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合集下载

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

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

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西欧和中国都曾经存在过封建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封建制度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

一、政治制度差异西欧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基于君主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力是由上帝授予的。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国王的权力逐渐向贵族阶层和教士阶层分散。

在贵族阶层中,最有权力的是领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和私人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于国王的统治。

教会的权力也与国王相当,因为教会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国王信徒的心灵,所以教会可以对国家和政治产生影响。

与此不同,中国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基于皇帝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力是天赋的。

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享有绝对权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他进行挑战。

封建社会中,王侯将相、州县官吏、地方豪强和士人等群体都与皇帝的权力有关,他们在政治上的角色和议程都由皇帝控制。

二、社会结构差异西欧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以种姓制度和贵族制度为基础的。

人们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和农奴。

贵族是社会最顶层的人,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

平民是介于贵族和农奴之间的人,他们通常是手艺人、商人和自由农民。

而农奴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拥有极少的权利,被视为财产,可以随时被买卖。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

人们被分成九个等级:皇帝、官僚、士人、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奴隶、佃农和神职人员。

在这些等级中,官僚、士人和商人通常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财富,而农民和佃农则占据社会大多数人口。

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共同影响,社会上的流动性比西方社会低得多。

西欧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结构通常是由一位大地主或贵族领导的,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家产,雇用许多农奴和仆人。

家庭成员包括大地主、家族成员、仆人和农奴。

在这些家庭中,大地主或贵族通常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决定家族的政治和经济命运。

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结构也非常重视家族的传统和家长的权威。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封建”看似相同的概念,在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实则相异的局面。

过去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是指先秦时期分封诸侯的社会制度,即春秋时期“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分封制。

英语中的“feudal society”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各自管理自己辖区的社会状态,既不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之意,也不是我国古代两千年来“皇帝和地主老财当家的社会”。

实际上,关于“封建制”的理解有着诸多的不同:最狭义的理解,指的是采邑制,这也是西欧人较早时期的定义。

在此意义上,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相同;比上述稍微大一些的理解是采邑制和领主制,即以采邑制为前提,以封君封臣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

因而,中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有共性也有个性;到马克思时,他在第二种理解基础上加了农奴制的含义;到了列宁,则用“封建制”指代一切前资本主义时代。

这里,主要从“采邑制和领主制”基础上的封建制意义上来具体比较中世纪中西方的封建制,它们之间既有共同性,更有差异性。

西欧的封建制,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在古罗马隶农制自然经济和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在其带来的王权有限制度、亲兵队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的直接动因催发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生产关系。

封君封臣制和封土制实行的上下相互约束的契约关系,使双方在政治上有着一定的依附关系;同时,依赖暴力迫使农民农奴化,又使土地所有者与租种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西欧封建制在11 世纪~15世纪为兴盛时期,待到15 世纪~16 世纪欧洲则开始进入所谓“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了。

中国的封建制,就其与西方的“采邑制”和“封君封臣制”相似的“封土建制、封邦建国”而言,主要是指西周初年实施的大规模的“土地井田制”和随后取代“藉田”的“相地而衰征”等相关土地政策,造成了与西方相近的土地非公有或国有,而是由各级贵族所有的土地地主私有制社会。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一、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相同点:1、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都以君主专制制度为主,并且呈现出君主不断集权的趋势。

在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君主专即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握著一个国家的行政权、军事权、立法权等权利。

也可以说是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尤其体现出了权力的专断,如秦始皇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军事大事,最终均由皇帝裁决。

称谓专用。

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就确定了君主至高无上的称呼。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就发展到了顶峰地步。

与此同时,古代西方虽然多数时期是属于分裂的时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统一广阔地区的大帝国,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这些帝国都存在着专制制度。

就连以西方古代民主著称的雅典,同样也存在着贵族专制制度。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民主改革,如“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改革”,虽然采取了很大程度上的民主措施,但是最终也出现了苏拉的独裁统治。

尤其发展到了后期的查理曼帝国时期,君主的权利获得了极大的膨胀,就连教皇都不得不承认皇帝的权威。

2、中西方古代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律制度的本质而言,任何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中西方古代社会法律也不能避免这样的一个本质特性。

从中国古代的法律分析,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有法律的存在,比如在商朝就出现了有《汤刑》,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部法律。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壮大,并且最终夺的了政权。

这是地主阶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巩固自己的政权,而由法家主要代表人韩非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就刚好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随之在各国出现了一些列的法律制度。

如魏国的《李悝之法》,楚国的《吴起之法》。

试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_兼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较

试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_兼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较

试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_兼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较君主制在东西方都存在了几千年,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就存在。

奴隶制社会的君主制东西方的统治模式差不多,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的统治模式叫封建皇权制,欧洲叫封建君主制。

两者名字上表面看差别不大,但是内涵决然不同,小编在此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两者的差别。

一、专制统治的程度不同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皇权成为国家统治的象征。

汉朝时期的皇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模式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

欧洲的专制统治的君主只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他要听从教皇旨意。

所以欧洲封建国家不是高度集中的专制统治,属于神权和王权共治。

君主一般称为国王,很少有称皇帝的。

二、分封制的模式不同分封制是中国和欧洲封建王朝中很重要的一种制度,同样是分封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皇帝封王只是恩赏,这些王爷没有任何实权,要无条件服从皇帝。

欧洲国王分封的领主基本上与君主差不多,被分封的地方属于领主一个人的,完全独立于国王的统治,所以很多领主借机成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小国。

三、权力等级不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论,很科学的将神权和皇权集中于皇帝一人,避免了权力的分流,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除了造反、篡位几乎没人会挑战他的权威。

欧洲的封建君主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权利一开始就受到神权的制约,教皇如果开除他的教徒名誉,他的君主权威将会受到其他领主的挑战。

四、造成的影响不同由于中国的封建皇权具有绝对不可侵犯的权威,所以中央集权统治高度集中,地方无条件服从朝廷。

这种模式造成了大一统的概念深入每个封建王朝统治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

欧洲君主本身的权力就遭受教会的掣肘,同时他分封的大大小的领主又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而这些领主又都受到教皇加冕。

王权和神权的权力分流,是造成欧洲大分裂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欧洲和中国虽然同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但是东西方的封建统治模式完全不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更加高度专制,而欧洲君主权力大多受到制约。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封建制度是指在统治者的统治下,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和西欧的历史上,都有着强烈的封建制度。

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一、统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差异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封建君主统治着整个国家,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国的君主制度是建立在天命思想的基础上的,是传承于宗法社会的一种制度。

君主有绝对的权力,子民则必须恭敬顺从。

此外,中国的封建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宗族制度。

宗族是由血缘关系联系的人们所组成的整体。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宗族制度是比官僚制度更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统治结构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所不同。

在西欧,封建君主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其他领主共享。

这些领主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甚至与封建君主对抗。

封建领主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西欧封建制度中的主要特点。

此外,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公教制度(教会的组织结构)也极为重要。

教会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掌控君主和领主们。

二、土地制度差异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土地主要是私有制。

封建君主赋予封建领主土地作为封地,这些封地的经济收益需要被领主自行支配。

在官府和地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整个封建制度中,土地主权仍然是封建领主的。

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土地制度主要是农奴制。

封建领主需要从农奴那里萃取出粮食和工具。

这种制度极为残酷,农奴们的生活极为苦难。

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农奴主要是在庄园内工作,而自由劳工则可以旅行并在各个地区工作。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也使得自由劳工越来越多。

三、社会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制度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传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传统思想和家族牢固的掌握下发展而来的。

孝道、礼仪、忠诚这些传统美德被认为是封建文化的基础。

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摘要: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中西方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异同点。

关键词: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封建制度制度异同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

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同时封建制度也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

,在中国,封建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在西方,封建制度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与贵族骑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军事责任制度,主要围绕着三个中心:领主、封臣及土地。

时间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一般认为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持续时间约2100年。

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萨利克法典的颁布,西欧封建制度持续时间1000多年。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的早并且持续的时间久。

农耕方面,我国封建制度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

特点:1、允许土地买卖。

2、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3、通过收缴地租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在西方封建制度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它有三特点:1、逐级分封,2、领地世代相袭,3、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不仅要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还需要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

中国封建制度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

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

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历史背景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在夏商周那种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征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论: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从今展望古代,在以前,无论是身处东方的中国,还是处于西方的其他地区,都有过一段历史,即:社会是封建制的。

何为封建制度,它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它的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

在中国,我认为西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众所周知,夏朝乃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由禹所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而由于夏朝没有具体文字的记载,所以它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获知,但我们知道,是禹的儿子启,建立军队,创立刑法,最终掌握大权,是禅让制更替为世袭制。

而社会也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

经历17代31个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而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所以,它肯定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典型,而只是到达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齐、楚、赵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他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西封建制度的差异及封建法的影响

中西封建制度的差异及封建法的影响

中西封建制度的差异及封建法的影响作者:古杨冈绍夫认为,封建主义就是一套制度,它们制造并规定了附庸对领主的服从和役务,以及领主对附庸提供保护和生计的义务。

当然,领主和附庸都是自由人。

布洛赫采用更广义的定义,他说,依附农民、附有义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的广泛使用、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模式的附庸关系、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力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即家族和国家的存留等等。

这些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

无论如何,西欧的封建化是建立在采邑的分封和领主—封臣忠诚关系的基础上的。

随着采邑的盛行,领主和封臣间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逐渐国家化,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这是一种类似金字塔的结构,君主是最高的封建领主,拥有最高权力,他将土地分给贵族领主,各领主保留自己的土地后,将其余部分分封给其下属的封臣,其中,不同等级的领主都对上是封臣,对下是领主,下级的封臣要在相应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效忠领主,最底层则是以农奴为主体的农民阶级。

西欧封建社会中的领主封臣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逐渐明确化。

领主有权征收赋税,传召贵族组建法庭,审理案件,同时有义务保护封臣的生命和土地。

作为封臣,应以一定的骑士为领主临阵作战,并以金钱援助领主,还须应召出席法庭,参与或接受“同等人”的审判。

在这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得破坏。

比如,英国封建时期的约翰横征暴敛,英国的贵族联合教会与市民,同国王进行抗争,1215年迫使国王在《大宪章》签字。

受“秦废封建而置郡县”的说法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自商周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如果采用此种理解,那么对比商周分封制和欧洲封建制,二者同样承认君主的权威,都是以封土为媒介建立的上下级之间的等级关系。

区别在于,欧洲的王权要比商周君主的权力弱小,欧洲的封建制度是领主与附庸自发形成的隶属关系,而商周的分封则是君主自上而下的行政建制活动;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封土采邑为媒介,通过领主与附庸之间的私人契约形式,建立起来有契约性质的个人依附关系,附庸除了对领主负有契约规定的义务之外,并没有对国家的任何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从今展望古代,在以前,无论是身处东方的中国,还是处于西方的其他地区,都有过一段历史,即:社会是封建制的。

何为封建制度,它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它的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

在中国,我认为西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众所周知,夏朝乃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由禹所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而由于夏朝没有具体文字的记载,所以它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获知,但我们知道,是禹的儿子启,建立军队,创立刑法,最终掌握大权,是禅让制更替为世袭制。

而社会也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

经历17代31个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而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所以,它肯定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典型,而只是到达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齐、楚、赵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他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而郡县制是指的一种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郡县制中的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而封建制是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封地是由各个封主自己统治的,而不是像郡县制那样只拥有地区的财政收入,而没有实质性权力。

都是由中央集权。

所以秦朝的封建制我认为是有名无实的。

所以只有周朝,我认为它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封建”的本义应是指“封土建国”,西周的社会正是这样的。

周天子因为掌握着极大的疆土,所以难以去管理疆土本身,很容易被外地所入侵。

所以,周天子就把他的领土按照宗法制的排列,大小不一的将自己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自由发展,并帮助自己守卫疆土。

他们拥有地方的统治权,但也必须听从周天子的领导。

而领土的权力就涉及到大宗、小宗的观念。

如果将周天子比喻成大宗,那各位诸侯就是这大宗里面的小宗,他们是受大宗的管理的。

而把各个诸侯当成大宗,那他们封地下面的卿大夫就是小宗,得听从大宗的管理,诸如此类规则管理下去。

它的关系是锁链式的,大换套小环,所以他能实行整体管理。

中国的封建制(西周)的主要特点:①:它是基于宗法制的宗法制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由诸侯其他的儿子的儿子被分封为。

而在分下去就只能成为平民了。

他们的的等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平民、士、卿大夫、诸侯、天子。

(奴隶除外)领主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它是中国封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没有宗法制的铺垫,那么。

分封制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因为当天子把封底分封给领主时,往往会因为权力的大小的混乱而内斗起来,到那时,整个王权不但没受到稳固,还会受到波及。

②:封地的状况每个领主在封建时代都拥有对自己封地的绝对统治权。

主要体现在平民身上。

我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平民,大部分都是自由的,是拥有自己的人身权利的,他们需要唯一为国家做的事:一是在有战乱的时候需要成为士兵去打仗;二:是在西周盛行的井田制上。

井田制是说因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耕地被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所有的耕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平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让平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在西周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虽不能算完全自由,但他们只要完成对公田的耕种和上缴一些贡品,他们其他的生计照样能够维持。

我认为以上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些主要的特点。

再来把目光转向西方。

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我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封建制度,首先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以及异处的。

如:(由于前面讲了关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后面的比较会主要说明西方封建制度的情况)注:若分项中没有“同”,则我认为只有异处。

①:领主给予下属领地的分封方式同:他们首先都需要自己的属下忠于自己,会为封主本身夺得利益,也会在战争中帮助封主保卫自己的领地。

获得封地的人也能自己成为领主,给予别人自己封地里的一块地方,让那个人为自己效忠。

异:中国是因为宗法制,所以基本上是由血缘关系来分封的。

这样有些有才能的人有可能会因为自己出身的地位卑微而最后怀才不遇。

而西方封建制则大大不同,他们虽然也是给予下属封地,但在当时,他们主要实行的是契约封建制,因为当时主要是下属对封主的依附是以签订自由契约的形式建立的它不一定是像宗法制那样,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来分配的。

我认为这样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针对契约封建制。

好处在于,它不受血缘的严格控制,他能让封主本身自己来抉择,这就使一些无用之人被这一现象所筛去,能使下属的能力比血缘来分封的平均能力肯定是要高出许多的。

这可以让很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极大的显现出他们的价值,而中国的宗法制一定程度下是不行的。

坏处在于会使管理变得更加混乱、变得不成体系。

②:等级制度的划分同:无论中方还是西方,都有着自己的对于封建制度的等级分化。

异:在中国,这种等级是有四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而西方则负杂的多,它的爵位大体上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每个爵位都有自己的封地以外,还有属于他们的庄园(城堡)。

(除骑士以外)③:封建制度的管理方式: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封主与下属(附庸)之间都有着绝对的从属关系。

他们都能管理其下属及其领地,拥有处分权。

异:中国的西周时期,土地只为周天子所有,各领主只有管理权而无所有权。

所以这就导致了周天子能即刻剥夺所以诸侯及以下官员的封地,所以在中国的管理是大环套小环似的。

架构比较严谨,管理起来比较方便。

而在西方,可以更加形象的比喻成一环套一环。

在欧洲封建制流传着一句经典而又反映现实的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由于西方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比如:一个大领主相对于国王或皇帝来说是附庸,国王和皇帝是他的领主,但相对于这个大领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贵族来说他就是领主,由他分封的人则是他的附庸;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骑士。

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由于关系的复杂,所以,在当时欧洲。

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这样我认为也会有好于坏。

好就是能让国王的权力没有那么大,因为隔级是不听从国王的指令的,也不用向中国封建社会那样缴纳沉重的赋税,所以国王本身对于国家根本的影响就远没有中国的那么大,在这个大点上,我认为西方封建社会的制度是要比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是要更加名主的。

但坏处就是会导致一个国家的架构不稳,因为只有上下临间从属,所以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国家的封建主之间会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既然一个国家内部每天都在内斗,那这个国家又怎能抵御外敌呢?所以,欧洲的国家和领主变动也是极快的。

④:制度中平民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同:都是由最底层的农民为领主(国王)耕作、赋税。

异:在中国,农民基本都是平民,他们为领主耕作,但人本身并不属于领主的,他们只是靠耕作来维持生计,即:这是一种耕作方式。

他们的封地与封地之前是基本联通的,贸易也可以往来。

但在西方封建社会,封主的庄园都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一个庄园内拥有的设施基本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

它与其他封地之间基本都是互相隔绝的。

因为在领主的封地中能收到领主的保护。

所以,当时绝大多数的平民都进入了封建主的庄园中,变成了农奴。

农奴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封主进行耕作,他们的生活条件及其艰苦,不但要受封主的压迫、每年辛苦耕作的成果都要上交给封主,而且吃不饱、穿不暖,大量的农奴在耕作中被饿死、病死、冻死。

平均能活到的年龄都不过40岁。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称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⑤: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及经济发展状况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当时封主分得的这部分土地,其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

对耕地,国家也掌握着一定的所有权。

所以,封地还是像之前所说,只拥有使用权。

由于人们每年都要缴纳税额给王室,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经济政治力量是极为强大的。

欧洲封建经济发展与中国封建社会有很大不同。

欧洲封建社会中,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

在欧洲,封建君主只是许多贵族中的一员,封建国家远没有中国封建王朝那样巨额的赋税收入。

比如,封建社会初期的法国,国王的领地很少,国王对全国封建主的领地既不派官吏管辖,更不能征取赋税。

连下属对君主的军役都难以保证。

当时既没有土地国有的概念,也没有近代领土主权的概念。

到封建社会中晚期,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则多是通过与英国争夺,甚至是花钱购得。

同时,又不断分封出去。

封建国家及君主所有的土地及其经济力量始终是很有限的。

⑥:封建制度的最终发展趋势异:中国的封建制度因为实在基本专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