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云长生 256岁老人长寿秘诀

合集下载

中国最长寿人瑞——256岁李清云公开秘方!每日必喝一种水……

中国最长寿人瑞——256岁李清云公开秘方!每日必喝一种水……

中国最长寿人瑞——256岁李清云公开秘方!每日必喝一种水……李清云(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

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

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

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1933年传说活了256岁的李清云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

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做了报导。

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之一。

他长寿秘诀:只一个「静」字生活上他的长寿作法是:一长期素食,二心静、开朗,三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在心理上如何调整才能长寿?李清云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

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

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

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

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他非常欣赏老子之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缠绕)。

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

」他说,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养生之庸人所忽视。

他根据圃翁(古代一位善于养生的老人)的养生理论,特别强调善养生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

所谓慈,即仁慈、慈爱,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损人,一片慈祥之心。

这种慈祥、仁爱的快乐心情,足以抵御各种灾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其天年。

所谓俭,即节省或节制之意。

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其精神;俭于言语则养其气息,防止产生事非;俭于交游则可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和困扰。

凡事省得一分,则受一分之益。

所谓和,即和悦之意。

君臣和则国家兴,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妻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

中国历史故事-老中医李青云简介李青云真的活了256岁吗?

中国历史故事-老中医李青云简介李青云真的活了256岁吗?

中国历史故事-老中医李青云简介李青云真的活了256岁吗?中国历史故事-老中医李青云简介李青云真的活了256岁吗?长生不老是很多权贵的追求,特别是古代,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不过就现有历史来看,尽管许多皇帝为了长生什么奇葩事儿都干了,活的最久的也在百岁以内。

清末民初有一位奇人,活了256岁,娶了24位(也有说23位)妻子,后代多达180多位。

如此长寿奇迹,还上了时代杂志。

此人名叫李青云(李庆远),四川开县人氏,是一位老中医。

他曾经还因为在中医药方面有杰出贡献,而接受政府奖励。

当时他就已经有100多岁了,等到200岁的时候,还四处演讲,甚至还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

就算是在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活到一百岁就已经算是长寿了。

更何况李青云当时生活在科学落后的清末,活到两百多岁也难怪引起轰动。

据传当时他去演讲,人人涌动着来看这位老神仙,期待能学习到一点儿长寿秘诀。

美国《时代》杂志,也曾出版一篇名为《龟雀狗》的文章介绍李青云。

《时代》杂志记李青云生于1678年,去世于1928年,长寿的秘诀是:心静、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说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长寿秘诀。

那么李青云的长寿秘诀,真的如此吗?李青云的长生,和他注重养生离不开关系。

作为一名中医学者,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是正常的。

李青云对于自己的长寿秘诀总结三点:一、保持内心平静。

二、长期食素。

三、枸杞煮水当茶饮。

保持内心平静,其实就是情绪不要过度起伏。

少思少虑少生气,人情绪的波动对于健康的影响真的挺大。

老子曾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

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

”而这也是李青云欣赏和赞同之语。

长期食素,实际上就是提倡俭食。

不要大鱼大肉,也不要沉迷酒色。

人生活好了自然不愿意委屈自己,中国既然是吃货的民族,免不了满足口腹之欲。

但有时候吃的太好了,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高血脂、高血压这些都不用多说。

吃的太好,也会对自己的肠胃带来巨大压力,这也是对健康的损害。

历史趣谈:李清云究竟活了多少岁?李清云的长寿秘诀

历史趣谈:李清云究竟活了多少岁?李清云的长寿秘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清云究竟活了多少岁?李清云的长寿秘诀导语:李清云作为世界上有名的长寿老人,真实寿命一直饱受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清云至少活到了170多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寿老人。

军阀杨森李清云作为世界上有名的长寿老人,真实寿命一直饱受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清云至少活到了170多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寿老人。

军阀杨森曾邀请李清云到万县向他传授养身之道,也就是在万县杨森为我们留下了一张李清云照片。

从李清云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高寿老人身材魁梧、稍胖,但面容精神依然很好。

而在杨森对李清云做的长寿报告中,对李清云的外貌描述是这样的:李清云有很好的的视力,步伐矫健,他有七尺高,也有很长的指甲,更有健康的肤色。

而从李清云留下的照片上也可以看出,李清云的身高的确很高,看上去还是一位很健康的老人。

之后人们从在1975年到2000年居住在巴西圣保罗的道家大师刘百龄那里得到了另外一张李清云肖像,这张肖像摆在了刘百龄的教室里面。

而从这张李清云肖像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李清云卷长的指甲和微胖的体型。

刘百龄曾经亲眼见过李清云,并将李清云看做是自己的一位师傅。

虽然李清云的寿命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议论,但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看,李清云也至少活到了170多岁,李清云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平静安宁的心态,并且有一些生活习惯异于常人。

由于李清云信仰道教,本身也会习武,并且练习气功,这些都是他长期保持健康的原因。

李清云的照片让我们真实看到了这位高寿老人的体态和相貌,使得人们更加相信李清云的确是一位寿命很长的健康老人。

李清云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有名的一位长寿老人,相传他活了256岁,虽然没有完整的资料证实李清云的确活了这么长时间,但却有生活常识分享。

256岁的李青云的养生之道

256岁的李青云的养生之道

李青云是我国近代一位精于养生的气功名家,四川綦江(今属重庆市)人,主要生活于清代。

据他1928年所撰《长生不老秘诀》一书自述,说是出生于康熙l 7年(1778年),已经年满250岁。

此说无法确考,也难以令人置信。

但不管怎么说,李青云毕竟是年寿远超常人的高寿者。

他经常在峨眉山、青城山一带采药,以卖药为生,以济世救民为务。

李氏精于养生之道,其摄生颐养经验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清心寡欲,适性怡情;二是多游山林旷野,多做体力活动,以便运动筋骨血脉;三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他在体育锻炼方面,曾经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非常值得人们重视。

李青云酷爱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经常到各地采药谋生。

其足迹遍布于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乃至新疆、西藏一带。

李青云每到一地,都要详细考察当地的民情风俗,重点了解中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和气功导引活动的情况。

他在《长生不老秘诀》一书中说过,长寿的关键在于健身,要想健身就离不开体育锻炼,而锻炼的方法亦很重要。

如果锻炼不得其法,那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他说:“今恒见鲁、豫之民,锻炼非不勤也,体魄非不强也,而上寿者不及百年。

”李氏在山东、河南一带亲眼看到,当地有不少青年人也包括部分中老年人,喜爱锻练武术来锻炼身体,这些人体魄雄伟粗壮,显得很健康,却极少看到有长寿老人,年寿最高的也达不到100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李青云明确地指出主要原因是由于“锻炼之不得其法也。

”此种锻炼“特恃一刚气耳,用摧残之法而强其体魄。

”这种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锻炼作用,但对身体的损伤亦较大。

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影响。

鉴于山东、河南一带的中老年人一贯采用劲劲的方法锻炼身体,尽管操练得极其勤奋,而能够获得长寿的人却很少,李青云便断定他们的锻炼方法不可取。

那末应当怎样锻炼才算对头呢?李青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指出,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八个字,那就是“刚柔相挤,阴阳调和”。

256岁长寿老人李清云的长寿养生法

256岁长寿老人李清云的长寿养生法

256岁长寿老人李清云的长寿养生法2015-06-10 21:17 来源:三九养生堂我有话说李清云(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

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

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

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

一长期素食;二心静、开朗;三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英国、法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得到这一消息后,便对枸杞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枸杞中含有一种没有见过的维生素,便取名为"维生素X",也称为"驻颜维生素"。

经动物实验证实,枸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及胆固醇等作用。

枸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对脑细胞和内分泌腺有激活和新生作用,增强荷尔蒙的分泌,清除血中积存的毒素,从而可维持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证实,枸杞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在抗肿瘤治疗中能减轻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升高周围血的白细胞数,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

此外,枸杞能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防止脂肪肝,促进肝细胞新生,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

256岁长寿老人李清云的长寿养生法2015-06-10 21:17 来源:三九养生堂我有话说西医印证了枸杞的强大功效,现代文明发现,枸杞至少含有:以甜菜碱为主的5种生物碱,数十种甾醇类化合物,16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几乎是所有食品中含量最高的),3种脂肪酸,16种氨基酸。

大量的水溶性多糖。

据英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天然的β胡萝卜素能抗老、抗癌及预防日照皮肤损伤。

科学家认定,自由基是人体代谢产生的惰性因子,是机体老化及癌变的活性剂。

而β胡萝卜素能消灭清除自由基的恶性作用,因而是延缓衰老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饮食因素。

科研证明,饮食中如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则某些癌症发病率可大为降低,尤其是口腔、肺、前列腺、皮肤和肝癌等。

小彭祖李青云——记256岁寿星养生方术

小彭祖李青云——记256岁寿星养生方术

小彭祖李青云——记256岁寿星养生方术小彭祖李青云——记256岁寿星养生方术李青云是我国近代一位精于养生的气功名家,四川綦江(今属重庆市)人,主要生活于清代。

在中国有名的寿星之中,除了传说中800岁的彭祖,恐怕就是清代的李青云了。

李青云生于公元1677年(清朝康熙十六年),卒于公元1933年,历经256年(说273年),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寿星之一。

民国二十年《万州日报》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一文,一时轰动全国。

李青云究竟活了多少岁,已无法考证,但据知情人士证明其确实活了170岁以上。

有关李青云的传奇故事很多。

如传说他原是太平天国石达开手下的将领陈远昌,大渡河一战,石达开全军覆没,陈远昌就改名李青云,乔装草药医生逃到开县陈家场一带避难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李青云会武功是毋庸置疑的。

不仅如此,李还是一个著名的中医学者。

他曾根据古代养生老人圃翁的养生理论,总结出养生者必须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本。

这四个字对现代养生学来说,也不乏是一个借鉴。

所谓慈,即仁慈、慈爱。

李青云常年游乡治病,以卖草药为生,他对富人们收取高额药费,以供全家生活。

闲时,他常到高桥附近约人打牌,每次都要“输”掉一百二十文左右,其目的在于让牌友赢够当天的饭钱。

李青云认为:这种慈祥、仁爱的快乐心情,足以抵御各种灾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而现代医学的研究也揭示,具有爱心的人,能与同事和邻居保持良好的接触,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平衡乃至身体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所谓俭,即节省或节制之意。

李青云的“俭”是多方面的。

他在他的“长生总诀”中说道:简事者,即凡事不宜求过之谓也。

如食中珍馐,衣中绫罗,身中名位,财中金玉,此皆分外之玩好,足以乱我心神者,宜远避之。

简事之旨,如是而已。

他认为,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其精神;俭于言语则养其气息,俭于交游则可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和困扰,凡事省得一分,则受一分之益。

李青 长寿秘诀 养生100条秘方

李青 长寿秘诀 养生100条秘方

长寿秘笈养生100条秘方2020年12月6日又叫李庆远,据说享年256岁,是清朝一位名医,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1933年与世长辞。

这位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的长寿星,在250岁那年对养生术作了介绍,被刘成勋先生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为《长寿秘笈》一文,养生100条秘方:第一集01.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02.怒伤肝,喜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

03.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04.心胸宽大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05.要想健康快活,学会自己找乐。

06.妻贤夫病少,好妻胜良药。

07.祸从口出,病由心生。

08.好人健康,恶人命短。

09.性格开朗,疾病躲藏。

10.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第二集11.人有童心,一世年轻。

12.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13.一日三笑,人生难老。

14.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15.哭一哭,解千愁。

16.有泪尽情流,疾病自然愈。

17.丈夫有泪尽情弹,英雄流血也流泪18.先睡心,后睡眼。

19.药补食补,不如心补。

20.饭养人,歌养心。

第三集21.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

22.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23.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

24.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25.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

26.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

27.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28.常吃素,好养肚。

29.宁可无肉,不可无豆。

30.吃米带点糠,营养又健康。

第四集31.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32.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33.饭前喝汤,胜过药方。

34.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35.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

36.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37.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38.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39.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

40.人说苦瓜苦,我话苦瓜甜。

第五集41.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42.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

256岁李庆远de长寿之道

256岁李庆远de长寿之道

256岁李庆远de长寿之道256岁李庆远的长寿之道《长生不老诀》是李庆远给后人流下一本书,大概是民国时期出版的。

附文如下:长生之术,其道有十。

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于言延龄。

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于言长生。

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行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

打坐之道者,二六时中,行往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

素富贵行于富贵,素贫贱行于贫贱。

无遇不安,无入不得。

能如此,则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

此乃真定,不必降也。

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觅头寻尾,或静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至于炼性,如理摇琴。

慢则不应,促则玄断,。

紧慢得中,则琴调美。

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锩。

钢铁得中,则剑利矣。

真旨如此。

炼真性者,宜深体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私欲浑忘,即超欲界。

尘境荤忘,即超色界。

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

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无适之谓。

信者决然无疑、真实不虚之谓也。

能手敬信,即是圣贤仙佛。

孔子曰:敬而信,以亲信。

可见圣人亦从次下手。

断缘者,断尘缘也。

尘缘不断,最足蔽心,万般聪明,皆为所蒙。

凡人不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

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

于是乎纷纷扰扰,尘缘扰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

此大忌也。

古人曰: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

勿显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

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

一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蒙于心,则尘缘自断矣。

古人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则又进一层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静则生慧,动则昧矣。

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离道愈远。

若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心与道合,名曰归根,归根不离,名曰定静,归根定静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看,外似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各守其中,各行其常,与时常息,此为上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 长生大道章长生总诀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曰降心,曰炼性,曰超界,曰敬信,曰断缘,曰收心,曰简事,曰真观,曰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与言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与言长生。

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形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

若真打坐者,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

能如此,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佛。

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黑黑,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是真定,不必降也。

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寻头觅尾,或静中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至于炼性,如理瑶琴,促则弦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调矣。

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卷;钢铁得中,则剑利矣。

其旨如此。

炼真性者。

宜深体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

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无适之谓。

信者决然无疑,真实不虚之谓也。

能守敬信,即是圣贤仙佛。

孔子曰。

“敬而信,以亲仁。

”可见圣人亦从此下手。

断缘者,断尘缘也。

尘缘不断,最足蔽心。

万样聪明,皆为所蒙。

凡人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

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

于是乎耘耘扰扰,尘缘挠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

此大忌也!古人曰:“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

勿显德而露能,勿障己而抑人。

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死老病之事,不系于心,则尘缘自断矣。

”古之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则又进一层矣。

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净则生慧,动则昧矣。

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染污,不加洗濯。

蒙蔽日深,离道愈远。

若能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心与道合,名目归根。

归根不离,名曰定静。

归根定静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着,外亦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与时消息。

此为上智。

夫心犹眼也。

纤尘入眼,眼常不安;小事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最深。

宜随起随制,务令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

无昼无夜,行住坐卧,应事接物,着意安之。

心若得定,即须安养,勿令烦恼。

少得安逸,渐渐驯狎,惟益清远。

此收心之道也。

简事者,即凡事不宜求过之谓也。

如食中珍错,衣中绫罗,身中名位,财中金玉,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乱我心神者,宜远避之。

简事之旨,如是而已。

一寐一餐,损益寄之;一言一动,祸福随之。

能先见者,始克防微杜渐,而消之于无形。

然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亦虚怀受之,勿以妨心,生烦躁,自病其心。

最难除者,莫过于色欲。

当知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终无色事。

色即是空,想即是幻。

心一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见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

故曰:“观真者,达人之先觉者也。

”夫定者,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事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心于定,而心无不定。

故称之曰泰定。

心乃载道之器,静极则道居,而慧自生。

慧生于本性之固有,非从今有。

故曰天光。

因心乱而昏,心静而明。

慧既明矣,勿以多智而伤定。

生慧非难,生慧而不用者难。

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庄子曰:“以恬养智,智生而不用其智,谓之以智养恬。

”恬智双养,和理自出其本性。

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

智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备矣。

知此十道,则长生之诀尽其秘,而陆地神仙不难致也。

养 生 篇青云老人曰;“予年二百五十,而动作不衰,人其以我为神仙乎?夫人寿之短长,元气之所禀也,元气有厚薄,善养生者,虽其本薄,善保而护持之,亦可以延年,不善养生者,虽禀气厚,滥用而戕贼之,亦足以促寿。

如烛有长短,使其刻画相同,则久暂了然。

若置长烛干风中,则其烬也自速;护短烛干笼内,则其灭也必迟。

养生之谐,亦如是也。

然上古之人,百岁不为奇,寿长而动作曾不稍衰。

今之人则不然,未及半百。

而龙钟衰老矣。

岂时世不同天地浑然之气有厚薄使然耶?非也。

养生之道不同也。

古之人,法于阴阳,调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相俱,泰然陶然,百岁以上,不以为长寿者,职此故也。

今之世,事物繁于古,机械甚于前,其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生于乐,务快其心,如此而欲其度半百而不龙钟衰老,其可得争?故山野之人,恒较城市之人为长寿。

盖山野之人,作息有时,起居有常,无名利之萦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

若城市之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机械生于内,名利扰其外,而狗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念萦其心,心无片刻宁,神无片刻安,胶扰不休,故足以促寿也。

陆清献公尝曰:‘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

员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

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

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老子之言曰。

‘毋劳女④形,毋摇女精,毋使女思虑营营。

多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

此中妙旨,庸人忽之。

昔人有论致寿之道者,谓不外慈、俭、和、静四字而已。

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即不损人。

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

老子以俭为宝。

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

复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⑤除烦恼。

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所谓静者,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也。

苏老泉所谓‘泰山崩干前而色不变,麋鹿兴干右而目不瞬,此静之至也。

《道德经》五千言,其要旨亦不外乎此。

此善养生者,所以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也。

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

食不得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

予生二百余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与夫作长久之酣眠,盖以此也。

且不仅此,凡细小之事,人最易忽,皆足以致伤。

喜怒哀乐,过度则伤;谈笑食息,失时则伤;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也,积伤致极,即可亡身。

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步,目不极视,耳不极听,坐不过久,卧不及疲。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及极饥而食,不及渴极而饮,无喜怒哀乐萦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也。

昔人曰:‘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弗能代也。

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

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此语警惕,足为养生者之圭臬,谓非得个中三昧者,而能语此乎?”治 心 篇或问于青云老人曰:“喜怒哀乐之情,富贵荣辱之念,皆发于心。

养生之道,既须忘却一切,是心宜先治也。

然则治 心之道如何?”青云老人笑应曰:“子言大哉?得养生之微旨矣。

治心岂别有道哉?戒妄想而已。

佛氏曰:‘人有幻心觉心。

所谓幻心者,即杂念起灭无定,心不宁神不定也。

若能照见 此心,立挥慧剑,斩断此念头,使其心澄如秋潭,澈如古井,一念不兴,一念不起,此即觉心。

人能有觉心,则其心不治 而治矣。

’然世之人,庸庸扰扰,恒不能灭其幻心而登大觉,故上寿不过百岁,而夭折者之竟如蜉蝣生灭天地间也!此为可叹!幻心即妄想。

妄想有三:其追忆前此之富贵荣辱,声色 狗马之欢,扰扰于心,以有余味者,此为过去之妄想;凡事 当前,而生欣羡好恶之心,踌躇不决者,此为现在之妄想;期望日后之富贵荣华,或子孙之登庸峻发,及一切现在未有之欢乐者,此为未来之妄想。

此三种之妄想,忽起忽落,忽生忽 灭盘旋于灵台方寸之间,时刻不去,其心虽欲宁,神虽欲定,安可得呼?必也远思虑,绝情欲,忘荣辱,了恩仇,使 其妄想除,幻心灭。

灵台方寸间涌出觉心空明朗澈,如佛 前琉璃之灯,天上光明之月,一尘不侵,斯则得矣!人之心 也,本甚宁定,特芸芸者之自扰之而自病而。

自扰则生妄 想。

妄想者,即心之病也。

货殖之所在,利之所在也,争夺 之端开;功名之所在,禄之所寄也,趋附之习生;好恶之心,恩仇之先机也,争杀之衅启。

患难则避之,安乐则趋之,未 遂患其得,既得患其失,哀乐攻其外,荣辱系其中,于是乎 而妄想生,妄想生而其心病矣。

“治心之道,宜摒除一切杂念。

荣辱得丧之事,不足扰其神;生死疾病之事,不足萦其心。

使浩然净元之气充其中,清明朗澈之境现于外。

此儒家所谓欲修其身,先正其心;佛家 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一切众生相;道家所谓长清长静也。

人之处世也,初不能止其心不动,妄念之不生;心既动矣, 妄念既生矣,贵在能自觉。

不能自觉者,即庸奴也。

其能不 以是累心促寿者鲜矣。

圣人曰:‘人孰无过。

’又曰:‘过则勿惮改。

’夫妄念犹过也,觉者改也。

妄念能自觉,即谓为未曾起念,亦何不可?故释氏曰:‘不患念起,惟患觉迟。

’能觉 则心泰,不求寿而其寿自永矣。

至于世人之所谓却病延龄之 法,则不外薄滋味,节淫欲,寡言语,戒嗔怒,保形练气。

兹数者,特治表之法,非治内之术也。

病若在心,非此所能为 功,而使之觉悟者也。

吾徒之欲治心者,当与空明朗澈处着 手,庶有得乎!”净 明 篇所谓净明者,净性明志而已。

三教圣人,于此二字,皆以为世人立身之本。

曾反复详论之矣。

尤属道家以净明忠孝 立教,良以人能净性明志。

则其心已声明朗澈,一念不尘,一 念不灭矣。

能忠能孝,则其气正,其神清矣。

樵阳子曰:“或 问古今之法门多矣,何以此教独名净明忠孝?”先生曰。

“别 无他说。

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

但世人习 闻此语,多忽略过去。

此间却务真践实履。

大忠者,一物不 欺;大孝者,一体皆爱。

何谓净?不染物。

何谓明?不触物。

不染不触,忠孝自得。

”又曰:“忠者,忠于君也。

心君为万 物之主宰。

一念欺心,即不忠也。

人子事其亲,自谓能竭其 力者,末也。

须是一念之孝,能致父母心中印可,则天心亦 印可矣。

如此方可谓之孝道格天。

人之性本自光明,上与天 通。

但习染薰习,纵忿恣欲,曲味道理,便不得为人之道。

则 以配天地而曰三才?所谓忿者,不只是恚怒嗔恨,但涉嫉 妒小狭,偏浅不能容物,以察察为明,一些子放不过之类,总 属忿也。

若能深惩痛戒,开广襟量,则嗔火自然不上炎。

所 谓欲者,不但是淫邪色欲,但涉溺爱眷恋,滞着事物之间,如 心贪一物,绸缪意根,不肯放舍,总属欲也。

若能窒塞其源,惺惺做人,则欲水自然不下流。

虽是如此,其中却要明理,明 只是不昧心天。

心中有天者,理即是也。

净明大教,大中 至正之学也。

可以通行天下后世而无弊,紧要处在不欺昧其 心,不斫丧其尘,谓之真忠至孝。

事先奉亲,公忠正真,作 世间上品好人,道亘寻思,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柞于人,内 不疚干心。

当事会之难,处处以明理之心处之。

似庖丁解牛 的妙手,处处要十分当理,步步要上合天心。

只恁地做将去,夙兴夜寐,存着忠孝一念在心者,人不知,天必知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