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对比观察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海带,蕨类,苔藓和种子植物分给不同的小组,让同学们进行观察!

师问:这些植物都含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啊?

生:绿色。

师:没错,是绿色,那这些绿色是什么呢?

生:植物。

师:嗯,是植物,更准确的说是绿色植物。我们说放眼地球,无论南北,随处都可以看到绿色植物,其庞大的家族是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在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就大约有30多万种,数量如此之大,我们说想研究这些绿色植物能把这30多万种都拿过来吗?

生:不能,太累了。

师:嗯,所以说能不能减轻工作量,给它们分一下类呢?我们说这一想法还真可行,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还有生活环境,把绿色植物分成四大类群,都有哪些呢?(幻灯片显示)有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我们说看到四大类,我觉得既然最后一种叫做种子植物,也就是说前三种是没有种子的植物,那没有种子它们是怎么繁殖下一代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在生物圈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生物课堂,共同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72页,看一下书中正文第二行,是不是将绿色植物分成四大类群啊。那同学们想一想,大家在生活中常见到的植物大多属于那个类群呢?

生:种子植物。

师:没错,它们都是有种子的对吧?哪有人见过其他群类植物吗?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呀,不清楚,这样再看那,海带吧!这个呢,也不知道,紫菜,这个吃过吧,这原料就是紫菜。(出示海带还有紫菜海苔的幻灯片)那这两种植物就是生活在海水里的典型的藻类植物,非常明显,它们都是多细胞的对吧,那再看这个(依藻图片),前面我们曾介绍过,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衣藻应该有印象吧,那么衣藻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所以到现在我们知道了,藻类是多种多样的。有多细胞的和单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水中的。但生活环境基本是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还有不少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了解了它们的生活环境之后我们说藻类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再给大家看

1

一种常见藻类(幻灯片水绵),这种藻类叫水绵,有同学说,老师,我可没见过,当你看到她来源于哪你就会恍然大悟了,(出示图片水杯底下的水绵)水放在杯里时间长了,杯子底就会有这样的沉淀,见过吧?

生:见过。

师:好,现在再看它放大了的样子(出示幻灯片水绵的结构图),感觉就是像一个细胞一个细胞排列构成的是不是,我们说不是感觉而是实际就是这样的。各部的结构我们看一下,明白它的结构之后,问题来了,水绵与我们常见的绿色植物有什么不同呢?有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啊?

生:没有。

师:没有根茎叶,我们知道根是用来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茎呢运输这些养料,而

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样才能维持植物体所需的养分,但是现在这些器官水绵都没有,那它是靠什么生活的呢?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

生:……

师:我看咱同学可能想的过深了,来,老师启发启发你们,看水绵的结构,它没有根茎叶,全身上下都一样,这个“一样”是由什么构成的啊?

生:细胞。

师:很好,那学细胞结构的时候,我们学过一个结构能够控制物质进出,是细胞

膜吧,再看的结构,绿色的螺旋的结构是什么啊?叶绿体。叶绿体能干什么啊?就启发到这,谁说说看。

生:因为水绵由细胞构成,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这样水分等能够进入到体内,再加上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养活自身。

师:回答完全正确。就是这样,那同学们想,如果水绵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养料等,你们说它适合生活在哪啊?

生:水中。

师:很好,我们说大多数藻类植物和水绵一样,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养料等,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需要,这是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明确了以后,咱们再看几种藻类植物的图片(出示海带、石莼等藻类图片)大家看到这些图片上的藻类植物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生:(小声)海带那不是有根吗?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海带是有根的,如果你这样认为,就被它们的外表给迷惑啦,你看似像根的部位,其实没有吸收功能,只起到将海带等固定在海底岩石上的作用,叫固着器。同样大家看到类似叶还有茎的部位都不含有输导组织,所以不是根茎叶,大家一定不能被迷惑,这个问题一定要清楚。这也说明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能只看表面,一定要由表及里,这样下的结论才能站得住脚。

师:好了,我们说就目前的研究和发现来看,藻类植物比陆地上植物无论是分布的范围还是数量都要多得多,那这么多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呢?来看一下大屏幕(藻类植物作用图片)。首先第一个作用就是释放氧气,据测量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的95%。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都要靠氧气来呼吸,藻类植物制造这么多氧气,功劳大不大啊,重要吧。第二有些可以作藻类的原料,有的可以食用,像海带呀,紫菜等等,有的还可以药用,碘酒啊熟悉吧。这是藻类对人类有益方面的作用。还有没有其他作用呢?来看这样两句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看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美吧,但是问题来了水怎么会绿如蓝呢?老师给大家两个备选答案啊,第一种会不会是春天两岸的树啊草啊绿了,映在水里,使水变绿了;第二种水里某种东西是绿色的将水变绿了,同学们你觉得那个答案正确呢?

生:我认为是第二种。

师:那这种东西是什么呢?

生:是藻类。

师:啊,有人看书了,教材写的非常清楚,春天阳光明媚,导致水里藻类大量繁植,绿色的小

生物漂浮在水里,使水变成了绿色,这又是藻类的功劳之一,形成了美丽的景色。那好了,了解藻类植物之后,接下来请大家把视线从水里转移到陆地上,因为在

这里还生活着一些看似不起眼,却也非常重要的植物那就是苔藓植物,(教师出示苔藓植物幻灯片)。

大家看看这样的场面,是不是似曾相识啊,一块块毛茸茸的绿色,我们都见过但却没有太注意过它们。它们之所以如此默默无闻不起眼,那就不得不提到它们的生长环境。大家结合图片再找一找咱们的教材,看看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在哪里呢?

生: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

师:这样一个环境就不利于我们发现它们是吧?再来看它们结构,我们以葫芦藓为代表,(出示葫芦藓图片)来看一下,老师告诉大家它的这些结构都叫什么啊。这是叶、这是根、这是茎,几大器官都有是吧。比藻类复杂,那咱同学结合图片以及咱们教材讨论讨论苔藓的根、茎、叶,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

师:好到这吧。首先说根,很简单,一般的为假根,其吸收功能肯定不能太强,只起到固着作用。再说茎,单薄吧,并且里面有没有导管啊。

生:没有

师:没有,叶子中也没有叶脉,也就不能输送养分。这些器官能从外界获取养分的地方那只有叶子了,再来看它的叶子薄吧,有些地方几乎是透明的,因为它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所以它吸收的水分什么的也不太多,可以说它这些器官吸收养分的能力都不强,所以苔藓植物都不能长太高大,只能如此矮小,并且只能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再说它的叶片如此薄,如果有毒气体侵入,那会怎样啊?

生:会受威胁

师:所以说如果此地空气质量不好,污染严重,苔藓植物就不能生存,那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就把苔藓植物当成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这是苔藓植物,别看不起眼,作用还是挺大的。那接下来,要登场的可以说是植物界中的“姚明”啦,姚明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啊?

生:个子高。

师:没错,这个植物界中的高个子就是蕨类植物,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哪些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教师出示幻灯片,江南星蕨、肾蕨、铁线蕨、鹿角蕨等蕨类图片。)

看到这些蕨类植物之后,请大家看书找一找蕨类植物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生: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师:同样的潮湿环境,为什么苔藓植物长的矮小,可是蕨类植物却如此高大呢?要明确这个问题还得从蕨类植物的结构方面来分析,请同学们接着看教材找出蕨类植物它们的各器官有什么不同?

生: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并且根茎叶中都有输导组织。

师: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这样蕨类植物就可以充分的吸收和运输养料,所以,蕨类植物虽然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但是却能生活的如此高大。

这是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那么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

师:蕨类有的可以药用,有的可以食用,有的还是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更有2亿多年前的高大蕨类,现在虽然灭绝了但是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变成了今天的重要能源──煤。这是蕨类植物的重要作用。到此,我们说,这三种绿色植物的形态结

构、生活环境以及各自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三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上课初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弄清楚啊?对,就是这三种植物的繁殖方式问题。

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教师出示幻灯片,肾蕨的叶子和桃树叶子。)

大家看到这两种植物的叶子之后,觉得有什么不同啊?

生:肾蕨叶子的背面有许多褐色的突起,而桃树叶子没有。

师:同学观察的很对,那这些不寻常的突起,老师告诉大家就有蕨类植物的繁殖有关系。这些突起叫孢子囊,里面有许多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当它们成熟之后就散落下来,落到适宜生长的地方就会生长发育为一株新的植物了。藻类和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是一样的,也是靠孢子来繁殖下一代的,所以给这三种植物也名一个名字就叫孢子植物。

三、课堂小结

好了,最后的问题也明确了之后,这节课的任务我们就完成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学习了它们的形态结构,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叶和假根,茎叶中没有导管;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根茎叶中都有输导组织。接着又了解了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最后学习了它们的生殖方式──对靠孢子繁殖下一代。我们说这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是由水生到陆生,形态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在漫长的岁月中,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并且在生物圈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俄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杰夫曾经这样评价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他说:“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我们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同学学习完这些绿色植物之后应该怎样做啊?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吧。

生1:保护环境爱护小草。

生2:我要爱护植物,还要告诉身边的朋友爱护绿色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

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展示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对比观察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海带,蕨类,苔藓和种子植物分给不同的小组,让同学们进行观察! 师问:这些植物都含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啊? 生:绿色。 师:没错,是绿色,那这些绿色是什么呢? 生:植物。 师:嗯,是植物,更准确的说是绿色植物。我们说放眼地球,无论南北,随处都可以看到绿色植物,其庞大的家族是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在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就大约有30多万种,数量如此之大,我们说想研究这些绿色植物能把这30多万种都拿过来吗? 生:不能,太累了。 师:嗯,所以说能不能减轻工作量,给它们分一下类呢?我们说这一想法还真可行,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还有生活环境,把绿色植物分成四大类群,都有哪些呢?(幻灯片显示)有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我们说看到四大类,我觉得既然最后一种叫做种子植物,也就是说前三种是没有种子的植物,那没有种子它们是怎么繁殖下一代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在生物圈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生物课堂,共同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案 篇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 况。 能力目标:通过对三种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合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进而发自内心的热爱生物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板书: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二、苔藓植物 三、蕨类植物 篇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张明伟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青岛第四十九中学张明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材简介]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本单元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特别重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对于本章知识,学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学习,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总结区分比较各种绿色植物的要点在哪里,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举一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绿色植物。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绿色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绿色植物种类如此之多,又该如何分类以及它们具体又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带一些同学经常吃过或是经常见到的植物到教室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把握课堂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亲自对三种植物的观察,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学习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3)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及分析:观察三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归纳、比较三种植物的异同点。 2、难点及分析: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 (五)、课型与时间 1、课程类型:新课。 2、授课时间:1课时。 (六)、课前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 (七)、教学活动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同学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不结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

行横向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二)教学难点: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长征第一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分成四个类群,并对前三类归为无种子植物,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活动2【讲授】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奖励驱动,获取知识 1.欣赏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请分析: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课本P72第二段回答。过渡到藻类植物的学习。 2.提问: (1)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吗? (2)藻类植物是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 (3)藻类植物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若无,它们通过什么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养料呢? (4)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课程标准中的第四个一级主题,本单元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其中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相对简单,本节既是学习绿色植物的开始,又为八年级学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及“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师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师: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还有生活环境,把绿色植物分成四大类群,都有哪些呢?有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课件第2页),我们说看到四大类,我觉得既然最后一种叫做种子植物,也就是说前三种是没有种子的植物,那没有种子它们是怎么繁殖下一代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在生物圈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生物课堂,共同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78页,看一下书中正文第二行,是不是将绿色植物分成四大类群啊。那同学们想一想,大家在生活中常见到的植物大多属于那个类群呢? 生:种子植物。 师:没错,它们都是有种子的对吧?哪有人见过其他群类植物吗?看大屏幕(课件第3页),这是什么呀,不清楚,这样再看那,海带吧!这个呢,也不知道,紫菜,这个吃过吧,这原料就是紫菜。(出示海带还有紫菜海苔的幻灯片)那这两种植物就是生活在海水里的典型的藻类植物,非常明显,它们都是多细胞的对吧,之前我们学习过衣藻,应该有印象吧,那么衣藻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所以到现在我们知道了,藻类是多种多样的。有多细胞的和单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水中的。但生活环境基本是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还有不少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了解了它们的生活环境之后我们说藻类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再给大家看一种常见藻类(课件第4页),这种藻类叫水绵,有同学说,老师,我可没见过,当你看到她来源于哪你就会恍然大悟了,水放在杯里时间长了,杯子底就会有这样的沉淀,

藻类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教案标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 3. 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学生教科书、教师参考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盖玻片等。 4. 实验材料: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有什么特点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包括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 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向学生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并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2. 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细胞结构。

3.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 2. 让学生讨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提供一些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深入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更多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小论文,包括它们的分类、生活史和繁殖方式等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它们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并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应用领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兴趣。作业布置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课设计 一、教材剖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在教课中,教师不要过多地介绍三类植物的形态特色,而应着重从学生的生活实质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三类植物的不一样特色及生活环境,并概括出与人类的关系。此外,教师最好课前准备好三类植物的实物,以利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特别是对 城镇的学生尤其重要。常有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材中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在教课中教师可灵巧安排,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率领学生走出讲堂,认识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样成效可能会更好。总之,这些做法目的是增添学生对这些植物感性认识,培育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种绿色植物的感情。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踊跃性自然会提升。 二、教课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概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色。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经过自主研究、着手察看,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经过对照察看、独立思虑、资料剖析,合作研究,进一步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和剖析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感情目标: 认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看法;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计情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法设计: ( 1)研究式教课法:经过设置实验、察看、查阅资料、议论、怀疑、释疑等多种探究活动,指引学生主动解决所碰到的问题,让学生领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对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2)直观教课法:利用实物并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课设施,让学生在观 察中学习藻类和苔藓植物的有关知识。由静改动,调换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成效。 五、学法指导: (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本,采集藻类、苔藓的各种资料,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 践能力。( 2)经过采集所需实物和资料,合作实验,锻炼学生疏工协作的能力。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计划授课时间为1.5课时。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本课安排一个学生实验,通过解剖观察、探究对比、图文转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种子植物的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并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立足于实验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下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环境。 (2)、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紫菜、苔藓、盆栽铁线蕨、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叶片、培养皿等。 2、观察记录表格,内容包括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主要形态特征、生殖方式、代表植物。 五、教学过程

二、 苔藓 三、 蕨类 植物 展示紫菜、花盆中苔藓、及校园植物园蕨类植 物。 展示课件 【提示】这节课对于这3大类植物我们将主要 从它的生活环境,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生殖 方式及代表植物来学习。 展示课件 【提问】 1、水为什么会变绿,里面有什么存在? 2、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引导】 1、观察图片你能否推测藻类植物可能的生活 环境? 2、能否用肉眼观察出藻类的个体,说明什1、藻类植物(少数 同学)。 1、生活在水中。 2、肉眼观察不到藻 类个体,说明藻类 细胞非常微小,可 能为单细胞生物。 学生思考,回忆, 回答它们结构上的 相同点是都具备细 胞壁,细胞核,细 胞质,叶绿体结 构,而不同点是, 衣藻细胞还具有鞭 毛和眼点。 学生质疑,联想, 交流,回答,不 是。 学生观察,交流, 回答,水绵属于多 细胞生物,在老师 的引导下总结藻类 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单细胞,又有 多细胞的。 观察,思考,回答 没有,在老师的引 导一下,总结出藻 学生发 展。 实物观 察,获得 直观认 识。 锻炼学生 的总结归 纳能力。 培养学生 观察、发 现、分 析、归纳 能力,发 挥学生主 体地位。 创设师生 互动,生 生互动的 情境,通 过交流促 进学生发 展。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及主要特征。 2.能够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作用)。 3.培养学生对绿色植物的认识和热爱,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良好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之间的不同点以及各自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各式各样的植物,师:同学们,自然界中已发现的植物有50余万种,其中就有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个课外作业,让同学们分组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展示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 ①下发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信息记录表。 ②各组学生依次展示: 第一组拿出家里长绿膜的鱼缸以及从超市购买的新鲜海带,阐述自己自己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了解,围绕问题“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第二组展示了从潮湿墙壁上采集的苔藓植物,引导学生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第三组展示了家里盆栽的观赏性蕨类植物,并出示了自己网上查询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在学生展示和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描述不准确的信息,可适当扩展,强化知识点。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和探究)。 ①用显微镜观察衣藻永久装片,了解衣藻的形态结构并记录,实验过程中注意显微镜的用法。 师: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师: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 生: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 中的绿色植物第1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1节的内容。本节包括三大植物 类群分别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它们同属于孢子植物,因孢子植物的概念对 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没有以孢子植物作为标题,文中对孢子生殖方式也 没有做过多的解读。教材分别从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 类的关系三方面介绍这几种植物,其中重点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三种植物的对比区分。 二、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2、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3、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4、了解植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合作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将三种植物进行了整合,采用分层式教学,内容由简入深,从学生生活着手,认识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接着通过观察实验,了解三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紧接着进行深入探讨得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将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出植物进化的基本规律。最后学生介绍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的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 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探究及精导: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预学 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 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 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 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 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 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 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探究 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适当 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 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 予以补充。 提升: 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中湖水、江水泛起绿色是因为( ) A.春天气温升高,苔藓植物繁殖 B.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c.春天降水增多,空气中含水量升高,因而出现发霉现象 D.春天的空气格外明媚,树木花草长出了绿叶,湖水、江水格外绿 2.某种植物提供了空气中绝大部分的氧气,无根、茎、叶的分化,这类植物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某火力(燃煤)发电厂建厂几年后,原来电厂附近绿茸茸的苔藓植物不见了。其主要原因是( ) A.被人移走了 B.被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毒死了 C.被某些动物吃掉了 D.电厂周围气温升高,苔藓植物不能生存 4.海洋中绿藻多分布在上层,褐藻分布在中下层,红藻分布在底层。分析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5.具有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特征的植物类群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6、琼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它作为凝固剂可以成为生产果冻的原料,也可以作为配制细菌培养基的原料。可以提取琼脂的植物是()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藻类、苔群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引言: 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薛、墙辞、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薛、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第一部分探究藻类植物 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教师加以补充: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燕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紧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 “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教师通过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教师提供有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部分图片,为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创设了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藻类植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等问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布置下去,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苔碎植物 “根据平口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辞植物?苔辞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 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碎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群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葬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教师用媒体展示资料“苔薛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薛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讲授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72页至77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三、教学重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归纳总结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藻类植物 师请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图片,让同学们说一说有什么植物,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 1、欣赏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请同学们分析诗句中描写了什么植物? 2、结合日常图片介绍藻类植物的种类。 3、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进行观察并思考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4、学生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学习任务卡“一、藻类植物”的第2题展示的资料,完成合作探究1。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卡的书写之后,请同学们自己总结每一则资料展示出的作用,并让同学们完善自己的答案。 (二)苔藓植物 1、欣赏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请同学们分析诗句中描写了什么植物?引出苔藓植物的学习。老师让同学们想想平时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看到过苔藓植物,之后给同学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地方生长的苔藓植物图片。 2、以葫芦藓为例,分析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和藻类植物进行比较,判断它适宜生长在什么环境中? 3、学生探究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学习任务卡“二、苔藓植物”的第2题展示的资料,完成合作探究2。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卡的书写之后,请同学们自己总结每一则资料展示出的作用,并让同学们完善自己的答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诏安一中沈益明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安排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表达交流, 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等步骤。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本节课以“生物联系生活”、“生活应用理论”为设计主线,为学生创造观察、对比、分析、交流、表达、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能力,建立关注身边植物、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四大植物类群中的三种,种子植物是下一节的学习内容。对三种植物类群主要介绍了它们的生活环境、特征、常见种类、与人的关系。这些内容是一种平行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程序实施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创设 问题 引入 新课 提问 1、述植物体的结构层 次。 2、物体都有根、茎、 叶、花、果实种子吗? 展示课件 讨论 讨论表达 学生对1回 答: 细胞→组织 →器官→植 物体。 对2回答: “有”或“没 有 观察后,发现 问题、自主探 究。合作交 流、表达。学 设置悬 念 培养学 生观察 能力, 树立关 注自 然,关

讲授新课 一、藻类植物 1、植物都会开花产生种子吗?如果不会的话,哪些会开花产生种子? 2、这些植物主要有哪几种类群? 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 展示课件 叶状体 海带 根状物 紫菜 衣藻水绵 讨论: 1、 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 藻类植物有什么特征?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藻类植物?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藻类植物多生活在生的答案有多种。 观察课件、思考讨论并交流表达。观察后回答: 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在学注身边植物的情感。 设置悬念 培养观 察、分析、表达 能 力,发挥学生主 作用。联系 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