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关系在不断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1. 贸易顺差问题自2014年以来,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顺差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到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合作,还会对双方的政治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强贸易平衡。

一方面,通过改变贸易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增加中国对俄罗斯的进口量,特别是俄罗斯的高科技产品进口量。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制造业城市和产业园区来吸引俄罗斯企业的投资。

2. 税收和关税问题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税收和关税,这是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简化税收和关税问题的措施。

这意味着开发和完善文化、教育、旅游和其他非贸易领域,以减少关税负担。

此外,在贸易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关税的相互减免和对外开放的问题。

3. 人员流动问题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有一定的文化和人才交流,但是从人员流动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交流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促进对外交流,以便让两国人民更好的了解彼此,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货物和货币的交流。

同时,两国应加强沟通,促进技术和扶持相互发展。

贸易安全问题是产生负面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贸易安全,增加贸易信任度。

这意味着应该加强监管手段,限制非法和非法交易,并加强合规性。

此外,对于在这一领域的重要问题,应该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调,以便更好的处理贸易风险。

总之,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关系表现出广泛的差异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贸易平衡和合作发展,强化人才与技术交流,降低税收和关税的负担,并加强监管和协调。

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合作发展和交流。

中国对俄出口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俄出口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俄出口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方出口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 海关及物流问题由于中俄跨境电商的物流时间较长,加上俄罗斯的海关流程复杂,使得货物的通关时间较长。

这使得中方出口商面临着货物积压和资金压力的问题。

对策:中方出口商可以与专业物流公司合作,提前做好出口准备工作,加快货物的通关速度。

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资金渠道,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资金成本。

2. 语言及文化差异中俄两国存在着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这给中方出口商在俄罗斯市场开拓过程中带来了困难。

很多中方出口商不懂俄文,不了解俄罗斯的市场政策和消费习惯,导致了他们在俄市场上的表现不佳。

对策:中方出口商可以雇佣当地的俄语人才或者找专业的翻译公司,在俄罗斯市场开拓中得到帮助。

加强对俄罗斯市场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3. 质量及售后服务在跨境电商中,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中方出口商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做得不够好,这给客户带来了不好的购物体验。

对策:中方出口商应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确保产品符合俄罗斯的标准。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俄罗斯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 政策限制俄罗斯政府对进口产品的监管较为严格,需要符合一系列的认证和标准,这给进口产品带来了一定的门槛。

对策:中方出口商可以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了解俄罗斯的进口政策和法规,提前了解相关认证和标准,并在出口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支付和物流问题俄罗斯的支付体系不够完善,货款往来不便利,加上物流环节较长,导致了交易的不便。

对策:中方出口商可以积极开拓与俄罗斯的支付体系合作,洽谈更便利的支付方式。

选择合适的物流合作伙伴,加快货物的配送速度。

3. 市场竞争俄罗斯市场竞争激烈,本土企业对国外跨境电商产品的接受度有限,而且俄罗斯的跨境电商市场大多由欧美国家主导。

对策:中方出口商可以选择与俄罗斯当地的企业合作,打造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

论述近五年中俄货物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述近五年中俄货物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述近五年中俄货物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近五年来,中俄货物贸易存在以下问题:1. 依赖大宗商品:中俄货物贸易主要依赖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缺乏多样性。

这使得中俄两国贸易关系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增加了经济风险。

2. 产品结构互补性不足:中俄两国在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互补性不高,相互供需的产品差距较大。

中国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制造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俄罗斯在农产品、矿产等方面具有优势。

双方在贸易中应进一步促进产品结构上的互补性,提高贸易效益。

3. 贸易壁垒和非关税措施:中俄两国在贸易中存在一些贸易壁垒和非关税措施,如关税、配额、许可证等。

这些措施限制了贸易自由化程度,增加了贸易成本和贸易摩擦。

双方应加强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

为应对以上问题,中俄两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多元化贸易产品:双方应努力扩大贸易产品的多样性,不仅依赖大宗商品,还应加强制造业、农产品等领域的合作。

双方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合作、加强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发新的贸易产品。

2.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中俄两国应加强贸易便利化合作,减少贸易壁垒和非关税措施,简化贸易手续。

双方可以加强信息共享、减少审批时间等,提高贸易效率。

3. 加强贸易合作机制:中俄两国应加强贸易合作机制的建设,增加互信和合作。

双方可以通过建立双边贸易促进委员会、加强市场准入等方式,营造更好的贸易环境。

4. 推动经贸合作升级:双方应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加强技术交流、产能合作等。

通过加强双方企业的合作,提高贸易价值链的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中俄货物贸易存在问题,但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合作,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俄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国载重设备出口俄罗斯市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中国载重设备出口俄罗斯市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中国载重设备出口俄罗斯市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奥列格·阿纳托利耶维奇·季莫费耶夫俄罗斯商业信息咨询处(РБК)的资料显示,俄罗斯货运汽车的生产年增长10% ~12%,俄产货运汽车在俄罗斯国内市场上的份额目前已占到82%[1]。

而随着国家经济的普遍发展和投资者投资积极性的高涨(2006年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13. 5% ),俄罗斯对货运汽车的需求还会快速增长。

导致载重汽车需求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俄罗斯载重汽车数量急剧减少、老化设备急需更新。

统计结果还显示,俄罗斯载重汽车市场的销售量已赶上大多数欧洲市场,而其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欧洲市场。

这不能不引起那些准备投资扶持俄罗斯载重汽车市场发展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的外国商人以及生产投资者的关注。

一俄罗斯载重设备市场的总体状况俄罗斯阿巴市场调查公司的资料显示,2007年俄罗斯卡车(包括小型商务车)的市场总量为32. 76万辆,同比增长26%[2]。

鉴于俄罗斯生产的卡车数量有限,因此,外国品牌汽车的销售量在其市场上呈稳定快速增长态势。

事实上,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所有外国“领跑者”都已经或计划在俄罗斯建造汽车装配厂(线)。

按照外国专家的观点,只有将生产靠近销售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证产品的竞争力。

第一个实施该战略的是瑞典的“沃尔沃”(沃尔沃集团)。

最近10年,“沃尔沃”的卡车公司在向俄罗斯市场提供载重设备的外国供货者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007年其在俄罗斯市场上销售的载重汽车(包括新车和二手车)总量达1万台[3]。

与此同时,“沃尔沃”的装配生产公司从2003年就开始在俄罗斯泽廖诺格勒进行汽车的装配生产,该公司年产汽车在500台左右。

而到2009年,“沃尔沃”还计划在卡卢加州建设年生产能力为1.5万辆“沃尔沃”和雷诺牌卡车的组装厂,投资约1. 38亿美元,计划每年生产1万辆“沃尔沃”和5 000辆“雷诺”。

2007年夏天,另一位瑞典卡车销售的“领跑者”——“斯堪尼亚”也表示计划在俄罗斯建造汽车厂。

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的现状及对策余鑫中国汽车工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当中国人对苏联汽车品牌耳熟能详时,中国的汽车业才躇珊起步。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进人世界前三名。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汽车产品开始迈出国门,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一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的现状(一)2003一2007年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增势迅猛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始于“中兴汽车”。

2003年,506台中兴旗舰皮卡以国产车身份首次出口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进人俄罗斯的先导,并在俄罗斯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代理公司。

经过2004年的摸索和力量积蓄,中国自主品牌的SUV 和皮卡汽车企业纷纷将拓展海外的目光瞄向了俄罗斯市场,成为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主力军。

2005年,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开始快速增长,在俄共销售汽车6704辆,超过宝马(6338辆)和奥迪(61巧辆)的销售量。

2006年,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高速增长,超过向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家的出口,由2005年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的第六位跃居第一位,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出口数量为3.8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300%,在全国汽车出口中金额占比和数量占比均超过n%。

2007年上半年,这一态势继续发展,俄罗斯仍然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整车3.86万辆,同比增长355.8%,超过2006年全年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数量,占中国同期汽车出口数量的16%;出口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477.6%,超过2006年全年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金额,占中国同期汽车出口总额的16.7%。

迅速增长的数字昭示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时代的来临。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发布的《2007年中国汽车出口年报》称,俄罗斯汽车市场“增长十分突出,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该报告显示,俄罗斯已经连续第二年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俄罗斯形势严峻

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俄罗斯形势严峻

2 0 年的第 9为跌落到第 2 位。 07 5
多数俄 罗斯人 能够接 受, 但这些 小毛病屡屡不改 , 会使人形成质次价低 将
的印象 。 罗斯气候恶劣 , 俄 中国汽车应不断提高整体质量 , 要注重汽车的细 节, 从车 门的缝 隙到塑料件的手感都 须要改善 , 而不应 仅仅停 留在提供花 哨但质量低劣的配置上 。
蒙 古 自治区满洲里 口岸 的汽车 出 口大幅下跌 , 0 8年第~ 季度 该 口岸 查 20 验 出口整车 1 1 , 3 6辆 同比下降 5% 出 口额 2 3 7; 14万美元 , 同比下降 4% 据 3。
欧洲贸易协会汽车制造商委员会统计 ,截止 2 0 年年底俄罗斯外 国品牌 08
汽车共销售 2 8 0 1 0 . 8 8万辆 , 名在前十位 的依次是 : 排 雪弗兰 , 用 一伏尔 通 加汽 车厂共 销售了 2 . 4 6万辆 雪弗兰 ;现 代 H u d i 356 yn a ,销售 了 1. 7 9 9 2 1
万辆 ; 田 T y t , 丰 o o a 销售 量为 1 .9 6万辆 ; 896 福特 F r 去年 增长 幅度 较 od
小 , 达到 6 销售 了 1. 8 8万 辆 ; 桑销 售 了 1 64 只 %, 862 尼 4 5 7辆 ; 菱 M t 三 i— sb s i u ih 居第 六, 销售 1 . 5 7万辆 ; 诺 R nu t居第七 , 1 16 雷 eal 销售 1. 0 0 0 8 7 万辆 ;欧宝 O e p l居第八,销售 9 . 0 8 8 0万辆:大宇 D e o aw o居第九,销售 9. 1 55 0万辆 ; 第十 的是本 田 H n a销售 8 . 5 od 9 12万辆 。我 国整体下 降主要 原 因是因是奇瑞汽车在加里 宁格勒阿荚多托尔汽车厂 的组装被 叫停 , 销量 下 降了 5 % 8 ,销售从 2 0 0 7年 的 3 10辆减少 到 1 78辆 。奇瑞排 名也 由 72 52

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为何遭遇“滑铁卢”?

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为何遭遇“滑铁卢”?

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为何遭遇“滑铁卢”?作者:祝景成来源:《汽车观察》2008年第06期去年我在新西伯利亚市的要道“工厂大街”站立30分钟,观察到7辆中国重卡。

今年5月7日我连续观察2个小时未见到一辆中国重卡。

2006年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去年我国出口俄汽车又创新高,但今年以来,俄罗斯外国品牌汽车继续高速发展,但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情况却出现了逆转,整体销量下降。

据俄媒体报道,2008年一季度俄罗斯外国品牌汽车(包括在俄组装)销量为45.4万辆,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4%。

但与美欧日韩汽车在俄销量大幅上升不同,中国品牌汽车销量明显下降。

今年一季度中国军团销售总量为10126辆,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所占外国汽车市场份额由去年的3%退回到2%。

其中奇瑞销量5361辆,此上年同期6656辆下降了19%,由上年同期排名第12降到第17;解放汽车销量由上年同期675辆减为516辆,下降了24%;哈飞汽车销量由上年同期258辆减为216辆,下降了16%。

此外,虽然长城销售2607辆,比上年同期1087辆增长140%;比亚迪920辆,比上年同期269辆增长242%;过去没有上榜的力帆销售506辆,但这些汽车数量太小,对中国汽车整体影响甚微。

吉利汽车发运的3000辆金刚整车,刚刚上市,尚未进入统计。

去年我在新西伯利亚市的要道“工厂大街”站立50分钟,观察到7辆中国重卡。

今年5月7日我连续观察2个小时未见到一辆中国重卡。

经了解,西伯利亚的4个州政府规定,从4月15日到5月15日一些交通干道限制大吨位的自卸车行驶,而中国自卸车均在限行之列。

从我们目前获知的情况判断,今年中国出口俄罗斯的汽车(包括在俄组装)遇到相当大的挫折,会不会出现拐点,估计到6月底情况就会明朗。

笔者以为,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理应密切观察俄汽车市场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的优劣长短之处,扬长避短,逐步开拓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企业在俄市场的现状障碍与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在俄市场的现状障碍与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在俄市场的现状障碍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俄罗斯市场。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障碍。

本文将对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现状障碍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以便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开拓俄罗斯市场。

一、现状障碍1.政治和法律环境复杂俄罗斯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相对复杂,法规不够明确而且执行难度大。

这使得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经营活动更加艰难,需要面对更多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

2.贸易壁垒增多近年来,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加大了对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难度,这对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

3.文化差异俄罗斯的文化、语言、习俗等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经营活动更加困难,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适应和理解当地的文化。

4.信任问题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俄罗斯市场的行业信誉低下,这使得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信任度较低,很难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对策研究1. 加强政治和法律风险的应对能力中国企业在进入俄罗斯市场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政治和法律环境,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并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法律机构的沟通,以降低政治和法律风险。

2. 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面对俄罗斯市场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质量水平,以满足俄罗斯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

3. 加强文化融合和沟通中国企业在进入俄罗斯市场之前,需要加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适应,与当地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提高与当地合作伙伴的信任度和默契程度。

4.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中国企业在进入俄罗斯市场之后,需要加强对自身品牌的建设和提升,加大对俄罗斯市场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信任。

5. 寻求合作伙伴面对俄罗斯市场的复杂性和挑战,中国企业可以寻求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分享资源和风险,打造更稳固的市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卷第7期
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鹤
【摘要】当前中国汽车出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俄罗斯一直是中国汽车重要的出口国。

本文通过介绍当前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的现状,分析中国汽车出口繁华现象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来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以应对当前的问题。

【关键词】汽车出口;俄罗斯;贸易形式;售后标准;核心技术
【作者简介】黄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
一、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的现状
自从2004年中兴的四驱皮卡驶入俄罗斯的大门后,吉利、奇瑞、长城等中国汽车也相继进入俄罗斯。

从此,俄罗斯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2008年金融海啸遏制了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遭遇“滑铁卢”,整体销量下降。

中国品牌汽车在2009年11月整体销量只有1118辆,仅占俄罗斯用车销售量的1%。

2010年后,中国汽车出口在俄罗斯市场开始恢复平稳增长的趋势。

2010年1 10月,长城汽车在俄罗斯销量同比增长25%,奇瑞汽车增长109%,力帆汽车增长136%。

2012年4月,俄罗斯是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最多的国家,总金额达8,644万美元。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俄罗斯之所以仍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方面,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具有很大优势,具体包括了:(1)车型定位准确。

中国企业瞄准了俄罗斯汽车企业竞争力较低的皮卡市场,使俄罗斯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短期内都无法与之竞争。

(2)价格实惠,经济实用。

物美价廉的中国皮卡、轻卡、小面包车、中低档汽车在俄罗斯都非常受欢迎。

(3)中国出口汽车到俄罗斯具有地缘优势,物流成本较低。

(4)中国政府给予出口汽车企业大量的政策支持。

近期商务部、发改委等六部委颁布的《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大力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鼓励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俄罗斯汽车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国汽车出口。

首先,俄罗斯汽车市场需求巨大。

根据俄罗斯经贸部统计,俄罗斯每年大约生产120万辆汽车,无法满足逐年增长的国内需求,只能依赖进口。

其次,2011年12月,俄罗斯终于叩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门。

根据WTO协议,俄罗斯三年内必须将进口汽车的关税从30%降到25%,第四年每年下降2.5%,一直到2019年降至15%。

这无疑更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汽车出口。

二、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的贸易方式不受俄罗斯欢迎。

中国汽车目前仍以简单的出口贸易为主,委托经销商销售产品,而很少在俄罗斯本地建厂。

不少中国汽车企业没有充分了解俄罗斯市场环境,盲目跟风进入俄罗斯市场,导致差异性不大、价格相近的出口产品“扎堆”,与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

同时,俄罗斯政府不欢迎简单的进出口贸易,更倾向邀请外国企业来本国建立合资企业,以学习国外的最新先进技术和带动本国的就业。

因此,俄罗斯已经多次拒绝通过中国汽车企业的项目审批和给予税收优惠。

虽然加入WTO 后,俄罗斯无法通过关税来阻碍中国汽车的进口,但仍可以用非关税壁垒和倾斜性政策来阻击中国汽车进入本国市场。

(二)中国汽车未达到俄罗斯的安全、环境和售后标准。

无论是安全、环境标准,还是售后标准,中国汽车都没有达到俄罗斯的基本要求。

首先,一些中国出口汽车并没有通过俄罗斯的安全技术标准认证,甚至出现车内没有安全气囊和ABS系统的问题。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俄罗斯的质量认证费用较高,约合人民币100万。

这使不少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不肯花钱做此种前期投入。

二是中国汽车出口商利用俄罗斯“试出口”的规定向其经销商供货,成功地规避俄罗斯对汽车技术标准的要求。

其次,环境标准也是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重要难题。

俄罗斯近年来不断地提高汽车的环境标准,要求汽车行业及其产品2006年达到“欧Ⅱ”标准,2008年达到“欧Ⅲ”标准,2010年达到“欧Ⅳ”标准,2014年达到“欧Ⅴ”标准。

这给中国企业出口汽车提出挑战。

最后,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的维修中心很少,服务不到位,使其发展乏力。

例如中国汽车保修期大多是18个月3万公里,或者24个月5万公里,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汽车保修期最少是3年10万公里。

(三)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竞争激烈。

中国汽车企业进入俄罗斯后面临的竞争来自于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同行、以及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

俄罗斯本土企业受到中国汽车企业的冲击后发起激烈的反攻。

中国汽车企业“同室操戈”现象严重,在俄罗斯市场上相互压价,损害自己的品牌,造成不良竞争。

而美国、日本、韩国等汽车企业在俄罗斯经营多年,拥有核心先进技术,专门研制俄罗斯版的车辆,以攻击中国汽车技术落后的“软肋”。

2012年第11卷第7期
国防产业结构优化与社会资本进入管制
□岳公正朱国怀
【摘要】民营企业进入国防产业具有经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民营企业进入国防产业的条件和范畴,要通过政府管制,调控民营企业进入国防产业的程度。

社会资本进入是国防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要求。

【关键词】国防产业;所有制结构;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岳公正(1969.7 ),男,山东临沂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朱国怀(1972.3 ),男,贵州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一、民营企业进入国防产业必然性分析
(一)产业进入的内涵。

产业进入是指某个企业采取作为卖方的行动,从而从那个产业进入。

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倾向于用长期性的隐合约理论来处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问题,在隐合约理论中,“进入”的基本含义是“开始合约关系”。

对民营企业与社会主义政府的关系,“进入”意味着国家遵循对就业保障的承诺或给予对民营企业平等市场待遇,目的是扶助企业,促使其提高效率和防止市场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

(二)产业进入必然性分析。

社会资本进入国防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资本一直占国防产业投资的一半甚至2/3以上,而其产出效益却比较低。

事实上许多已经失去市场,失去竞争能力的国有军工企业,还在源源不断地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本去输血,去挽救。

长期扭亏无望,亏而不死的国有军工企业“吃财政”、“吃银行”、“吃债务”的结果,不仅没有救活这些企业,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降低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大量的资金无效投入,使许多应该有政府办的事情却由于资金短缺而无力去办,削弱了国有军工企业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中国汽车企业的对策
(一)投资方式多元化,合理规避贸易壁垒。

单一出口的贸易形式被证明是不受到东道国俄罗斯欢迎的,容易遭遇到各种类型的贸易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寻找更加合适长期发展的多元化的贸易形式,例如选择在俄罗斯进行直接投资建厂、与俄罗斯本土企业合作组装汽车、与本土企业合作完善售后服务等。

多元化的投资贸易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能够规避俄罗斯当前的贸易壁垒。

(二)调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价格在慢慢退居次要地位。

这要求中国企业充分做好调研工作,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汽车企业要严把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以免毁掉中国汽车的品牌,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

其次,针对俄罗斯不断提高环境标准,中国汽车应当做好准备,不要盲目地向俄罗斯进口高排量的汽车。

最后,中国汽车企业要建立配套的售后维修服务,培训高素质的维修工人,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在俄罗斯站稳脚跟。

(三)树立民族品牌,提高核心技术,努力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

中国汽车要在俄罗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努力提高核心技术,避免在俄罗斯打“价格战”。

第二,树立自己的品牌,改变人们心中对中国汽车的“廉价”形象,以技术为核心,制造高品质的汽车。

加大对本品牌汽车的销售宣传力度,提高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汽车品牌的知名度。

第三,在新能源新技术上寻找突破口,争取超越欧美、日韩等国的汽车。

例如比亚迪的首款新能源车F3DM是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

这样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零排放,完全符合俄罗斯对汽车环境标准的要求。

所以加大新能源领域的自主研发力度,有利于弥补中国汽车自身技术不足的缺点,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http://www.autoinfo.gov.cn/autoinfo _cn/index.htm
2.钟易谋.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3.林深.是什么阻碍了中国车的赴俄之路[J].中国经济论坛,2007
4.祝景成.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为何遭遇“滑铁卢”[J].汽车观察,2008
5.胡旭辉.中国汽车俄罗斯生存调查:中国成为替罪羊[J].中国汽摩配,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