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实验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教材、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好奇心、观察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放大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放大的物体。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实验结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是否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放大镜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和讨论的积极性。
2. 评价方法:观察、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七、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使用放大镜的实验,展示放大镜的其他用途。
2. 学生制作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安全注意事项1. 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或其他强光源看,以免损伤眼睛。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规则,教师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使用。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第2周:进行放大镜实验,观察放大镜放大的物体。
3. 第3周: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实验结果。
十、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放大镜的内容。
2. PPT:教师自制的教学PPT。
3. 实验器材:放大镜、物体等。
4. 网络资源:有关放大镜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放大镜科学教案

放大镜科学教案放大镜科学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
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
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
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教科学词汇:晶体学(二)过程与方法: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
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制作晶体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中班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第一部分:介绍活动主题和目的】在中班科学活动中,我们将使用放大镜来进行探索和观察。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幼儿通过放大镜来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变化,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的结构和特征,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准备】在进行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 放大镜:确保每个幼儿都有一支放大镜,以便他们可以进行观察。
2. 日常物品: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如纸夹、铅笔等,供幼儿进行观察。
【第三部分:活动步骤】1. 引入:向幼儿展示放大镜,并引导他们观察放大镜的形状和特征。
解释放大镜的作用是将物体放大,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物体的细节。
2. 探索日常物品: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些日常物品,鼓励他们使用放大镜观察物品的特征和细节。
引导他们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方面。
提出问题,鼓励幼儿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和发现。
3. 集体讨论: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和细节,并帮助他们将观察结果和物体的特征联系起来。
4. 观察活动:安排一些观察活动,让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幼儿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探索和解答,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好奇心。
5. 总结回顾:结束活动前,进行一个总结回顾环节。
通过展示一些放大镜观察的照片或物体,引导幼儿回顾他们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发现。
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对观察到的变化和细节进行总结。
【第四部分:我的观点和理解】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放大镜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物体。
通过观察日常物品和其他事物,幼儿可以发现事物的特征和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这个活动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和发现,他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这个活动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教案(精选8篇)

《放大镜》教案(精选8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篇一设计思路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
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
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
,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
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活动准备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第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幼儿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
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
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放大镜》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掌握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的方法。
2.发现物体局部的特征和不同,提高观察力和细节把握能力。
3.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4.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与热身1.教师发放放大镜,让幼儿自由观察放大镜,然后询问幼儿放大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
通过举例让幼儿理解在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场景。
第二步:掌握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的方法1.教师拿出一张图片,让幼儿围观图片。
2.让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不同部位,并询问幼儿观察到了什么。
3.给幼儿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如何调节放大倍数,以及如何操作才能将物体放大。
4.给幼儿练习使用放大镜。
让幼儿在一张叶子上观察花蕾和叶脉。
第三步:观察物体局部特征和不同1.教师发放不同种类物体,如水晶球,金属球等。
2.让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节,如凹凸不平的纹路,物体表面的缝隙和流淌的水滴等。
3.让幼儿自己发现和描述大象的耳朵、鼻子、眼睛、前腿和后腿的不同。
第四步:实践操作技能1.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如小球、魔方、卡片。
2.让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物品不同部位和细节。
如小球表面的细小坑洞、魔方的颜色和小卡片表面的纹路。
3.将观察结果让幼儿记录到手绘图中。
第五步:总结与回顾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的感受和内容,汇总有哪些具体的物体局部特征和不同被发现。
2.小结放大器的使用方法和观察物体的重点。
3.给幼儿展示通过观察和记录所形成的手绘图。
4.最后提供一些放大镜的应用场景,如照例子或照镜子时使用放大镜等。
反思本次授课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1.课程前期引导的够好吗?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教学中是否重复和跳跃?如何控制课程进度和难度?3.教学主题是否明确,足够突出并由幼儿真实体验且能够普及化?4.教学情景是否多变并足够富有趣味性?5.教学材料是否丰富并能够呈现出现代性、先进性和可参与性?最后,我通过本课的教学,认识到了科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
实验课题:放大镜指导教师:范厚兴
实验类别:学生分组时间:2011年3月29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放大镜、柱形、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
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