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第03章-温度讲解
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2、陆地温度升降变化大,海洋升温和冷却都较慢,日、年较差都比 陆地小。“海洋好像大气热量的存储器和调节器”
第三节 水体温度
时间变化
二、水体温度的变化
日变化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h,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的2~3h内。
第二节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日变化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 ℃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 4 7 10 13 16 19 22
☆土壤温度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地面 5cm 10cm 15cm 20cm
时间 1
☆土壤日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的增加而滞后。
(土壤深度每增加10厘米,位相落后2.5 -- 3.5小时)
位相(phase):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极值)出现的时间 ,也 称相时。
第二节 土壤温度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的关系
一般,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 (13时左右)
最低温度出现在
(将近日出时)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 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结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热率大的土壤,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小。
影响因子:
土壤含水量 含水量大,导热率大
土壤孔隙度 孔隙度大,导热率小
土壤成分 导热率(W/(㎝·℃))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0.0293 0.01997 0.00628 0.0002093
气象学-温度

太陽輻射的年變化 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4.1.3土壤溫度的垂直分佈
1)日射型 :白天出現(13:00) 2)輻射型:夜間出現(1:00) 3)早上過渡型 :夜間輻
射型向日射型過渡類型 (7:00) 4)晚上過渡型: 傍晚出現(19:00)
4.2 大氣溫度
1)緯度:低緯>高緯 緯度較高地區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
2)季節:夏季>冬季 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 春季。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 高,但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 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與地勢:凹地>凸地
在凸起地形,與陸地接觸面積小,受到地面日間增 熱、夜間冷卻的影響較小,又因風速較大,湍流交 換強,再加上夜間冷空氣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換來 自由大氣中較暖的空氣,因此氣溫日較差較小;凹 陷地形則相反。
非絕熱變化:有熱量交換 輻射 分子熱傳導 對流 湍流 蒸發和凝結 平流
絕熱變化:任一氣塊與外界之間無熱量交換時的狀態 變化過程,叫作絕熱過程
絕熱上升外界壓力不斷減小,空氣團體積膨脹對外做 功而消耗內能冷卻
絕熱下沉外界壓力不斷增大,空氣團壓縮體積縮小 外界對氣團做功而增加內能增溫
4.2.1. 日變化
界限溫度:對植物包括農作物和樹木的生長發育有指示意 義的溫度,稱為界限溫度。
生物學下(上)限溫度:指植物有效生長的下(上)限溫 度。
重要的界限溫度有日平均溫度:0℃、5℃、10℃、 15℃、20℃。
0℃
10℃以上表示農作 物開和始大凍多結或數解溫凍帶,樹0℃
界
5℃
木以日氣日暖以活上平溫數期上1溫作長躍農的50為均,持活℃帶物或℃林生0持寒續℃氣躍地、停以業以長界續冷期以溫區樹止上期生上限,期期日上大木生持產1持。;0所數持稱日多開長續期℃續為續以平數始的為期. 溫期期均農生日為,是
气象学第三章

冷却雾 气团雾 雾 的 分 类 蒸发雾 混合雾
辐射雾 平流雾 上坡雾
锋面雾
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 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多见于大陆,尤以山 谷.盆地最多; 平流雾:指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我国沿 海春夏季节常见; 蒸汽雾: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在北冰洋 的冬季比较常见; 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 这里潮湿空气必须处于稳定状态,山坡坡度也不 能太大;常出现于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东 部; 锋面雾:发生于锋面附近的雾,称为锋面雾;主要是 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 发而达到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多见 于江淮一带;
有充足的凝结核:
1、来源:土壤微粒、风化岩石、火山微粒;工 业、失火烟尘;海水飞溅泡沫中的盐粒;流星、陨 石燃烧后的微尘。 2、作用: ①增大水滴的半径,降低饱和水汽压,快速饱和 ②增大水滴的体积,下降中不易蒸发掉 例:无核冰晶:3—5倍的饱和水汽压才能凝结;有 核冰晶:相对湿度小于100%也可以凝结
大气的四种降温过程
1.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使气 温迅速降低,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形成中雨 或大雨.空气上升愈快,冷却愈快,凝结过程愈强烈. 2.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向外放散热量产生冷却.其 过程一般比较缓慢,水汽凝结量不多. 3.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 量传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本身冷却. 4.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 混合时 ,混合后气团的平均水气压可能比混合前气 团的饱和水气压大,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溶液中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 于纯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 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 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 水面要小(E溶<E水),且溶液浓度愈高,饱 和水汽压愈小。
气象学课件-温度

• (4)地面覆蓋物 (5)地形和天氣條件
• (6)太陽高度角(緯度 )《日較差、年較差差異》
• (7)粗糙度
(8)Cv 、 λ
• 此外,凡是影響土壤輻射、水分、熱量的交換和熱屬性 的其他因素,都影響到土溫變化
• 3.2.3.2 土壤溫度的年變化(圖3-4) • 土壤溫度的年變化呈連續性變化土表溫度月平均最高7-8
月,最低1-2月
• 年恒溫層:土壤溫度的年變化也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 直到一定深度時年較差為零,這個深度為年恒溫層,低緯 約5~20m處;高緯約25m左右。位相也隨深度的增加而 延遲,平均每深1m約延遲20~30天
• 影響土壤溫度年較差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海拔、地形、 下墊麵條件等
• 3.2.3.3 土壤溫度的變化規律 (理論分析) • 3.2.4 土壤溫度的垂直分佈(圖3-5、圖3-6) •
• 氣溫的空間分佈 • 水準分佈特點 • (1) 等溫線趨向於接近東西向排列,赤道地區向兩極逐漸降低。 • (2)冬季北半球的等溫線在大陸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極地,
而夏季相反。
• (3)最高溫度帶並不位於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10°S處,夏季移到20°N 左右。
• (4)赤道附近的氣溫年變化很小,隨著緯度的增加,年變化幅度也增大。 • (5)世界冷極出現在南極,為-90℃;熱極出現在索馬里境內,為63℃。 • 我國境內絕對最高氣溫出現在吐魯番,達48.9℃; • 絕對最低氣溫在漠河,為-52.3℃。
• 水體中的熱量平衡特性 • R0=H+LE+ΔQ+ΔA • R0:水體淨輻射量 • H:水面與大氣熱量交換的感熱通量密度 • LE:水體的潛熱通量密度; • ΔQ:水體熱儲存變數; • ΔA:因水體流動產生的水準方向的熱輸送通量密度。 • 綜上所述,水體的熱量狀況與土壤差別很大,因而造成
课件7: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绘制气温曲线图 (比一比,看谁绘得快又好!)
气温/℃ 25 20 15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 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
10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
5
连接起来。
0
-5
-10
-15
-20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份
气温的年变化(“明察秋毫”)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思考: 1.什么是气温?用什么符号表示?怎样读? 2.气温用什么来测量?
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用温度计测定, 用“℃”来表示, 对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8时、14时、20时、2时。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观测: 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 测得的。人工观测通常每 天在8时、14时、20时、2 时测。
1.找极值 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看弯曲 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
3.析变化 即分析气温的变化。在气温日变化图中,曲线弯曲程度越 大,气温的日变化越大。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位于热带判 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都高,都在15℃以上,气温曲线弯曲 程度很小;位于温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高低变化明显, 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也大;位于 寒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都很低,大多在0℃以下,只 不过各月的寒冷程度不同。
气温的单位: 记做“℃”,读作“摄 氏度”。
想一想 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 暑假与寒假,你穿的衣服一样吗? 夏季,你愿意去哪里避暑?
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观察
请读出图
16
中4个时刻 8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温度

发育天数 发育速率 大于5度有效积温
31 0.0323
499.1
29 0.0345
452.4
41 0.0244
578.1
38 0.0263
433.2
48 0.0208
494.4
54 0.0185
540.0
59 0.0169
572.3
发育速率 发 育速 率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间的发育速率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0.040
三、 积温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热 量条件的指标,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分布、产 量和发育速度,从而影响着作物全生育期的长 短及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
积温
– 作物生育要求一定的累积热量强度,其表征指标为 积温。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和 有效积温: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减去
单位温度垂直梯度℃ /m、单位时间S、通过单位 面积m2(单位换算),它表示物体对热量传导快慢的 一种能力。
例如:水(指4℃静止的水) λ =0.57J/m.s.℃, 空气(10℃静止空气) λ =0.025J/m.s.℃
水导热比空气快22.8倍。导热率只说明物体传 导热量速度快慢。
水的λ 比空气大22.8倍,可空气的Cv只是水的 1/3483,所以,空气比水增温得快得多。
–喜凉作物分别为: 5℃、 20-30℃ 35-40℃
–喜温作物分别为: 10-15℃、 30-35℃
45℃
生物能生存的 温度范围较生长 的温度范围宽, 冷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低温度低, 热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高温度高
二、农业界线温度
0˚C-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小
气象学之温度

大气温度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土壤温度温度与农业退出第三章温度一二三第一节大气温度大气中热量交换与温度变化气温的时空变化大气稳定度一、大气中热量交换与温度变化1.空气温度的非绝热变化当空气与外界存在着热量交换时所产生的温度变化,称为空气温度的非绝热变化。
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方式有:传导流动辐射潜热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方式(1)辐射(radiation):这是地球和太阳、地球与宇宙空间之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也是地面和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2)传导(conduction):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
传导是土壤中热交换的唯一方式,但在大气中传导的作用不大,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3)流体运动(fluid flow):空气可以通过流动将热量从一个地方传向另一个地方,完成不同地点间的热交换。
空气的流动方式有: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叫对流。
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
平流:空气的水平流动叫平流。
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叫湍流,也叫乱流或紊流。
(4)潜热(latent heat)交换:水从一种相态变为另一种相态时伴随着潜热的交换,如下图所示。
2. 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adiabatic change) :绝热过程:空气块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大气中,空气块在作上升或下沉运动的过程中,其状态变化可看作绝热变化。
气块上升时,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对外作功,消耗内能,气温降低。
气块下沉时,气压升高,周围空气对气块压缩作功,使其内能增加,从而气温升高。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作垂直运动时的绝热变化叫干绝热变化(dry adiabatic change)。
(1)干绝热变化:干空气块每上升单位距离温度的变化称为干绝热直减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用γd 表示:γd≈1℃/100m=1℃/hm干空气在下沉时,气温升高,每下沉100m,气温升高1℃。
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作垂直运动时的绝热变化叫湿绝热变化(moist adiabatic change)。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讲

经推导,得式(2.41)
m (
dTi L dqs )m d dZ CP dZ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气温的绝热变化 ——干绝热递减率和湿绝热递减率
湿绝热递减率的推导与数值
问题1:rm为什么总小于rd?rd和rm什么时候相差最大?为什么愈到高空rm愈接近rd?
平流变化:由于空气的移动所造成的某地温度的变化。
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联系的定性说明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 5cm 10cm 15cm 20cm
时间 7 10 13 16 19 22 1
☆土壤表面的最高温度在13时左右,最低温度在将近日出时
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的关系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1.地面温度日变化曲线; 2.地面热量支出日变化曲线; 3.地面热量收入日变化曲线。 Tm:地面最低温度;TM:地面最高温度
导热率(热导率) 定义及单位: 定义:指当土壤的温度垂直梯度为1℃/m,单位时间通过单 位水平截面积的热量。
单位: J/(m·S·℃)(或W/(m·℃))
土壤导热率的大小表明了土壤传递热量的快慢。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热率大的土壤,热流量大, 传热速度快,热量容易传入深层或从深层得到热量,因 而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小。导热率小的土壤,则相反。
作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产生热量交换。
平流
定义:流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 作用:对大规模的热量传递和缓和地区之间、纬度之间 温度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乱流(湍流)
定义:流体在各方向上的不规则运动。
作用:使空气在各个方向混合,热量也随之得到交换。
潜热交换
水在进行相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热量交换。
第二节 土壤温度
度升高或降低的程度都比热容量小的土壤变化缓慢
土壤热容量分析:
土壤成分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容积热容量(J/(㎝3·℃ ) )
1.925 2.708 4.186 0.0013
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空气的热容量最小,水的热容
量最大,固体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土壤热容量影响因子: 土壤含水量 含水量大,热容量大 土壤孔隙度 孔隙度大,热容量小
B-P-Qs’-LE= △Q
(Qs’+ △Q= Q s)
夜间: -B+P+Qs’+LE= - △Q
(Qs’ + △Q =Q s)
即 △Q=B-P-Qs’-LE
△Q >0,地面温度上升; △Q <0,地面温度下降 △Q =0,地面温度最高或最低
二、 土壤热特性
热容量
定义: 土壤温度变化1℃(即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分析:
土壤成分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导热率(W/(㎝·℃))
0.0293 0.01997 0.00628 0.0002093
土壤中固体成分的导热率最大,水居中,空气最小。 土壤导热率影响因子: 土壤含水量 含水量大,导热率大 土壤孔隙度 孔隙度大,导热率小
导温率(导温系数、热扩散率) 导温率是指在一定的热量得失情况下,土壤温度
0.20
的热
0.18
变率 化
0.16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土壤湿度 W %
土壤湿度较小的情况下,导温率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加;
当土壤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土壤导温率却呈现出减小 的趋势。
三、 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
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较差及位相
•较差(range):又叫振幅(amplitude)、变幅,即一个周期 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影响土壤温度年较差的因子 纬度 地表状况 天气等
☆土壤温度年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土壤最热月和最冷月出现的时间,土层越深,越迟。(土壤深 度每增加 1 米,位相落后20—30天)
四、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三种类型 日射型(受热型): 白天和夏季 辐射型(放热型): 夜间和冬季 过渡型: 昼夜转换和季节交替时 早 上(或春季)出现由辐射型向日射型过渡, 傍晚(或秋季)出现由日射型向辐射型过渡。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 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 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 刻。
一年中地面最热月温度, 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 地面最冷月温度一般出现 在1月或2月。
一天中土壤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土壤温度日较差, 指的是一天中温度的变幅,也可称为日变幅。
影响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的因子
太阳高度角 土壤颜色 土壤热特性 地形 天气
一、 土壤表面的热量收支
土壤表面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B
L
E
P
LB E
P
白天: B-P-Qs-LE=0
Qs
Qs
(白天)
(夜间)
地表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夜间: -B+P+Qs+LE=0
即 B-P-Qs-LE=0
土壤表层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白天:
B
L
E
P
△Q
Qs’
LB E
P
△Q
Qs’
(白天)
(夜间)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质量热容量(比热、比热容) 分类:
容积热容量
质量热容量: 定义: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 单位:J/(kg·℃)(或J/(g·℃))
容积热容量:
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
单位:J/(m3·℃)(或J/(cm3·℃)) 热容量大的土壤得到或失去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温
日较差(diurnal range) :一天中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 之差 。
年较差(annual range) :一年内最热月月平均温度与 最冷月月平均温度之差。 •位相(phase):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极值)出现的时间 , 也称相时。
土壤温度日变化
温度 ℃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4
第三章 温 度
本章主要内容
热量交换方式 土壤温度 空气温度 农林业上常用的源自度指标第一节 热量交换方式
分子传导
物质通过分子碰撞,所产生的表现为热量传导的动能 交换方式。
辐射
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通过辐射的放射和 吸收而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
对流
定义: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分类
热力对流 动力对流
☆土壤温度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土壤日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的增加而滞后。 (土壤深度每增加10厘米,位相落后2.5 -- 3.5小时)
土壤温度年变化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土壤表面月平均最高温度(最热 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最低温度(最冷月)出现在1~2月。
一年中,土壤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称为 土壤温度年较差,即土壤温度的年变幅。
变化快慢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
K
C
K:导温率,λ:导热率,C:容积热容量。
单位:m2 /S(或㎝2 /S)
土壤导温率对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 直接决定着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及最高、最低温度 出现的时间。
土壤导温率分析:
土壤导温率 K ×10-6 m2/s
0.26
随 土粘
0.24
壤土
0.22
湿的 度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