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太阴十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生梓白皮一升连轺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赤小豆一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表病,湿瘀而生里热,不得汗尿疏泄,身必发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泻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赤小豆,泻湿热而利水,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
以湿旺腹满,胆胃逆升,相火郁遏,湿化为热,外无出路,是以发黄。
发汗利水,使湿气渗泄,则黄消矣。
1 《金匮》黄家,从湿得之,此为一定之理。
2 太阳伤寒,皮毛外闭,则经阳热不泄。
太阴病,则脏虚而里湿盛。
经阳内郁之热与脏虚之湿相合,则湿热内蒸,热不外越,身必发黄,麻黄,发太阳之表寒,以泄经热,小豆利小便,以泄脏湿,经热与脏湿俱泄,则表解而身黄退。
表闭则肺郁,手太阴肺化足太阴之湿,杏仁利肺,以外达皮毛,内降逆行气,肺气敛降,自能雾化精气,精气不化,即为湿浊。
1风疹——姜春华医案向某,男,27岁,农民。
患者全身发风疹,奇痒难熬,每次发作持续周余,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但服药欠效。
今年已发过四次,昨日又发作,疹块以胸部明显,焮红灼热,遇风发作增剧,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证为风热内蕴肌表,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克连翘9克赤小豆30克金银花9克赤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生甘草3克方3剂。
药后风疹消失,续服2剂痊愈。
按:本案风疹,为风热内蕴肌表,治宜祛风解表,清热养血。
方中麻黄配甘草祛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湿,赤芍配丹皮,当归活血凉血。
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此语在本案不适用,此为此风之来,是伤外寒,营郁血热之风。
而不是血虚木燥之风,不是用四物汤补血行血的枯燥之风。
血虚枯燥之风,区别于伤寒表闭,血热之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6,连翘9,杏仁9,赤小豆30,大枣12枚,桑白皮10,生姜10,炙甘草6以潦水先煮麻黄令其沸腾。
如果有沫用勺舀出。
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这是一付的剂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功能: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疮疡湿毒引起的浮肿、小便不利、皮肤瘙痒症等疾病。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基本特征:发热、怕冷、没有汗(有人会头部出汗)、皮肤发黄或者肿满。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荨麻疹类型1:脱衣时,遇风则起疙瘩,瘙痒难忍。
皮肤黏而无汗。
麻黄6,连翘9,杏仁9,赤小豆30,大枣12枚,桑白皮10,生姜10,炙甘草6蝉衣10、赤芍15、丹皮10、防风6、荆芥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两付康复,不康复则不对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荨麻疹类型2:全身起皮疹,红色,奇痒难忍,挠痕高出皮肤,起伏错落。
怕风怕冷。
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
麻黄9,连翘9,杏仁9,桑白皮9,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两付康复,不康复则不对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脚癣湿疹:脚趾头水气重、尿少、无汗。
麻黄4,连翘9,杏仁9,桑白皮15,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茯苓15 白术12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饮酒后遇凉发黄疸:饮酒过度、发热怕冷、全身发黄,发呕,尿黄赤、舌苔白。
麻黄9,连翘9,杏仁9,桑白皮9,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桂枝9黄连3全瓜蒌15白茅根10 太子参15防己15。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扁平疣:脸色和皮肤略暗黄,皮肤有粘腻。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经验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经验第 1408 期作者 / 胡二为王晓红新沂市人民医院编辑 / 刘刚⊙ 校对 / 赵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临床上凡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者,小便黄而短少,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痒,舌苔白或黄腻,脉浮数者,即可(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壅滞于里,表邪不解,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于肌肤。
应用本方旨在清解湿热,发散表邪。
张仲景采取外散表邪、内清湿热,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即发汗与清利并用,统筹兼顾。
近代医家扩大了对本方的临床应用,但凡属湿热内蕴而兼有表证者,均可选用本方加减。
充分体现审证取意,异病同治。
笔者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皮肤科的应用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葡萄疫(过敏性紫癜)患者,男,12岁,初诊日期:2019年6月9日。
发现双小腿红斑疹3天,针尖至粟粒大小,压之不褪色,无明显痒痛,腹部及关节无明显不适,双小腿水肿,紧绷感,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数。
查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诊断葡萄疫,证属风热外感,内有湿热,处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6g,杏仁6g,连翘9g,赤小豆 15g,炙桑白皮 6g,甘草 3g,薏苡仁 12g,生地黄 9g,紫草9g,白茅根9g,茜草根9g。
5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按:本例患者本因外感风热之邪,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故见紫斑疹。
遂用麻黄、杏仁、连翘、桑白皮等解表宣肺,赤小豆、薏苡仁清热利湿,生地黄、紫草、白茅根、茜草根清热凉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服后紫癜消退大半,二诊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看图学脉诊,方脉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脉

看图学脉诊,方脉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脉
本方出自《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方歌: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生姜甘草枣杏桑
咳喘风丹与水肿
用之得当力能康
这个方子在临床很好用。
我大多数都是用于治疗风疹属于风寒郁闭水热型。
我们用病案来说明这个方子的脉象特征。
病人身上起风团块状,色偏红,无明显瘙痒。
自诉出汗正常,无怕风怕冷,胃纳二便正常。
脉象浮紧而弦。
脉象图如下:
患者脉象浮紧,脉皮紧厚非常明显。
但是患者为什么说自己出汗正常又没有怕风怕冷呢?一个可能是患者说的是既往出汗正常;第二个也确实存在风寒证患者活动后会出汗的情况。
没有怕风怕冷是因为患者本身有郁热的存在,所以会有口干口臭。
脉浮紧提示了风寒的存在。
脉的弦提示的是水气结聚,不得从皮表外散,又不能消散从小便而去。
风团色红,口干口苦,提示了有热参与其中。
那么这个证型属于风寒郁闭水气伴有结热就很明显了。
治疗的对证处方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其中麻黄散风寒,杏仁、桑白皮撤水气,连翘、赤小豆散结热,针对本证是十分的合拍。
患者用了3副药,风团就一扫而光了。
总结一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脉:浮紧弦
安全使用麻黄要掌握以下几点:
脉象沉取不能太弱
尺脉不能太弱
脉象搏动不能直上直下没有缓冲舌象润不能干燥
煮药时候需要去掉浮沫。
读故事学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读故事学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读故事学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面部皮肤瘙痒《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是说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如果兼有头痛、畏寒、无汗、身痒等表证的,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
关于原文说的病症我在临床上还真没遇到过,因此也没有用过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但是我记得老师说过,皮肤病只要脉浮、有热象的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就在半个月前,我确实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例,而且见证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确切疗效。
那天上午,我正在忙着看病,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性病人进来看了一下没说话就走了,我也没在意。
下午我不太忙的时候她又来了,她是来看皮肤病的,因为看到上午病人多就没好意思看病,专门等到下午人少的时候来看。
她说她的皮肤一向都很好,可就是这脸一到春天的这个时候就发痒、起红色的小疹子、面部也有些轻度的浮肿、感觉脸上的皮肤紧紧的。
往年都是吃药没什么效果,忍一忍一周左右也就自己好了,可是这次十几天了没有好的征兆,反而越来越严重了,还起了几个小疖子。
于是就来试试中药。
我看了她的面部皮肤,又给她诊了脉,发现就是一个浮数的脉,而且舌苔薄黄。
我觉得这很像一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于是就给她来了六付药,我记得是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桑白皮、生甘草、大枣、生姜、加了一些金银花、蝉衣、防己等等。
一周后她来复诊,她说吃了一付药就有效果了,三付药吃完瘙痒和浮肿以及面部皮肤的那种发紧的感觉就全部消失了,她又把后面的三付吃完,可是又起了几个疖子,而且原来起的那三个疖子也化脓了,因为她要过几天回内陆,所以要求继续治疗,直到痊愈。
我考虑了一下,觉得起疖子的原因一个可能是药性偏热,助长了热邪;一个可能就是热邪外泄,这也正是邪有出路,中医治病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邪有出路。
不管怎么样,根据现在的情况我又给她来了六付中药,是五味消毒饮加减的。
大前天她又来到我到这里,不过不是看病的,她很高兴说她的病完全好了,她已经买好了飞机票要走了,是临走的时候来说声谢谢的。
【医门传薪】治疗皮肤病的奇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医门传薪】治疗皮肤病的奇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俗话说“医不治癣,治癣必丢脸”。
这里的“癣”泛指各种难治性皮肤病。
孙师治疗皮肤病方法多样。
其中包括保和丸、苍白二陈汤加荆防,肾气丸、防风通圣散、桂麻各半汤等等。
其中具有特色、令人意想不到的当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此方本为治黄疸而设,但如今却少有人用治黄疸,现黄疸多用柴胡剂合菌陈蒿汤。
使得本方湮没,不为时医所用。
笔者跟师后发现孙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治疗皮肤病竟有如此好的疗效。
究其理,原文已云“瘀热在里”;病机相合,异病同治也。
关于组成,原方的连轺,据考证应为连翘的根,但说法不一,常代以连翘。
原文的生梓白皮,药房多无,代以桑白皮,且不影响大局。
常用组成为:麻黄10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3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可加僵蚕10克,蝉衣10克等。
胡诌方歌一句,便于记亿:麻黄连翘小豆汤,梓白杏仁草枣姜。
下面附笔者验案1则。
【验案】李某,男,48岁,脉缓,舌红苔黄腻,全身红疹,痒三年有余,中成药无效。
大便偏干,一日一次,小便调,纳眠可,证属血热生风。
方子:麻黄10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30克,杏仁10克,生甘草6克,生地20克,赤芍30克,益母草30克,土茯苓3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三付。
二诊(大年初三),服上方身痒明显减轻。
现:舌尖红苔白腻润,脱衣服加重,夏天轻。
右寸关不足,长年流清涕,打喷嚏(受凉明显)。
证属肺气不足,表阳亏损。
方子: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6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徐长卿20克,生姜大枣为引。
三付三诊,后来我家串门,诉上方三付不如首诊效果明显,请仍用首诊之方。
后我已回郑州,患者首方再进六付。
随访至今半年未发。
【按语】首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荆防四物汤。
前方散郁热,利湿热。
后者含‘’治风先治血‘’之意。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讲解及医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讲解及医案)【出处】《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药物】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生梓白皮(现多用桑白皮代替)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用法1】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用法2】除大枣、赤小豆外,其余药入布袋,扎紧口,煮取药汁。
用药汁煮赤小豆及枣,直至赤小豆熟烂为止。
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连服3天。
食豆、枣,喝汤汁。
【方解1】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
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方解2】本汤原为湿热黄疸偏表而设,七分清利湿热,三分表散外寒。
现被较广泛地应用于风水等症。
汤中麻黄、杏仁、生姜为一组,散寒表邪,以解阳郁之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一组,皆苦寒而清利湿热,连翘透邪热之结,赤小豆清中而又活血;甘草、大枣健脾和胃,以补后天。
【主治1】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主治2】外感风邪所致的风水、1.皮肤湿热疹毒、2.湿热壅滞的水肿等。
3.常用于荨麻疹、4.急性肾炎初起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病(利水)。
5.肝功能异常.6.咳嗽.哮喘(阴水雍肺)等阴水证患者忌服(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者较为适宜)【用药禁忌】本方对黄疸(肝炎)、小儿水肿(肾炎)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者较为适宜。
【不良反应】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心悸、发热、大汗不止,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大剂量可抑制心脏,引起心搏徐缓。
【临床应用1 】1.荨麻疹:应用本方加减:炙麻黄10g,连翘10g,银花10g,三角胡麻10g,蝉衣10g,蛇床子10g,牛蒡子10g,赤芍10g,赤小豆50g,小蓟30g,浮萍草20g。
用文火煎煮赤小豆,熟后滤汁去豆纳诸药,再煎半小时即可,一次性煎约500ml。
伤寒名医验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名医验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药】麻黄二两(去节)(6克)连翘二两(连翘根是)(6克)杏仁四十个(去皮尖)(6克)赤小豆一升(15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生梓白皮一升(切)(桑白皮15克)生姜二两(6克)甘草二两(炙)(6克)【煎服】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2)【解说】湿热兼表发黄。
除黄疸外,当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痒等。
湿热兼表’单纯清利或解表,均非所宜。
用本方在于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施。
俾使表里宣通,湿热有外泄之路,则其病可愈。
方中若加茵陈,其效更佳。
但麻黄、生姜不宜久服.表证一罢,即须撤去。
本方还常用于湿热郁蒸之皮肤瘙痒、肾风水肿等证,疗效堪佳。
【运用】一、周身瘙痒刘渡舟医案:高某某,男,20岁。
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而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
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
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
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
仅服2剂,微见汗出而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3)按语:皮肤瘙痒之证,凡见脉浮、苔腻者,皆可考虑使用本方。
二、肾风水肿张东军医案:樊某,男,28岁。
患慢性肾炎两年余,先后在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两次,用抗菌素、激素及利尿剂治疗,症情缓解。
但尿化验始终Pr(卅),下肢轻、中度浮肿不消。
缘气候变化而患感冒使病情加重,经用青霉素一周病无缓解,故于1985年11月5日前来就诊。
症见:颜面虚浮,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腰胀痛,左侧尤甚,小便量少,色如茶,腹胀食少,舌边尖红,苔黄而粘脉滑少力。
尿化验Pr(卅),WBC:3~5,RBC:1~2,颗粒管型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
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组成: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
功效:宣散表邪,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太阳伤寒兼湿热发黄证。
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身痒,身目发黄,小便黄而短小,脘腹胀闷,心烦懊恼,舌苔薄黄,脉浮数。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荨麻疹、水痘、牛皮癣、结膜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鱼腥草、地肤子治疗急性肾炎;加紫草、钥花藤,减大枣、生姜治疗小儿水痘;加减治疗牛皮癣、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血管性水肿、手足口病、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