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及脆弱性评价(陈新军,丁琪 著)思维导图
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商务星球版)

基础·自主落实
台湾以东 太平洋沿岸是我国 海岸地形最丰富、
奇特的地区。
红树林海岸
珊瑚礁海岸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部分大陆和岛屿沿海,还分布有独特的珊瑚礁和 红树林海 岸。台湾以东太平洋沿岸是我国海岸地形最丰富、奇特的地区。
基础·自主落实
世界海洋大国
东 海是东中国海的简称,其南部为祖国大陆与台湾省之间的台湾 海峡。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位于 琉球 群岛以南、 巴士海峡以东, 地震 、 火山 活动和灾害性海浪频繁。
基础·自主落实
世界海洋大国
南 海是南中国海的简称,分布有众多岛屿、岩礁、沙洲和浅滩,统称 为 南海诸岛 。
基础·自主落实
世界海洋大国
我国管辖的海域主要包括: 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 . 以我国政府公布的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为基线,该线向陆地一侧海域为我
国的 内水 (内海)。 渤 海和 琼州海峡是我国的两大内海 该线垂直向外12海里为我国的 领海,领海以外12海里为 毗连区。
大陆架为我国陆地领土在领海以外的全部自然延伸,其中,领海 与内水同为我国
领土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其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底土拥有主权。 领海以外、距上述领海宽度测算基线200海里以内为我国的 专属经济区 。
基础·自主落实
漫长的海岸
辽宁省的鸭绿江口
广西壮族自治 区的北仑河口
我国大陆海岸漫长曲折,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 的北 仑河口,全长 1.8万 多千米。
我国的海洋国土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目录
1
《名著思维导图》海底两万里27

我们来到采珠地
乘坐鹦鹉螺的小艇,随尼摩艇长来到马纳尔岛采珠地。 早到了一个月,这里空无一带灯。(灯会把 危险动物的招引来)
没有带枪,只有刀,内德·兰德带了一把捕鲸叉。
海底见闻
各种鱼鳖鳗蟹 大堆珍贵珠母。(大自然的创造力远胜于人类天生的破坏力)
我们对尼摩艇长的看法
勇气过人,虽躲避人类,却有着无私的献身精神。
尼摩艇长说:采珠人是被压迫国家的居 民,我是心向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的。只 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永远站在被压迫 国家的人民一边。
价值千万的珍珠
在一个洞口深处,发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珠母。 尼摩艇长:匕首撬开壳,让我欣赏这颗无价的宝珠。 制止我们摘取,让这颗珍珠继续生长变大。
救下采珠人
一个采珠人冒着危险独自采珠,遇到一只角鲨的攻击。 尼摩艇长持匕首解救采珠人,与角鲨搏斗。 内德·兰德用捕鲸叉杀死鲨鱼,救下艇长。 尼摩艇长赠送采珠人一袋珍珠。
2023高考地理:专项思维导图:湖泊缩小

思维导图:湖泊缩小【思维导图】[考点精析]1、自然原因(1)气候变化,根本原因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属于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降水少。
2、人为原因(1)过度开发导致湖泊周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塞,湖水变浅;(2)围湖造田;(3)过度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流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饮用),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4)人类工程(水库的修建)。
【典题精研】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
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A.云贵高原B.东北平原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2.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3.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答案】1.B2.A3.D【解析】1.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河道弯曲到一定程度,出现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出现牛轭湖,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河流较多,容易形成牛轭湖,B正确;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不易形成牛轭湖,AC错误;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水量小,不易形成牛轭湖,D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结合图和分析可知,牛轭湖是由于流水河面的冲刷与侵蚀,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裁弯取直体现了流水的侵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3.牛辄湖形成后,由于底部植被发育覆盖,死亡后成为泥炭淤积,加上泥沙淤积,使得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D正确;牛轭湖形成后湖水不会外流,A错误;牛轭湖形成后,原河流变直,流速加快,上游不会发生河道淤积,C错误;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是人为原因,不是自然状态,B错误。
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厄尔尼诺

思维导图:厄尔尼诺【思维导图】[考点精析]1.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比较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流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图示洋流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上升流减弱,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生物秘鲁寒流及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大气环流存在对流性环流,太平洋西岸气流形成增强型对流,太平洋东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上升,东岸气流下沉高而减弱天气气候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太平洋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下图示意1950年至1990年间赤道南部东太平洋(0°—10°S,180°—90°W)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的相关性。
表层海温距平是指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完成下列小题。
1.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对应正确的是()①SOI低时,副热带高压弱,海面温度高①SOI高时,信风强,海面温度低①海面温度升高,副热带高压增强,SOI升高①海面温度降低,信风减弱,SOI升高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当SOI值为负距平且数值较大时()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增强B.赤道附近东太平洋降水偏少C.南美秘鲁沿岸海域渔业增产D.南美秘鲁附近洪涝相对增加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
图为2018年-2021年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
思维导图: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2023年高考总复习狙击与专项突破

高频考点304 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拓展提升】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
下图为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图示海区南、北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岸线走向B.洋流C.海水深度D.风速2.目前波浪能开发规模还比较小,主要原因是()①市场需求不足①开发成本高①破坏生态环境①稳定性差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C2.D【解析】1.由图中等值线分布可知,南部的波浪能密度较北部密集,南部波浪能密度大于北部,其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沿海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较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C正确。
而海岸线走向、洋流、风速南北差异不大,因此A、B、D错误。
故选C。
2.波浪能主要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风能属于不稳定的能源,因此波浪能稳定性差,开发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不适宜大规模开发,①①正确,D正确。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①错误,AB错误。
波浪能属于清洁能源,对生态环境影响小,①错误,C错误。
故选D。
可燃冰被视为21世纪新型绿色能源,科学家估计,全球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可供人类使用约1000年。
2021年4月7日,我国首台海底可燃冰资源勘探和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域超2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回答问题。
3.“海牛①号”的研发和应用,利于我国()A.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土地资源供给B.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C.提高海洋资源勘采技术,保障能源安全D.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4.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存在于低温高压的环境中,如果开采不当,会导致可燃冰挥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A.加剧温室效应B.产生海啸等灾害C.直接污染海水D.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3.C4.A【解析】3.“海牛①号”是海底可燃冰资源勘探和开采的设备,是用来开发海洋矿产资源,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C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5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茎
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分布特点
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
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5.天然植被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气候类型
冰原
气
候
苔
原
气
铰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
叶面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
植物覆盖稀疏、 热带、亚热带荒
种类单一的地
漠;温带荒漠 面景观
肉质茎或叶 茎叶覆盖绒毛
根系发达
主要目的
减少植物水分蒸腾
贮存水分 抵抗灼热 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
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
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 土壤颜色
越高,土壤肥力越高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土壤含水量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土壤透气性
矿物质
20?0% 10% 空气
有机质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
①彼此间有
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 密切联系,
《海底两万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解析版)

《海底两万里》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一、作者简介儒勒·凡尔纳,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
1863年因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而一举成名,此后开始从事写作,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为凡尔纳三部曲和《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1905年3月24日,凡尔纳于亚眠逝世。
作品介绍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登上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又称“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二、文章主题《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在小说里,凡尔纳借尼摩船长之口表达了对海洋的赞美和热爱:“我爱大海!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着地球的十分之七,大海呼出的气清洁、健康。
大海广阔无垠,人在这里不会孤独,因为他感觉得到周围涌动着的生命。
大海是一种超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载体,他是运动,是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是无垠的生命。
可以说,地球上最先形成的是海洋,谁知道当地球消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会不会还是海洋呢!大海就是至高无上的宁静。
”凡尔纳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在这里,有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
在尼摩船长的引领下,进行海底狩猎,参观克雷斯波岛海底森林,采集印度洋的珍珠,探访海底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三、故事情节1.飞逝的巨礁1866年起,出现了一件大怪事。
海洋中发现一个庞然大物,就像飞逝的巨礁,多艘航船莫名其妙的被撞裂了。
公众坚决要求把这头怪物从海洋里清除掉。
2.赞成与反对对怪物主要有两派看法,一派认为是一种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派则认为是一艘动力强大的“海下船”。
我(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阿罗纳克斯)认为,怪物是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独角鲸”。
海洋生态学 第十二章

优点:持续产量模型不需要鉴定研究对象的年龄、生长率、死亡
率和补充率等参数,只要有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资料,即可满 足计算要求。
缺点:不易获得数据;人为与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三、动态库模型
动态库模型把种群作为个体的总和,处于连续的补充、生长与死亡
之中,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与人类捕捞的关系,作出模型,指导捕捞。 又称为单位补充群体产量模型。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沿食物网向下捕捞(fishing down the food web)
图 12.7 过度捕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自 Pew Oceans Commission 2005)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过度捕捞对渔业产量和渔获物组成的影响
对海洋传统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最大体重(W∞)
体体 重 W
t
个
补充年 捕捞年 龄(tr) 龄(t c)
年龄(t)
图 12.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 重量的变化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2. 补充量
与种群数量变动有关的第一因子是补充量。
所谓补充,就是小鱼进入被开发区域成为容易与渔具接触的过程。
未补充 时 期 tr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持续产量模型 (cont.)
MSY与fMSY
由Y = a f -b f 2 求Y最大值,须令 dY /df = a — 2bf =0 得:f = fMSY =a / 2b=r B∞ / 2q, MSY = a2 / 4b= r B∞2 / 4 只要算得参数a、b就可计算得 MSY 及其相应的 fMSY
3.6 3.5 3.4 3.3 3.2 y = -0.0037x + 3.62 R2 = 0.4606 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