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锣鼓简介
丰收锣鼓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再见
丰收锣鼓
• 说一说乐曲带给你的感受
•
乐段
第一乐段
1 2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3 1 4
第四乐段
2
• 主题
介绍
• 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 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汉民族管 弦乐曲,乐曲借鉴中国汉族民间吹打音乐 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 充分发挥中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 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表现 了我国农民劳动生活和喜悦丰收的欢乐情 绪。
• 速度
乐段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第四乐段
较快
较快
较慢
更快
•
•
力度
节奏
较强
紧凑
稍弱
疏松
较弱
疏松
更强
密集
•
• •
情绪.
音色
热情 欢腾
管弦
优美抒情
管弦
优美抒情
竹笛 云锣
热烈沸腾
管弦
总结
• 民族管弦乐队是上世纪20年代,在中西文 化交流下产生的。综合了传统丝竹乐队和 吹打乐队,在部分程度上模仿了西方交响 乐队的编制,民族乐器就有两百多种 。 •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欣赏些民管乐,来丰 富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 引子部分先是由什么乐器奏出的?你还听 到了哪些乐器?
• 潮州大鼓出于广东省潮州市。盛行 于广东潮汕、梅州及闽南一带的汉 族民间打击乐器。该鼓既能表演出 粗犷铿锵的雄伟气魄,又能演奏出 轻快、柔美、抒情的潮州音乐。其 创制年代约为明末,已有400余年 历史。
• 第一乐段听听描绘了什么情景?音乐是怎 么告诉我们的? • 描绘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欢快,热烈 • 哪种节奏型出现的最多? • X X X XXXX XXX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丰收锣鼓》-人音版(简谱)92023秋)

-在合唱音准方面,教师可运用音阶练习、音程跳跃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音准。
-针对歌曲情感表达,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背景,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在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音乐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们对民间音乐文化具有很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但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他们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是我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难点知识点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歌曲旋律和节奏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加强了针对性辅导,对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高性训练,对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则进行基础性辅导。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如何更好地兼顾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发言不积极。今后,我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信心。
1.理论介绍:《丰收锣鼓》是一首表达丰收喜悦的民间音乐作品。它运用了锣鼓等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旋律激昂。这首歌曲体现了民间音乐的特色,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丰收锣鼓》的视频,观察其中的锣鼓节奏和合唱形式。这个案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丰收锣鼓》教材分析

《丰收锣鼓》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
乐曲吸收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聆听、感受和体验乐曲《丰收锣鼓》中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逐步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师引导学生的音乐实践教学方式为主,用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
在学生赏、唱、舞的音乐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的曲作者和螺蛳结顶旋法。
2、能力目标:
①、聆听作品,能从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和音乐形象上进行简单的分析。
②、聆听作品,能判断其主奏乐器的音色,了解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
③、在聆听分析的基础上,能哼唱主题旋律,能用螺蛳结顶的旋法进行锣鼓演奏,能随着主题旋律舞动,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表现农村丰收的情景。
丰收锣鼓中考知识点总结

丰收锣鼓中考知识点总结一、丰收锣鼓的起源和历史丰收锣鼓,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喜庆和丰收的象征。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耕社会,最早是作为农民在庆祝丰收的时候所击鼓作乐的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乐器。
丰收锣鼓在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演奏方式,例如北方的大锣、小锣和鼓,南方的大鼓和小鼓等。
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丰收锣鼓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反映了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丰收锣鼓的结构和演奏技巧丰收锣鼓的结构主要包括锣、鼓和击槌。
锣是由两块相对打击的铜圆盘组成,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鼓则是由鼓皮和鼓身组成,使用击槌击打鼓身可以发出节奏明快的声音。
在丰收锣鼓的演奏中,演奏者通常需要掌握基本的击打技巧和节奏感,以保证演奏的准确和生动。
此外,丰收锣鼓的演奏还需要注意协调合作,因为通常情况下会有多个人一起演奏,需要相互配合和默契。
三、丰收锣鼓的文化意义丰收锣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丰收喜庆的象征,还与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紧密相连。
在中国的民间节庆活动中,丰收锣鼓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丰收的祈福和庆祝,将农业文化和生活习俗融入到音乐和舞蹈中。
它也是一种人们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可以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的方式传达出来。
此外,丰收锣鼓还在一些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庙会、祭祀和祈福等活动中,丰收锣鼓都会被广泛运用,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仪式。
四、丰收锣鼓的演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丰收锣鼓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丰收锣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宗教仪式,也被运用到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
一些乐队和音乐团体也开始将丰收锣鼓引入到自己的演出中,发扬了丰收锣鼓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魅力。
而一些现代音乐人也在创作中加入了丰收锣鼓的音效和元素,使其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和关注。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丰收锣鼓的传承和教育,开设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活动,其中包括学校、社区和艺术团体等。
音乐欣赏丰收锣鼓课件

丰收锣鼓作为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 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未来发展与传承挑战
传承人才短缺
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寻找和培养新的传承人成为丰收
锣鼓面临的重要挑战。
创新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丰收 锣鼓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以满足现代观众的
通过欣赏丰收锣鼓,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风 格、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社会功能与价值
丰收锣鼓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和价值。它能够凝聚社区力量,促进民间交流与合作,传 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丰收锣鼓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它不 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通过保护和推广丰收锣鼓,可以促进文化多样 性和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
审美需求。
保护与推广措施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丰收锣 鼓的保护力度,通过各种途径进 行推广和宣传,提高丰收锣鼓的
知名度和影响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风格与特点
风格
丰收锣鼓的音乐风格独特,以锣鼓为 主,辅以唢呐、二胡等乐器,节奏明 快、热烈,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
特点
丰收锣鼓的曲调变化多样,既有激昂 高亢的旋律,又有婉转抒情的曲调, 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乐器与演奏方式
乐器
丰收锣鼓的主要乐器包括大锣、小锣、鼓、铙、钹等,这些 乐器都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节奏
丰收锣鼓的节奏明快,多采用二拍子和三拍子,使音乐更具动力感。同时,乐曲 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切分音和附点音符,使节奏更加丰富多变,营造出热烈、欢腾 的气氛。
“丰收锣鼓”曲种简介.doc

丰收锣鼓丰收锣鼓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概述“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
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乐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
明未清初,“丰收锣鼓”(小五番)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
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
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小五番)。
“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特点曲谱“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
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
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
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
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
第二,曲式欢快。
“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
第三,场面欢快。
“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乐曲组成丰收锣鼓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丰收锣鼓教案

丰收锣鼓教案标题:丰收锣鼓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丰收锣鼓的历史渊源,了解锣鼓表演的基本技能和演出形式。
2. 熟悉丰收锣鼓乐曲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够简单演奏丰收锣鼓乐曲。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丰收锣鼓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介绍。
2. 丰收锣鼓基本演奏技巧教学。
3. 丰收锣鼓乐曲的演奏和表演。
三、教学过程1. 了解丰收锣鼓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丰收锣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古代祭祀和庆祝活动。
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杂技和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收锣鼓的演出形式包括乐队演奏和表演等。
乐队演奏主要由锣、鼓和打击乐器组成,演奏时需要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
表演则是单独或者群体化的舞蹈、杂技和戏剧等形式,需要讲究身体协调和技巧。
2. 丰收锣鼓基本演奏技巧教学锣和鼓是丰收锣鼓乐队的主要乐器,首先是讲解锤法的技巧,然后是教授锣、鼓的基本节奏,这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基本的打击技巧。
最后教授打击乐器的使用和配合练习。
3. 丰收锣鼓乐曲的演奏和表演将孩子们分成团队,并告诉他们要表演精彩的《丰收锣鼓》,在锣鼓的基础上掌握某些简单旋律,以及跳一些基础舞步甚至一些传统的节日舞蹈,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氛围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展现团队凝聚力和个人风采。
四、教学重点1. 掌握丰收锣鼓乐曲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跟拍技巧。
2. 掌握丰收锣鼓乐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和舞蹈基本动作。
3. 培养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
五、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法,包括说、唱、演、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动手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六、教学评估评估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随堂测试、学生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估等方式进行,了解学生对于丰收锣鼓表演和演奏技巧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表现,及时提出批评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主题1》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主题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课。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点为基础,融入了北方民歌《杨柳青》的旋律,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季节的喜悦心情。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主题鲜明,结构紧凑,旋律欢快,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但此曲篇幅较长,音乐形象丰富,需要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同时,学生对锣鼓点的认识和演奏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丰收锣鼓》欢快的情绪,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
2.熟悉乐曲的结构,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
3.学会简单的锣鼓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熟悉乐曲的结构,感受民族管弦乐的魅力。
2.难点:理解锣鼓点在乐曲中的作用,学会简单的锣鼓演奏。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多次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和结构。
2.分析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乐曲的旋律特点和民族管弦乐的组成。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敲击锣鼓,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4.合作法:分组进行锣鼓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结构图、民族管弦乐器图片等。
2.锣鼓乐器:堂鼓、钹、锣等。
3.音乐教材: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4.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丰收锣鼓》的背景和特点,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丰收锣鼓》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对乐曲的感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乐曲的结构,分析民族管弦乐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收锣鼓简介
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
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乐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
明未清初,“丰收锣鼓”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
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
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
“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代特点。
“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
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
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
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
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
第二,曲式欢快。
“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
第三,场面欢快。
“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3、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乐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
4、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击乐队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的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
乐曲中段慢板部分,运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结合在传统筝曲的韵律上,更具可听性,为大众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