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

广州饮食文化

广州饮食文化

食在广州——广州饮食文化报告1.广州饮食文化概述“食在广州”这句话,在有八大菜系的中国,仍然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

粤菜已为天下人所共知,它的主流是广府菜和潮州菜,以及东江菜。

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在这里交汇,融合,产生了更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广州饮食文化便是粤菜文化精华所在。

2.广州的地理环境与广州味道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

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

由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在低纬度及濒临南海的共同作用下,广州雨热同期的特征,使广州地区的产生湿热的气候。

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气候,粤菜特点口味比较清淡,注重质和味,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

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这便是广州人说的五滋六味。

3.广州饮食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时期简述西汉初2000 多年前西汉初的南越王墓可以看出广州最早的饮食文化。

该墓后藏室是储放食品的库房,出土的大型烧烤器和储存器物共130 多件。

铜、陶器皿内多存动物食品。

出土厨具有陶、铜、漆器125 件,这些炊具和食器足以证明南越国时岭南烹饪技艺造诣之高。

通过对墓中发现的大量经加工的动物遗骸的探究,可以看到“食在广州”的历史根源。

广州商圈介绍

广州商圈介绍

广州商业圈分布十大商圈1.天河商圈(天河体育中心附近天河城、正佳广场、中信大厦)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

目前广州天河商圈商业面积已经达到七十多万平方米,包括天河城、正佳广场、维多利广场等等。

而随着太古汇、万菱汇等商场在明年的建成,在亚运会开幕前,天河商圈面积将达到一百万平方米。

从单个商圈的商业面积来看,天河商圈面积将超过上海的淮海路、徐家汇、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的西单、王府井以及深圳的东门,成为国内第一大商圈。

但天河商圈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交通堵塞;二是同质化竞争。

坐落在天河商圈最东面的天娱广场,虽没有直接参与到天河商圈内的“抱团战”,但这两个问题对其却是首当其冲。

天娱广场天娱广场位于天河商圈最东面,一楼经营鞋类,二楼主要为女装,场内品牌有百丽、以纯、CY、佐丹奴、ONLY、Nike、Adidas等。

东方宝泰购物广场广州首家“非MALL”商业体东方宝泰购物广场是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广州亚运配套升级项目。

由越秀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香港汇港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打造。

该项目位于羊城新八景“天河飘绢”十万平米中央生态广场内,总建面积十五万平米,是广州目前唯一拥有超大绿化休闲广场的商业体。

而根据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改造规划,未来广州东站一百米半径范围将成为广州市民未来重要的休闲景观点之一,成为广州亚运会最重要的对外形象窗口。

作为广州新城市景观中轴线上今年开业的首个创新型商业体,该购物广场地上一层和地下三层的建筑面积共计十五万平方米,但由于预留了宽敞的购物环境和休闲设施,实用率仅为五成,即实用面积约为七点五万平方米,远比十万平方米的东站绿化广场面积小。

与广州现有传统一站式消费模式有所不同,东方宝泰购物广场以打造国际型休闲购物中心为经营理念,不仅为特定的目标客户群提供精致、品味、雅致、独具特色的消费精品,更能充分迎合高消费、高品味消费者倡导生活享受、体验消费之需求。

东方宝泰购物广场在业态不仅设置了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社交、景观六位一体的综合式购物方式,更充分利用了商业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营造一个休闲与购物完美结合的新型商业体,开创广州首个“非MALL”模式。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随着近年来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与传承。

而作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早已在百年前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多元性。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文化吸收了来自各地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一、粤曲艺术的繁荣在民国时期,上海粤曲艺术非常繁荣。

粤曲是粤剧的一种形式,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广东地区。

自20世纪初期到上世纪40年代,上海曲艺市场持续增长,粤曲成为上海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当时的上海,从剧本创作到表演艺术形式,都吸收了大量的本地文化特色。

比如,上海的妇女地位及上海城市文化都被纳入表演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上海人形象。

因此,粤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表现当时社会和文化历史的一种载体。

二、上海的时尚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的时尚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从服装到发型,都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上海的时尚文化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元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从上海的街头到电影院,人们都追求着时尚的生活方式。

比如,旗袍就是上海时尚文化的代表之一,兼具中西风格,表达着女性的优美和包容。

而在上海的社交圈子里,时尚文化也成为了展示个人品味和身份的方式。

三、上海的廊桥文化廊桥是上海的一个特色景观,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上海的廊桥更是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廊桥上做各种事情,比如休闲、聊天、观看表演等。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上海的社交文化也随之形成,人们从各个社会层面互相结识,交流着各自的文化、思想和经验。

这种多元性的交流方式在当时的上海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缓解社会压力、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四、上海的民间艺术上海的民间艺术多样性也是当时上海文化的特点之一。

比如,剪纸、泥塑、苏绣等,这些民间艺术表现出上海文化中不同的方面和特色。

永庆坊游后感

永庆坊游后感

永庆坊游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永庆坊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街,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南郊。

永庆坊文化街坐落于市区玉泉路东侧,紧邻遵义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茅台大街。

永庆坊游后感永庆坊文化街是一处中国传统街巷风貌保护区,这里百年的历史沉淀、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保持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氛围。

在这里漫步,仿佛穿越时光,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底蕴。

我第一次来到永庆坊,被这里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

青砖老墙、挑檐斗拱、古朴的门楼,每一个建筑物都流露着岁月的痕迹和风雅之气。

在石板铺就的小巷中穿行,窥见屋内小庭院的景致,感受朴实、淳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在永庆坊,除了古建筑,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店,如民间木器店、传统糖果店、手工织布店等,这里的老店门面,都透露着历史的味道,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手工艺坊中。

我走进一家手工制作的糖果店,看着师傅们用古法手工制作传统糖果,香甜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坊巷,令人垂涎欲滴。

除了传统手工艺店,永庆坊还有许多文化展览馆和艺术工作室,展示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

我参观了一家展览馆,里面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让我对遵义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永庆坊的老茶馆里,我品尝到了正宗的贵州茶,细细品味着茶香袅袅的滋味,感受着茶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茶馆里的阿姨叔叔们热情款待,让我仿佛回到了家乡的味道,倍感温馨和亲切。

夜幕降临,永庆坊灯火通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映照在古城墙上,勾勒出一幅璀璨夺目的画卷。

我漫步在夜色中,感受着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古老小城的热爱和眷恋。

永庆坊不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区域,更是一座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

这里不仅仅是古老的城市遗址,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在永庆坊的一天游览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更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我被永庆坊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味道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古老世界,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有关广州沙面的记录

有关广州沙面的记录

有关广州沙面的记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州沙面,又称“沙面岛”,是广州市番禺区的一个小岛,位于珠江口南岸,是广州市区内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沙面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岛屿,据传说,唐代时期已经有人定居在这里。

沙面以其独特的岛屿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于世。

沙面岛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环境,这里是珠江入海口的一处浅滩,因此得名“沙面”。

岛上的建筑呈现出欧式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体现出广州的独特魅力。

沙面岛的景点很多,有东西两路沿岸风光,中心的白天鹅湖,以及岛上的各种建筑群,让游客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岛屿之美。

沙面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这里是一个渔村,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港口。

在明清时期,沙面岛成为了广州的风景名胜之一,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和商贾来此游览。

在民国时期,沙面岛更是成为时尚之地,各种西方式建筑和咖啡馆在这里林立,成为文艺界和商界名人的聚会之地。

如今的沙面岛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和风貌,岛上的建筑保留了当时的风格,使人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时代。

岛上的白天鹅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湖水清澈见底,湖边有一片湿地公园,吸引了众多鸟类和动植物栖息繁衍,是一个理想的休闲放松场所。

沙面岛也是一个美食之地,岛上有各种不同风味的餐厅和小吃摊,让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广州美食。

尤其是海鲜和烧烤美食,成为了沙面岛的一大特色,吸引了许多吃货和美食爱好者前来品尝。

除了美食之外,沙面岛也是一个购物的天堂,岛上有各种特色店铺和商店,可以买到各种有趣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

岛上的古玩市场更是一个宝地,可以淘到许多有趣的古董和艺术品,成为很多收藏家的必游之地。

沙面岛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岛上的美食、购物和娱乐设施也让游客可以尽情享受。

如果你来广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岛屿,让你感受到广州独特的魅力和风情。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问题建议以实际情况为准。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著名中国服装产业城市

著名中国服装产业城市

著名中国服装产业城市服装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国内消费市场的热点,更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获取贸易顺差的主要产业。

目前,我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服装产业城市,如杭州女装、均安牛仔、宁波男装、沙溪休闲服、织里童装等。

本文对我国服装产业极具特色的部分城市作了简要概述。

七、南派女装名镇——虎门虎门毗邻粤港澳,位于广州、深圳、珠海经济走廊的中心点。

相对国内其它市场来说,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其获取国际流行元素和市场信息反应更加敏捷、便利。

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形成了对市场得以快速反应的产业集群,使虎门成为了中国一个主要的时装生产基地和市场。

发展特点:1、以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虎门服装业,姿态各异、充满活力。

2、特殊的地理优势。

虎门地处德、深、港、澳的交汇点,广深、广珠等高速公路横穿全境,水路进出便利,距铁路和飞机场的车程也都很短。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对巴黎时装,东京市场的反应周期是l5天;对东京时装,香港市场的反应周期是lO天左右,而对香港服装,虎门市场的反应只需5天。

可以说,虎门服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3、虎门人超前的商业经济观念。

4、独特的前店后厂模式。

5、优惠的产业政策。

风格特点:整体设计意念注重突出岭南风情和水乡韵味。

在用料上偏重于轻盈、薄透;色彩上着力于表现南国的蓝天、碧水、绿树以及缤纷花色的明快色调;在造型、款式和流行色彩上既与港澳、东南亚乃至巴黎、意大利等派系的服装同步,又融入中国南方民族民间服饰的要素,强调椰风海韵的飘逸浪漫;更注重紧随当今国际流行的现代时尚,从而在风格上自成一体,魅力独具。

优势品牌和企业:伊莎艾伦、以纯、索莎、松鹰、爱弥尔、灰鼠、夏雪儿、异乡人等。

九、牛仔名镇——顺德均安均安镇全国最大的牛仔服装生产基地。

均安镇位于珠三角腹地、顺德市西南部,与中山、新会两市相邻。

均安牛仔的目光紧随潮流和时尚的脚步,以绿色和环保为核心,适时提出要建“牛仔的世界,世界的牛仔”的行动口号,明确了以牛仔产业与生态旅游业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在“蓝与绿的狂想”下,均安以牛仔旅游文化节加固绿色的牛仔生产理念,以一连串绿色生态、清洁生产概念,让牛仔的时尚与绿色的环境融为一体,让人类的乡情陪伴蓝色的牛仔,再次挥洒自然的豪情,把牛仔的文化从西部牛仔那份自由、不羁、进取融进固有的生态和人文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中山大学历史系魏晓霞、潘弘斐[论文摘要]时尚的追求及演绎是民国时期广州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当时的广州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中有一部分热衷于追逐摩登事物。

从穿着、打扮到娱乐,样样都试图突显自己的个性,从人们对于时尚的领悟及演化,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深层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潜在影响。

本文根据《广州民国日报》副刊文章内容,试图还原部分民国时期广州城市时尚生活的面貌,通过这些研究,发掘广州这一城市尚未被人了解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 民国广州城市生活时尚潮流追求各种各样、正经或奇怪的时尚潮流,并非今时之人才有的举动,在古代时候就已经有追潮跟风的爱美青年男女存在,而在近代民国的广州城,从年轻妇女到学校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时尚潮流的影响。

一系列反常规行为,既有因为体现城市活力因而得到部分旁人的赞赏,也遭遇过许多保守人士的抨击,这些或赞或弹的评论,常常见诸于当时广州最主要的日报《广州民国日报》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报纸的副刊版面上。

《趣碎》以及《小广州》这些栏目,都是登载匿名市民对于广州或者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习俗、新现象的个人意见,当中,自然不缺乏大家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服饰时尚的褒贬。

本文就将通过这一角度来尝试揭示当时所谓的最流行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前言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成都等的社会服饰潮流,早有不少人做过研究,其中以上海的研究最多,较为出名的有旅美学者李欧梵的学术性专著《摩登上海》1,同样的旅美学者卢汉超著有《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2,而国内学者罗苏文有多部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变化的著作3。

除了上海以外,王笛的《街头文化》一书里则研究了1900年前后60年的成都市民生活以及其影响。

4另外的,还有一些专著是着眼于研究1李欧梵:《摩登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书中由描绘上海城市生活中时尚的方方面面如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再由那些物质引申至讨论现代的意识是如何再上海城产生发展。

作者以简单的问题入手,却绝不仅仅停留于重构旧时上海的摩登生活,而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探讨城市生活的多彩变化来寻找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时代变迁的意义。

2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如《沪滨闲影》一书,就着力于勾勒老上海从传统商埠步入近代大都市的百年间,居民娱乐休闲生活更新的多彩侧面,从那些被岁月损毁的梦境角落里,一一寻觅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闲趣。

再有《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1553-1949)》一书,从马路、自来水、电、消防、行政、司法、公共卫生等多个角度,对一个长时间段的上海发展传奇做了生动的叙述。

4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书中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的《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5以及最近刚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6,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各地生活琐碎内容,从服饰、饮食、民居到婚俗、丧祭、娱乐等方面,在叙述了其变化之外,也从中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而外国学者对于这一期间的中国城市生活研究著作也有不少,如关满屯《天津商界:一个中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年)、大卫·斯特兰德《人力车的北京:二十年代的市民与政治》7、史明正《北京的变化:1900-1928年中国首都的结构、公共事业与社会改变》8等。

日本学者关于中国近代省区和城市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日本人编的《上海史——巨大都市形成与人们的经营》9、《横滨与上海近代都市形成史比较研究》10、以及市野政子的《上海平民生活》11等。

在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现的各种“老城市”著作,如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老上海丛书》,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北京旧闻丛书》和《老北京丛书》,还有江苏美术出版社相继推出的“老北京”、“老南京”、“老天津”、“老西安”、“老广州”、“老昆明”、“老杭州”、“老武汉”等一系列老城市史书,均为城市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材料,拓展了研究的道路。

然而综观这一些城市生活研究,除了一些论文成果之外,缺乏了对于广州民国时期的城市生活及市民阶层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其实广州作为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一个城市,其城市生活之丰富,并不逊于上海,所以对于广州民国时期的时尚生活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可探索空间,而且这一研究能够加深理解广州这一城市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今广州的城市形象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1925年至1927年初,由于国民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南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广州,其活跃的政治气氛与相对稳定的环境带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社会生活也处于十分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市民们不仅热心关注政治发展,积极参与市政建设,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交际娱乐充满热情。

在这一时期,广州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事物,并在与传统的冲突交融中,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城市文化。

这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可以看到,虽然这是一份由国民政府所控制的报纸,在主体言论上是偏向于政府方向的,但是也不乏有些市民讨论政要得失的文章刊登,从政治事务到社会建设,有识之士或者爱国青年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一条自己的道路,人们有的积极于讨论时政热点,评议政府得失;有的则致力于呼吁建立市民卫生观念,提高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上;大家各抒己见,或争论不休,或惺惺相惜,好不热烈。

但除了严肃话题的讨论之外,《广州民国日报》上也有刊登市民对于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小文章,有讽刺的,有猎奇的,语言莫不生动幽默,读来让人觉着有趣可笑,《趣碎》以及《小广州》等栏目,就是这样一些休闲副刊。

里面的文章,让人得以一窥当时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百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青年男女的服饰时尚观,从众多文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时髦青年对于时尚的追求,并不逊于现在广州街头的潮流男女。

二、剪辫与烫发:发型流行的演变头发自清朝开始似乎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存在着某种重大意义,从清入关的拒绝剃头留辫,到辛亥革命提倡剪辫,无论哪一时期,头发的改革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5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6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7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8史明正《北京的变化:1900-1928年中国首都的结构、公共事业与社会改变》(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3年)9高桥孝助等编《上海史——巨大都市形成与人们的经营》(东方书店1995年10“横滨与上海”共同编辑委员会编《横滨与上海近代都市形成史比较研究》(横滨开港资料普及协会1995年)冲击。

然而,这些都是针对与男性的头发,至于女性的,除了分辨已婚与未婚的发髻外,似乎一直都没有重大的变革。

但是到了满街吹着改革与时尚之风的民国,许多走在前端的女性也开始捉摸着改革自己的发型。

在剪发风潮兴起之前,时髦的女子们不甘于平凡,将传统的发髻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横爱司、直爱司、鲍鱼头、双髻头12等等。

到了1927年前后,广州城内女子们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剪发风潮,特别在学校女学生之间。

当时报纸上登过这么一则轶事:有一女学生背着父母,叫同学帮自己将辫子剪去,满足了自己的爱美之心。

但当她将剪下的头发带回到家时,立刻引来父母的一阵哭嚎,父亲要求“将辫悬于祖先牌位前,并作罪状一纸,贴于其上,以为后世子孙戒”,而作母亲的却认为女儿的头发也像是自己的骨肉一般,“须珍藏之,不能如此暴露”。

13在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市民讨论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不时可见,除上面所说的,还有议论天津政府禁止女子剪发的讨论14,作者对于天津女子的遭遇的同情,反映了当时部分广州市民对于女子剪发潮所持的开明政策;而诸如《当然要剪发》一文作者以讽刺的语气表达了对于女子剪发的不满;《女子剪发之害》也表达了作者认为女子剪发既不方便又浪费金钱的想法;《女子的剪发与剃发》的作者讽刺的认为既然剪发“经济美观”,还不如彻底一点剃发的好。

15诸如此类的文章,至少反应了当时喜好向报社投稿发表自己一番意见的中年知识分子对于女子剪发的意见,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对剪发拥有极大热情,即使有人再三反对,也不能阻止她们爱美之心的追求。

当女孩们都把原来的麻花长辫剪掉了,那么接下来一步要如何将其打扮成时髦的装扮呢?当时所流行的发型,有所谓的“椰壳桩”,顾名思义,即是头发如椰壳一般,短而齐,还要求“攀而且松”16。

听似没什么新奇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种短发,还被当时的时髦女子们发展出多种形式,诸如斜掠钩发式、覆额钩发式、后掠垂叶式、中分平前式、偏掠式、挑发式等等,这些都是根据刘海及两鬓头发的不同样式而起的名字,刘海分开可以有斜掠和后掠,还有只梳到一边再特意弄成一弯钩性,再不然就是垂于额前,还要求要留到快遮住眼睛的长度方才算时髦;两鬓有的弄成一个弯钩形,露出耳朵,有的则像垂叶般自然梳下,遮住耳朵;至于后脑勺,还有所谓后舌式,即将后脑勺中间部分的头发修剪梳理成像垂叶尖朝下的样子17。

这些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发型名字,莫不体现着当时时髦女子对于时尚的自我演绎特点。

除了剪发,到30年代左右,从上海兴起的烫发风也传到了广州,女士们纷纷烫起了一头的曲发,从额前到脑后,纵向地烫出许多的波纹。

一开始是短发,再到后来发型才慢慢多了起来。

然而,并不是只有女子才如此注重自己的头发,男子也会,只是花样变化并不如女子那般多。

剪辫以后,男子发型以短发为主,先是模仿英国式,可能即为较短而且严谨的绅士发型;之后由于留美回国学生的影响,男子间渐渐热衷于学习美国式较为随意的发型,这体现了二、三十年代美国知识界与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渐渐扩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头发的传统看法,即认为头发是不可以随意改变或伤害的,所以变发问题才会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而民国时期的这一股股发型潮流,也正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要求。

虽然求美之心,古12倩文:《女子装束之将来》,《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9日。

13明灯:《剪辫趣闻》,《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1日。

14佚名:《天津女子剪发不自由》,《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14日。

15《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5日、1926年11月22日、1927年2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