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渔业资源利用保护
大连海洋大学农业知识综合四大纲

六、宅基地以外的其他集体建设用地第二章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第一节耕地资源利用保护一、我国耕地资源概述二、耕地资源保护政策第二节水资源利用保护一、我国农业水资源概述二、农业水资源保护政策第三节森林资源利用保护一、我国森林资源概述二、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第四节草原资源利用保护一、我国草原资源概述二、草原资源保护政策第五节渔业资源利用保护一、我国渔业资源概述二、渔业资源保护政策第六节农业环境保护一、我国农业环境概述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第三章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一、农业科学技术概述二、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方针、目标与任务三、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第二节农业教育一、农村学前教育二、农村义务教育三、农业职业教育四、农业继续教育五、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第四章农业金融、税收与保险第一节农业金融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二、我国农业金融政策三、我国农业贷款政策四、新型农村金融贷款业务第二节农业税收一、涉农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二、耕地占用税优惠政策三、涉农项目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四、涉农车船税优惠政策五、涉农印花税优惠政策六、涉农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七、涉农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八、涉农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九、涉农消费税优惠政策第三节农业保险一、农业保险的涵义二、农业保险的种类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四、种植业保险优惠政策五、养殖业保险优惠政策第五章农民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一节农民基本权益的法律保护一、公民权利二、农民的民主权益三、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四、农民的财产权和继承权五、农民享有公共产品的权益六、农民纳税权益七、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一、农村社区的类型二、农村社区的特征第三节农村社区发展一、社区发展的含义二、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第三章农村的社会文化第一节农村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二、什么是农村文化三、农村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四、农村文化变迁第二节农村的习俗与民间宗教一、农村习俗二、民间宗教第三节农村生活方式一、什么是生活方式二、农村生活方式的表现第四章农村工业化第一节农村工业化概述一、什么是农村工业化二、我国农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三、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路第二节我国农村工业化历程与特征一、乡村手工业传统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工业化三、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第三节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模式一、农村工业化模式的产生二、农村工业化三大模式三、农村工业化模式的特征第五章农村城镇化第一节农村城镇化概述一、什么是农村城镇化二、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三、农村城镇化的机制第二节农村城镇化历程一、国外农村城镇化历程二、我国农村城镇化历程三、当前关于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争论第三节小城镇建设一、小城镇与小城镇建设的含义二、小城镇建设研究概述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第六章农村社会保障第一节农村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二、农村社会保障的定义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农村社会救助一、农村社会救助的对象二、农村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三、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三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与对策第四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渔业资源利用

渔业资源利用渔业是指人们从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中捕捞鱼类、贝类、虾蟹等水生动物的一种经济活动。
渔业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对于保障人们的食物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渔业资源逐渐受到威胁和损害。
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渔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陆地上的农田无法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而海洋、河流等水域中的渔业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依赖渔业资源维持生计,渔业也是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此外,渔业资源还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渔业资源的利用问题1.過度捕撈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多地区的渔民过度捕捞渔业资源。
长期以来,过度捕捞导致许多渔区的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甚至一些鱼种濒临灭绝。
这种问题不仅仅影响渔民的生计,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2.非法捕捞非法捕捞也是渔业资源利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渔船进行捕捞,无视相关法律法规,破坏了正常的渔业秩序。
非法捕捞不仅破坏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给渔民的生活和渔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科学管理:1.设立渔业保护区为了保护重要的渔业资源,一些国家已经设立了渔业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活动。
这样可以帮助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为未来的渔业发展提供保障。
2.限制捕捞规模和方法许多国家限制了渔船的数量和捕捞的规模,通过减少捕捞量来保护渔业资源。
同时,采取科学的捕捞方法,避免对渔业资源造成过度破坏。
3.加强监督和执法为了打击非法捕捞行为,许多国家加强了对渔船和捕捞活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通过加强执法,可以有效遏制非法捕捞活动,维护正常的渔业秩序。
四、促进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1.加强国际合作渔业资源是全球的共同财富,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管理和保护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保护与研究方法

渔业资源保护与研究方法渔业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然而过度捕捞和不可持续的渔业管理导致了全球渔业资源的衰退。
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并探讨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维持渔业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基础。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环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渔业资源正面临枯竭和衰退的危险。
因此,保护渔业资源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渔业资源研究方法为了有效保护渔业资源,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渔业资源研究方法:1. 生物学调查方法生物学调查是研究和监测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鱼类、贝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态学和行为习性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了解它们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
同时,通过生物学调查可以评估渔业资源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性。
2. 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是研究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酸碱度、温度等指标,可以评估水体的质量状况,并为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水质监测还可以检测和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3. 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方法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是研究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工具。
通过收集和处理生物学调查、水质监测和其他相关数据,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评估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渔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 渔业资源管理方法渔业资源管理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合理的渔业法规和政策,限制捕捞量和捕捞工具,建立渔业保护区和禁渔期等措施,可以减缓过度捕捞和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
5. 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方法渔业资源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来实现。
各国和各地区应通过合作机制和政策对话,共同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保护的措施和行动计划,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渔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渔业资源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生态补偿机制。
本文将探讨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具体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渔业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关乎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建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激励渔业从业者更加积极地参与资源保护。
通过给予经济补偿,可以弥补其在保护渔业资源上所付出的成本,增强其保护意识和积极性。
其次,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设立资源准入门槛和科学合理的渔业捕捞配额,可以控制渔业产量,防止过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的更新和繁殖能力。
最后,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通过对渔业活动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采取补偿措施,可以减少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持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
二、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为了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涵盖了资源准入、捕捞配额、禁渔期、渔船补贴等方面。
首先,我国设立了资源准入门槛,对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进行统一管理和注册登记。
通过严格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控制渔民数量和渔业生产强度,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国设立了渔业捕捞配额制度。
根据渔业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将可捕捞的资源量进行合理分配,通过具体的配额管理,控制捕捞压力,减少过度捕捞的发生,促进资源的重建。
此外,我国还在重要渔场设立了禁渔期,以保护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休养期。
禁渔期内,禁止进行渔业捕捞活动,为渔业资源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此外,为了鼓励渔民积极参与资源保护,我国还设立了渔船补贴政策。
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渔船和渔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提高其保护意识和积极性。
渔业资源保障措施

渔业资源保障措施引言:渔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渔业资源正面临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从管理措施、科技创新、天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渔业资源保障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一、加强管理措施1.制定严格的渔业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渔业管理政策法规是保护渔业资源的首要步骤。
政府应加强渔业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和培训,确保对渔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执法。
同时,建立合理的渔业许可制度和渔业捕捞配额制度,限制捕捞的数量和方式,减少过度捕捞的现象。
2.加强监测和控制建立全面的渔业资源监测和控制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渔业资源的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通过远洋渔船航迹监控系统、渔业无人机等手段,检测和打击非法捕捞活动。
并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监管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渔业资源犯罪。
二、推动科技创新1.加强渔业技术研发投资并支持渔业科技创新,研发高效、环保的捕捞设备和技术。
发展渔业生态饲养技术,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研发智能渔业信息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精确掌握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2.推广可持续渔业技术引导渔民使用可持续渔业技术,如选择性捕捞设备、渔网放捕周期等,减少对非目标物种的捕捞,降低渔业资源的损耗。
同时,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科技研究,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三、建设天然保护区1.设立渔业禁渔保护区划定渔业禁渔保护区,对重要的渔业资源以及繁殖栖息地进行保护。
禁止渔业活动,减少捕捞压力,促进资源的恢复和延续。
同时,与当地渔民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确保保护区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域环境保护,保持水质清洁和生物多样性。
推动海岸线、湿地和海草床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为渔业资源提供繁殖和栖息的良好环境。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例如人工鱼礁的建设,提供额外的栖息地和捕食场所。
渔业的海洋资源保护措施

渔业的海洋资源保护措施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渔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和利用也越来越大。
然而,不可避免地,这种过度利用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渔业资源的枯竭。
为了保护海洋资源,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是关键。
本文将具体阐述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的几个重要措施。
一、建立海洋保护区建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海洋保护区可以划定特定区域,禁止或限制渔业活动,以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栖息地。
通过限制捕捞的区域和数量,可以恢复和维护渔业资源的健康状况。
此外,建立海洋保护区还可以保护珊瑚礁、海草床等关键生态系统,提供安全的繁殖和成长环境,促进海洋生态的平衡发展。
二、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渔业监管和执法力度是确保渔业资源保护的必要措施。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捕捞的限额和规则。
同时,通过增加巡逻力度,加强执法,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海洋资源的行为。
监管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可以减少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破坏性捕捞,保护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三、推进科学研究和监测科学研究和监测是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状况的关键。
政府和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监测和评估,掌握渔业资源的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
同时,加强对渔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法。
科学研究和监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指导渔业管理和资源保护的决策。
四、推广可持续渔业模式推广可持续渔业模式是保护渔业资源的关键措施之一。
传统的大规模捕捞方式往往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相比之下,可持续渔业模式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它包括选择合适的捕捞工具和方式,控制渔获量,保护稀有和有价值的物种,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推广可持续渔业模式可以平衡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利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加强国际合作海洋资源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资源保护是海洋渔业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与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本文将就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进行论述。
一、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指海洋中能被捕捞或养殖的生物资源,包括各类鱼类、虾类、贝类等。
渔业资源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也是许多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同时,海洋渔业也是许多国家重要的对外贸易品种之一。
因此,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饮食安全和经济利益。
二、渔业资源保护的挑战尽管渔业资源的保护对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过度捕捞是渔业资源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渔业技术的发展,过度捕捞导致了许多渔业资源的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其次,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也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水域污染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也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与繁衍。
第三,非法捕捞活动的存在也使得渔业资源保护变得异常困难。
非法捕捞除了损害渔民的合法权益,还进一步加剧了渔业资源的减少。
三、渔业资源保护的策略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并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第一,建立合理的渔业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渔业许可制度、设置渔业禁捕期、调整渔业资源的捕捞量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推动渔业科研与技术创新。
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和鱼类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渔业资源的保护水平和开发利用效益。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与监管。
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监督,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共同推动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四、渔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渔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捕捞与养殖方式。
合理设置渔业禁捕期、推广渔具选择和使用等,确保渔业资源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恢复和繁衍。
其次,推动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多元化、高效益的渔业经营,推广渔业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渔业的附加值。
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经验总结与启示渔业作为人类获取食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对于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总结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经验,并提供启示。
一、渔业资源利用经验总结1. 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是保障渔业资源利用的基础。
政府应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监管,制定科学的捕捞配额和季节限制,以确保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促进渔业科技创新渔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应鼓励渔民采用新型渔具和渔业技术,提高渔业生产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加强渔业培训与教育加强对渔民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渔业技术水平和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遵循渔业管理政策,采用可持续的捕捞方式,减少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4. 推动渔业国际合作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
通过加强跨国渔业资源管理机构的建设,共同制定渔业规则,推动各国开展资源共享和合作,实现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渔业资源保护的经验总结1. 制定渔业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渔业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资源保护的各项规定,加大对违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渔业资源免受滥捕滥猎的威胁。
2. 建立渔业保护区建立渔业保护区,划定特定区域禁捕区,限制非法捕捞和破坏性渔业活动,保障资源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推行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通过实施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计划,建立资源评估和监测机制,制定科学的渔业捕捞配额,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 增加渔业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渔业资源珍惜的意识,倡导绿色渔业,引导人们远离非法捕捞行为,共同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启示1. 提倡可持续渔业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 强化渔业管理政府应加强渔业管理的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实施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
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 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
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
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渔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
• 渔业法 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调整人们在中国水域开发、
利用、保护、增殖渔业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 过 • 根据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 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修正 • 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 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 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
(载体)的微生物,如芽胞杆菌、双岐杆菌、乳酸菌、类链球菌、
酵母菌等,还有大量水生细菌作为异养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重 要作用。
•
我国淡水渔业资源蕴藏量和鱼类种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分布广泛,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数量
也很可观,是发展我国淡水渔业最优越的物质基础。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 量迅速增长,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发展,但
• (2)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与 产业效率正相关。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人均渔产品和近海每平
方千米捕鱼均远低于挪威和日本等国;我国远洋捕捞量也仅
占世界的0.5%。 • (3)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 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而被丢弃的约占10%;大部分副渔获 物在海上被抛弃,没有物尽其用;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
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 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中国渔业生态
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
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
物的种类和数量,还包括所有与渔业生产和环境有关的水 生野生动物、水生饵料生物等的种类和数量。
• 我国地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然分布于我国的土著淡水鱼类 有804种,绝大部分是温水性鱼类,其中大约1/2的种类可供食用, 常见的经济鱼类有50多种,可作为养殖对象的有20余种;河口海 (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入河口的海洋鱼类共有238种,分别隶属 22目73科144属,大半是有食用价值的名贵经济鱼类;此外,还
正在不断减少,正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同时另一些原来数量较
多且分布广泛的物种,也逐渐变成了新的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 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
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 多数传统优
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优质渔业 资源,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真鲷、银鲳、鲽、对虾、乌贼等, 由于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渔汛。目前,由于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且鱼群 分散而形不成渔汛,黄海、渤海的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鲽鱼都 已形不成渔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东海除带鱼外,大黄鱼、 小黄鱼、鲽鱼等鱼类也已形不成渔汛,且大黄鱼、小黄鱼已濒临绝迹。
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两大类。其中鱼类资源占主要地位, 约有2万多种,估计可捕量0.7~1.15亿吨。海洋渔业资源 (不包括南极磷虾)蕴藏量估计达10~20亿吨。
• 渔业资源亦称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具有经济、社 会、美学价值,现在或将来可以通过渔业得以利用的生物
资源。它不仅包括水域中蕴藏的各种鱼类和水生经济动植
而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
资源大量被浪费。
• (4)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
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国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
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 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第五节 渔业资源利用保护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一. 我国渔业资源概述
• 渔业资源(fishery resources)是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 虾、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渔业生产
的自然源泉和基础。又称水产资源。按水域分内陆水域渔
有大量河口半咸水鱼类。淡水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哺乳类等,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水生野 生动物63种,亟需保护的种类现已达100多种。我国内陆水域浮
游生物总计110属201种;底栖生物约有600种;水生维管束植物
有186种,隶属于40科76属。除了大型水生动植物种类以外,还 有可以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和可以作为鱼用疫苗或生物防治
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
由毗邻海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监督管理。
• 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改第
十四条[1] • 根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
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
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修改第二十三条第二款[2]
• 第一条 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 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 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制定本法。 •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
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
• 第三条 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 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采取措
施,加强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
• 第六条 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与困难,这其中最为突出
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 间的矛盾。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渔 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 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海洋捕捞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 而主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 我国海域已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 物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 乱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
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
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 管理机构可以设渔政检查人员。渔政检查人员执行渔业行 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交付的任务。
• 第七条 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海洋渔业,除国务院划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