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传薪】治疗皮肤病的奇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合集下载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太阴十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生梓白皮一升连轺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赤小豆一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表病,湿瘀而生里热,不得汗尿疏泄,身必发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泻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赤小豆,泻湿热而利水,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

以湿旺腹满,胆胃逆升,相火郁遏,湿化为热,外无出路,是以发黄。

发汗利水,使湿气渗泄,则黄消矣。

1 《金匮》黄家,从湿得之,此为一定之理。

2 太阳伤寒,皮毛外闭,则经阳热不泄。

太阴病,则脏虚而里湿盛。

经阳内郁之热与脏虚之湿相合,则湿热内蒸,热不外越,身必发黄,麻黄,发太阳之表寒,以泄经热,小豆利小便,以泄脏湿,经热与脏湿俱泄,则表解而身黄退。

表闭则肺郁,手太阴肺化足太阴之湿,杏仁利肺,以外达皮毛,内降逆行气,肺气敛降,自能雾化精气,精气不化,即为湿浊。

1风疹——姜春华医案向某,男,27岁,农民。

患者全身发风疹,奇痒难熬,每次发作持续周余,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但服药欠效。

今年已发过四次,昨日又发作,疹块以胸部明显,焮红灼热,遇风发作增剧,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证为风热内蕴肌表,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克连翘9克赤小豆30克金银花9克赤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生甘草3克方3剂。

药后风疹消失,续服2剂痊愈。

按:本案风疹,为风热内蕴肌表,治宜祛风解表,清热养血。

方中麻黄配甘草祛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湿,赤芍配丹皮,当归活血凉血。

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此语在本案不适用,此为此风之来,是伤外寒,营郁血热之风。

而不是血虚木燥之风,不是用四物汤补血行血的枯燥之风。

血虚枯燥之风,区别于伤寒表闭,血热之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本病案讨论的皮肤病,主要从中医角度辩证为湿热在表所引起的皮肤病,像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凡是基本病机为湿热壅滞于里,表邪不解,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于肌肤,均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随症加减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于《伤寒论》第262条,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本方目前被广泛用于湿热在表所致的各种皮肤病,方证对应,每获良效。

近代是由伤寒大家刘渡舟最先运用此方治疗各种由湿热壅滞,表邪不解,所致的皮肤病,疗效堪佳。

方中麻黄、杏仁、生姜发汗宣散表邪,以“开鬼门”;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临床以桑白皮代替)清热利湿,以“洁净府”,并有解毒之功;炙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本方组合严谨、配伍精当,采取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各个击破。

为解表散邪,清利湿热之剂。

凡荨麻疹、湿疹或其他皮肤瘙痒证,以及疮毒等病症,凡见脉浮,都可以参考随证加减治之。

本人运用此方,在皮肤病方面辩证属于湿热在表者,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用之颇效。

病案:陈某某,女,27岁,服务人员 2017年7月14日初诊:主诉:四肢丘疹、瘙痒1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长丘疹,继而出现瘙痒,日夜较甚,无渗液、无发热,于2017-06-10日就诊于罗湖人民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擦及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口服,但该居民丘疹及瘙痒未见改善,于2017-07-11又就诊于我单位西医全科诊断为“皮炎”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外擦仍未见效,于7-14遂来我科就诊。

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可,胃纳尚可,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黄腻,脉浮数。

诊断:中医:白㾦(湿热在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标签: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应用;皮肤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

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

连轺,即连翘根。

无桑白皮则以茵陈代之。

笔者临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多形红斑等,每获佳效。

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1.1 荨麻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荨麻疹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客于肌肤所致,风和湿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案例1:患者,女,26岁,2010年11月22日初诊。

1年前冬月打球后汗出着凉,感冒发热,咳喘频作,眼睑浮肿,颜面四肢发痒,服中西药治疗至天暖缓解。

今冬雪后接触冷水,遍身即见风团样皮疹突出,疹色红剧痒,伴见畏寒身冷、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脉浮细数。

中医证属风寒客肺、水道壅滞。

拟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6 g,连翘10 g,桑白皮12 g,防风9 g,蝉蜕10 g,浮萍9 g,赤小豆10 g,地肤子12 g,乌梢蛇10 g,生姜皮10 g,甘草3 g。

每日1剂,水煎服,取汗为佳,加减服药13剂,诸症告愈。

按:本案病机与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方寓意有共同之处,为天冷外感风寒,病久肺脾气虚,致湿热内蕴,在表则为身痒皮疹,在里则见小便不利。

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效果显著。

1.2 湿疹《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脉证并治》言:“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应用10例(慢性荨麻疹,瘙痒,水肿,紫癜,过敏性鼻炎,咳嗽,丘疹,湿疹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应用10例(慢性荨麻疹,瘙痒,水肿,紫癜,过敏性鼻炎,咳嗽,丘疹,湿疹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应用10例(慢性荨麻疹,瘙痒,水肿,紫癜,过敏性鼻炎,咳嗽,丘疹,湿疹等)2015-10-09 11:44阅读:8,5221、慢性荨麻疹祝谌予医案:崔某,男,46岁,2009年8月6日初诊。

述其全身起扁平疙瘩,时起时消,反复发作3年余,经用盐酸西替利嗪、扑尔敏等只能暂时缓解,移时则发。

1周前因淋雨后,全身皮疹又起,经注射地塞米松针、葡萄酸钙等,皮疹减少,瘙痒减轻,但停药后又大片续起,无奈求治于中医。

刻诊:全身散在扁平疙瘩,色红、灼热,瘙痒难忍,越抓越痒,心烦急躁,舌质尖红,苔白腻、根部厚,脉沉滑。

诊为瘾疹,证属湿热内郁,外发肌表。

治宜宣发肺卫,清利湿热以治本,祛风止痒以治标。

拟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脱敏煎加味,处方:麻黄10g,杏仁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五味子10g,乌梅30g,黄芩、苍术各12g,防风10g,全虫6g,白蒺藜15g,丹皮10g,5剂。

日1剂。

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温服。

8月11日复诊:药后皮疹、瘙痒基本消失,偶尔有个别皮疹发生,但瘙痒轻微,很快消失,守方去五味子、白蒺藜,麻黄减为6g,加白术15g、砂仁10g,以健脾祛湿,5剂,煎服法同前。

8月18日三诊:药后未见新疹出现而告愈,为巩固疗效,上方去乌梅、苍术,加薏苡仁30g,10服,隔日1服。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伤寒论》治疗瘀热在里身发黄的方剂,脱敏煎为祝谌予老中医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验方,二方合用与慢性荨麻疹病机符合,再加全虫搜剔祛风,故疗效显著。

2、周身瘙痒刘渡舟医案:高某某,男,20岁。

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而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

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

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

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
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组成: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

功效:宣散表邪,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太阳伤寒兼湿热发黄证。

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身痒,身目发黄,小便黄而短小,脘腹胀闷,心烦懊恼,舌苔薄黄,脉浮数。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荨麻疹、水痘、牛皮癣、结膜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鱼腥草、地肤子治疗急性肾炎;加紫草、钥花藤,减大枣、生姜治疗小儿水痘;加减治疗牛皮癣、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血管性水肿、手足口病、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等作用。

治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一张来自“伤寒论”的名方

治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一张来自“伤寒论”的名方

治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一张来自“伤寒论”的名方文/杰哥讲坛用通俗语言讲解中医理论让中医贴近生活今天要讲的这个方子,也是出自张仲景之手,方名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用这个方子啊来治疗皮肤病,对于湿热又兼表证的人来说,效果非常好。

什么是湿热?就是体内既有湿又有热。

这样的人脸上老是油腻腻的,不清爽;嘴巴里也是黏糊糊的,还会有口气;时常感觉疲惫,怎么补觉都补不回来,甚至有一种越睡越困的感觉;大便总是不成形,容易黏马桶,很难冲下去......湿热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不管你的身体出现什么不一样的症状,只要舌边有齿痕,舌苔黄腻,那就是有湿热了。

什么是表证?比如,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等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麻黄有一个很厉害的作用叫解表,就是说它的药性可以走到皮肤,能够打开皮肤的毛孔,把盘踞在身体里的寒气赶出去。

生姜也可以散寒,受寒感冒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煮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

连翘可以清热,又能把瘀滞的气血透散开。

气血瘀滞会有什么反应?会长疮长疹,就像交通堵塞一样,所有车辆黑压压聚成一片,气血都堵在一个地方,疏通不了,它就要往外冒,看上去又红又肿,用连翘就能透散。

杏仁润肺气,加强肺主皮毛的功能,它又是仁类药,含有很多精华的物质,能够把干涩的肠道变得滋润,把身体里的一些火热之气通过大便排出去。

又有利水的桑白皮和赤小豆,可以把身体里的浊水啊邪热啊引入膀胱经,通过小便排出去。

最后用大枣、炙甘草来顾护一下脾胃。

《难经》里说,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

只有把脾胃养好,才能彻底断了皮肤病的根由。

如此一来,可以说是上下表里兼治。

来看两则医案,以便于加深对这个方子的理解。

有一个小娃子,国庆期间,父母骑车带他回老家,路上吹了些冷风,到家第二天,就感冒了,紧接着身上就起了一团一团的小疙瘩,叫他伸出舌头来看,舌苔黄腻,两者一结合,就是什么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皮肤瘙痒专方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皮肤瘙痒专方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皮肤瘙痒专方【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诠释】伤寒瘀热在里,口烦渴,小便不利,身发黄,脉滑数,当服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今反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显然非里有湿热,而是伤寒有热,拂郁在表,失于清透,汗不出,困闭于内,黄毒泛于肌表所致。

故身发黄疸,必有皮肤瘙痒之征。

方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退热,祛风止痒。

【治法】解表退热,除湿止痒。

【方药组成】麻黄2两(去节),连翘2两,杏仁40个(去皮尖),赤小豆1升,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1升(切),生姜2两(节),甘草2两(炙)。

【服法与禁忌】上药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泽,分温三服,半月服尽。

【经方方论】伤寒在表,治当麻黄、生姜辛温发汗,杏仁宣肺止咳,有利疏表;连翘,梓皮清热祛风止痒,赤小豆排毒,清热利小便,甘草、大枣和胃益中,资津以行汗,汗出热退,使肌表拂郁之邪得解,瘀热发黄必随之而退。

从方证分析:身必黄,黄毒必肤浅,另有瘙痒之征,无湿热壅实,口燥烦,小便少,苔黄便干等里症,故不宜栀子柏皮汤治,而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退热,祛湿止痒。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轻赤小豆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

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麻黄、甘草、杏仁,利气以散寒,麻黄汤中之选要也;连貂、小豆、梓皮,行湿以退热,去瘀散黄之领袖也;姜、枣益土,为克制;潦水,无力不助湿。

又曰:轺,《本草》作翘,翘本乌尾,以草子析开,其间片片相比如翘得名。

轺本使者小车乘马者,无义,疑误。

3.钱天来《伤寒溯源集》: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泄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

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其治黄无所考据。

刘渡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周身痒疹医案经验

刘渡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周身痒疹医案经验

刘渡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周身痒疹医案经验
高xx,男,20岁,学生。

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则划缕成痕而高出皮面。

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

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

切其脉浮弦。

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疏方:
麻黄9g、连翘9g、杏仁9g、桑白皮9g、赤小豆30g、生姜12g、炙甘草3g、大枣7枚仅服两剂,微见汗出而瘥。

[按语]本方为《伤寒论》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仲景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而设。

方中麻黄、杏仁、生姜发汗宣散表邪,以“开鬼门”;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临床以桑白皮代替)清热利湿,以“洁净腑”,并有解毒之功;炙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共为解表散邪,清利湿热之剂。

使用本方的眼目在于湿热兼有表证。

举凡黄疸、荨麻疹、湿疹或其他皮肤痒证,以及疮毒等病证,凡见脉浮,都可以进行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门传薪】治疗皮肤病的奇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俗话说“医不治癣,治癣必丢脸”。

这里的“癣”泛指各种难治性皮肤病。

孙师治疗皮肤病方法多样。

其中包括保和丸、苍白二陈汤加荆防,肾气丸、防风通圣散、桂麻各半汤等等。

其中具有特色、令人意想不到的当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此方本为治黄疸而设,但如今却少有人用治黄疸,现黄疸多用柴胡剂合菌陈蒿汤。

使得本方湮没,不为时医所用。

笔者跟师后发现孙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治疗皮肤病竟有如此好的疗效。

究其理,原文已云“瘀热在里”;病机相合,异病同治也。

关于组成,原方的连轺,据考证应为连翘的根,但说法不一,常代以连翘。

原文的生梓白皮,药房多无,代以桑白皮,且不影响大局。

常用组成为:麻黄10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3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可加僵蚕10克,蝉衣10克等。

胡诌方歌一句,便于记亿:麻黄连翘小豆汤,梓白杏仁草枣姜。

下面附笔者验案1则。

【验案】李某,男,48岁,脉缓,舌红苔黄腻,全身红疹,痒三年有余,中成药无效。

大便偏干,一日一次,小便调,纳眠可,证属血热生风。

方子:麻黄10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30克,杏仁10克,生甘草6克,生地20克,赤芍30克,益母草30克,土茯苓3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三付。

二诊(大年初三),服上方身痒明显减轻。

现:舌尖红苔白腻润,脱衣服加重,夏天轻。

右寸关不足,长年流清涕,打喷嚏(受凉明显)。

证属肺气不足,表阳亏损。

方子: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6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徐长卿20克,生姜大枣为引。

三付
三诊,后来我家串门,诉上方三付不如首诊效果明显,请仍用首诊之方。

后我已回郑州,患者首方再进六付。

随访至今半年未发。

【按语】首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荆防四物汤。

前方散郁热,利湿热。

后者含‘’治风先治血‘’之意。

加益母草一味何意,即可凉血解毒祛风。

另《本经》茺蔚子条下:‘’ 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

这里茎指的就是益母草。

个人微信,欢迎学习交流,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