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史绪论
秦汉文学史绪论PPT共26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 第一章 概 说
•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秦代文学概说
• 一、秦代社会与文学概说
• 鲁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 要》)
• 二、 汉代社会概况
•
1、西汉前期
•
2、西汉中期
•
3、西汉后期•4、东汉期•5、东汉中、后期
第二节 秦汉文化的基本形态
•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奠定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 • 1、皇权至上 (“朕即国家”,“朕即天下” )
第三节 汉代文学概述
• 一、汉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 二、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赋、散文和诗歌 ) • 三、汉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的主要精神。 • (二)文学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 (三)文学的发展与经学的昌明双向互动
• (四)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对“巨丽”之美 的追求)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 3、文学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 • 4、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2、嫡长子继承制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 • 3、确立了封建官僚政治制度 • 这一时期的官僚统治体系,以“家天下”为原则,“以维护皇帝个人专权为目
的,实行军、政、监察分权,相互牵制 • 4、思想文化的统一 • 5、封建伦理观念的建立
• 董仲舒从社会伦理规范的建设之手,提出了“三纲五常”的说教
秦汉文学史绪论

C、诗歌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 府诗,到东汉时, 府诗,到东汉时,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 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蔡 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这样 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 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这 样抒情典范。 样抒情典范。
D、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史记》 汉书》 从《史记》到《汉书》;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 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 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学以居位曰士。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 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但是,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 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 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 不遇”的感慨。 “不遇”的感慨。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此种不遇的感慨, 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 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 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 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 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 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 觉程度不甚突出。 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 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 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 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 显增强。 显增强。
秦汉文学史

第六章 汉代的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建制与汉乐府诗
第二节 汉乐府的思想情感
第三节 汉乐府的叙事技巧
第七章 汉代的文人诗歌
第一节 汉代文人诗歌与五言诗的兴起
第二节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秦 汉 文 学 史
主讲人:陈斯怀
绪论 大一统帝国的文化与文学 第一章 秦汉的文章
第一节 子书与史传 第二节 奏议· 书论· 碑文· 游记
第二章 司马迁与他为了不朽的《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三种“身份” 第二节 《史记》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汉书》的写作 第二节 《汉书》的内容及其章法
第四章 汉代的辞赋
第一节 汉大赋的确立及其演变 第二节 哲理与抒情 第三节 述行与咏物
第五章 一代赋宗司马相如及其辞赋
第一节 司马相如的性格与才情 第二节 汉大赋的巅峰之作:《子虚赋》与《上林赋》 第三节 灵均余影:《大人赋》与《长门赋》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欣赏巨丽之美,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
2、批判与赞颂互相更迭汉初,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从武帝开始,文学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
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3、从浪漫到现实汉代充分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特质。
作为汉代文学的丰碑——汉赋,就更多地表现出南方文学《楚辞》的风韵,进入东汉以后,文学的浪漫色彩减弱。
在辞赋创作中,出现了像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文人诗歌创作也罕见虚幻成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发展到顶峰。
4、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如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创作中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五言诗。
而民间五言诗又在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日益走向成熟。
二、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1、赋: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2、散文: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班固的《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3、诗歌: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
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
三、汉代文学的分期1、自高祖至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 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一、秦及西汉散文的内容: 1、吕不韦(?-前235)召集门客编的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2、李斯(?-前208)写的《谏逐客书》, 该文产生于秦王十年(前237);李斯《峄 山刻石》等石刻文是最早的碑文体。
四、读李斯《谏逐客书》,体会其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 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 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 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 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 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 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dí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
11、桓宽(生卒不详,汉成帝时人,与杨 雄同时)的《盐铁论》。 12、扬雄(前53-后18,72岁)的《解嘲》、 《解难》。 13、邹阳(与枚乘同时人)的《狱中上梁 王书》。 14、枚乘(?-前140)的《谏吴王书》。 15、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报 任安书》。 16、杨恽(?-前56,西汉散文家,司马迁 外孙)的《报孙会宗书》。
秦汉文学史(正)

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 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 称为“新乐府”。
5、宋元以后,“乐府”
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当
时乐府所采集的民歌有138篇,
现仅存40多篇,大部分收在宋人
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二、乐府的收集与分类
两汉乐府主要在郊庙歌辞、鼓 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 ,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2、《吕氏春秋》的文学特色
有的文章短小精悍,平实
畅达,说理叙事生动,是散文
的优秀之作。
寓言也是其突出的艺术特
色之一。全书共有寓言二百多
则,多取材于上古神话传说和
故事,在我国寓言史上有重要 地位。
秦相吕不韦画像
如以 《刻舟求剑》 说明“时已徙矣,而
法不徙,以为治,岂不难哉”的道理: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 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 了兽类的四角,马的毛,
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
鱼的鳞和须”,是各种动
物的混合体。
龙 袍
陕西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一、《吕氏春秋》
1、《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及体例
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
著作,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 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 涉及广泛,故一向列为杂家。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 的结束和秦国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的句式和散形的句式兼用;③主客问答式。 •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并称“汉赋四大家”。基本上为宫廷统治者服
务。
•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先声。
• 另一类作品:贾谊《鹏鸟 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等,抒发对政治的不满, 是较有价值的抒情小赋。 汉赋主要缺陷: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25~55 年
56~75 年
76~85 年
86~105 年
106年
107~ 125年
大赋:班固、张衡等。散文:班固、王充等。诗 歌:汉乐府诗、班固等。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东汉后期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刘保 刘炳 刘缵 刘志 刘宏 刘辩 刘协
126~ 144年
145年
146年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等篇。《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 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 的历史原因。
二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所谓 《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 就是这种文章。
三是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 《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 属于这一类。
147~ 165年
166~ 188年
189年
190~ 220年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 《淮南子》的独特成就。
–道家思想为主的理论性著作。 –追求巨丽之美。 –纵横家说辞之特点:广征博
引,反复论证。 –楚文化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其他西汉散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
露》。
– 刘向:编著《说苑》《新序》等。
秦汉文学——绪论
• 秦汉时期作家状况 • 秦汉时期文学基本态势 • 汉代经学影响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 与反省,经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 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反省 的历程。 E、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 东汉中期之前,汉代士人对自己群体 或个体独立性的自觉并不明显。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 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 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 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 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 显增强。
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 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 汉武一朝汇集在中央的文人; 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 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 的文人; 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及太学的文人。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与多方面的条
件相关:
A、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 文学素养。 B、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 中,注意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C、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 的招揽。
4、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 A、辞赋 辞与赋细分起来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 但宽泛一些看,两者又基本属于同类,所 以辞赋往往并称。 辞在汉代的存在,主要延续、模拟楚辞, 许多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多少新意。 楚辞体的作品在汉代通常被用以咏物抒情, 其中较好的作品,也主要体现在对抑郁、 不平之情的抒写。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 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 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 “不遇”的感慨。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 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 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D、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 的设立。 E、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A、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 艺术追求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司马相如语,见《西京杂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 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从 而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 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C、“士不遇”的感慨
3、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A、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汉书·儒林传》) 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 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 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 过他们得以实现的。
B、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 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 赋、诗歌还是散文,都普遍存在这种 倾向。 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 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 之义,竟至十万言。
政论文的数量极为可观。既有说理性 较强的理论型文字,又有现实性很强 的实用型文字。出现了《淮南子》、 《新语》、《新书》、《法言》、 《论衡》、《潜夫论》、《昌言》等 重要作品。 碑文则是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的新文体, 以蔡邕成就最高。
C、诗歌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 府诗,到东汉时,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蔡 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这样 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这 样抒情典范。
抒情小赋则逐渐出现于东汉中后期,与其 时士人个体的逐渐自觉相应。 B、散文 汉代散文大约可分为三类:一、史传;二、 政论;三、碑文。 史传成就最高。《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 先河。《汉书》与《史记》双峰并峙,成 为史传文学的两大典范。《吴越春秋》等 著作进一步强化了史传的文学性,是历史 演义小说的滥觞。
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 性在文学中逐渐得以张扬。 F、从浪漫到现实 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 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 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 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
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幷没有使 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 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现实性得 到进一步强化。 G、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汉代文学在民间和文人两个方面都呈 现出兴盛的局面,两者相互促进,互 相影响。 民间五言歌谣与文人五言诗。
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介于诗歌 和散文之间,其来源是多样的。 汉赋的来源尤以楚辞和《战国策》为要, 同时吸取史传的叙事和诗歌的因素。 汉赋的发展分两条线索,其一为汉大赋, 其二为抒情小赋。 汉大赋的正式形成以枚乘的《七发》为标 志,在司马相如那里达到高峰,其后劲则 有扬雄的同类创作,东汉时又兴起京都赋, 以班固和张衡最为突出。
秦汉文学史
绪论
一、秦代:国盛而文微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刻石文;
《仙真人诗》。
二、汉代:国盛而文昌
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
文学昌盛的局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 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 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 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 定的群体特征。 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 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 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 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 期最为突出。
D、汉代文学的阶段性 高祖至景帝时期,多承战国余绪,而 新的因素也在萌生之中。 武帝至宣帝时期,汉代文学自家面貌 形成。汉大赋和史传都是与时代状况 相称的典范之作,政论文也呈现出汉 代经学笼罩下的自家风貌。
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守成地延续西汉以 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辞赋和史传方面, 而政论文则出现分流,其一延续经学的影 响而更显典正、规矩,其一出现反弹,批 判精神得到张扬。 安帝至灵帝时期,文学面貌逐渐转变,文 学中个体性的内容日渐突出,文人在文学 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命 运,同时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新的思考,诗 文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 代的即将到来。
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 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 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度兴起谶 纬之学。 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文心雕龙·正纬》)。
C、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
法家法
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都留 下了前后蹈袭的痕迹。
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 法,都是强调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 的习气互为表里。
D、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从《史记》到《汉书》;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 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 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E、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藩篱,文学思 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 《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 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汉代文学批评主要 是以《毛诗序》的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 学现象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