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开题报告

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开题报告

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力场有限元分析1. 研究背景高层建筑的基础是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对基础的影响。

其中,温度是影响混凝土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研究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及应力场,评估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为实际建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及应力场,探究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基础的影响,为实际建造提供参考。

3. 研究内容3.1 文献综述对近年来有关高层建筑基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包括混凝土的物理性质、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2 模型建立建立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包括模型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质、荷载及边界条件等。

3.3 温度场仿真通过有限元方法仿真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的温度场分布,并分析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3.4 应力场仿真在温度场仿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分布及产生的变形,评估其稳定性。

3.5 结果分析分析仿真结果,比较不同温度下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稳定性,为实际建造提供参考。

4.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阶段:(1) 确定研究内容及目标;(2) 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相关研究现状;(3) 建立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4) 进行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分析;(5) 分析仿真结果,撰写论文;(6) 论文整理和修改。

预计完成时间为1年。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的开题报告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的开题报告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研究对建筑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其受到外界温度影响,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工程监测中,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研究是必要的。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和破坏过程。

同时,通过对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分析,揭示混凝土结构受温度影响的规律,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工程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内容(1)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性质与温度特性分析。

(2)建立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3)分析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和破坏过程,研究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分布。

(4)分析不同参数对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影响。

(5)通过实例分析验证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建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温度场和温度应力进行分析。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建立数值模型: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绘制结构图并建立有限元模型。

(2)设置边界条件:确定温度载荷并设置结构的固定边界和自由边界条件。

(3)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通过ANSYS软件进行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分析计算。

(4)分析模拟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在不同温度下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和破坏过程,研究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

(5)验证模拟结果:通过实验或现场监测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2)分析不同参数对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影响。

(3)研究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和破坏过程,揭示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

混凝土浇筑论文开题报告

混凝土浇筑论文开题报告

混凝土浇筑论文开题报告混凝土浇筑论文开题报告一、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

它的独特性能和可塑性使其成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如浇筑工艺、材料选择、施工质量控制等。

本论文旨在研究混凝土浇筑的相关问题,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二、研究背景混凝土浇筑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安全性。

然而,由于施工环境、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的复杂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

例如,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湿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和变形。

此外,材料的选择和配比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浇筑的相关问题,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探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温度变化、湿度控制、施工工艺等。

2. 研究不同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包括水泥、骨料、掺合料等。

3. 探讨混凝土浇筑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浇注速度、振捣方式等。

4. 提出优化混凝土浇筑工艺的建议,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四、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研究目标。

具体方法包括:1. 实验研究:通过在实际工地上进行混凝土浇筑试验,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将包括不同材料的混凝土配比试验、温度变化和湿度控制试验等。

2. 理论分析: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和理论知识,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合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优化建议。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深入了解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分析不同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材料选择和配比提供参考依据。

3. 探讨混凝土浇筑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近年来,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于大跨度结构的施工,它是极具吸引力的材料选择之一,但它也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水化热、温度应力分布等。

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反应,会产生自身的热量,当混凝土的体积较大时,水化热量的释放是较大的,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场变化,而且温度场变化会随着混凝土体积增加而增加,产生温度应力,使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纹,影响混凝土构件的使用性能。

为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温度场变化和温度应力情况的研究,对于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安全极具重要性。

首先,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模型。

在混凝土水化反应的温度场分布方面,采用三维热输运方程的数值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脉冲加热法,模拟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情况。

此外,在水化反应和温度应力的考虑下,建立起温度应力分布模型,对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应力分布情况进行模拟,以确定施工期温度应力的分布情况。

其次,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需要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分析中,采用脉冲加热法,通过实验测量混凝土构件内部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以检验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混凝土构件的水化热量的释放情况,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构件施工期内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混凝土构件本身的温度应力及裂纹产生条件,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最后,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需要采取一些结构设计的措施,来减少温度应力的产生,确保构件的安全及使用性能。

通常,可以采取尺寸细分的方案,适当增加混凝土构件的尺寸,从而减少温度场的变化,减少温度应力的产生。

此外,可以采取温度预热措施,在混凝土施工前,向混凝土构件内部加入适当的温度,使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场变化不明显,从而减少温度应力的产生。

以上就是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以及如何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的讨论。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开题报告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开题报告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和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水化热高、施工条件复杂等特点,容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温度裂缝等质量问题,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一套有效的施工方案,以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

三、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混凝土施工理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实际意义1、提高工程质量:有效的施工方案可以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

2、缩短工期: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组织安排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程的建设周期。

3、降低成本:减少裂缝的修补和返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温度控制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计算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在配合比设计方面,注重使用高性能外加剂和掺和料,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在施工工艺方面,广泛应用了泵送混凝土、分层浇筑等技术。

(二)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许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应力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温度控制和裂缝防治的措施;同时,在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施工工艺,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水平。

五、研究内容(一)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和特点1、明确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界限和判断标准。

2、分析大体积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在性能、施工要求等方面的差异。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控制1、研究混凝土水化热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处理的分析与控制的开题报告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处理的分析与控制的开题报告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处理的分析与控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与温度有关的问题,例如混凝土的收缩、膨胀、龟裂等。

随着建筑物的发展,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大,发生开裂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美观程度,也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分析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该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发生率。

三、研究内容(一)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探究其成因与发展过程。

(二)收集大量实验数据,并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找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发生的规律和规律性。

(三)分析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找出不同情况下的裂缝特征,并总结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主要分类与特征。

(四)研究和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完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方案,以减少或消除温度裂缝的发生。

四、研究方法(一)在实验室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对象混凝土的性能测试。

(二)采用数学建模技术,分析裂缝的应力和应变分布,确定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性能。

(三)将实验数据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数据准确性,并寻找裂缝的特征、分类和影响因素。

(四)对大量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不同情况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提出有利于实际工程应用的解决方案。

五、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解决以下问题:(一)深入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成因和发展机理。

(二)找出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主要因素和规律。

(三)提出应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解决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改进设计和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等。

(四)进一步完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方案,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开题报告.doc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开题报告.doc

1999~2001 年三年间,其中,以 2000 年的混凝土浇筑强度为最高,要求年最高浇 筑量达到 500 万立方米,月最高达到 40 万立方米,日最高达到 2.0 万立方米以上。 此外,大型斜拉桥和悬索桥中也大量使用大体积混凝土[4]。广州珠江黄埔大桥是广 州东二环高速公路的核心工程,总投资近 27 亿元。大桥全长 7047 米,由主跨 383 米独塔斜拉桥和主跨 1108 米的悬索桥组成。桥宽 34.5 米,为 6 车道,并预留远期 8 车道位置。大桥后锚块最长 32.0 米,宽 26.25 米,高 31.37 米,混凝土强度等级 为 C30。.后锚块混凝土总方约为 C30 混凝土 41720 立方米。总投资 57.8 亿元、位 于江苏省镇江、扬州两市西侧的江苏润扬长江大桥主要由南汊悬索桥和北汊斜拉桥 组成,南汊桥主桥是钢箱梁悬索桥,索塔高 209.9m,两根主缆直径为 0.868m,跨 径布置为 470m+1490m+470m;北汊桥是主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跨径布置 为 175.4m+406m+175.4m,倒 Y 型索塔高 146.9m,钢绞线斜拉索,钢箱梁桥面宽。 该桥主跨径 1385m 比江阴长江大桥长 105m[5]。大桥建设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综 合体现了目前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上述的温度场、应力场仿真分析方法一般是结合具体的工程进行研究的,尽量 将温度应力、开裂与仿真相结合,各种方法计算出的温度场相近,但应力场有一些 差别。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案与预期结果
本论文是在理解大型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概念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大型混凝 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与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使用 ANSYS 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制一套计算程序,计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应力之间的关系, 以减少工程上大型混凝土因温度产生的裂缝。

略论建筑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开题报告

略论建筑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开题报告

略论建筑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是近年来建筑施工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其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中。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现代化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提高建筑质量和工程效率的重要手段。

本文拟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和优化方案,旨在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稳定性和施工效果。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了解其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特点;2.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探讨优化方案;3.借鉴国内外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成功案例,提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优化建议和实施方案;4.通过实践应用,验证提出的优化建议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推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优化和普及,提高建筑施工水平。

三、研究内容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施工工艺和注意事项;(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施工流程和步骤。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1)建筑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相关问题;(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高层建筑、桥梁和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优化方案的探讨(1)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施工难点和不足;(2)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

4.方案实施和效果验证(1)制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实施计划;(2)通过实践应用,验证提出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3)根据实施结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方案并推广。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特点;2.实地调查法: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施工流程、步骤和难点;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需求;4.试验研究法:选取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程进行试验研究,验证提出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指导教师院(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混凝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几乎随处可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

大体积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每年仅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所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就在一千万方以上。

此外,港工建筑物、重型机器基础、核电站基础、某些高层建筑基础等也往往采用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建设。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到目前为止,大体积混凝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混凝土协会(ACI)规定的定义是:任何现浇筑的混凝土,其尺寸大到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开裂,就为大体积混凝土。

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的定义是: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1]。

上海建设工程局《深基础若干暂行规定》中的定义是:当基础边长大于20m,厚度大于lm,体积大于400m3的现浇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宝钢工程建设时规定:任何体积的连续性现浇混凝土,当它的尺寸大到必须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所发生的温差,合理解决变形变化引起的应力,并有必要将裂缝开展控制到最小程度,这种现浇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

北京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的定义是: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76cm以上,双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1O0c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C的现浇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2]。

王铁梦在《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的定义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中,一般现浇的连续墙式结构、地下构筑物及设备基础等是容易由温度收缩应力引起裂缝的结构,通称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本定义与美国ACI116R的大体积混凝土定义一致。

实际上这类结构的体积和厚度都远小于水工结构的体积和厚度[3]。

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大体积混凝土广泛的应用于大坝,港口,大型桥体等工程中。

以三峡工程大坝为例,三峡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81m,枢纽工程混凝土浇筑总量达2800万立方米。

如此巨大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总量,导致了三峡工程混凝土施工浇筑的高强度施工。

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高峰集中在第二阶段工程,其混凝土浇筑总量达1860万立方米。

根据施工进展及总进度的安排,1998年为118万立方米,1999年为458万立方米,2000年为548万立方米,2001年为403万立方米,2002年计划完成142万立方米。

施工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1999~2001年三年间,其中,以2000年的混凝土浇筑强度为最高,要求年最高浇筑量达到500万立方米,月最高达到40万立方米,日最高达到2.0万立方米以上。

此外,大型斜拉桥和悬索桥中也大量使用大体积混凝土[4]。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是广州东二环高速公路的核心工程,总投资近27亿元。

大桥全长7047米,由主跨383米独塔斜拉桥和主跨1108米的悬索桥组成。

桥宽34.5米,为6车道,并预留远期8车道位置。

大桥后锚块最长32.0米,宽26.25米,高31.37米,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后锚块混凝土总方约为C30混凝土41720立方米。

总投资57.8亿元、位于江苏省镇江、扬州两市西侧的江苏润扬长江大桥主要由南汊悬索桥和北汊斜拉桥组成,南汊桥主桥是钢箱梁悬索桥,索塔高209.9m ,两根主缆直径为0.868m ,跨径布置为470m +1490m +470m ;北汊桥是主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175.4m+406m+175.4m ,倒Y 型索塔高146.9m ,钢绞线斜拉索,钢箱梁桥面宽。

该桥主跨径1385m 比江阴长江大桥长105m [5]。

大桥建设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综合体现了目前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结合工程实例可以看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混凝土是脆性材料,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拉伸变形能力很小,短期加载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4100.16.0-⨯-)(,约相当于温度降低6-10℃的变形;长期加载时的极限拉伸应变也只有4100.22.1-⨯-)(。

(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比较大,混凝土浇筑以后,由于水化热的发生,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此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很小,徐变较大,升温引起的压应力并不大;但在日后温度逐渐降低时,弹性模量比较大,徐变较小,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

(3)大体积混凝土通常是暴露在外面的,表面与空气或水接触,一年四季中气温和水温的变化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会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4)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通常是不配钢筋的,或只在表面或孔洞附近配置少量的钢筋,与结构的巨大断面相比,含钢率是极低的,一旦出现了拉应力,就要依靠混凝土本身来承受[6]。

从大体积混凝土承受荷载方面看,大体积混凝土通常承受两种不同性质的荷载:包括水压、泥沙压、地震、渗压、风浪、冰凌以及结构自重与设备重量等;另一类是混凝土本身的体积变化所引发的荷载,包括温变、徐变、干湿变化、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等所引发的荷载[7]。

对于前一类荷载,要保证结构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小的拉应力并不困难。

但在施工和运行期间,要把后一类荷载所产生的拉应力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正是由于后一类荷载(其中主要是温变)的作用,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会由于产生过大的拉应力而出现裂缝。

当结构不受任何约束,能够自由膨胀或收缩。

温度变化时就不产生应力,即为自由温度变形;另外结构的温度场均匀变化或呈线性变化,并且不与处于另一力学变形、温度变化的物体相联系,也不会产生应力。

因实际工程都难以满足上述两种条件,故一般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变化都将产生温度应力。

实践证明温度应力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否则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因此温度应力场的分析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有着重要意义[8]。

温度变化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影响主要有:引起结构内力的变化,导致混凝土裂缝;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引起应力重分布,不能按照设计时确定的应力状态发展。

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甚至超过其它荷载应力,尤其是在结构温度急剧变化时,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为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非常低,常因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受拉力破坏[9]。

实际工程中,大量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大桥桥墩、大体积混凝土坝、建筑物基础等都受到裂缝问题的困扰。

无论是工程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对于该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是通过经验判断的方法进行裂缝控制,然而结果收效甚微。

因此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实现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场的定量分析,对于工程温度变形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及二者关系的分析非常必要。

本文就是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分析,并应用ANSYS软件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二者关系,得出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随着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问题的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因温度开裂给工程带来的严重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温度问题作了大量的实验、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

1985年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大坝会议将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列为会议的四大议题之一;199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第三次碾压混凝土会议上P.K.Barrett等创造性地把Bazant的Smeared Crack开裂模型引入大坝温度应力的分析中;日本学者首先用有限元和差分法计算坝体温度场,利用ADINA程序计算三维应力场,并预测了宫濑坝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开裂的可能性。

近年来,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和大体积混凝土紧密连接的应力计,可以方便地测出各部位的温度应力,并且断言,只要与温度应力有关的材料参数的精度足够,其实测的温度应力的精度也就足够[10]。

我国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数值分柝和理论研究的许多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

刘兴法中阐述了温度应力的特点:一是它与一般荷载应力不同,基本上应力和应变不再符合简单的虎克定律关系,出现小应变大应力和大应变小应力的情况,但是伯努里的平面变形规律仍然适用,温差应力则与平面变形后保留的应变和温度自由应变之差成正比。

二是由于温度荷载沿壁板厚度方向的非线性分布,故截面上温度应力分布具有明显的非线性。

三是由于温度分布是瞬时变化的,所以在结构中的温度应力也是瞬时变化的,具有明显的时问性[11]。

王铁梦以弹性理论作为分析结构由于温度作用产生变形引起的应力状态的基本工具,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结构的温度应力是与“约束”分不开的,大致可分为“外约束”和“内约束”两大类[12]。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进行了混凝土温度应力的攻关研究,分别对沙溪口溢流坝、盐滩工程围堰、观音阁、铜街子、二滩、三峡、溪落渡、小湾、普定、龙滩等己建、在建和待建的混凝土坝,进行了温度应力的计算分析,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13]。

在温度场、温度应力场仿真分析方面,1985年美国陆军工程师S.B.Tatra和E.K.Schrader对Willow坝采用一维温度场分析,开创了仿真分析的先例。

在国内朱伯芳提出的扩网并层算法;天津大学赵代深等提出增量的全过程仿真动态模拟方法,对铜街子碾压混凝土坝和五强溪等工程作了全过程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计算研究;西安理工大学提出的网格浮动法;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提出了非均质单元法;大连理工大学的波函数法;河海大学在7990年至1992年间结合小浪底工程完成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二维、三维有限元仿真程序系统(TCSAP),且提供了丰富的前后处理和图形输出技术;清华大学刘光廷应用“人工短缝”成功地解决了溪槟碾压混凝土拱坝两岸的温度拉应力问题[14]。

在应力开裂仿真计算方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肖明提出了考虑外部温度变化效应的三维损伤开裂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天津大学的赵代深教授提出混凝土坝浇筑块长度三维仿真敏感分析问题;陈敏林提出了估算应力方法;朱伯芳的并层算法和分区异步长法;刘光廷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场随机有限元算法;曾昭扬教授等系统地研究了碾压混凝土拱坝中“诱导缝”的等效强度、设置位置、开裂可靠性问题;河海大学陈里红首次在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中考虑了混凝土的软化特性,并在龙滩碾压混凝土坝的温控设计中建立了一、二、三维有限元综合分析的数值模型刚[15]。

上述的温度场、应力场仿真分析方法一般是结合具体的工程进行研究的,尽量将温度应力、开裂与仿真相结合,各种方法计算出的温度场相近,但应力场有一些差别。

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