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太阴十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生梓白皮一升连轺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赤小豆一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表病,湿瘀而生里热,不得汗尿疏泄,身必发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泻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赤小豆,泻湿热而利水,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
以湿旺腹满,胆胃逆升,相火郁遏,湿化为热,外无出路,是以发黄。
发汗利水,使湿气渗泄,则黄消矣。
1 《金匮》黄家,从湿得之,此为一定之理。
2 太阳伤寒,皮毛外闭,则经阳热不泄。
太阴病,则脏虚而里湿盛。
经阳内郁之热与脏虚之湿相合,则湿热内蒸,热不外越,身必发黄,麻黄,发太阳之表寒,以泄经热,小豆利小便,以泄脏湿,经热与脏湿俱泄,则表解而身黄退。
表闭则肺郁,手太阴肺化足太阴之湿,杏仁利肺,以外达皮毛,内降逆行气,肺气敛降,自能雾化精气,精气不化,即为湿浊。
1风疹——姜春华医案向某,男,27岁,农民。
患者全身发风疹,奇痒难熬,每次发作持续周余,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但服药欠效。
今年已发过四次,昨日又发作,疹块以胸部明显,焮红灼热,遇风发作增剧,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证为风热内蕴肌表,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克连翘9克赤小豆30克金银花9克赤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生甘草3克方3剂。
药后风疹消失,续服2剂痊愈。
按:本案风疹,为风热内蕴肌表,治宜祛风解表,清热养血。
方中麻黄配甘草祛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湿,赤芍配丹皮,当归活血凉血。
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此语在本案不适用,此为此风之来,是伤外寒,营郁血热之风。
而不是血虚木燥之风,不是用四物汤补血行血的枯燥之风。
血虚枯燥之风,区别于伤寒表闭,血热之风。
治蛋白尿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蛋白尿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蛋白尿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剂组成:
麻黄8g,连翘、射干、赤小豆、小蓟各15g,薏苡仁、白茅根各20g,玉米须40g,淡竹叶、大力子、杏仁各10g。
主治疾病:蛋白尿
出现症状:颜面浮肿,眼睑尤甚,恶风,咽红。
口干,脘胀,小便短黄。
具体体征: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方剂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余某,女,28岁,半月前月经来潮,颜面眼睑浮肿,尿少,自认为经事所致,但月经已干净10余日,浮肿未见减轻反而加重。
故来求医。
诊见:颜面浮肿,眼睑尤甚,恶风,咽红。
口干,脘胀,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考虑为急性肾炎。
服用上方7剂,药后病无进退,试从疏肝论治;遂改方。
服用二方7剂后肿势大减,小便变长,咽干口苦也明显减轻,继守上方,共服20余剂,尿检转阴。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组成】麻黄6g(2两,去节)、连翘6g、杏仁9g(40个,去皮尖)、赤小豆15g、大枣12枚
(擘)、生梓白皮9g(可用桑白皮代)、生姜6g(2两,切)、甘草6g(2两,炙)。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它药物同煎2次,分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用标准】
1.身热恶寒无汗,体疼,身目俱黄,肤痒,小便不利,苔薄黄腻,脉浮数。
2.疥疮在未治愈以前,突然疮枯内敛,发热无汗、咳喘,身面浮肿,小便不利,烦犹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脉弦硬而数者。
上述2条,但见其中1条,即可使用。
【按语】
1.本方治疮毒内攻,浮肿喘满症有卓效。
历代方书中治疗这一类病证多选用连翘、赤小豆,如无喘满浮肿等症,麻黄亦可不用。
2.本方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初期兼有表证者,或黄疸轻症。
若表邪已解,但湿热内蕴者,则非本方所宜。
又,本方清热利湿作用较弱,对于湿热较甚的黄疸应选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所以临床需注意此三方的鉴别。
尤在泾云:“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
”可谓得其要领。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标准》。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仅供参考」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仅供参考」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麻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仅供参考』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苦杏仁,生姜,大枣,益母草,土茯苓。
剂量随年龄大小而增减。
随症加减:表邪重者加防风、荆芥;浮肿重者酌加重麻黄量;烦热口渴者加石膏湿热毒邪表现者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去姜枣尿少,尿检见白细胞多者加白花蛇舌草尿蛋白多者加石韦、枇杷叶;于服药1周后见辨证偏阴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脾肾渐复,余邪未尽者酌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苡仁.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伤寒论》方原治阳黄兼表之证。
近代名医冉雪峰曾评此方甘凉清润和中安中寓发散于凉润之中,发热痹气,方较越婢汤更为驯柔。
故适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之急性肾炎患儿。
小儿之急性肾炎,中医称之为水肿,多属风水范畴,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风水相搏,水肿迅速自上而下发展,常有肺经症状。
◆急性肾炎一定要治疗得当,不然很快会成肾衰竭,直至尿毒症。
最可怕的是被误治之后发展为尿毒症,让你有冤无处诉。
急性肾炎治疗不当,发展为慢性肾炎,然后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然后肾衰竭,然后尿毒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6,连翘9,杏仁9,赤小豆30,大枣12枚,桑白皮10,生姜10,炙甘草6以潦水先煮麻黄令其沸腾。
如果有沫用勺舀出。
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这是一付的剂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功能: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疮疡湿毒引起的浮肿、小便不利、皮肤瘙痒症等疾病。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基本特征:发热、怕冷、没有汗(有人会头部出汗)、皮肤发黄或者肿满。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荨麻疹类型1:脱衣时,遇风则起疙瘩,瘙痒难忍。
皮肤黏而无汗。
麻黄6,连翘9,杏仁9,赤小豆30,大枣12枚,桑白皮10,生姜10,炙甘草6蝉衣10、赤芍15、丹皮10、防风6、荆芥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两付康复,不康复则不对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荨麻疹类型2:全身起皮疹,红色,奇痒难忍,挠痕高出皮肤,起伏错落。
怕风怕冷。
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
麻黄9,连翘9,杏仁9,桑白皮9,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两付康复,不康复则不对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脚癣湿疹:脚趾头水气重、尿少、无汗。
麻黄4,连翘9,杏仁9,桑白皮15,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茯苓15 白术12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饮酒后遇凉发黄疸:饮酒过度、发热怕冷、全身发黄,发呕,尿黄赤、舌苔白。
麻黄9,连翘9,杏仁9,桑白皮9,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桂枝9黄连3全瓜蒌15白茅根10 太子参15防己15。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扁平疣:脸色和皮肤略暗黄,皮肤有粘腻。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
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组成: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
功效:宣散表邪,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太阳伤寒兼湿热发黄证。
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身痒,身目发黄,小便黄而短小,脘腹胀闷,心烦懊恼,舌苔薄黄,脉浮数。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荨麻疹、水痘、牛皮癣、结膜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鱼腥草、地肤子治疗急性肾炎;加紫草、钥花藤,减大枣、生姜治疗小儿水痘;加减治疗牛皮癣、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血管性水肿、手足口病、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等作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a

用于外感引发的慢性肾炎
仲景方中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本治伤寒 瘀热在里之小便不利、身黄等症,考其方药,究 其病机,乃为表邪壅闭,湿热内蕴,正合风水湿热 之病机,以本方既能解表散郁热,又能利湿清里热 ,既开鬼门又洁净府,故慢性肾炎因风热外感诱发 较多选用,疗效明显。
李俊彪,周莺.仲景方在慢性肾炎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学学院学报,2001,13(4):185-186.
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
紫癜性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1.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广义是指一组病 因发病不一致,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 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小 球率过滤降低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属 中医“风水”的范畴。
风邪外袭,风水相搏,水肿迅速自上而下 发展,常表现为肺经症状,水气过剩,土失于 制,湿困脾土,内蕴湿热,如《素问.六微旨大 论》说“高下相召,升降相应,而变作矣。” 肺为水之上源,清其源则流自结。故拟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加减,外则解表散邪,内则宣肺利 水消肿,且健脾益肾。
4.王晋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里分解 法……杏仁、赤小豆泄肉理湿热,生姜、梓白 皮泄肌表湿热,乃以甘草、大枣奠定太阴之气, 麻便黄而使出湿太热阳从,汗 潦而水出助太药阳力,从连阴A翘出DD根阳Y导。O湿(UR热《T从绛IT小雪LE 园古方选注.卷上》)
方解及主治归纳
麻黄,杏仁,生姜 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
2.尤在泾:此亦热瘀而未实之证,瘀热在里者,汗不 得出,故以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 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以AD清D 热YO于U里R ;TIT大LE枣、 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 味薄,不助水气也。(《伤寒贯珠集.卷四》)
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ppt课件

(二)周身瘙痒案 高某某,男,20岁。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 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而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 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微恶风 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 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痒之机。疏 方: 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 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 仅服2剂,微见汗出而瘥。(刘渡舟医案) 按语:皮肤痰痒之证,凡见脉浮、苔腻者,皆可 考虑使用本方。
方药: 麻黄10克,连翘15克,赤小豆50 克,杏仁15克(捣),茯苓20克,泽泻15克, 白花蛇舌草35克,生姜1克,大枣5枚。 服药5剂,尿量大增肿消大半,尿化验Pr (++),余正常,舌苔趋净。上方增党参 15克、炒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服7剂, 病情稳定,病者只有活动后下肢有轻度浮 肿,尿化验Pr(+),继以补益肾气法.巩固 疗效。
【临证思路】
现代临证,本方除用于“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之外,不发黄者亦可用之,凡外 有表证内有湿热者,皆可化裁广泛治之。 如风寒失解内陷,湿热内聚,或疮毒攻之浮 肿喘满,尿少,湿疮,发黄等。 传染性肝炎初起者,慢性肾炎,过敏性紫斑 合并肾炎。 原因不明眼睑或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 疹等见本方证者。
按语:张氏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湿热内盛之肾风水肿,尤以服用激素后水 肿不退而有湿热之证者为宜。凡湿热蕴结 于里,不论表邪有无,均可投用本方。
(五)浮肿紫癜(紫癜肾炎)案 何某某,女,15岁,1951年5月18日 诊。发病前三天曾感冒发热,未治而热退。 继则而部四肢浮肿,下肢发生紫斑,纳减, 苔薄,脉小滑。检查:扁桃体轻度充血,心 肺(一),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有 散在性黄豆大小紫斑数十枚,不痛不痒, 面部和四肢浮肿。血象正常,血小板20万/ 立方毫米。尿检:蛋白++,白细胞++,红 细胞+++。临床印象:1.急性肾小球肾 炎;2.急性过敏性紫癜症。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物组成】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方歌】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凑,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出处】《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药方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
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现代应用】1、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
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2、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泌尿系疾病。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3、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见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胰头癌、妊娠期黄疸等。
[1]【注释】钱氏曰:瘀者,言留蓄壅滞也。
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泞而不分。
《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
盖以湿热胶着,壅积于胃,故云瘀热在里,必发黄乜。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能治表,利小便,解郁热,故以此主之。
澜氏曰:此证虽日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解散,故今虽发黄,犹宜兼汗解以治之。
【先辈之论说】《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详拾掇篇中)有奇效。
生梓白皮采用不易,今权以干梓药或桑白皮代之。
求真按余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治湿疹内攻性肾炎。
【药物组成】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
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经方新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白鲜皮30g,地肤子20g,天虫20g,蝉蜕15g,治疗皮疹瘙痒。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银花30g,连翘30g,赤芍15g,丹皮12g,紫草20g,治疗药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石膏30g,防风12g,白术12g,益母草30g,桑皮20g,治疗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医案举例例1患者,男,29岁。
外出助工,劳作汗出,身感疲乏,晚间以宴酒招待。
夜半,身起风疹块瘙痒,皮肤红润,全身发热,咽痒,喘气喉有憋闷感,口烦渴,尿赤舌红,脉浮滑稍数。
辨证:风疹瘙痒,热郁肌表。
治法:解表退热,疏风止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组成:麻黄5g,连翘30g,杏仁12g,荆芥15g,防风12g,生石膏20g,滑石15g,白鲜皮20g,地肤子30g,天虫15g,赤小豆30g,生姜15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
复诊:药服4剂,热退身凉,皮疹消退,烦渴已除,脉不浮滑而转虚缓。
为根治不反弹,继服上方去石膏、滑石,加当归15g,赤白芍各15g,4剂愈。
例2 患者,女,15岁。
春令发病,开始面睑浮肿,尿少微咳,身发低热,咽痒微痛,精神疲惫,四肢乏力,继而下肢浮肿,尿浊有沫,小腿有皮疹少许,舌红苔腻微黄,脉浮数。
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
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辨证: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组成:麻黄6g,杏仁12g,生石膏30g,连翘20g,赤小豆30g,鲜茅根40g,滑石18g,公英30g,桑皮20g,益母草30g,瞿麦15g,甘草10g,生姜15g(切)。
1.5剂/日,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
复诊:药服5剂,尿多肿消,热退神爽,疲乏感也有恢复。
复查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白细胞管型消失。
原方麻黄、生石膏减量,加茯苓30g,白术15g,继服5剂,诸症悉除。
尽管病症恢复如此之快,嘱其间断服药,不可骤停,定期检查,以防反弹,恐转慢性。
黄疸——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刘某,女,14岁,北关小学学生,1985年8月23日初诊。
先是伤于饮食,纳谷不化,大便溏稀。
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身痒。
初仅小便色黄,继则目睛亦黄。
右胁胀痛,口苦思冷,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浮滑。
化验检查:TTT10U,TFT++,G PT198U,黄疸指数21U。
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
其父认为西药无抗病毒特效药,师心自用,求服中药以治观其脉症,此黄疸为湿热瘀结而成。
尤怡云:“黄疸……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郁蒸。
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
”阐明黄疸系表邪郁闭,汗出不彻:湿热瘀结,外不得散,内不能利而成。
今表邪尚在,故宜解表散邪,清热化湿。
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茵陈30g 杏仁10g 桑皮15g 甘草4.5g 二剂并嘱禁忌肥甘食品。
二诊:恶寒发热止,头汗出,仍纳呆化迟,胁痛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表邪已解,应从里治。
拟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 赤小豆30g 苡仁30g 柴胡12g 滑石15g 茯苓10g 三剂三诊:药后泄泻数行,饮食增加,右胁痛减,目黄已轻。
精神明显好转,身痒仍甚,为湿热瘀邪趋表外出之象。
似此,则仍宜表里同治,令蕴郁之邪,两解而去。
拟:麻黄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杏仁10g 桑皮15g 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 板蓝根15g 三剂四诊:黄疸基本消退,纳便如昔,身痒止。
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为除净余邪,原法不变。
拟: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柴胡12g 黄芩10g 甘草6g 半夏10g 五剂9月18日再诊时,已无自觉症状,化验室报告:肝功正常。
嘱其饮食调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可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载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其中“黄”即黄疸,言主症,“瘀热”言病机,意即本方原为黄疸而设,本方在《普济方》就主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
中医内科学将本方运用于湿热黄疸及肾炎“水肿”湿毒侵淫证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方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疗效显著,重复率极高,可以说本方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古方。
《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载极其简略精练,给后世准确理解该方证关键指征及推广运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
生梓白皮,不易采用,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此处所注确为临床极有见地之言论。
由此可见,瘙痒、发热、喘咳、肿满、反鼻为本方证识别之关键。
另外,麻黄为方中君药,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吉益东洞《药征》),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咳喘,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肺气郁而不宣的指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在《药证与经方》中直接指出“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连翘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皮肤疮疡溃烂,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等。
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肿,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头面全身浮肿,皮肤溃烂流水等指征。
生梓白皮不易寻找,刘渡舟、岳美中等老中医多以桑白皮代之,笔者一般去而不用,或治疗皮肤病时见患者瘙痒较重则以白鲜皮代之。
生姜、大枣、甘草三药药证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麻黄为发汗峻药,辛热开泄,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因此临床多不用或者少用,畏麻黄“不啻猛虎”(章次公),但笔者认为方中麻黄尤为皮肤病治疗关键,因为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病机多有风邪客于腠理不散,运用麻黄发汗正可发泄郁热,透散邪毒,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何绍奇先生临床也常将麻黄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的治疗,认为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因而郁遏不得汗出,若小发其汗,则邪去痒止,临证治疗荨麻疹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对服抗过敏西药无效者,投以本方,往往一剂即愈。
但若兼有里热实证者则师刘河间防风通圣散之意,合清热通腑药于方中。
刘渡舟教授也善于运用本方治疗皮肤疾病,兹列举刘老治疗周身痒疹医案以供参考。
高××,男,20岁,学生。
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则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
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
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
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
仅服两剂,微见汗出而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病案举例笔者运用本方也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兹举本方治疗小儿荨麻疹验案一则如下。
徐某某,男,10岁。
2010年2月10日就诊。
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全身瘙痒,伴见片状红斑,持续半小时左右自行消失,当时未予重视,后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每当洗脸、洗澡后,所接触刺激的皮肤随即出现苍白的水肿样风疹块,边缘红晕清晰可见,入夜瘙痒尤甚,难以入眠,必须反复抓挠,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荨麻疹”,予西药及养血祛风止痒中药口服(具体不详),疗效不明显。
刻诊:头面、四肢及后背抓挠后立刻出现风疹块,剧烈瘙痒,夜间加重,出汗较少,运动后身痒加重,但汗后痒减;晨起干呕,口气重,从2岁起即严重口干,欲饮冷食凉,吃饭、喝粥时亦需大量饮水,胃口极好,挑食,只吃荤食,不爱吃水果蔬菜,睡眠差,夜间痒醒;大便干燥,气味重,2~3日一行,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阳明热盛。
治法:清热生津止痒。
拟白虎汤加减,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炒山药30克,蝉蜕10克,生甘草6克,3剂,水煎服,日1剂。
2月13日二诊:药后身痒轻微减轻,口干渴饮依旧,拟用《外科正宗》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苦参10克,苍术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45克,牛蒡子6克,通草10克,当归10克,生地25克,生甘草6克,5剂,水煎服,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