻的封闭形式 与佛教有关的装饰
胡床对后代的影响
绳床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见于南北朝。两晋以前,
人们一直都是席地而坐。随佛教东渐,佛教文化和艺术涌入, 高型座具进入中原。
高度适中,由低矮形家具逐渐向高形家具 过度。
在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得知佛与菩萨 的座具——佛座,是千姿百态、极为丰富的。有 方型、圆型、腰鼓型,有三重、五重、七重,有 实才的,也有空透的,装饰有壸门、有开光、有 莲花图案……形式多样,多姿多彩。这些佛与菩 萨的高型家具,也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 活。墩的出现,对于我国家具品种的丰富,尤其 是对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佛座的造型,又大致可分为腰鼓形和方形 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