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风湿性疾病与脱髓鞘疾病
脱髓鞘疾病

2. 运动障碍 皮质脊髓束损害 引起痉挛性瘫痪 (spastic paralysis: 偏 瘫 hemiplegia, 截 瘫 paraplegia, 单瘫 monoplegia)
运动障碍多数为轻瘫且常左右不对称, 运动障碍多数为轻瘫且常左右不对称 上 下肢瘫痪程度多不均等, 下肢瘫痪程度多不均等 下肢受累比上肢 常见。检查时可见肌张力增高, 常见。检查时可见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 腹壁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阳性。 进, 腹壁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阳性。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cerebrospinauid, CSF) 脑脊液 常规和生化: 外观及压力正常, 常规和生化 外观及压力正常 总蛋白量正常 或轻度增高 免疫学检测: 鞘内合成(CSF-IgG指数大于 免疫学检测 IgG鞘内合成 鞘内合成 指数大于 0.7; 24小时 小时IgG合成率增高 CSF寡克隆 合成率增高; 寡克隆IgG 小时 合成率增高 寡克隆 阳性。髓鞘碱 带, 即oligoclonal band, OB, 阳性 髓鞘碱 性蛋白(MBP)增高提示 活动 增高提示MS活动 性蛋白 增高提示
根据分子模拟学说, 根据分子模拟学说, 病毒感染与 MS 的关系主 要是因为HHV要是因为HHV-6及EBV基因序列中有一些部分 EBV基因序列中有一些部分 HHV与髓鞘中的成分相似 (如 HHV-6 中一段序列中 7个氨基酸与MBP的完全相同), 当HHV-6或 个氨基酸与MBP的完全相同 的完全相同), HHVEBV感染后 激活T淋巴细胞, 被病毒激活的T EBV感染后, 激活T淋巴细胞, 被病毒激活的T 感染后, 细胞误将髓鞘作为病毒进行攻击, 细胞误将髓鞘作为病毒进行攻击, 从而导致自 身免疫性反应. 身免疫性反应.
7. 其他 一些发作性症状, 一些发作性症状 以痛性强直痉挛性发作及 瘙痒多见。该症状是一突发短暂呈破伤风 瘙痒多见。 样强直痉挛或类似手足搐搦样发作, 样强直痉挛或类似手足搐搦样发作 向下或 向上迅速扩散常作剧烈疼痛或感觉障碍, 向上迅速扩散常作剧烈疼痛或感觉障碍 一 般认为是因CNS部分髓鞘脱失的病变中 运 部分髓鞘脱失的病变中, 般认为是因 部分髓鞘脱失的病变中 动传导束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所引起的。 动传导束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所引起的。
脱髓鞘病变

脱髓鞘病变
风湿痛风博士龚海洋介绍什么是脱髓鞘病变,一急性发作或亚急性损害神经中枢的疾病,发病高峰为二到三周,若治疗延误受损神经继发缺血变性则发生多发性硬化,发病严重时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危及生命,多为基因免疫异常或病毒感染所致。
早期的治疗多以激素及营养疗法治疗,但疗效难以控固,由于本病导致髓鞘脱失致神经功能损害严重时继发轴索损害从而复发使神经功能症状进一步加重·
病情继发加重·脱髓鞘疾病是一类病因不相同、临床表现各异、但有类同特征的获得性疾患,其特征的病理变化是神经纤维的髓鞘脱失而神经细胞相对保持完整。
髓鞘的作用是保护神经元并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得到很快的传递,所以,髓鞘的脱失会使神经冲动的传送受到影响。
急性脱髓鞘性疾病的神经髓鞘可以再生,且速度较迅速,程度较完全,虽然再生的髓鞘较薄,但一般对功能恢复的影响不大。
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病,由于反复脱髓鞘与髓鞘的再生许旺细胞明显增殖,神经可变粗,并有轴突丧失,因此功能恢复不完全。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概述风湿性疾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囊、筋膜等一组疾病,病因多样,如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化性、地理环境性、遗传性等。
风湿性疾病以疼痛(关节、肌肉、软组织、神经等疾病)为主要症状,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炎占重要组成部分,但风湿性疾病只限于关节炎。
以往所指的“结缔组织病”或“胶原病”是风湿性疾病的一部分,它们和“风湿性疾病”不可完全等同。
风湿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涉及全身的间质组织,结缔组织是风湿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病变场所,无论致密结缔组织如软骨和肌腱,还是疏松结缔组织,均可有广泛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疏松结缔组织损害的特点是:粘液样水肿、类纤维蛋白变性,肉芽肿形成,炎症细胞浸润,晚期呈透明性或硬化等变化,血管炎广泛存在,尤以动脉系统中的小动脉炎为主,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增生或全层炎症。
免疫损伤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风湿性疾病,至少部分是因为免疫异常所致的组织损伤。
免疫损伤可分四个基本类型:过敏性Ⅰ型反应,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型;抗体-介导Ⅱ型反应,其特点是抗体可与本来的细胞表面抗原或吸收附于细胞表面的抗原相结合,免疫复合物Ⅲ型反应,特点是免疫复合物在细胞或组织表面局部沉着;细胞一介导Ⅳ型反应,是致敏的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直接接触的结果,反应过程不需要抗体及补体,这些类型不相互排斥,在某些病人可同时存在。
免疫遗传学的进展和HLA抗原与相关疾病的研究增加了对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认识。
与MHC基因相关的很多风湿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的,HLA-B27编码的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有密切的相关。
病因学涉及全身的间质组织,结缔组织是风湿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病变场所,无论致密结缔组织如软骨和肌腱,还是疏松结缔组织,均可有广泛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疏松结缔组织损害的特点是:粘液样水肿、类纤维蛋白变性,肉芽肿形成,炎症细胞浸润,晚期呈透明性或硬化等变化,血管炎广泛存在,尤以动脉系统中的小动脉炎为主,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增生或全层炎症。
风湿性疾病的名词解释

风湿性疾病的名词解释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以关节、韧带、肌肉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群。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以及其他系统的多种不适。
在临床上,风湿性疾病被广泛分为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几种主要类型。
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障碍。
患者往往会发现受累的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和功能丧失。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更常见于中老年女性。
患者除了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全身疲乏、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性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多个关节,并且往往是对称性的,即同时发生在肢体两侧的相同部位。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痛、骨质增生和关节强直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
它通常以腰背部的疼痛和僵硬为首发症状,早晨起床后酷似“板条状”硬化的感觉。
强直性脊柱炎也可能累及骨盆和胸延髓,导致患者的活动范围日益受限。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影响,其中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患者常表现出多系统症状,如疲劳、皮疹、关节痛和黏膜溃疡等。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型的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脂肪性坏死性肌炎等。
干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睛和口腔的干涩,常伴有关节痛和疲劳感。
硬皮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生硬化和纤维化,严重者可能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脂肪性坏死性肌炎则是一种罕见的病理性骨折和肌肉坏死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和皮肤溃疡。
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是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了炎症的发生。
虽然这些疾病不能完全治愈,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脱髓鞘疾病

Demyelinative diseases
脱髓鞘疾病是指一类病因 或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的 疾病,其主要原发病理改变 为有髓鞘神经纤维的髓鞘脱 失
髓鞘(myelin)的概念和构成:
4.髓鞘细胞在周围神经是雪旺细胞,中 枢神经为少突胶质细胞
5.髓鞘的主要化学成分: 蛋白质 22%(碱性、脂、糖蛋白) 脂类 78% (胆固醇、神经鞘磷脂)
治疗原则:
1.免疫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治疗,1g/d*3天或5—7天,以后改口 服强的松逐渐减量乃至停用,可以反复 治疗 2)硫唑嘌呤: 1mg/kg/d,2—3个月一 个疗程,可长期治疗
2.支持治疗:
脑细胞活化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
3.症状治疗:
急性发作期: 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枢神经为少突胶质细胞 T2加权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的,边界清晰的高信号病灶。
和复发的病程 临床表现症状多发,且有明显缓解和复发的病程
病程呈缓解和复发为主要特征之一, 残余症状可逐渐积累加重 2)硫唑嘌呤: 1mg/kg/d,2—3个月一个疗程,可长期治疗 脂类 78% (胆固醇、神经鞘磷脂)
• 北欧和瑞士最为流行,其次是北美,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
蛋白质 22%(碱性、脂、糖蛋白)
自身免疫性疾病 髓鞘细胞在周围神经是雪旺细胞,中
新鲜的病灶由血管周围袖套样以淋巴及吞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 视力、视野及眼底改变: 一侧球后视神经炎为本病的一个很重要的早期症状
• 临床表现症状多发,且有明显缓解 Demyelinative diseases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 良等。
多发性硬化 脑脊液发现寡克隆带或IgG增多
什么是脱髓鞘性脊髓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脱髓鞘性脊髓炎
导语:可能有一些朋友听说过脱髓鞘性脊髓炎这种疾病,但是真正了解脱髓鞘性脊髓炎的人应该不多,毕竟脱髓鞘性脊髓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不过脱
可能有一些朋友听说过脱髓鞘性脊髓炎这种疾病,但是真正了解脱髓鞘性脊髓炎的人应该不多,毕竟脱髓鞘性脊髓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不过脱髓鞘性脊髓炎对于患者身体的伤害却非常的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脱髓鞘性脊髓炎的信息,下文我们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脱髓鞘性脊髓炎。
当脑脊髓神经轴索的髓鞘发生脱失,即出现脱髓鞘疾病。
病因有两类:髓鞘破坏;髓鞘形成障碍。
脊髓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免疫介导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
①患者均为儿童和青壮年;
②急性起病,病前1个月常有感冒、发热、感染、出疹、疫苗接种、受凉、分娩或手术史;
③全面的神经查体往往能够在脊髓症状体征外找到其它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证据;
④脑脊液检查寡克隆区带阳性;
⑤电生理和MRI可发现脑内一些亚临床病灶;MRI发现脑内白质异常信号。
一些脊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呈“假瘤样”表现,其MRI表现出轻度占位效应,周围有轻度水肿,可能有片状出血信号,容易误诊为脊髓肿瘤。
目前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神经外科的介入是必然和必要的。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那就是脱髓鞘性脊髓炎,我们知道脱髓鞘性脊髓炎这种疾病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它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风湿性疾病

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
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关节炎、晨僵、关节畸 形等典型表现
无明显关节症状特别是全身型或仅累及单个 大关节的儿童类风湿容易误诊,应注意与败 血症、结核性关节炎与化脓性关节炎、风湿 热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鉴别
治疗 目的--• 消炎、止痛 • 缓解临床症状 • 维持关节功能 • 预防关节畸形
治疗
一般治疗 •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 增加营养 • 采用医疗体育、理疗、按摩等防止
关节畸形、肌肉萎缩
治疗
药物治疗
• 非甾体类抗炎药 • 改善病情药物 • 皮质激素 • 免疫抑制剂类药物
治疗
•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作 为一线药物应用于早期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
• 阿司匹林:开始剂量每日60~90mg/kg,分4~6次, 口服,经7~10天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减量,维持剂量 10~30mg/kg,疗程可达数月
临床表现---未定类的JIA 未定类的JIA: 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或符合上述两项 以上类别的关节炎
辅助检查
任何项目都不具备确诊价值
辅助检查
炎症反应指标---反应疾病活动情况 血沉明显加快,C反应蛋白、粘蛋 白大多增高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与临床类型有 关,阳性常提示关节病变严重及有类风湿结节, 然而阴性并不能除外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自身抗体---抗核抗体阳性可出现在一些类型中
风湿性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儿科 姜红
概述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是一组 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累及不同脏器的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 故曾称为结缔组织病和胶原性疾病
发病机理均有其共同规律,即感染原刺激 具有遗传学背景的个体,发生异常的自身 免疫反应
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治疗

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rheumatic immune diseases)是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
这些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多种组织和器官受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和功能障碍。
本文将就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理论及其治疗进行探讨。
一、基本理论1. 免疫系统异常: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对于原因尚未确定的风湿免疫性结缔组织及血管损伤,则认为此时细胞因子TNF-α和IL-β扮演了重要角色。
2. 炎性反应:风湿免疫性疾双方依靠超标高数量的T淋巴细胞,引发对自己组织起破坏性作用,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Nβ)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3. 遗传因素:风湿免疫性疾学家最初发现某一人群中存在着类风湿关节炎高遗传概率的密切亲属们总会努力想了解,希望能揭析其中的秘密。
为抵御机体内外侵略,正常的先天局部免疫反应尝试消灭侵略大军,并随降解一定数量降解物,活化后通过自身门限做出决策:“是、不是”或说“去原神经化学物质”4. 治疗目标:治疗风湿免疫性疾在确定治疗方案时,首要考虑患者是否有并发心脏、肾脏等严重器官受损。
治愈是一个理想情况,但通常我们追求的是减轻或完全消除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减轻风湿免疫性疾显示效果显著,能够缓解关节和其他受损器官的疼痛。
长期使用应注意肠胃副作用。
(2)糖皮质激素:有效镇痛、抑制免疫反应,但副作用较多。
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是否使用,并严格控制用量与时间。
(3)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减轻相关临床表现。
2. 物理治疗:在风湿免疫性关节和骨骼损伤中,物理治疗通常被视为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运动治疗可以增加关节的柔韧性和力量,并改善患者的功能。
三、案例分享为了更好地讨论风湿免疫性相关的具体案例,我们将以类风湿关节计划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述评:风湿性疾病与脱髓鞘疾病风湿性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
这类疾病除了累及关节和肌肉等,还常侵犯肺脏、肾脏和神经系统。
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引起各种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血管病变,运动神经元、脱髓鞘疾病,脊髓病变和周围神经病等。
脱髓鞘疾病是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与风湿性疾病密切相关,现就风湿性疾病中脱髓鞘疾病做一阐述。
1脊髓脱髓鞘疾病脱髓鞘疾病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时只侵犯神经系统,有时也是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在部分原发性脱髓鞘疾病中可以查到自身抗体,如ANA等,在SLE患者中也可查到抗神经原抗体,两者可相互独立,也可相互重叠。
髓鞘是包在髓神经纤维轴突外的细胞膜,主要由脂质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周围神经由施万细胞形成。
髓鞘的作用为保护神经轴突、对轴突起绝缘作用和加速神经冲动传导。
脱髓鞘疾病是指脑和脊髓的髓鞘破坏和脱失为其特征的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病变在解剖部位上多表现为脑白质病变。
脱髓鞘疾病主要包括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同心圆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特发性横贯性脊髓炎等,前两者与风湿性疾病联系更为密切。
MS为脱髓鞘疾病中最为常见,常与某些弥漫性风湿性疾病相伴随。
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最常受累部位是脑室周围、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
病因不清,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和环境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以亚急性起病,急性者少见。
多数患者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多发性,空间多发性指病变部位多发性,时间多发性指缓解和复发的过程。
临床表现有肢体无力、浅感觉异常、共济失调、急性视神经炎和球后视神经炎等,还有发作性症状,如强直痉挛、癫痫、疼痛不适、构音障碍等,一般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上。
辅助检查主要有脑脊液、脑电图和脑部MRI。
脑脊液显示为单核细胞数增加,但不超过50×10^6/L,蛋白有升高,脑脊液IgG是髓鞘内合成的,所以明显升高,血清中无特异性抗体。
脑电图主要观察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表现。
头颅MRI可观察到临床上有症状或无症状的病灶部位和性质,主要表现为脑白质的改变,有全身和局部症状之分。
NMO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性脱髓鞘病,主要侵犯视神经和脊髓。
1894年由Devic首次报道,故也称为Devic病,本病在我国和日本较为多见,病因不清。
本病以体液免疫为主,并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抗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此抗体对NMO诊断比较特异。
病理表现主要为皮质与白质脱髓鞘、坏死等,脊髓病灶可长于3个椎体节段,脊髓中央脱髓鞘和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主要表现有单或双侧视神经炎和急性脊髓炎,2个部位症状可分先后出现,或可同时出现。
还可有视力下降及失明、眼球运动或按压时眶内疼痛,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视神经萎缩。
脊髓炎表现为横贯性或播散性,数天内症状可明显加重,双下肢瘫痪,尿潴留和伴有感觉障碍。
脑干累及时可出现眼震、复视、眩晕等。
部分患者可合并SLE、SS、APS等。
辅助检查同MS,脑脊液显示寡克隆区带检出率低于MS,其余基本相同。
血清检查NMO-IgG(抗AQP4抗体)阳性率高,高于MS,这也是鉴别NMO与MS的重要抗体。
同时NMO-IgG是NMO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标志物,如果强阳性提示疾病活动或复发。
MRI显示NMO特征性表现为脊髓长节段脱髓鞘病灶,连续长度常≥3个椎体节段,主要为颈和胸段受累。
病灶多位于脊髓中央,并侵犯部分灰质和白质。
MRI视神经检查表现为视神经肿胀增粗,T2加权像示“轨道样”的高信号。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P100潜伏期明显延长。
诊断需要同时有视神经炎和急性脊髓炎表现,有血清NMO-IgG阳性和MRI异常病灶呈连续≥3个椎体节段,并除外MS。
2常见伴有脱髓鞘症状的风湿性疾病掌握风湿性疾病伴脱髓鞘病的特点可提高对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自身免疫病合并脱髓鞘疾病时常不易被认识,因而造成疾病加重或延误治疗时间。
任何神经系统症状都可在风湿性疾病中出现,而脱髓鞘疾病最为常见。
脱髓鞘疾病诊断是一个排除诊断,除了排除感染、代谢性和退行性等原因之外,才可能考虑免疫性因素。
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脱髓鞘改变多由疾病本身侵犯了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SLE、SS、RA、结节病、白塞病、APS、原发性中枢性血管炎等常合并MS 或NMO。
SLE的特征表现是多器官受累,神经系统受累率范围广泛,发病率为(6-150)/10万,脊髓病变者占约5%,表现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
当SLE合并MS时,诊断为狼疮样硬化(lupoid sclerosis)。
狼疮样脊髓病变一般是在SLE急性发病期出现,预后比其他类型的神经系统损伤差。
狼疮脊髓脱髓鞘病与血栓和血管炎相关。
脑积液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往往轻度不正常,在狼疮脱髓鞘疾病早期可见白细胞、淋巴细胞增高,蛋白增加和糖减低。
影像学检查有时可见到类似MS的表现,急性SLE损伤时,钆显像增强。
在慢性SLE时可以见到糖皮质激素性脑萎缩,这种情况在原发性MS时也常见到,因此不能作为区别SLE 性脱髓鞘和原发性MS的依据。
诊断SLE脱髓鞘病,一定要排除原发性MS。
治疗狼疮性脱髓鞘病,需要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免疫抑制剂可用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等,抗血栓治疗也有效。
SS的神经系统受累一般表现为急性视神经炎,或横贯性脊髓炎,并常在SS急性期和进展期时出现。
有时在SS发病之前,先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后出现口干和眼干等临床表现。
当SS出现脱髓鞘症状时,区别原发性脱髓鞘病和SS合并脱髓鞘病需要自身抗体的帮助。
SS和NMO在临床表现和血清检查方面可有重叠,这种重叠称为干燥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Sjogren's-NMO)。
因有NMO表现,所以可有NMO-IgG阳性。
约有4/10万的SS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脊髓病占15%-25%。
SS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时,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可增加,蛋白升高,寡克隆区带不常见。
MRI发现似NMO改变,特征性表现为脊髓长节段炎性脱髓鞘病灶,长度≥3个椎体。
治疗方法与SLE脊髓脱髓鞘病基本相同。
结节病(sarcoidosis)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为5%-26%。
最常见的受累是软脑膜病变和颅神经瘫痪。
面神经和眼神经为依次受累顺序。
眼神经损伤很像MS中的视神经炎表现,有视神经乳头水肿、萎缩和视神经炎。
神经性结节病的患者脑组织内肉芽肿性浸润者占半数,肉芽肿病变在MRI上表现似MS的斑片状改变,肉芽性脊髓病分为亚急性和慢性。
神经性结节病诊断非常困难,在明确诊断结节病的基础上:①需要脑脊液检查,有明显蛋白升高,细胞数增多,糖含量下降;②少数患者可检出寡克隆区带;③半数患者脑脊液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不正常:④MRI显示病灶有钆增强变化和软脑膜损伤;⑤最有力的诊断证据是神经系统的病理活检。
根据以上5点才能判断。
脊髓MRI也可显示肉芽性脊髓病变,常看到的是颈和胸脊髓段。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是血管炎性疾病,神经性白塞病约占8%-10%,男性发病率是女性4倍,发作性头痛最常见,病情严重,危及生命。
中枢神经系统血栓性静脉炎及微血管周围炎,可引起脑组织病灶性软化。
神经系统症状较其他症状出现晚,可表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和严重头痛,还可有运动失调、反复发作的截瘫与全瘫和昏迷等。
临床表现有脑干、脑膜、脑炎症候群及器质性精神错乱症候群。
有实体脑组织损伤的脑膜脑炎约占神经白塞病的1/3。
约有14%的患者可有脊髓连续病变,呈现亚急性和进展性表现。
白塞病脊髓炎发病机制不清楚,但尸解后病理提示静脉血栓是其诱因。
伴有实质性脑病变者,脑脊液示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升高,蛋白也增加。
脑脊液-IgG半数以上患者为阳性,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只有少数患者阳性。
神经白塞病影像学常有异常显示,特别是在基底神经节和脑干,典型表现为脑干可见大面积溶合性损伤,也可发生在基底神经节。
1/3患者可表现为双侧病变,脊柱病变少见,脊髓长节段性病变不常见。
APS是一组针对血浆中多种磷脂结合蛋白的自身抗体(主要为抗β2糖蛋白I抗体)引起的机体内血栓形成、异常妊娠等临床表现。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后者主要继发于SLE,约占APS的36%。
原发性和继发性APS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除脑梗死外,类似MS的临床症状也会出现,如头痛、癫痫和视神经炎等。
在继发性APS患者的脑脊液检查寡克隆区带阳性为15%-50%,原发性APS常为阴性。
MRI可显示有皮层下高信号损伤,在椎体可显示多于4个节段病变,主要发生在胸椎部位。
3掌握“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疾病的分析方法风湿性疾病分类中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最严重的一组疾病。
这类疾病根据侵犯组织器官部位不同又分成器官特异性和器官非特异性。
单一器官受累的病症被称为器官特异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一般不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所以患者只有肾脏病变的症状,非器官特异性表明患者病变器官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受累。
SLE是一个典型的多器官受损的弥漫性自身免疫病,患者可出现关节肌肉、血液系统、皮肤黏膜和神经系统症状等,所以风湿性疾病与脱髓鞘疾病的关系存在着2种情况,一种是先有自身免疫病症状,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另一种是先有神经系统症状,后出现了自身免疫病症状。
风湿科医生在诊断风湿性疾病合并脱髓鞘疾病时首先要先确定风湿性疾病的存在与否。
白塞病、SLE、SS、RA、APS、结节病、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系统性血管炎和原发性中枢性血管炎等常合并脱髓鞘疾病。
MS、NMO、ADEM又是常见的脱髓鞘疾病。
SLE、SS、UCTD、结节性多动脉炎和APS较常见到NMO。
如果患者在治疗风湿性疾病过程中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如视物模糊和复视、视力下降和眼麻痹,构音障碍、听力损伤和语言障碍;感觉神经、皮肤的感觉异常或减弱;步态不稳、运动失调、阵挛、行动笨拙、上肢麻木或偏瘫、肌肉无力、共济失调和肌肉协调障碍、痉挛性下肢瘫痪和尿失禁等,要想到可能合并了脱髓鞘疾病。
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时,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时,临床医生除要做神经系统查体外,还要完成血液检查,评估患者的风湿性疾病是否处于活动状态,是否合并了脱髓鞘疾病等。
更要检测与脱髓鞘疾病相关的抗神经组织的自身抗体。
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在2010年的NMO诊治指南里已经明确了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AQP-4抗体阳性是诊断的主要标准,并与疾病程度有相关性。
抗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和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是MS的经典抗体,在MS的诊断和疾病随访都有重要意义,同时MOG抗体对ADEM的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的作用,文献显示风湿性疾病患者出现了抗脱髓鞘病的抗体阳性提示患者病情严重、治疗困难和预后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