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成长教案20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
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知识目标: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在社区活动室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
一个暑假下来,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姐姐”和“墨哥哥”。
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
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大大提升。
你是否有和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你的付出与收获!分享同龄人的故事:1.小林参加城市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2.地铁志愿服务工作3.杭州中学生清洁共享单车结合学生的分享进行小结: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与收获的欣喜。
板书:在社会中成长二、新课讲授(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出示图片情景。
结合图片,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管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知识目标】1.知道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具体要求或做法。
【能力目标】1.提高对个人成长的认识能力。
2.主动投身社会,自觉亲近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社会化的认识,热爱社会。
2.养成亲社会行为,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重点】1.社会的作用。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做法。
【难点】1.理解什么是社会化及表现。
2.对亲社会具体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讲新课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一位中学生暑期走进敬老院的感想》暑假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敬老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刚刚走进敬老院,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这时,我们便找到了一位清洁工人,说明我们的来意后,他便笑了起来,连连夸我们有爱心,然后就匆匆的领着我们来到了老人们生活的地方,而且还将我们领进了一位他最熟悉的老奶奶的房间中。
刚进房间,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那是一股花香,一股桂花的清香。
随后,清洁工人又告诉我们,这位奶奶姓张,今年已经76岁高龄了。
看到老人后,我们便亲热地叫了她一声“张奶奶!”她也开心地应了一声。
张奶奶要我们坐下,还准备给我们倒茶,我们却异口同声说“不用了!”是啊!我们是来帮老人解忧的,而不是来为她添负担的。
然后,我们就和她聊天、谈心,直到我们要走的时候,她还依依不舍的抓住我们的手说:“你们以后一定还要再来哟!”嗯嗯嗯,我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可能这句话并不只是针对她自己一个人,而是针对敬老院里的所有老人吧!我觉得这些最平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需要人们关注和关爱的人,往往这些人的生活总是空虚的,那是因为很少会有人去看她们,她们很寂寞!可能这些老人的孩子有些已经升官发财了,他们却忘记了还活在社会基层的那些父母,这些人真该好好反省了。
应该用心想想,如果自己老了也像这样的活,那该怎么办啊?这短短的暑假实践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教案名称:在社会中成长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重要性;2.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3.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4.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社交技巧的培养;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社交交往的能力;3.帮助学生认识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2.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过程:活动一: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5分钟)1.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提出问题:个人成长中,社会对我们有何影响?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介绍个人成功案例,如杰出人物、社会活动家等。
活动二:社交技巧的培养(3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和演示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如面对陌生人的交往、与同伴的相处、与长辈的沟通等。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不同社交场景下的交往技巧。
3.学生观摩和评价其他小组的表演,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活动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30分钟)1.学生观看有关社会公益活动的影片或演讲,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方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活动四:个人角色与责任(30分钟)1.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如学生、家庭成员、公民等。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和总结。
3.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和交流,整合各小组观点,提出共同的结论。
活动五:总结和反思(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2.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在社会中成长的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成长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社会成长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社会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些现象的看法,进而引出社会成长的主题。
讲授新课:首先讲解社会成长的概念,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成长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社会现象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成长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展示、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提供一些社会现象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短文。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资料:PPT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实物展示等。
七、结论本节课通过对社会成长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成长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大班社会领域我长大了教案20篇

大班社会领域我长大了教案20篇《大班社会领域我长大了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大班社会教案《别说我小》含反思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体验自己长大的喜悦心情。
2.发展幼儿在集体面前自然、大胆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对比、展览、讲述,增强幼儿的“我长大了”的意识,知道要尊敬老师和父母的道理。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妈妈、穿衣、洗脚、擦桌、扫地、给花浇水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组织幼儿音乐律动《我的好妈妈》,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出主题。
2.师:“小朋友们,我们的妈妈这么辛苦,我们在家中应该怎么做呢?”二、基本部分(一) 幼儿讨论在家的情况师:“你们说的真好!告诉你们个小秘密,小动物幼儿园里的小乌龟也升中班了,他觉得自己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多,所以他决定,不但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呢!可是呢,爸爸妈妈还是什么也不让他做,还是说,小乌龟,你还太小,太小!我想知道你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说你小吗?为什么?他们说你小,你承认吗?你能够做什么?”(二)观看并讲述图片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说说图片上是什么?让幼儿说说自己你能够做到吗?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小了。
(三)我长大了1.请幼儿互相交流:现在学会了什么本领,取得了那些进步等。
并通过演唱、跳舞等方式,进一步体验自己长大了。
2.肯定幼儿的进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谁的关心、照顾和培养?(四)学习儿歌《别说我小》1.老师将图片和儿歌结合在一起,把儿歌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2.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儿歌,体验成长的快乐。
3.幼儿集体、分组个别相结合说儿歌。
附:儿歌别说我小妈妈请别说我小,我会穿衣和洗脚,也会擦桌把地扫,还会给花把水浇。
我是中班小朋友,会做的事儿真不少。
4.师:“儿歌里的小朋友可真棒,真是一个长大了的乖孩子。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第一章:了解社会环境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教师讲解:社会环境的概念、分类及影响。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二章:家庭与个人成长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生对家庭与个人成长的认识。
教师讲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学校与个人成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学校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学校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生对学校与个人成长的认识。
教师讲解: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学校环境的影响。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了解学校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四章:朋友圈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朋友圈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朋友圈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朋友圈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朋友圈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生对朋友圈与个人成长的认识。
教师讲解:朋友圈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朋友圈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事件与个人成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事件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社会事件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社会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生对社会事件与个人成长的认识。
教师讲解:社会事件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社会事件的影响。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了解社会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规范与个人成长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息息相关,树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2.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挑战。
责任意识:1.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主动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化的含义、途径、内容和结果。
2.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原因。
3.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和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难点:1.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狼孩的故事:1920 年,在印度小城波尔,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 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小女孩。
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例“狼孩儿”。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可是第二年,有一个就死了,而另一个也只活了九年。
提问:想一想,如果我们完全与世界隔绝的话会怎么样?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狼孩的故事证明,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无法形成人所固有的特点。
2.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饮料、衣服等。
提问:你会使用哪些产品?它们和哪些职业或行业发生联系?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衣食住行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讲授新课1.社会化的含义、途径、内容和结果提问:社会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中成长》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快乐;2.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亲社会的表现;理解“社会化”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三、教学准备收集与课时内容密切相关的新闻热点事件(文本、图片、视频均可)、其他相关图片资源。
四、相关资源社会行为的图片;【知识解析】社会化的社会人;【典型案例】亲社会行为:农田里的中学假期生活;衣食住行和学习工具的图片;在社会中成长思维导图等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你的生活中,回想一下你参加过上述图片的哪些活动呢?与大家分享你的经历吧!教师总结:在图书馆里读书,去博物馆参观,去帮助小朋友进行科学实验等等,这些其实就是我们不断的参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依靠社会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探究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讲授新课(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活动一:回忆成长的历程我们一起回想一下,在我们的成长中,你都学到了什么?是谁交给你的呢?你认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社会呢?1 / 5父母的抚育同伴玩耍(上图片资料“【教学图片】人的社会化行为2”;如需使用,可下载。
)教师教导(上图片资料“【教学图片】人的社会化行为1”;如需使用,可下载。
)社会关爱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回忆,亲自感受社会化的过程,体验在社会中的自我成长,同时引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教师总结: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也在2 / 5逐步的踏入社会,在社会中成长,成为社会化的社会人。
什么是社会化的社会人呢?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为什么要成为社会化的人呢?我们生活能不能离开社会呢?活动二:探究身边的事物它们从哪来?学习用具图片:从哪来?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小结: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亲近社会的情感,增进关心社会的感情。
(2)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
2.能力目标
(1)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
(2)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3.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
(2)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难点: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法国香槟野外女孩1731
这个女孩在野外生存达10年之久,以野生动物为食,能
独自击退狼群。
她在19岁的时候被发现,皮肤黝黑,全身
毛发,手指畸形,不会说话。
女孩跟随几个十分富有的赞助
者学会了流利的法语,甚至成为了修女。
1755年Hecquet
女士出版了她的传记。
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
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甚至包括日本话都忘了。
可是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完全恢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类的生活。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1.2我与社会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1:运用你的经验暑假志愿者活动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社会对个人的作用。
活动过程:
(1)展示活动内容
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
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在社区活动室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
为了
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
国画技法教学。
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大
大提升。
(2)你是否有和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你的付出与收获!
(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收获: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自己……)
(3)归纳总结
1.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
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
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1)“狼孩”是一个社会人吗?
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2)“狼孩”的悲剧启示我们融入社会有什么意义?
只有通过社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由“生物的我”向“社会的我”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人生的社会价值。
活动2:探究与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结合上图,说明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归纳总结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要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面对“看客”现象,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
活动3:探究与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活动,感悟亲社会行为及其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社会的行为
活动过程
(1)活动展示
(2)思考:
①上面这两种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吗?
②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吗?
③亲社会行为有哪些意义?
(3)归纳总结
2.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1)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全面发展等。
(3)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公盖活动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议一议:有同学认为,作为中学生,只要读好自己的书就行了,两耳可以不闻窗外事。
你赞同吗?为什么?
4.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①参与社会的过程,即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②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