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镇静
镇痛镇静护理ppt课件

不实施有效镇静镇痛的后果
休息睡眠不足 疲劳,定向力障碍,易激惹
应激反应加重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 呼吸浅快,通换气功能障碍,呼吸肌疲劳 免疫功能降低 持续高分解状态,病情加重甚至MODS
重症病人获得充分的镇静镇痛的意义
❖解除疼痛 ❖减轻生理应激反应 ❖ 解除焦虑、恐惧 ❖ 使机械通气容易进行 ❖ 完成床边护理、诊断与治疗 ❖ 恢复患者的昼夜生理节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的观察和护理
3、严密监测 镇静类药物多对心血管及呼吸有抑制作用,应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呼吸、 血压、瞳孔、神志的变化。每30~60min记录1次。使用中每日执行唤醒策略, 进行评估和相关治疗护理,停药后注意药物的反跳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病人在镇静、镇痛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瞳孔大小、对光反 射及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及 呼唤病人姓名有无反应,视物是否清楚。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予以相应处 理。
疼痛的评估
ICU内患者疼痛评估只要依靠主观指标。包括疼痛部位、特点,加重、减轻因 素和强度。常用评估方法有:(1)体表面积评分法;(2)数字评定量表法;(3)面部 表情量表法;(4)语言评分量表法。疼痛评估最可靠方法来源于患者主述。
镇静效果监测
• Ramsay评分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镇静评分标准。分为6级,分别反映病人 的3个清醒和3个睡眠状态。Ramsay镇静指数通常认为镇静指数2和3为理想 的镇静水平,其表现为病人自觉舒适并且表现合作,对呼吸有反应。如能维 持这一镇静水平,在中止镇静剂治疗后,镇静时间的延长和呼吸抑制的可能 性就会减少。
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的观察和护理
《镇静镇痛讲》课件

镇静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现代意义上的镇静 镇痛开始于20世纪中期,随着药物研究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治疗方法不断完善 。
发展趋势
目前,镇静镇痛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和身 体状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以探索更安全、有 效的药物和方法。
联合治疗策略
探索镇静镇痛与其他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的联合应用,以提高 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方 案,减轻疼痛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等方式,提高患者 对治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03
镇静镇痛的实施
实施前的评估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 情、疼痛程度、认知和心理状况 ,以便制定合适的镇静镇痛方案
。
风险评估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镇静镇痛的禁忌 症,如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 能不全等,以及是否存在药物过敏 史。
沟通与知情同意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告知镇静 镇痛的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确 保患者及家属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
04
镇静镇痛的并发症与处理
呼吸系统并发症
呼吸抑制
镇静镇痛药物可能导致呼吸频率减慢或呼吸暂停,需密切监测并 调整药物剂量。
呼吸道梗阻
由于药物作用或患者自身原因,可能导致呼吸道痉挛或分泌物过多 ,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并给予解痉治疗。
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和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的患者容易发生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需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和痰培养,及时发现并治疗。
05
镇痛镇静实施方案

镇痛镇静实施方案镇痛镇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在实施镇痛镇静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镇痛镇静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术前准备1. 术前评估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确保患者适合接受镇痛镇静治疗。
2. 准备必要的药物和设备,包括镇痛镇静药物、呼吸监测仪器、急救药品等。
3. 术前告知患者镇痛镇静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二、实施过程1.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镇静药物和给药途径。
2. 在给药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3. 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 在镇痛镇静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保持沟通,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情况。
三、术后处理1. 在治疗结束后,需要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进行观察和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 对术后可能出现的镇痛镇静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包括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等。
3. 术后告知患者镇痛镇静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在家中的护理和观察。
四、安全管理1. 在镇痛镇静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需要定期对医疗设备和药品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药品的有效性。
3. 对医护人员进行镇痛镇静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镇痛镇静实施方案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操作,需要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只有在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情况下,镇痛镇静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效果。
急诊科常用镇痛镇静方法课件

多学科联合镇痛镇静的研究
总结词
多学科联合镇痛镇静的研究旨在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 知识,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镇 痛镇静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镇痛镇静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急诊科、麻醉科 、重症医学科、神经科等。多学科联合镇痛镇静的研究 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镇痛镇静 的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协作,可以综合考虑患者 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多学科联合镇痛镇 静的研究还将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医疗水平的整 体提升。
吲哚美辛
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 炎、解热和镇痛作用,用 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
镇静催眠类药物
地西泮
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惊 厥和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可用于治疗焦虑症、失 眠症等。
咪达唑仑
具有镇静、抗焦虑、催眠 、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 可用于治疗失眠症和术前 镇静。
氯硝西泮
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可 用于治疗癫痫和惊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辅助药物
纳洛酮
是阿片受体的拮抗剂,主要用于 拮抗麻醉性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
制。
氟哌啶醇
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 和抗癫痫作用,可用于治疗焦虑症 、失眠症等。
丙泊酚
是一种短效的静脉麻醉药,可用于 麻醉诱导和维持,也可用于重症监 护患者的镇静。
03
镇痛镇静的实施方法
药物选择与剂量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程度,选 择适当的镇痛镇静药物,如阿片 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苯二氮 卓类药物等。
急诊科常用镇痛镇静方法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镇痛镇静在急诊科的应用 • 常用镇痛镇静药物 • 镇痛镇静的实施方法 • 镇痛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 • 镇痛镇静的未来研究方向
镇静镇痛治疗课件

VS
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后需要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以 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 试验需要遵循伦理原则,确保受试者的权 益和安全。
治疗方法优化与创新
治疗方法优化
针对现有的镇静镇痛治疗方法,不断 进行优化,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 作用。例如,通过调整药物剂量、给 药方式等手段,实现个体化治疗。
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 芬等,常用于轻度疼痛
或辅助治疗。
镇静剂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巴 比妥类药物等,用于缓
解焦虑和改善睡眠。
辅助药物
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 等,用于增强镇痛和镇
静效果。
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疼痛程度和性质选择药物
01
轻度疼痛可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中度到重度疼痛选用阿片类
药物。
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02
创新治疗手段
探索和开发新的镇静镇痛治疗方法, 如物理疗法、基因疗法等,以满足不 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普及教育与公众认知
普及教育
公众认知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镇静镇痛治疗的相关知识, 提高公众对镇静镇痛治疗的认知和理解。例 如,开展科普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
提高公众对镇静镇痛治疗的重视程度,消除 对镇静镇痛治疗的误解和担忧。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静镇痛药物,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冷敷、电 疗等,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不适,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 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内的气血流通, 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联合治疗技术
联合治疗是指将药物治疗与非药 物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
疗效果。
在联合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 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以提高治 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ICU镇痛镇静指南2023

ICU镇痛镇静指南2023重症监护室(ICU)是对重症患者进行监测和治疗的特殊病房。
处于ICU的患者往往需要处于镇痛和镇静的状态,以减轻疼痛、焦虑和不适感,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并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护理环境。
本指南旨在提供ICU镇痛镇静的最佳实践,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镇痛与镇静的目标和原则:1.1 目标:- 减轻疼痛:提供足够的镇痛措施,确保患者在醒觉状态下疼痛不超过3-4分(10分为最大疼痛程度)。
- 减轻焦虑和不适感:提供足够的镇静措施,保持患者的舒适感,不过度镇静。
- 改善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协作:提供适当的镇静,使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1.2 原则:-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镇静需求、疾病状态和过程,制定个体化的镇痛和镇静计划。
-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镇静状态、镇静深度,及时调整镇痛和镇静措施。
- 安全:确保镇痛和镇静措施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药物。
- 多学科团队协作:ICU患者的镇痛和镇静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由医生、护士、临床药师等共同参与管理。
- 单一药物原则:优先选择单一药物进行镇痛和镇静,同时避免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最小有效剂量原则:按最小有效剂量给予镇痛和镇静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疼痛的评估和管理:2.1 疼痛评估:在ICU中应采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 (Visual Analog Scale)、NRS(Numeric Rating Scale)等,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量评估,并按照评分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镇痛计划。
2.2 镇痛方案:- 首选镇痛药物:口服或静脉给予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或弱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
- 镇痛药物调整: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疼痛控制的目标。
ICU镇痛镇静指南2024

ICU镇痛镇静指南2024《ICU 镇痛镇静指南 2024》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为了减轻这些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合理的镇痛镇静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 2024 年 ICU 镇痛镇静的指南要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镇痛镇静的目标。
这不仅仅是让患者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更重要的是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维持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过度镇静带来的不良影响。
比如,要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不受抑制,循环系统稳定,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
评估患者的疼痛和镇静程度是第一步。
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评估工具。
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包括面部表情评分法、数字评分法等。
对于镇静程度的评估,则可以通过 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RASS)等工具来实现。
通过这些评估,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状态,调整镇痛镇静方案。
在选择镇痛镇静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
例如,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重选择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镇静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如咪达唑仑,以及非苯二氮䓬类,如右美托咪定等。
用药剂量和给药方式也需要严格把控。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给药方式可以是持续静脉输注、间断静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等。
在调整药物剂量时,要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的原则,以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
在实施镇痛镇静治疗的过程中,密切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的观察。
同时,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另外,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ICU 环境封闭,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也非常重要。
镇静镇痛治疗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镇静镇痛治疗对器官功能的影响镇痛镇静治疗对患者各器官功能的影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在实施镇痛镇静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以达到最好的个体化治疗效果,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佳的效价比。
一、镇痛镇静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处理多种镇痛镇静药物都可产生呼吸抑制。
阿片类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由延髓μ-2受体介导产生,通常是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不变。
阿片类镇痛药的组胺释放作用可能使敏感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故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宜避免应用阿片类镇痛药。
(一)镇痛镇静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苯二氮类可产生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作用,通常表现为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增加,低剂量的苯二氮类即可掩盖机体对缺氧所产生的通气反应,低氧血症未得到纠正,特别是未建立人工气道通路的患者需慎用。
2.丙泊酚引起的呼吸抑制表现为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增加,负荷剂量可能导致呼吸暂停,通常与速度及剂量直接相关。
因此给予负荷剂量时应缓慢静脉推注,并酌情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治疗目的。
3.硬膜外镇痛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呼吸抑制,通常与阿片类药物有关。
一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具有亲水性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脊液内的滞留时间延长,可能引起药物向头侧扩散,从而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该并发症难以预测,可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并造成严重后果,应加强呼吸功能监测。
4.深度镇静还可导致患者咳嗽和排痰能力减弱,影响呼吸功能恢复和气道分泌物清除,增加肺部感染机会。
不适当的长期过度镇静治疗可导致气管插管拔管延迟,ICU住院时间延长,患者治疗费用增高。
(二)镇痛镇静治疗期间呼吸功能监测1.强调呼吸运动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节律、呼吸周期比和呼吸形式,常规监测脉搏氧饱和度,酌情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定时监测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定期监测自主呼吸潮气量、分钟通气量等。
第0.1秒口腔闭合压(P0.1)反映患者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必要时亦应进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躁动或有其他精神症状的病人则必须给药予以
控制,防止意外发生 镇静镇痛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谵妄症状
小结
• 镇静镇痛不是目的,是治疗手段
• 随时评估患者,酌情撤除
• 镇痛镇静不仅是一项安全的临床措施,而且是重
症患者安全之必需。
镇静镇痛的护理策略
组织器官功能监测
• 长时间镇痛镇静治疗可影响神经功能的观察和评估,应坚 持每日唤醒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 长时间制动、长时间神经肌肉阻滞治疗使患者关节和肌肉
活动减少,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应给予积极的物
理治疗。 • 加强血糖监测和调控 • 肝肾功能的监测等
镇静镇痛的护理策略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ICU程序化镇痛镇 静
重症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中 „
ICU患者不良经历的现状
强烈持久的应激反应对机体造成的损害„
♥ 应激反应增强: 高血糖、心动过速和代谢增加、 耗氧量增加 ♥ 干扰疾病的诊断、治疗不配合 ♥ 增加患者自残发生率、意外拔管率
♥ .........
镇痛与镇静治疗是 ICU病人治疗的重要部分
定义
镇痛与镇静治疗是特指应用药 物手段以消除病人疼痛,减轻病 人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顺行 性遗忘的治疗。
ICU镇静镇痛的目的和意义
减轻生理应激反应,降低代谢和氧需氧耗,以适
应受到损害的灌注与氧供水平,从而减轻强烈病 理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 间创造条件;
控制抽搐
ICU镇静镇痛的目的和意义
暴露患者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
镇静镇痛的护理策略
循环功能监测
• 低血压是镇静治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
• 原因:与组胺释放、血容量不足、低温血管收缩有关;在 MV时由于其正压通气作用,特别是使用PEEP时,可使胸腔 内压明显上升,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出现低血 压
镇静初期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变化
60 80 100
选择镇痛和镇静药的原则
• • • • 药物的起效时间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半衰期 病人的特殊情况
理想的镇静药和镇痛药
• 理想的镇痛药物应:
起效快,易调控,用量少,较少的代谢产物蓄积及费用低廉
• 理想的镇静药物应: 作用迅速且持续时间可预测
对呼吸、循环影响小
具有遗忘作用,以及抗焦虑和/或镇痛作用 无药物蓄积作用
帮助和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病 人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回忆; 消除人机对抗,减轻或消除病人焦虑、烦躁甚至 谵妄,防止病人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以保证
治疗的顺利;
ICU病人镇痛镇静指征
疼痛 指征 躁动 谵妄
焦虑
睡眠 障碍
镇静是一名艺术,镇静不适危害大
镇静不足的危害:
焦虑、躁动、增加护理 工作量 意外翻动、意外拔管 中心静脉压升高导致缺 血 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幻 觉 人机对抗
• 先给予负荷量,20-30秒内静脉输注2-5mg,观察2min ,再间断给药至满意的镇静深度,随后持续静滴 0.03-0.2mg/kg/h。
• 经验用药的剂量调整:
–白天用量一般为4.7mg/h,用药期间定期判断意识 情况 ; –晚上用量一般为7.4mg/h,以保证镇静催眠效果。
异丙酚(丙泊酚)
镇静镇痛药物的撤离
使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或镇静药物治疗超过一周会产生 神经性适应或生理性依赖 快速中断这些药物能导致戒断症状 停药应该系统性的逐渐减少
戒断症状
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状和体征: 瞳孔放大、出汗、流泪、流涕、心动过速、呕吐、腹泻、 高血压、打哈欠、发烧、呼吸增快、躁动不安、疼痛敏感 性增加、痉挛、焦虑等 咪达唑仑药物戒断症状和体征: 烦躁不安、震颤、头痛、恶心、出汗、疲劳、焦虑、感 觉异常、肌肉痉挛、瞻望和癫痫等 丙泊酚药物戒断症状和体征类似咪达唑仑
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的变化 各种导管的固定和合理安置(防止牵拉所致的不适和
疼痛等)
减少患者的视觉刺激(控制灯光强度)和噪音
减少干扰(尽量有计划的实施采血、体检等)
建立接近正常的睡眠周期 对清醒患者,采取灵活的家属探视制度
镇静镇痛的护理策略
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保 护安全, 必要时加以床栏, 予约束带绑住其手或肩部, 防止坠床,防私自拔出各种管 道和自伤。
病史
• 镇静药物:咪达唑仑 50mg加入50ml生理盐水,微泵泵入, 5ml/h,泵入后视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 使用时间:10月20日—10月24日。无药物剂量递减过程。
讨论问题
1. 什么情况下给予镇痛镇静?其指征有哪些? 2. 常用镇静、镇痛药物的选择及量? 3. 如何判断镇静是否恰当? 4. 镇静药物如何撤离? 5. 镇静镇痛后的护理策略?
• 高度脂溶性 • 起效迅速(1—2 分钟),作用短暂(10-15 分钟)。
• 镇静水平易于调节,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停药后清醒快,
质量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经中心静脉给药 初始速度0.5mg/kg.h 据临床反应5-10分钟增加0.5 mg/kg 维持于0.5-3.0 mg/kg.h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指南--2010
每日唤醒 ——
镇静治疗中的安全保障
每日唤醒---目的
• 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 机械通气患者尽早脱机
• 配合某些必须的治疗 • 可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 • 避免药物可能产生的呼吸抑制、低血压 • 避免药物依赖性 • 缩短ICU的住院时间
每日唤醒----实施
每日唤醒---观察指标
基本观察指标: 病人的神志、感觉与运动功能、基本的生理防御反射、生 命体征
镇静过度的危害:
抑制胃肠蠕动和心血 管系统 中心静脉压降低 撤药综合征 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谵妄 睡眠障碍 耐药
!
程序化镇静 掌握镇静不足与镇静过度间平衡的理想策略
定义:以镇痛为基础,有计划和目标, 并根据镇静深度评分调节 镇静剂用量的系统镇静。
镇痛的监测与评估
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数字评分法镇镇痛的护理策略每日唤醒计划
每日定时中断镇静药物输注(宜在白天进行),以评估病 人的精神与神经功能状态 可减少用药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病人清醒期须严密监测和护理,以防止病人自行拔除气管
插管或其它装置
镇静镇痛的护理策略
谵妄状态必须及时治疗
一般少用镇静药物,以免加重意识障碍。
让病人得到舒适的治疗 是每位医务人员的职责
病史
• 患者李某,因“车祸致人事不醒3小时"于10月13日入院,
入院后急诊在全麻下行“后颅窝血肿清除侧脑室外引流
术”,术后患者时有烦躁,多次给予冬非合剂肌肉注射。
• 10月20日,系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第二天,患者出现呼吸 困难,痰多,不易咳出及吸出,继而出现缺氧的表现,心 率快,肢端发绀,氧饱和度80%左右,患者极烦躁。经气 管切开后给予静脉镇静处理。
•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病人,镇痛应首先考虑选择吗啡;对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和肾功能不全病人,可考虑选择芬太尼或瑞芬太尼。(B级) • 急性疼痛病人的短期镇痛可选用芬太尼。(C级) • 瑞芬太尼是新的短效镇痛药,可用于短时间镇痛或持续输注的病人, 也可用在肝肾功不全病人。(C级) • 对急性躁动病人可以使用咪唑安定、安定或丙泊酚来获得快速的镇静。 (C级) • 需要快速苏醒的镇静,可选择丙泊酚。(B级) • 短期的镇静可选用咪唑安定或丙泊酚。(A级)
65—85:患者处于睡眠状态
40—65:处于全麻状态 <40: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临床适度镇静的BIS值范围:58.5—82.5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BIS数值的临床意义
深度镇静 深度镇静 中度镇静 清醒
20
爆发性抑制 清醒可能性很小, 对声音刺激无回应 高声命令或轻微 刺痛/摇晃有回应 可回应正常声音
顺行性遗忘作用强 解除患者痛苦记忆 易于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咪唑安定(咪达唑仑、速眠安)
• 副作用 年老或呼吸功能不全者可能有窒息或呼吸抑制 用药后可能血压下降,脉搏增加
重症肌无力者慎用
使用剂量 负荷量 维持量 0.03-0.3mg/kg 0.04-0.2mg/kg.h
力月西在ICU的给药方法
镇静的监测与评估
主观评分系统 • Ramsay评分 • Riker镇静躁动评分 (SAS) • 肌肉活动评分法 • Richmond镇静躁动 评分(RASS) 客观评分系统 • 脑电双频指数 (BIS) • 心率变异系数 • 食管下断收缩性
脑电双频指数(BIS)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 ral index , BIS) 是将脑电图的 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作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成一个最佳数 字,用0~100 分度表示 。
实施治疗简单、药供方便且价格低廉
具有拮抗剂
镇静镇痛治疗的药物选择 镇痛常见药物
吗啡:作用时间较长,可间断给药;大剂量时可 引起组胺释放,导致低血压和其他副作用,肾功 能不全时期代谢产物有延时镇静。 芬太尼:起效快、镇痛作用强,是吗啡的75-80 倍,大剂量使用时可发生肌肉强直。
哌替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半衰期长,在体内蓄 积可导致神经兴奋状态,不宜重复使用。 氢溴酸高乌甲素:为非成瘾性镇痛药,具有较强的镇 痛作用。本品还具有局部麻醉、降温、解热和抗 炎消肿作用。本品与哌替啶相比,镇痛效果相当, 起效时间稍慢,而维持时间较长;镇痛作用为解 热镇痛药氨基比林的7倍。
加拿大一项多中心ICU医生的调查显示:
吗啡是ICU镇痛药中的首选药物(68%), 芬太尼第二位(32%)。
常用镇静药物
咪唑安定(咪达唑仑、速眠安)
• 特点: 消除半衰期短 1.5-2.5h,适于手术和ICU镇静
水溶性
效
局部注射无疼痛,极少产生静脉炎
药效为安定的3倍,30-90s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