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一轮复习学案
《劝学》一轮复习学案

《课后达标检测》504-503页; 《素养提升锦囊》第17页“假”、第19页“就”、第20 页“绝”,第26页“劝”,第55页“焉”。
三、课下作业(见复习学案) (一)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二)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后达标检测》537页1、2。 (三)课上自主梳理没完成的继续梳理。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没有增大,但听的人都听得清楚。 (采分点:加、疾、彰)
四、课下作业(见复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三、《劝学》的论证特点 1.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 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 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 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 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 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 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 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 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 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思路清晰,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 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劝学》一轮复习导学案

《劝学》一轮复习导学案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荀子在《劝学》中也说:“,。
”这些至理名言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3.《劝学》中的开头“,”两句,以“木”与“金”为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的缺点得以改正的道理。
4.《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
”5.《劝学》一文中阐释“思”与“学”的关系,强调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通过骑马可以奔驰千里的事例,从反面证明积累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7.《劝学》中作者通过人乘船就可以横渡江河的事例,证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是更容易成功”的句子是:“,,。
”8.《劝学》中点明有道德学问的人之所以超越一般人,能取得成功,并非他们和一般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10.《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两句就借“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11.《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17.(2020年全国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四、翻译下列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部分答案17.(2020年全国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輮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輮使之然也”。
一轮复习学案:《劝学》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20.06XX (1)

(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准确默写名句。
2.积累写作素材。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蚓无爪牙之利三、解释下列实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假舟楫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一一如既往六王毕,四海一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人之所罕至焉子亦有不利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盘盘焉,囷囷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燕王欲结于君善假于物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业精于勤荒于嬉青,取之蓝,而青于蓝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其曲.中规7.用心一.也 8.不能十步..五、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3.輮以为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翻译下列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七、名句默写1.(2015湖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劝学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四中学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劝学教案
课题:
科目:语文班级:课时:方案3课时
教师:单位:第四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极易流于枯燥和单调,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粗浅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敏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
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假设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僵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育目的: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二、才能训练目的:
1.在理解根底上熟读成诵的才能,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才能。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1——《劝学》[复习目标]1.积累“绝、假、望、用”等实词,“而”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劝学()(2)虽有槁暴()(04浙江)(3)学不可以已()(12年全国卷: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4)木直中绳()()(14年大纲卷:交通贵戚,吏莫敢绳\\\\14年福建卷:绳吏之法尤峻)(5)金就砺则利()()(6)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7)君子生非异也()(8)风雨兴焉(10浙江)()(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者:14年安徽卷)(11)登高而招()(关注高考:13年山西:登景泰二年进士)二、一词多义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多以书假余()(关注高考:①12年北京卷: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②13年湖北卷.诸贵假以劲弓)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5.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3.以为妙绝()4.佛印绝类弥勒()(12年湖北卷:绝难乘,少能骑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7.请息交以绝游() 8.不如早与之绝()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而 1.某所,而母立于兹(06辽宁)()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07山东)()3.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4年天津卷: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5.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6吾尝终日而思矣(04湖南)()7倚歌而和之(10浙江)()(14年安徽卷:临清流而赋诗)8吾尝跂而望矣()(12年山东卷:我腾跃而上)9蟹六跪而二螯()10所谓忠者不忠而贤者不贤也(06湖南)()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08天津)()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关注高考:①12年山东:以为华而少实②13年山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14年浙江: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14. 朝济而夕设版焉(11.山东)()1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1.江西)()16. 信而见疑(09山东))()17. 人非生而知之者(09四川)()18. 爽籁发而清风生(10湖南)()19.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09天津)()三、翻译句子: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三语文:《劝学》复习学案 最新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并默写名句。
2.梳理归纳文言知识点:重点实词“假”“绝”、虚词“于”“而”以及定语后置等。
3.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比喻论证。
【梳理·巩固】一、基础知识1.名句默写(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2008,山东卷)(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2009,山东卷)(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2011,山东卷)(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013,山东卷)(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2014,辽宁卷)2.重点实词——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3)金就.砺则利 (4)吾尝跂.而望矣(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绝 (1)奈何绝.秦欢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佛印绝.类弥勒 (6)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汉人未可假.大兵权(3)愿大王少假.借之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重点虚词——说明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积水成渊,蛟龙兴焉.(4)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词类活用——找出活用词语,说明活用类型并解释词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6.古今异义——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1)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文言句式——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无以至千里8.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陈道明 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陈道明
第4页 第1页
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
古人相见,常拿 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句中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渐之滫(渐渐) B 、形乎动静(体现) C 、教使之然而(这样)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A .学;劝
B .入;出
C .布;美
D .身; 己 3.甲文中的“乎”和“曷”分别可用( )和( )来替代。
4.给画线的句子加标点。
5.选取“一可以为法则”正确的译文:( )
A 、一定应该认为是准则
B .一方面能够当作准则
C .能够给人作准则
D .认为可以作准则 6.“形乎动静”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B 、在行动和举止上体现出来
C 、形成于行动上
D 、行动合乎礼仪 7.“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的正确译文是:( ) A 、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愿意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B 、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原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C 、若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愿亲近,平民就不愿服用 D 、它浸在臭水里,君子不靠近它,平民不佩戴它 8.“其质非不美”的“其”指代的是: 9.“所渐者然也”中的“然”指代的是: 10.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 、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是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劝学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3、背诵默写课文。
【基础回顾】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劝学
2、木直中绳
3、吾尝跂而望矣
4、声非加疾也
5、风雨兴焉
6、不积跬步
7、功在不舍
8、非利足也
9、金就砺则利 10、輮以为轮 11、无可寄托者 12、虽有槁暴 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4、君子生非异也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四、一词多义 (一)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陈道明 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陈道明
第2页 第3页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佛印绝类弥勒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二)假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乃悟前狼假寐
4、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5、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6、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三)疾
1、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四)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四、阅读下列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 (2)
五、名句积累
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2、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 六、写作训练
(一)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例: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
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二)对比论证:
例: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他们在60年里不断的反思,不停的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综合练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例: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无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拓展性训练】
下面三节文字选自《荀子·劝学篇》,按要求完成1—10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
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 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