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

——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视角

李飞

2012-10-30 10:40:45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目前,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基本上倾向于金融危机是一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又称为金融风暴,是指当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正常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互相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两者矛盾扩大难以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成思危,2003)。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领域矛盾难以解决而造成的虚拟经济领域的非正常现象。自192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在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尤其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陷入困局和复苏艰难。因而,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角度,对两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概述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具体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连,涉及行业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服务业等。而虚拟经济又叫货币经济,与生产活动无直接联系,但通

过调整生产过程的资金资源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过程。虚拟经济是随着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分离后产生的以资本运行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也是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思危,2003)。而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是通过“独特的运动”(马克思,1867),产生利润,是收入的资本化。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产物(逢锦聚等,2007),还本付息(或收益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性、收益性、获利性的匹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是本,也是源。如果片面发展虚拟经济,那么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资金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生产流通活动的血液与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因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在消费领域,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因此,虚拟经济适应而不是脱离于实体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对立统一两方面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果两者发展相背离、相矛盾时,由于

虚拟经济依赖信用具有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特性,如果由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扩张,不仅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严重的是当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过度背离,造成信用链条的断裂,引发泡沫经济,造成虚假繁荣,放大负面效应,使整体经济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结果就可能发展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三、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一)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分析。

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发生于经济全球化前期,各经济体联系并不紧密,发达国家是资本输出国,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原料产地及销售市场地位。因而国家之间主要依赖实体经济纽带联系,整个世界的经济虚拟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主要是一些传统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等。据测算虚拟经济占实体经济的比重在50%左右,因而虚拟经济未超脱实体经济发展。从实体经济角度看,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各环节有序进行,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早期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采取与黄金直接或间接挂钩,黄金充当国际清算最后支付手段。

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于资本虚拟程度很高,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和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异常频繁,虚拟经济完全超越了实体经济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在欧美等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脱离了实体经济约束,虚拟经济的交易规模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的交易规模,使得前者严重偏离了后者的发展,这是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所在。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金融衍生品以年均30%以上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总体经济增长2%~3%的速度。2000年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为16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95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30

万亿美元(以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计算,下同)。到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中,不包括股票、债券,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总额就达到了680万亿美元,为当年全球实体经济50万亿美元的13倍之多。从货币体系看,此次危机发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牙买加体系缺陷日益凸显,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尚待建立完善,美元仍然是当今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各国普遍采用钉住汇率制,各种主要货币之间比率是浮动的,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是自由的,经济贸易全球化、世界金融体系是一个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

(二)两次危机的发生机理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也就是实体经济本身产生的危机,最后传导到了虚拟经济领域。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总供给远远超过了真实的社会需求,因而产生了经济危机。当消费不足时,大量过剩产品只能被销毁。其根本原因正如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认为,是因为总需求不足,由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下降引起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大萧条”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此次危机发生机理更为复杂,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社会信用的膨胀助推了虚拟经济发展,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是源于其长期鼓励过度消费,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繁荣、金融创新与衍生工具的发展,政府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使得美国金融衍生市场过度繁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极大脱离,由房市走弱、市场流动性紧缩导致的次贷危机正是触发这一危机的引信,逐步发展为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加之美国由于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因而可以以国家的名义举借外债,转化掉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

低廉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赚取的外汇储备,国家债务存在也只是名义上而非实际债务。同时,通过不停地开动机器印制美元,实行贬值政策,又基本上洗掉了这些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低端国家所赚有的微薄利润。因此,美国正是依赖美元资本的全球控制力,依赖不断印制毫无价值的纸币美元来换取其他国家的实际货物与服务,掠夺控制了全球实体财富。而欧洲尽管也举借大量的政府债务,但由于不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债务转化机制不够,只能通过国内消化,因而造成世界性的难题——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实际上欧债危机是政府干预经济下社会矛盾在虚拟经济领域的直接体现。

从两次金融危机产生机理来看,多层次的审视下,两次危机均由于社会生产矛盾而引发,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在前次金融危机中是通过市场传导到虚拟经济领域,并首先在实体经济领域造成危机,而危机又加重了这种矛盾。后次金融危机中是通过政府干预,即刺激消费的手段下,传导到虚拟经济领域,并首先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然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两次危机的政策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都是宏观经济政策失当监管不力的结果和在危机爆发后都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美国长期实行的亚当·斯密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由政府充当“守夜人”,是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过分的投机引发了危机,危机爆发后的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其主要内容:一是以整顿联邦信用为基础,整顿金融秩序,出台了“格拉斯一斯蒂尔法案”等一系列新的银行法案,实行了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分离和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逐步克服银行业危机。

二是救济穷人,大搞公共工程,恢复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出台“全国工业复兴法”,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工业与农业政策等。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诞生并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

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也爆发于美国长期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放任市场力量,尤其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层出不穷,危及整个金融行业再蔓延开导致危机,此次危机充分揭示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上的缺陷。危机爆发后,美国及西方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实行了国家干预。一是国有化,对问题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实行国家控股。二是注资,美国政府联手各国央行向市场频频注资,对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注入流动性;在欧元区,对债务危机严重国进行援助以避免国家破产。三是改革内部经济治理结构,在欧元区,通过危机认识到不仅要统一货币,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从上述两次危机的政策措施来看,其共同点都是通过政府干预,发展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复苏。

四、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分析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要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和风险防范。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虚拟经济具有明显反作用,当其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否则,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过度膨胀时,实体产业空洞化,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状况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现代市

场经济中,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也是金融创新的结果,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还包括金融体系、秩序和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任何创新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更具危险性。因此,我们在推进金融创新时,要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和风险防范,宏观调控重点不仅要关注CPI、PPI指标,关注实体经济,同时要放在虚拟经济上,关注资产价格变化、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保障金融安全。

(二)要正确处理好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充满风险,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途径传导到国内,从虚拟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国际投机资本也有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同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也应更为谨慎,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意识,切实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把金融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发展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等国内实体经济做实了,市场监管到位了,也就是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时。同样,尽管将人民币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性主要储备货币,是人民币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目标,但必须与我国整体国力、国际地位与作用发挥、国际竞争力相适应,人民币国际化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要正确处理好外汇储备与境外投资的关系,实现外汇投资资产多元化。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与支付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表现国民财富多少的重要标志,也是平衡本国货币汇率、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我国目前高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了中国经济与金融稳定的最大保障。要按照“安全、流动、增值”原则,积极探索解决外汇储备过剩、实现外汇储备保值的途径与办法。一是适度降低我国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比例,逐步扩大对欧元区核心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债持有份额,实现对外债券投资多元化。同时,虽然作为外国国债投资品种收益稳定、风险较低,但是资本回报偏低,要逐步降低投资比例。二是加大对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矿产品的境外投资力度,增加战略性物资储备,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三是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欧美诸多国家正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修缮年久失修的机场、公路桥梁,修建高速铁路等。为此,我国政府应加强与欧美国家政府的谈判,商定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或欧洲政府债券等流动性资产,转化为对基础设施等固定性资产投资。四是扩大实体经济投资。对于饱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率一直高企不下的欧美来说,投资设立制造业企业,振兴本土制造业,扩大就业,迫在眉睫。因此,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加强在先进制造、生物技术、通讯设备、新能源等欧美优势产业领域的并购投资,共享、吸收、借鉴国外公司在技术、管理、品牌、渠道方面的优势,逐步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一流跨国企业,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管理技术与方法.2003(1).

[2]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0(2).

[3]陈华.《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4]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金融研究.2010(2).

[5]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6.

[6]逢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作者单位: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区别

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爆发的原因 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

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2008金融危机简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那么,此次金融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对我们 大学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何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 层面的动荡。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 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按揭贷款上的还款风险。这种做法是常规的做法。但是,由于美国过去7、8年以来新贷款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由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这种常规措施并没有得到普遍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大幅度增加,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转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为了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

经济学II论文——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异同点对比

学号 年级 经济学II课程论文 金融危机分析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xx年x月 中国南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隔10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世界的影响,得出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类型、表现特征以及对中国影响方面有着相同点,在爆发方式、影响区域、爆发背景等有着不同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相同点;不同点

摘要........................................................................................................... I 目录............................................................................................................ I I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 (一)亚洲金融危机简介 (1) (二)爆发原因 (1) (三)发展趋势 (1) (四)中国影响 (2) (五)世界影响 (2)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 (一)全球金融危机简介 (2) (二)爆发原因 (2) (三)发展趋势 (3) (四)中国影响 (3) (五)世界影响及经验教训 (5) 三、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异同分析 (6) (一)相同点 (6) (二)不同点 (6) 参考文献 (7)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474111.html, 2009年09月08日16:40 新华网 索罗斯 【前言】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导读】 曾荫权:直面金融风暴压力巨大哭过两三次 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 索罗斯操盘手透露制造亚洲金融危机全过程

索罗斯其人:业余哲学家喜欢为别人花钱 泰铢贬值点燃导火索 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 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金融危机一夜席卷亚洲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金融市场生死保卫战 千亿港元与金融大鳄“豪赌”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133农村合作金融(1)班邵舒琪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背景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 二、概括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又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崩溃、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名称。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

08年美国金融危机

选美国的原因: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波及到美国的抵押贷款业、投资银行业、保险业、银行业,并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众多的原因中,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可以使我们以后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走的更稳更好。 美国金融危机背景 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首先,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和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其次,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长期以来奉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早已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加剧了全球的资本流动,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而美国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以后,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带领国美经济走出低谷,而美国政府这时想到了从古至今都最容易产生泡沫的房地产行业。 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一)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开放程度很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衰退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经济危机过后,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发展都在减速,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二)房地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由于此次美国经济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量的次级贷款用于买房,而经济危机发生后,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回作为抵押的房子,但是卖不出去,银行等金融机构亏损致破产。受资金等的影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房价也纷纷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 (三)失业率上升,就业危机严重 经济危机到来后,许多产业宣告破产,公司倒闭。公司倒闭所带来的一个最大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员工被迫离职。失业率迅速的上升。为了解决失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生活,失业的人们纷纷加入找工作的热潮中去。大量公司倒闭,市场上所提供的岗位依然非常的少,而需要工作的人十分多,就业危机严重。 08年经济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的经济危机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寻找有效的方法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 1、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08年经济危机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们对消费缺失信心。消费量大量下降,市场上的商

美国1929与2008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1929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

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异同

关键词: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异同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经济危机的威力。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相关的研究之中。 在现在,对于经济危机的一般认识认为,经济危机是指在经济系统中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有一些学者将经济危机分类为被动型和主动型两种,这和本文关系不大,因此就不在此赘述。我们姑且将经济危机分为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这两类 一、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错误 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大多数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都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克服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即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然而事实证明了,即使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发生的潜在可能和条件。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市场本身所存在的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都依旧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所以,在正文之前,我们先来澄清这一错误。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发生于1857年,然而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本身的种种缺陷以及政府缺位,股市崩溃、员工失业、生产过剩、消费乏力……这次经济危机导致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动荡,同时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大国的政治局势。对于我们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则是97年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同样,导致这两次危机的原因以及其表现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同1929年的那次大萧条存在着一些契合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经济模式的更替。以1929年的大萧条为例,就宣告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教条。然而凯恩斯主义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产,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在凯恩斯主义被迫微调的同时,资本主义也迎来了一次波澜不惊的经济危机。08年的经济危机更深远的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地位,奥地利学派的上位,似乎预示着又一次大变革即将到来。 同时,与经济危机伴生的自然是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失业,生产过剩,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以及种种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政治动荡,思想变革——1873带来了自由资本主义,1929带来了凯恩斯主义。自然为了保证本国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也将会抬头。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刺激消费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美国的“英雄母亲”和“购买美国法案”就是拉动内需的经典案例。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 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很晚,因此,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的相关资料比较少。其中主要表现在苏联时代的东欧经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一段令人瞠目的快速增长时期。然而,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隐患,从而预示着经济危机必将冲击其

97年亚洲经济危机

97年亚洲经济危机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经济10Q2 钟健 学号:20103002294

97年亚洲经济危机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 一、原因: 1、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 2、国际金融市场游资冲击。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 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3、亚洲国家外汇政策不当。为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贸易自由化, 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4、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5、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 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过程: 1、1993年,国际投资家索罗斯认为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被低估,决定拿林吉特作为突破口。 马来西亚政府随即加强了对本国资本市场的控制,马来西亚因此免遭劫难。 2、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各国中央银行不断提高银行利率降低通货膨胀率。 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银行业本身大肆借入外币,炒作外币,加入投机者的行列,各国银行短期外债巨增。其中,问题以泰国最为严重。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秦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同时,泰国银行业的海外借款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款。 3、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庞大的资金,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秦铢狂跌不止, 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无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泰国政府无力与索罗斯抗衡,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4、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受此影响,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 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 11月中旬,韩国爆发金融风暴。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三、国际投机基金的操作手段 大量购入该国货币,在汇市大量抛售,迫使政府为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动用美圆储备接盘,外汇储备耗尽,政府短期外债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增大,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 四、中国未被波及原因 1、当时中国政府没有开放资本市场让外资进入 2、中国也没有大量的短期外债;且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基础 3、香港刚刚回归,中国政府不会让香港失陷 4、朱镕基总理的铁腕手段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分析 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经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在美国浮出水面。2007年3月中旬到4月初,由于次贷违约大幅上升,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而后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风险开始凸显。2007年7月到8月,目的和标准普尔宣布降低一千多种次贷相关债券的评级,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申请破产,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2只与次贷有关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全球金融出现大幅振荡。2007年末至2008年3月,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公布资产损失,并寻求外部融资,美国贝尔斯登濒临破产,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暗淡,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由于美国国际经融中心地位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随后形成“蝴蝶效应”于2008 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造成全球股市剧烈的震荡和下跌,并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出现问题的是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两大联邦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房地美陷入财务困境,并被美国政府接管,他们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50%。接着是美国的投资银行。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至此,美国第三大到第五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相继申请破产保护或被收购。仅存第一的高盛和第二的摩根史坦利公司也从投资银行转变为投资持股银行,而美国最大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被爆陷入财务困境。受这些事件影响,金融市场信心受到重创:全球股市暴跌、信贷市场紧缩加剧,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大量次级房贷违约,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引爆了危机。历史上看,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那一刻起,美国就开始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伏笔。这导致了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以及全球流动性膨胀,这并不是美国金融业的一时疏忽大意,而是其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的积累的结果。同时,美国技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美国政府对所谓金融创新的自由放任,对金融市场缺乏监管甚至让金融交易走火入魔,是酿成金融危机恶果的根本原因。客观上看,是美国政府在为金融季候高投资杠杆(高投机)推波助澜。次贷危机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美国政府失当的救市策略也是导致危机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救“二房”而不救雷曼,标普全qui经济学家大卫·威斯认为:“美联储认为长期来看破产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小,因此不愿对该交易提供与贝尔斯登收购案类似的财务支持。美联储也不希望每当投行出现危机,市场就指望其提供拯救措施。道德风险、政治压力看起来是美国政府放弃雷曼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还有更深更广的根源:第一,美国大肆输出美元,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反映的是经济体中的货币量过多,超过了经济均衡时的货币需求水平。过剩的美元要在全世界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不断推高全球的资产价格。第二,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模式不合理、近年来,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长期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模式(“债务型”经济运行模式)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金融化日益加深,现代金融危机以多种形式出现,甚至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要从国际和国内不同角度探寻金融危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思维进行创新,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现代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金融化”。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金融创新、经济金融化又将各类金融风险叠加、放大,一旦出现局部动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涵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偿债困难、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并且金融危机越来越以混合形式呈现出来。 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往往正值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时期,国内普遍过度投资,信贷快速增长,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剧增,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区域内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更加悲观,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是二者有区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与“消费”和“生产”相对应。“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联系。从历史上看,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通常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消费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止,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出现时,生产过程就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 考 ——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视角 李飞 2012-10-30 10:40:45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目前,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基本上倾向于金融危机是一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又称为金融风暴,是指当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正常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互相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两者矛盾扩大难以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成思危,2003)。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领域矛盾难以解决而造成的虚拟经济领域的非正常现象。自192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在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尤其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陷入困局和复苏艰难。因而,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角度,对两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概述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具体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连,涉及行业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服务业等。而虚拟经济又叫货币经济,与生产活动无直接联系,但通

过调整生产过程的资金资源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过程。虚拟经济是随着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分离后产生的以资本运行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也是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思危,2003)。而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是通过“独特的运动”(马克思,1867),产生利润,是收入的资本化。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产物(逢锦聚等,2007),还本付息(或收益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性、收益性、获利性的匹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是本,也是源。如果片面发展虚拟经济,那么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资金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生产流通活动的血液与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因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在消费领域,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因此,虚拟经济适应而不是脱离于实体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对立统一两方面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果两者发展相背离、相矛盾时,由于

第三讲 比较金融

第一章美国与英国、日本与德国金融制度相关问题参考 1.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分配资源、控制企业经营、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方面起着领导作用;银行运用自身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全面而广泛的参与经济生活,促进经济的发展. 日本和德国 2.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 市场主导性金融体系是指以金融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为基础和核心构建的金融体系。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银行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证券市场承担了相当一部分银行所承担的融资、公司治理、减少风险的作用,资金通过金融市场实现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优秀的企业中去,金融市场自发、有效率的配置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美国与英国区别银行市场 公司治理金融机构作为大公司的外部监督. 分为内部治理(董事会)和外部治理(代理人竞争、善意兼并和敌意接管) 企业融资对居民来说市场型居民持有证券较多风险大,银行型存款较多风险小。对企业差别不大 在区分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时,可通过观察金融融资的形式来加以辨别。即当直接融资份额大于间接融资份额时,可理解为金融市场的融资比金融中介(银行)更占优势,即为市场主导型体系;反之,当间接融资份额大于直接融资份额,则商业银行比市场更占优势,即银行主导型。 3.与德国经济发展相关内容 第一阶段1951-1966,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德国的经济奇迹。第二阶段1966-1973经济增长趋缓,GDP被日本超过退居世界第三。第三阶段:1973年两德统一,收两次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缓慢。 特点:工业发达,是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工业品占出口比重达86%。 高效率的农业国,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2%但80%粮食可以自给。 对外贸易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产业转移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二战后,日本有意识的加快产业升级,力图赶超欧美。这个过程中,逐渐把低端产业转移到亚洲其它地区。 上面第二张图,大致说明了日本产业转移的情况。相对应的,六十到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印尼、马

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经济依次起飞。这就是常说的“雁行模式”。1、劳动密集性和资金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2、以出口外销型企业占主导 2、招商引资 八十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尤其美帝利率高的离谱,加上对外资有戒备心,东盟吸收外资非常困难。中期以后,东南亚国家改变态度,调整政策。比如: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对外资开放更多行业,放低企业注册资本等等。用天朝的话概括就是:大力招商引资。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对外资开放更多行业,放低企业注册资本等等。 以泰国为例。1991年,经济起飞没几年,泰国就实现了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然后又加速开放资本项目【指资本的输出输入,消除外汇管制;在中国现在只实现了生产资本的自由】 1.开放和扩大离岸金融业务,允许境内15家本国银行和35家外国银行直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境内和境外自由使用这些外汇。 2.允许外国人在泰国境内开立泰铢账户,自由借款、贷款以及货币兑换。 3.国内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对外国直接投资不做任何限制。 4.对金融机构不实行外债规模控制,放松监管,企业可以自由对外借债。 5.在泰国外汇市场开展远期、互换等多种交易。 而印尼、马来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国家更早的就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