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第3章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基本的电势阶跃法

第三章 基本的电势阶跃法

1 此时扩散电流达到稳定值 ro
1 t 很小,趋向于平板电极,忽略 ro
t 很大,趋向于稳定值 nFADo C o

1 ro
§3.3 超微电极上的扩散电流
1.超微电极定义: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如圆盘的半径或是带的 宽度)小于25μm的电极。临界尺度下限定在10nm 10nm <尺度<25μm
2.超微电极的分类: 圆盘电极:细金属丝封在绝缘体如玻璃或某种塑胶树脂中 球形电极:金 半球形电极:圆盘电极上镀汞 带状电极:带宽度<25μm长度L可以大至厘米数量级 圆柱电极:暴露长为L,半径为ro的金属丝。
总结: 对于超微电极 t比较小时 服从Cottrell方程 t比较大时, i ss nFAm o C o

半球

Do mo : ro
Do ro
4 Do ro
§3.4 可逆电极反应的取样电流伏安法
取样电流伏安法(sampled-cunnent veltammetry) 进行一系列阶跃到不同电势的实验 在每个阶跃后固定时刻τ对电流采样 对E画出i(t) 取样电流伏安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形式 其中最简单的一种称为常规脉冲伏安法(normal pulse voltammetry ) i
对于超微电极,δ达到100μm甚至更小就可以满足稳态条件
稳态时球形电极 A 4r
2
i ss nFADo C o


1 4nFDo C o ro ro
半球形 i ss 2nFDo C o ro
§3.3 超微电极上的扩散电流
(2)圆盘超微电极
4nFADo Co i f ro

§3.2 扩散控制下的电位阶跃
二、微观面积和几何面积 微观面积(microscopic area):原子级计量的面积,包括了对原 子级表面上的起伏,裂缝等粗糙情况的考虑。 几何面积(geometric area又叫做投影面积)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商法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行为进行的商事活动。

这种观点以1996年《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为代表。

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行为进行民商事活动。

商事活动的范围被民商事活动所覆盖。

依通说,商事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具有营业性的民事行为,而民商事行为的外延显然大于商事行为,它不仅包括商事行为,也包括非商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活动。

事实也是如此,电子商务中的“商务”并非名副其实,他不仅包括“商事行为”,也包括非商事行为,例如自然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通过电子行为设立、变更和消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政府调整、企业和个人以数据电文为交易手段,通过信息网络所产生的,因交易形式所引起的各种商事交易关系,以及与这种商事交易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政府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搭售须有显著提示针对这样的恼人搭售,电商法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

保证押金顺利退还针对押金退还难的问题,草案三审稿增加了如下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按照约定向消费者收取押金的,应当明示押金退还的方式、程序,不得对押金退还设置不合理条件。

消费者申请退还押金,符合押金退还条件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及时退还。

向“大数据杀熟”说不草案三审稿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个人信息保护有待加强草案指出,电子商务经营者收集、使用其用户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对此,在分组审议中,不少委员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电子商务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电子商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电工学 第3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电工学 第3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3· 1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3· 1· 3 电容元件
图所示是电容元件,其参数 C=q/u,称为电容。 电容的单位: 法[拉](F),微法(F),皮法(pF) 当电容元件上电荷[量]或电压 u 发生变化时,则在电路中引起电流
dq i C du dt dt
+ u -
i
C
当电容两端加恒定电压时,其中电流 i 为零,故电容元件可视为 开路。 t u 将上式两边乘以电流 i,并积分之,则得 uidt Cudu 1 Cu2 0 0 2 上式表明当电容元件上的电压增高时,电场能量增大;在此过 程中电容元件从电源取用能量 (充电);当电压降低时,电场能量 减小,即电容元件向电源放还能量 (放电)。可见电容元件不消耗 能量,是储能元件。
1
S t=0
2
i + R uR + uC C -
+ U -
图所பைடு நூலகம்是一RC串联电路,当电容元件充 电到uC=U0时,即将开关S从位置1合到 2, 使电路脱离电源,输入为零。此时电容元 件上电压的初始值uC(0+)=U0,于是电容元 件经过电阻 R 开始放电。 t0时,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RC duC uC 0 dt
3· 1· 2 电感元件
u L di dt
+ u i
i

eL
将上式两边乘以电流 i,并积 分之,则得
t i

+ u -
eL L +
1 Li2 ui d t Li d i 0 0 2 上式表明当电感元件中的电流增大时,磁场能量增大;在此过 程中电能转换为磁能,即电感元件从电源取用能量;当电流减小 时,磁场能量减小,磁能转换为电能,即电感元件向电源放还能 量。可见电感元件不消耗能量,是储能元件。

第3章 第1节 电流

第3章 第1节 电流

课堂练习
1.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越多,电流越大 B.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C.在电解液中,由于正、负离子的电荷量相等,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故无电流 D.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2.下列关于电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是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 C.电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D.由I=q/t可知,电流越大,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就越多
[例题1]一段均匀导线对折两次后并联在一起,测得其电阻为0.5 Ω,导线原来的电阻多大?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三倍, 另一半不变,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
[例题2]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片,边长ab=2bc, 当A与B之间接入的电压为U时,电流为1A,若C与D间接入 的电压为U时,其电流为( )
控制变量 法
三个因素及电压 不同导体
长度
横截面 积
材料
电压
a
l
S

b
2l
S

c
l
2S

d
l
S
镍铜合 金
(1)四段导体串联接入电路,每段 导体两端 的电压与电阻有什么关
系? 成正比
(2) 对 比 导 体 a 和 b 说 明 电 阻 和 长度 什么关系?
导体电阻和长度成正比
(3)对比导体a和c说明什么?
闭合开关的瞬间,电路中的各个位置迅速建立了恒定电场,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 电路中各处的自由电子几乎同时开始定向移动,整个电路也就几乎同时产生了电流。
三种速率:
1.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约10-4m/s; 2.电子无规则热运动的速率约105m/s; 3.电场的传播速率也叫电流的传导速率 3×108m/s.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电阻率法1、哪些因素对岩石电阻率有影响,其中哪些因素影响比较重要?⑴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金属矿物含量↑,电阻率↓结构:侵染状>细脉状⑵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含水量↑ ,电阻率↓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电阻率↓⑶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 ,电阻率↓⑷温度温度T↑,溶解度↑,离子活性↑,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⑸压力压力↑ ,孔隙度↓ ,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⑹构造层的问题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即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垂直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主要影响因素为岩石的孔隙度,含水性及水的矿化度。

当岩石含金属矿物、碳质和粘土等良导性矿物时,矿物成分对电阻率的影响明显。

2、岩石结构和构造如何影响岩石的电阻率?岩、矿石中某种组成部分对整体岩、矿石电阻率影响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它们的连通情况:连通者起的作用大,孤立者起的作用小。

例如,浸染状金属矿石,胶结物多为彼此连通的造岩矿物,故整个矿石表现为高阻电性;又如含水砂岩,其胶结物为彼此相连、导电性好的孔隙水,故含水砂岩的电阻率通常低于一般岩石的电阻率。

3、岩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1、质地致密、孔隙度低的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的灰岩、白云岩、砾岩电阻率最高,其变化范围大约在;大多数沉积岩因为具有中等孔隙度,因而也具有中等电阻率,大约在数百左右;孔隙度比较高、又富含粘土矿物的第四系粘土、页岩、泥岩的电阻率比较低,一般在;致密硫化矿体、海水、石墨的电阻率最低,仅有。

2、同类岩石的电阻率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两个数量级的相当大的变化范围。

3、不同类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往往相互重叠。

103~10510~10210-2~10、列举求解稳定电流场电位时的边界条件。

、何谓电阻率,何谓视电阻率,说明它们的异同。

当地表不水平或者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介质),仍然采用均匀介质中的供10.根据地下电流场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三级装置B‐MN在过直立接触面时的视电阻率曲线。

电工基础 第三章

电工基础  第三章

角频率 1 2 2πf 2 3.14 333rad/s 2091rad/s
(2)最大值 U ml (10 3)V 30V
U m2 (10 2)V 20V
相应的有效值为
U1
Uml 2
30 2
V 21.2V
U2
Um2 2
20 V 14.1V 2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相同的时间内,两个电阻产生的热量相等,我们就把这个直流电 流的数值定义为交流电流的有效值。电动势、电压和电流的有效 值分别用大写字母E、U、I表示。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E
Em 2
0.707Em
U
Um 2
0.707U m
I
Im 2
0.707I m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交流电是指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做周期变化的电流、电压 或电动势,分为正弦交流电和非正弦交流电两大类。正选交流 电按正弦规律变化,如图3-1所示;非正弦交流电不按正弦规 律变化,如图3-1d所示。
图3-1 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波形 a)恒定直流电 b)脉动直流电 c)正弦交流电 d)非正弦交流电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1MHz 106 Hz
频率和周期的关系是 (3)角频率
f 1 T
指交流电每秒钟变化的弧度数,用ω表示
2π 2πf
t
T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相位、初相位和相位差
(1)相位 电角度(ωt+φ) 为交流电的相位,其单位是弧度或度。相位 反映了交流电变化的进程。
(2)φ表
(3)平均值 交流电的平均值是指由零点开始的半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如

第三章激发极化法

第三章激发极化法

即:△Φ→0 Φ→Φ平。 附加二次电场△U2衰减至零。 此外,在激电效应的过程中,界面上还会发生其 它物理—化学过程,如电解产物吸附在表面上,形 成具有电阻、电容性的薄膜物质。还有类似自然条 件下形成的氧化-还原电场。 2、离子导体的分散区效应 (1)物质条件:离子导体(大多数造岩矿物及其组 成的不含电子导体的岩石)颗粒、水溶液。 (2)形成过程:
k摸=k实/m
一般k/ρ1变化范围很小,很难控制,其实验结果 仅用于定性分析。
2. 体极化电流场的计算 和模拟方法 (1)边值问题
(2)等效电阻率 由于在体极化条件下,其极化体的边界处无电位 改变,故考虑到极化效应,引入等效电阻率概念。
所谓“等效电阻率”是从欧姆定律的角度,将激 电附加二次电流场等效为极化体电阻率的改变对电流 场的影响。既:将具有激电效应的地质体利用纯电阻 体代替,将激电效应并入地质体的电阻率看待。 由此可见, 与 分别为频率域和时间域中 的等效电阻率,分别为ω 和T函数。 并有: —— 真电阻率 —— 极限等效电阻率 由极限极化率式,可推出
(c)放电状态 双电层分散区变形效应,在外电流场作用下断样后, 它都将恢复到原平衡态,堆积电荷通过溶液放电而消 失。 二. 稳定电流场中的岩、矿石的激电特征 为研究简化,将其分为理想面极化和体极化两类。 1. 面极化特征 这类物体的激电效应仅发 生在体表面,如:块状致 密的金属矿体、石墨矿体 和基岩裂隙水体等电子导 体。
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次场电位式
式中:
(a) 均匀电流场中的面极化球体二次电场等效 为一个与外电场方向相反、偶极矩为Ps的电流场分 布。 (b) Ps与外场电流密度、球半径平方、面极化系 数成正比,与μ2成反比。
(3)面极化场的模拟准则 进行室内正演物理模拟研究时,考虑到拉普拉斯 方程是线性的,与模型比例尺无关,但边界条件却与 比例尺有关。 为此,若模型与实际地电体的比例为:1:m。 为确保激电场的一致性,边界条件保持不便,则要求 面极化系数为

发电厂电气课件——第3章 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发电厂电气课件——第3章 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如图3-9所示,设两条无限细长平行导体l和2,长L,中心距 离为 a,导体中流过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且方向相反,d为导体 直径.当L>>a,a>>D时,因导体截面很小,可认为电流在细长 的轴线上流过。为了利用式3-33来确定两条载流导体间的电动力, 可以认为一条导体处在另一条导体的磁场中。
设导体1中的电流在导体2
最大电动力必须乘以一个动态应力系数,以求得共振时的最
大电动力,即
Fmax 1.73107
L a
ish3
2
称为动态应力系数,为动态应力与静态应力之比值,
它可根据固有频率,从图3-14查得。

•由图3-14可见,固有频率
1.6 1.4
在中间范围变化时,β >1, 1.2
动态应力较大;当固有频
• (1)导体具有质量和弹性,组成一弹性系统。 •当收到一次外力作用时,就按一定频率在其平衡位置上下运 动,形成固有振动,其振动频率称为固有频率。 •由于受到摩擦和阻尼作用,振动会逐渐衰减。 •若导体受到电动力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振动,便形成强迫振 动。如图3-12(c)(d)可知,电动力中工频和二倍工频两 个分量。 •(2)如果导体的固有频率接近这两个频率工频(50Hz)和 两倍工频(100Hz)两个分量之一时,就会出现共振现象,甚 至使导体及其构架损坏,所以在设计时应避免发生共振。
分量。
图3-12三相短路时A相电动力的各分量及其合力 a)不衰减的固定分量;b)按时间常数Ta/2衰减的非周 期分量;c)按时间常数Ta衰减的工频分量; d) 不衰 减的两倍工频分量。e)合力FA
2.电动力的最大值
工程上常用电动力的最大值。先求外边相(A相或C相)和中间相(B相) 电动力的最大值,然后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2
0.02 M2
0.08
0.02 M1
0.18
0.12 A0
0.18
0.02
M
' 1
0.08
0.02 M2'
0.22
0.025 A1'
0.8
B
3.0 2 ( A2'
)
电极系参数: kd = 0.733m; ks = 1.505m; L = 0.6m; 仪器全长 9.36m; 直径0.089m
电极系特性:
¾ A0为主电极 ¾ A1,A2为极性与A0相同的屏蔽
电极 ¾ B1,B2为极性与A0相反的回路电

2005-3-12
电流分布 深三侧向电极系
浅三侧向电极系
2005-3-12
2 测量原理
视地层电阻率
Ra
=
K
U I0
U-主电极表面上的电位 ;
I
-主电流强度;
0
K-三侧向电极系系数, 米。
K可由实验测定或理论计 算得到。
第2节 七侧向测井
克服三侧向的不足,加 强聚焦能力。
一、测量原理
1电极系的结构和电流 分布
¾ 深七侧向电极系
¾ 浅侧向电极系
2005-3-12
深七侧向电极系
0 .025 A1
0.638
M‘ 1
0.112
M
1
0.25
0.02 A0
0.25M
2
0.112
M
’2 0.628
0.025 A2
电极系参数: L0 = 2.07m; L = 0.632m; s = 3.27; q = 1.69
回路电极B离A1和A2很远。
浅七侧向电极系
0.025 0.5
B1
0.0250.25M‘
A1
1
0.02 0.083M10.167 A0 0.167M2
0.083M’20.250.A022 50.5
0.025 B2
电极系参数:L0 =1.07m; L = 0.437m; s = 2.4; q =1.45
RaMLL
=
K MLL
UM1 I0
U M 1-M1电极上的电位; I0-主电流强度;
K MLL-微侧向电极系系数, 米。
K可由实验测定。 2005-3-12
二、曲线及其应用
1 曲线
¾ 与七侧向相同,只是电极系较小,曲线较毛刺, 化陡,纵向分辨率高;
¾ 与微电极测井相比,影响因素相同,但程度不同。
2 应用
深侧向因增加柱状屏蔽电极,加大了探测深度受井眼等 影响较小,更反映Rt;
浅侧向中柱状电极作为回路电极,Is对Io的控制较弱, 探测浅,主要反映Ri;
深浅侧向电极系的尺寸相同,电极距相同,两者受围岩 影响几乎相同,可作径向对比。
2005-3-12
2 测量原理 类似于三侧向和七侧向电极系测井。
二 曲线特点和影响因素
¾常用电极系:
A00.016M10.012M20.012A1
2005-3-12
采用聚焦的思想对微电极测井改进提出。 求Rxo较微电极测井好。
2005-3-12
2 测量原理 类似于七侧向电极系测井。
¾ 主电极A0供主电流I0,自动调节A1屏蔽电极上的电流 Is ,使M1、M2电极的电位相等
¾ 视电阻率
Ra
=
K UM1 I0
U
M
1-M
电极上的电位;
1
I
-主电流强度;
0
K-七侧向电极系系数, 米。
K可由200实5-3-验12 测定或理论计 算得到。
3聚焦能力和探测范围 ¾ 深七侧向的s较大,主电流进入地层深部,探
测范围较深三侧向大,更反映Rt; ¾ 浅七侧向的s较小,主电流不久开始发散,探
测范围较浅三侧向小,更反映Ri; ¾ 深浅七侧向的主电流厚度不一致,不利于对
2005-3-12
二、应用
¾ 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受井眼、泥饼的影响小, 受侵入带和原状地层影响大;
¾ 影响因素与微侧向测井相相同,但程度不同; ¾ 应用与微侧向相同,适合于泥饼厚侵入深的地层。
2005-3-12
第6节 微球形聚焦测井
希望泥饼、原状地层影响都较小
一、测量原理 1电极系及电流分布
B1和B2为对称的回路电极。
2005-3-12
电流分布
2005-3-12
电流分布
2005-3-12
一、基本原理
2测量的基本原理
¾ 三对对称电极每对分别短 接,电极A0 、A1、A2极性相 同;
¾ 主电流不变,自动调节Is
使两对监督电极M1M2、 M’1M’2电位相等;
¾ M1既是监督电极也是测量 电极,视电阻率Ra
类似于七侧向测井,只是效果有差异。
三 应用
与三侧向相同。
2005-3-12
理论曲线
2005-3-12
实例曲线
2005-3-12
实例曲线
2005-3-12
第4节 微侧向测井
采用聚焦的思想对微 电极测井改进提出。 求Rxo。
一、测量原理
1电极系的结构和电 流分布
¾A0主电极,A1屏蔽电极, M1、M2测量电极(监督电 极)
2005-3-12
第3节 双侧向测井
克服三、七侧向的缺点,结 合两者的优点提出。
一、测量原理
1电极系的结构和电流分布 ¾ 深侧向电极系
再对称地增加一对柱状电极
¾ 浅侧向电极系
把上面增加的两对称柱状电极 用作回路电极。
2005-3-12
常用双侧向电极系
3.0 0.8 B1 ( A2 )
0 .3 A1
比。
2005-3-12
二、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基本与三侧向类似。
2005-3-12
三、应用
基本与三侧向类似。
2005-3-12
四、八电极侧向测井
测量原理与七侧向相似。不同在于: ¾ 电极距较小; ¾ 回路电极离主电极A0电较近; ¾ 主电流厚度小(0.36米),屏蔽电极间的距离
略小于1.02m,纵向分辨率强,探测范围比浅 七侧向还小(30~40cm); ¾ 主要反映Rxo,比七侧向和三侧向受井眼和侵 入影响大; ¾ 常与双感应测井仪组合测井。
¾ 求Rxo;采用图版 ¾ 划分薄层:可划分约50mm的薄层
2005-3-12
采用图版求Rxo
2005-3-12
采用图版求Rxo
2005-3-12
第5节 邻近侧向测井
增强聚焦设计
一、电极系特点
为增强聚焦能力,主电极和屏蔽电极的横截面较微侧 向大;调节主电流使监督电极M与主电极电位相等。
2005-3-12
2 视地层电阻率
RMSFL
= K MSFL
∆U M 0M 1 I0
∆U
M
0
M

1
M

0
M
电极间的电位差;
1
I
-主电流强度;
0
K
MSF
-电极系系数,米。
L
K MSFL可由实验测定。
二、应用
¾ 探测深度适中,受井眼、泥饼和原状地层的影响 较小;
¾ 影响因素与微侧向测井相相同,但程度不同; ¾ 应用与微侧向相同,更好的反映Rxo。
测量中保持
I
不变,测量
0
U反映地层电阻率的变化

U I0
= rg = rm
2005-3-12
+ rxo
+ ri
+ r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Gm Rm
+ Gxo Rxo
+ Gi Ri
+ Gt Rt
二 曲线特点
对单一的高阻厚层,若上 下围岩相同时,
¾ 曲线对称于地层中部,且 在中部出现极大,最接近 Rt;
¾ 深三侧向视电阻率主要反 映Rt,浅三侧向主要反映 Ri;
2005-3-12
三 应用
3 确定Rt和Ri
深三侧向视电阻率 确定Rt;浅三侧向 视电阻率确定Ri。
¾ 对应于地层中部取 值(极大值);
¾ 对Ra作相应的影响 因素校正:采用单 项校正图版依次作 井眼校正、围岩层 厚校正和侵入校正。
2005-3-12
围岩层厚校正
2005-3-12
侵入校正。
2005-3-12
¾ 层界面处Ra急剧增大; ¾ 高阻邻层的影响较小。
2005-3-12
三 应用
1 划分岩性,识别渗透层
¾ 深三侧向视电阻率大小; ¾ 深、浅曲线重叠的幅度差。
2 判断油气、水层
¾ 深三侧向Ra大--油气层; 小--水层
¾ 深、三侧向幅度差: 一般对中低矿化度地层水,且
当Rmf>Rw,油层--正幅 度差;水层--负幅度差。 特殊情况:高矿化度地层水, 油气层--负幅度差,幅 度差较小;水层--负幅 度差,幅度差较大。
电法测井
刘迪仁
江汉石油学院测井教研室
第4章 侧向测井
) 三电极侧向测井 ) 七电极侧向测井 ) 双侧向测井 ) 微侧向测井、邻近侧向测井 ) 微球型聚焦测井 ) 电阻率测井方法组合
2005-3-12
侧向测井的引入
是对普通电阻率测井的改进; 采用对主电流聚焦的思想是其能侧向地流入地层,
使受井眼、围岩等的影响较小;
第1节 三侧向测井
采用与主电极同极性的 屏蔽电极,聚焦主电流 使其侧向地流入地层。
一、测量原理
1电极系的结构和电流 分布
¾ 深三侧向电极系 ¾ 浅三侧向电极系
2005-3-12
1电极系的结构和电流分布 1)深三侧向电极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