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常识
秦汉文学

• 五言诗萌芽于《诗经》,东汉的乐府民歌 中有纯粹的五言体,篇幅较长,技巧也更 加圆熟。 • 文人的五言诗到东汉末才成熟起来,班固 是最先采用五言体写诗的,但他以五言体 写成的《咏史》诗“质木无文”(钟嵘诗 品序》)。 • 直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才 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
• 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 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 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 亡于前206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 秦朝在文学上几乎交了白卷,其原因有二。 1)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 “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籍; – “坑儒”更扼杀了文人的创作积极性。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 腐肉安能去子逃?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上山采蘼芜》、 《白头吟》、《塘上 行》就是写弃妇的作 品。
• 《陌上桑》则叙述了 一个名叫罗敷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魏晋以后,还有不少文人用赋这种文体进 行创作,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 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 陶渊明的《闲情赋》,鲍照的《芜城赋》, 庾信的《哀江南赋》等等。 • 这些赋里,抒情和描写的比重加大了,且 大多有感而发,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诞生于夏阳龙 门(今陕西韩城)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 庭。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 史、哲学。 • 司马迁曾拜当时的儒学大家 董仲舒、孔安国为师。
秦汉文学知识点

秦汉文学知识点填空1.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2.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3.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司马相如)和(扬雄)。
4.《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5.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6.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词解释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论述1、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
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
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
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2、史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参考要点):(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激愤。
秦汉时期文学常识

Day3秦汉时期1.《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
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汉赋四大家”是:扬雄《甘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5.“三纲五常”: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所谓“三纲五常”,就是”纲常“,它是我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三纲:“父为子纲”(父母是子女的纲领,领路人)、“君为臣纲”(君为主,臣为从;臣不能违背君主);夫为妻纲(夫为主,妻为从)➢五常:仁、义、礼、智、信Day3秦汉文常练习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府双壁”和“乐府三绝”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纲五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一、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易经》等。
秦汉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新的开端,以及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二、秦汉文学的特点
1、以儒家为主
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秦汉文学的发展。
在秦汉文学中,儒家的思想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诗经》中的“五经”、《史记》中的“四书”等。
2、以记叙文为主
秦汉时期,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3、以诗歌为主
秦汉时期,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诗经》、《楚辞》等,这些诗歌都是当时文学的精华,被称为“古文经典”。
4、以讽刺为主
秦汉时期,讽刺文学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有《管子》、《荀子》、《庄子》等。
这些文学作品都以讽刺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一、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但是由于秦王朝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且历时短暂,因此“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两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汉代文学样式丰富,许多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孕育而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内容(一)秦与两汉散文1.秦与两汉散文综述秦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多文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汉散文,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2.秦代散文(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的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由于《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还保存大量的寓言故事,全书的寓言故事共有两百多则。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李斯的散文秦代唯一的作家是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人。
曾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下焚书令,变籀文为小篆。
《史记》有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在泰山,琅玡、峄山等地刻石表功。
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内容虽没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汉魏碑铭有直接的影响。
2.西汉散文(1)贾谊的政论文秦王朝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取得大的成就,政治上的失败却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使那些才华横溢的汉初文人有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先是陆贾,早在刘邦称帝之初就在其面前时时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1.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代表作品有《离骚》、《屈原》、《楚辞》、《淮南子》等。
2. 秦汉时期的文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诗歌创作:诗歌成为文学的重要体裁,有灵秀华丽的风格,代表作品有《离骚》和《楚辞》。
(2)史书创作:史书成为文学的重要形式,有精彩生动的历史描写,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等。
(3)哲学著作:哲学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淮南子》等。
(4)散文创作:散文成为文学的独立体裁,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等。
3.《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表现了诗人辛辣的爱国情感和抵抗野心勃勃的暴君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
4.《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描绘了楚国人民的荣辱成
败,反映了人民反抗奴役统治的精神。
5.《淮南子》是传世文献中汉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涉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6.总体来说,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 常识整理

《古代文学》常识整理◆秦代文学一、秦代文学仅有三种样式:散文、刻石之文、诏书奏议1、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的时代意义2、秦代文学唯一的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3、现在传世的秦代刻石之文共有8篇,其中6篇在《史记*始皇本记》中总的来说,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秦氏不文”。
二、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
此书内容驳杂,兼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其文章常常以语言故事为譬喻,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色。
2、《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三、秦石刻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很深影响;内容为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是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四、秦时民间有歌谣流传。
《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
今之所传,仅有一首,见于晋杨泉《物理论》。
◆汉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赋、散文、诗歌和楚辞。
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汉高祖——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问题主要沿袭战国文学的余风,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芽:辞赋,政论。
这时期主要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发展上。
中考必考文学知识之二秦汉必考文学常识梳理(黄保余讲课整理版)

代表作品: 《谏逐客书》
内容简介: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 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 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 卿强国的重要性。
赏析: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 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画工之笔”?(《古诗源》
(前 202 年 1-220 年)东汉与西汉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 文士。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汉初以骚赋创作为 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内容简介: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 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名句: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写情不加点缀铺排, 直吐真言. 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 情逼人。“上邪”三句,笔势突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秦汉文学概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相反,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
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文学上可说的东西很少,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大致只有一部《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也多出自李斯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
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一、散文西汉政论散文,最早可以推及陆贾的《新语》。
★西汉前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出于贾谊的笔下。
他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西汉中期的散文,以司马迁的成就最高。
这不仅表现在他写的鸿篇巨制《史记》,而且表现在他的仅存的一篇单篇文章《报任安书》。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①。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后期两部重要的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和王充的《论衡》。
二、赋在楚辞的影响下,汉代文人从事着新的创作。
这里既有模拟楚辞传统风格和体式的,也有从楚辞中脱胎而出成长起来的新文体。
对于楚辞和汉代新兴的辞赋,当时人都通称为“赋”或“辞赋”,并不加以严格的区别。
但这两者终究有性质上的不同,所以后人还是注意到必要的分辨。
从根本上说,楚辞(或称“骚体”)虽有散文化的因素、但仍旧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
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变为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这种辞赋,成为汉代文学(尤其是文人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所以说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
汉赋(又泛称辞赋)这是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汉赋是从楚辞演变而来的。
★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早年师事李斯门人吴公。
文帝初被召为博士,一年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因力主改革 ,为权贵所嫉。
文帝三年(前177)出为长沙王太傅。
文帝七年(前173),奉诏回京,拜梁怀王太傅。
文帝十二年(前168)怀王坠马死,自伤失职,郁郁而逝。
政治上建议众建诸侯而削其力,主张全力抗击匈奴,强调重农抑商。
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散文和辞赋方面。
政论文如《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颇有纵横家遗风,分析形势,指陈利害,内容充实,感情充沛,气势逼人。
其赋以《鵩鸟赋》、《吊屈原赋》最有名,承骚余绪,词清理哀。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
另有《新书》十卷。
武帝时期也是汉赋的极盛期。
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这时期的辞赋,就有四百多篇。
同时还出现了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2?——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因景帝不好辞赋,无所用,遂免官去梁,从枚乘游于梁孝王门下,孝王死后归蜀。
武帝读他的《子虚赋》大加叹赏,把他召到宫廷,他又为武帝作《上林赋》。
除了作为宫廷文学侍从,司马相如还曾奉命出使西南,安抚当地人心。
晚年因不满于自己在宫廷的地位,常称病闲居。
他的赋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二十九篇,大都不传。
《子虚》、《上林》二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
典型的汉代大赋的体制,由这两篇赋(也可视为完整的一篇)得到最后的确立。
与司马迁一起,被后世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
有《司马文园集》。
张衡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人。
少年时家居读书,青年时游三辅,入太学,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初仕为南阳太守鲍德主簿。
安帝时,先征拜郎中,迁尚书侍郎,再迁为太史令。
后迁尚书,复为太史令。
顺帝时为公车司马令,迁侍中。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视事三载,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永和四年卒。
他精通天文历算(曾做浑天仪、地动仪),反对图谶。
文学创作名篇有《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同声歌》、《四愁诗》等,其中《二京赋》为汉赋长篇之极轨,《归田赋》标志着汉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四愁诗》开了七言诗先河。
有《张河间集》。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扬雄。
其赋以《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最著名。
三、史传文学司马迁司马迁(前145?一说前135年-----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
少年时在家乡耕读,约十七岁师从董仲舒、孔安国。
二十岁开始漫游大江南北,考察史迹。
三十岁左右以父荫为郎,随从武帝多次出游,又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
父死,继任为太史令,得以遍览皇家藏书,决心遵守父嘱,埋头撰写史书。
天汉二年(前99),,因李陵事件下狱,被处以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约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史记》创作,此后不久,与世长辞。
他博学多能,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既是伟大的史学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
史学上与班固一起,合称“班马”;文学上与司马相如并称“西汉文章两司马”。
其著作除《史记》外,今存的还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班固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班彪长子。
少年聪慧好学,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经百家之言。
父卒(23岁)后,归乡里,承父业续写《史记后传》。
永平五年(62年),以私修国史罪下狱。
其弟班超上书辨冤,明帝任为兰台令史。
一年后迁为郎,典校秘书。
奉诏续撰《汉书》。
章帝时诸儒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班固据以撰《白虎通义》。
后任玄武司马。
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
及窦宪失势自杀,坐连下狱而死。
他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作除《汉书》、《白虎通义》外,尚有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等,后人辑为《班兰台集》。
四、诗歌★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1),时不利兮骓不逝(2)。
骓不逝兮可奈何(3)?虞兮虞兮奈若何(4)!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1),威加海内兮归故乡(2)。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乐府民歌“乐府”本是古代音乐官署机构。
秦已有之,汉初承之,武帝时扩大其规模。
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有采集民歌。
六朝时,人们把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汉乐府分文人乐府与乐府民歌,原本很多,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歌辞中,其中的民歌是精华。
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基本精神是现实主义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远影响。
它以叙事性为基本特色,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形式灵活整散不拘,尤其是五言的广泛运用,为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孔雀东南飞(并序)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此诗于“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本诗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
此诗作于东汉末年。
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璧”。
★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中最著名的是选自《文选》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编的《文选》,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