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有即无----高旻寺德林

合集下载

天津玉佛禅寺情况介绍

天津玉佛禅寺情况介绍

玉佛禅寺讲解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诸位贵客来玉佛禅寺参观,我是导游员XXX,非常荣幸和高兴,陪同您们参观目前我国供奉玉佛最多,面积最大的玉佛禅寺。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玉佛禅寺的由来和概况。

(一)、历史沿革玉佛禅寺前身坐落于辛口镇大沙窝村南与王家村交界处,古称‚法藏寺‛,当地百姓俗称‚大佛寺‛。

法藏寺始建于周隋之间(公元约557至581年),数百年来屡遭荒、旱、兵、火破坏。

明弘治十五年,有大沙窝村岳氏父子出资,与该寺庙两届住持佛宝、法翠一起,带领乡民重建该寺,先后建造起了大殿、两侧偏殿及南房殿宇,历时15年,至明正德十一年修造完成,重现往日巍峨。

寺院内塑法藏和尚佛像以供奉。

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公元约1510至1532年),大沙窝村有信士提出对法藏寺进行扩建,并出资捐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两廊,又分别在两侧加建钟、鼓二楼,旁边又跨建出三间禅室,后绘塑历次参加建寺之功臣像供于殿中。

扩建后的寺院内增设内亭榭、楼台,布局玲珑,错落相应。

期间又有奇花异草,怪石嶙峋。

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明嘉靖三年春。

信士岳信、岳钺、岳佩、岳仲华等四人为此事请赐进士出身的云南道监察御史皋兰段绩撰文,赐进士第前给事中知楚雄府任丘与溱篆额,金城后学海陈养丹书,于明嘉靖三年孟夏立碑记志。

至此,古代文献及文物中再没有有关法藏寺的记载。

据九旬老大爷孙百瑞回忆,儿时在此遗址上见到的是一片瓦砾和石碑。

由此推断,法藏寺坍塌成为一堆废墟的时间约为清晚期民国初期这段时间内。

公元20世纪70年代初,大沙窝村在寺院遗址上建造大沙窝小学,发现残存的石碑2块。

其中较小的石碑疑为该寺始建时(即周隋)的碑记,填水塘时一起埋入坑中;而另一块较大的石碑幸被当时任某厂厂长的孙国民保护起来。

现此碑已断为3截,存放在今日重建的玉佛禅寺院中。

2003年8月,经过天津市人民政府宗教部门批准,法藏寺移址当城村重建,并更名为玉佛禅寺,成为世所罕见的一处先有佛、后有寺的传奇圣地。

2003年8月16日,寺院举行洒净仪式,寺院建筑工程正式开工。

少林武功的哲学基石

少林武功的哲学基石

哲学禅武少林拳禅合一是少林寺武功的基本特征,也是少林寺武功的哲学基础。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将衣钵传授给道育、慧可、道副(一作“僧副”)、昙林诸人,是为禅宗之始,达摩因此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禅宗以“顿悟成佛”而著称。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也就是说,只要指示人人本来具有的心性,彻见此心性,即可成佛。

六祖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为日,智为月,知惠常明。

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他又进一步指出: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智慧)观照。

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按照慧能的观点,尽管你心中有无数妄念邪欲,而一旦起般若观照,内外明澈,刹那间即可成佛。

这种单刀直入式的禅法彻底摒弃了以苦行为方式的烦琐戒律,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立地成佛的终南捷径。

少林寺妙兴大师(字文豪,登封人,1891~1927)有一幅墨宝,题为《人祖门少林派性功罗汉拳诀》,其全文如下:头如波浪,手似流星。

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

妙兴大师为一代武林高手,又颇通文墨,佛学造诣很深,曾任少林寺当家和尚,传有僧徒上千人,俗家弟子二百余人。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这十六个字道出了少林拳的精要。

一般人多认为少林拳以刚猛为上,其实这种理解未免有点片面。

武林前辈认为,凡练少林拳而“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者,皆是因为后来“支分派衍,渐失其真”。

而真正的少林高手,则是“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

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 ”其中,“藏神眉尖”四字,说明内功修炼已达到相当火候;“运气腰囊”四字,则道出了少林拳运气发劲之所在,这与其他内家拳并无二致。

入中论颂-北大未名BBS

入中论颂-北大未名BBS

入中论印度月称论师造颂西藏不败尊者科判法尊法师译颂比丘明贤校订梵语云:摩陀耶摩迦阿波达囉拿摩藏语云:喔妈拉久吧意夏哇汉语云:入中论顶礼曼殊师利童子皈敬颂总赞菩提三因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总赞大悲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缘有情大悲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缘法和无缘而赞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十地诸颂第一菩提心欢喜地略说本地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得具名义功德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种姓功德所断功德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所证功德能力功德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增上功德真实从地登地善上进,灭彼一切恶趣道。

比喻说明此异生地悉永尽。

如第八圣此亦尔。

真实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

别义彼至远行慧亦胜。

此地胜施度尔时施性增最胜,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

真实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布施能得轮回乐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

行施能得涅槃乐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于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

赞菩萨布施发誓利益众生者,由施不久得欢喜。

如是结赞由前悲性非悲性。

故唯布施为要行。

行施如何生喜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如是身施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重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布施分类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密;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密多。

结尾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结尾本品:入中论第一菩提心竟第二菩提心离垢地差别体地之释词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真实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

无中生有天人合一--解读《授秘歌》

无中生有天人合一--解读《授秘歌》
悬即是空,轻灵,太极拳锻炼要求头顶悬,虚其 胸。
所以,“西山悬磬”指的就是太极拳修炼达到高 度入静的某个层次时,胸中就会有无比空旷舒畅的感 觉。
磬,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少 女击之而鸣,声音清澈悠远如飞瀑鸣溅,在空谷回荡 而声传六合。磬为实物而中空,恰如人身,悬磬喻我 周身轻灵,精气充盈,胸虚腹实,而心意弥散太虚. 一片神行。”西山悬磬”这四个字,就是指己身中气充 沛,精神健旺,“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 秽”,通透得宛如透明了一般。是形容一种心神愉,悦 和一切放松放空的极致美好的身心状态,就如庄子在 《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_ ,,
所以对于真正喜欢太极拳的爱好者们而言,如要 追求对太极拳高层次的了解,就一定要努力学习中国 的传统文化,不是如何练好骨肉形体为目的,而是追 求汲取宇宙、自然的能量,并进一步练出对自然界的 感知、感觉和自身的觉性。
那么 该如何理解“自然” ? 其实我们平时经常讲到顺其自然,但真正对“自 然”二个字我彳i庭日常生活中都理解不深。 譬如:呼彼名字,彼不经思量应之,此非经思维 之心,即应物自然。若闻名字,思维分别,则心为尘 所动,就没有做到应物自然。 再举例:平时走路突然一滑或在溜冰、滑雪、荡 秋千过程中突然身体失去平衡,这时我们就是靠自身 的潜意识来平衡自己,不让身体倒地摔倒。你如果有 思想去预备摔倒,反而是成为摔倒的缘由。正如上海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 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正是对”应物自然”的精确 描述。
西山悬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老祖宗在东、南、 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要选用 西?
易经里西为舐 为阴金、为少女。 “西山”中的“山”在太极拳中即指人的胸部
肺,属金,在前胸,为虚,山在易经中属艮卦,为高 地,五行属阳土,土生金。胸部正为躯体之上部。

王正龙先生疑难杂症

王正龙先生疑难杂症

王正龙先生简介王正龙,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简介:王迪,字正龙,号文博山人;著名民间医生。

1983.10 于北京海淀区铁道附中高中毕业,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计算机室做临时工,生产孵化器电路板1984.10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九室当工人,从事耐火陶瓷研究辅助工作。

其间考入“中华社会大学教育系电化教育专业”学习四年,曾获奖学金(1988.6毕业)。

其间,拜杨文笏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拜庞德中老师学习三教经典,拜郭金铭老师学习书法。

1988.10辞职,赴江苏省扬州市高旻寺拜刘悲云老师学习中医,并负责医务室管理工作。

同时,拜高旻寺方丈德林大师学习禅宗经典和理论,从庞德中老师习禅,兼学中国传统文化。

1991.07 在福建省龙岩市莲台山、天马山修习禅宗,同时研究传统中医理论。

1992.05 赴海南省海口市,个人从事室内美术装饰绘画及沙盘模型制作。

1993.11 在北京优异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陶瓷电容生产车间主任,后任销售部经理。

1994.12 由于公司倒闭,在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以佛道理论为主)。

1996.01 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从事农田种植、中医研究、乡村调查以及小学课外义务教育工作。

1997.09 为生活奔波,曾任几家私人公司副经理、业务员以及从事室内装修设计工作,都未超过两个月,并做过一个月的小时工,后在天伦饭店从事中医按摩工作两个月。

1999.11 在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开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写作工作,主要书目为《三教觉迷录》、《中西医论坛》、《素质教育论》,半年后辗转于几个单位任闲职,并继续从事个人写作。

2002.07 于“北京正龙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兼讲师,培训传统文化暨传统中医人才。

2003.08 在家专心于个人写作,完成《中西医论坛》一书。

并开始从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释和临床归纳工作。

2004.03 在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任研究员,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本草》、“中医临床”以及传统文化至今。

禅门公案集锦(之八)

禅门公案集锦(之八)
94、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摘要: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也。姓瞿昙氏,父宝身。既得法于胁尊者,寻诣波罗奈国,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问曰: “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 “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 ...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也。姓瞿昙氏,父宝身。既得法于胁尊者,寻诣波罗奈国,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问曰: “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 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 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祖谓众曰:“此大士者,昔为毗舍利国王。其国,有一类人如马裸露,王运神力 分身为蚕,彼乃得衣。王后复生中印度,马人感恋悲鸣,因号马鸣焉。如来记云:吾灭度后六百年,当有贤者马鸣于波罗奈国, 摧伏异道,度人无量,继吾传化。”今正是时。”即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即说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 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尊者付法已,即现神变,湛然圆寂。众兴宝塔,以閟全身。即安王十九年戊戌岁也。 95、九祖伏驮蜜尊者 摘要: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既受八祖付嘱,后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 祖曰:“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尝会一仙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 ...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既受八祖付嘱,后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祖曰: “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尝会一仙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与落发授戒,羯磨之际, 祥光烛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现前,自此精进忘疲。既而祖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 “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四大课程简介——撼发大智慧,点破心中惑用智慧影响人,用智慧运营事业,用智慧唤起无限潜力,用智慧持续赢利商海。

运营智慧:了解本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自己公司所处的阶段,丰富销售渠道,找到最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赢利模式。

主要讲“事”!有些家族企业的老板干活的时候把家人当人,其他时候把家人当外人。

为什么员工老是跳槽?为什么企业内部矛盾多?为什么很多家族企业最后都会不欢而散?根源在于:都是机制、分配出了问题。

一个企业的创新就是机制的创新。

老板懂得机制非常重要!如何把握好企业的“势”也很重要!经营好企业的“印象”更重要!《运营智慧》用七个字帮你解析运营企业的根本!让您的员工工作更积极,更大限度激发员工的梦想。

机制:辉煌的企业有一个核心点,他们就是规定机制。

公司内部所有矛盾,根本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员工在公司不积极,跟人品能力没关系。

是否积极,只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个事跟他有没有关系。

老板想成就大业就做一件事,让您做的事跟他有关,让他有感觉。

机制是让全员操心,有感觉、有动力。

这个板块还会讲到:股东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家族化合作和分配机制,紧密半紧密联盟机制,薪酬机制分红机制。

势:。

明确当下公司的团队势力、老板的经历势/体能势、顾客的购买势,从而制定适合当下企业的运营模式。

印象:您的企业产品,老板应该给顾客、员工传递一种什么印象,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别人第一印象。

企业留给大众的印象,直接决定未来的发展和格局,如农夫山泉有点甜!纲领:纲领要能拉动三方面的力量:股东和员工——让他们听了又干劲,顾客——持续依赖您的产品,国家社会获得社会政府的支持和关注。

影响智慧:主要讲“人”!老板经营人就经营两方面:动力和阻力。

老板平常做事如何找到第六感呢?如何天天感觉好、一直感觉好呢?老板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肯定会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复自己的体能?如何让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可、追随你呢?老板又如何用能量去激发、引爆员工呢?让您能领悟到企业做多大,关键在于您能影响身边多少人,使您更具有影响力。

《中论》里的“四句”之研究

《中论》里的“四句”之研究

《中论》里的“四句”之研究《中论》里的“四句”之研究杨惠南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p. 277提要:“四句”(catu?ko?i)是龙树《中论》里的主要论式之一。

作者发现,《中论》里的“四句”共有两种:(1)拟似四句;(2)真实四句。

一般的学者,像日本的梶山雄一、印度的穆谛(T. R. V. Murti)都未能看出这两种四句的不同,以致得到了某种错误的结论。

作者更透过“四句”的分析,证明龙树的《中论》并没有采用“辩证法”(dialetic),那是一种从矛盾中获得更高、更真实之真理的方法。

作者的分析是针对梶山雄一与美国学者李查.罗宾生(Richard H. Robinson)等人的研究成果。

在这些学者看来,龙树的《中论》确实用到了“辩证法”。

事实上,这些学者的观点,与印度唯识宗,乃至中国的天台、华严二宗,并没有基本上的差异,因为他们都把“空”视为“不空”。

另外,作者还把龙树的论式,拿来与“直觉主义”(Intuitionism)、“模态逻辑”(Model Logic)相比较;那是开展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两种新逻辑。

作者发现,这三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它们都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Aristotelian Logic),有根本上的差异。

p. 278一、引论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国(特别是古代的中国),龙树(西元一五O~二五O)在其【中论】里所极力阐扬的“空”,往往被视为方便说或不了义说。

例如,印度唯识宗的代表作——【解深密经】,就把龙树所阐扬的“空”,判为不了义的“第二时教”[1] 。

又如,中国的天台宗,也把“空”判为“通教”,说它不过是介于小乘与大乘之间的初浅教义[2] 。

而华严宗,同样把“空”判为“大乘始教”,说它只是大乘佛法的初阶[3] 。

这些中印的经典和祖师们,虽然表面上称赞龙树,骨子里却害怕龙树所阐扬的“空”,说“空”是“诽拨三相”(虚无主义),因此,阐扬“空”的人会“退失智慧”、“退失广大无量善法”[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中生有,有即无----高旻寺德林
作为凡夫,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他就会打妄想,除了打妄想还是打妄想。

这些妄想从哪里来的呢,说不上哪里来,没个来处,要不怎么叫妄想呢?我身体不大好,睡在床上也打妄想。

我在来进堂之前,不知不觉就打了个妄想,想起了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不晓得什么原因就钻出来了,这也算是没话找话说吧。

几年以前有一位比丘尼,浙江人,可能是一个小庙的当家。

有一天她跟我说,想请我写几个字,我就问她,你要我写什么呀?她说请我写四个字:无中生有。

什么意思呀?我也不知道。

我们学佛的人,法法都是佛法,对待一切事情,都要往道上会。

她让我给她写个无中生有,我也不知她的意思,总之给我出了这个题目。

当时我就跟她说,这样吧,你四个字,我就给你多写几个字吧!于是我就写了四句话:“无中生有有即无,生佛迷悟体不殊,宜将事功填性海,更须殒习下功夫。

”依我来看,这四句话,就概括尽了全部的佛法。

我们先说这个无中生有。

本来没有的,生起来了,就有了,这就是无中生有。

我们学佛的人,仔细回味回味,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啊?这关系到佛法的大事因缘。

众生,法界的众生,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无中生有来的。

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大家都很熟悉,本来无一物,哪个不知道啊?可是我看很多人,对这句话未必有甚深的理
解。

这个物指什么?不光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所有的事,所有的业也都是物,这些本来都是没有的。

众生的烦恼,起惑造业,生死浩然,这些本来也都是没有的。

可六祖只讲本来无一物,难道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么?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一切事一切物又怎么能显化出来呢?这其中还有个性啊,还有个理啊。

性,天然的性德,是本有的,非因非果,他没说这个也没有啊。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大家要注意啊。

本来无一物,这个物就是烦恼,就是生死。

“无中生有有即无”,有就是没有,什么意思啊?从无量劫来,起惑造业打妄想,妄想造作的生死也是虚妄的,不实在的。

如果这个生死是实实在在的,那你的生死是了不掉的。

生死是假想,从性上讲,没有生,也没有死,生死都是因缘所生法。

我们讲无中生有有即无,就是这个道理。

众生和佛有什么不同呢?众生有性德,诸佛还有修德。

“生佛迷悟体不殊”,众生是在迷,诸佛是在悟,迷悟就是区别。

可就体性来讲,没有两样,佛的体性和众生的体性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

我们常听说,“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过去,已成的佛;现在,正成的佛;未来,将要成的佛。

我们也是佛啊,我们是未来佛。

生佛迷悟体不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但众生是佛,佛也是众生,佛究竟觉悟了的众生。

那么为什么佛和众生体是一样,而事上不一样呢?众生但有理性,没有事功,就是没有加以修证。

佛是修
证所得的。

所以经中说,“久修业所得”,那佛原来也是众生啊!修行佛道,不是一天两天,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就是加以事功。

众生和佛,体性是一样的,就差这个事功。

这个事功,你若不懂,我先告诉你,事功就是修证。

“宜将事功填性海”,这第三句话,是讲应该用这个事功,填我们本具的佛性之海,这个佛性才能够显现。

要理具事备,就能成佛了。

我们现在一切学佛的人,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哪一法,都不能光嘴说,都要用事功,用这个事功填性海。

什么叫做填呢?填,就是满足。

要想成佛,就要具足福慧,福慧要圆满。

而福慧要圆满,光靠嘴说说是不行的,要修,所以讲修福修慧,福要修,慧也要修,福慧双修。

你说我慧修满了,没有福报,能成佛吗?不能成佛。

那个成佛是怎么成的,那个福慧是怎么修的,我们要搞明白啊。

我们在这个禅堂用功,参念佛是谁,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般般如意,事事现成,你说这是修福啊,还是修慧?这是修慧。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某一段时间,要着重培福修福;在某一段时间,要专门修慧;在更多时间,要福慧双修。

我们禅宗道场,跟其他各宗各派,有所不同,“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去的祖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禅宗各门庭,一般都强调农禅并重。

我们高旻寺也不例外啊,有农有禅,农,就是修福的;禅,就是修慧的。

农禅并重,就是福慧双修。

到哪里去修福?到哪里去修慧?哪里也不用去,就是在这个
三宝门中,既有修福的机会,又有修慧的机会。

台湾不是有个农禅寺吗?那是圣严法师的道场。

当时我在底下小会议室为那个比丘尼写字,写那四句话,写了一张,感觉写的不太好,就放在一边,另写一张。

当时有几个人在场,其中有一位也是比丘尼,是台湾来的。

是不是农禅寺来的,我记不得了。

她说这张字你不要了我要。

她后来把这张字拿给圣严法师看,据说圣严法师看了以后还满加赞赏的,这个我就不敢当了。

咱再接着说。

“宜将事功填性海,更须殒习下功夫”。

福慧圆满了,你才能成就佛道,差一点都不行。

生死,什么叫做生死啊?无量劫来起惑造业,养成了这个顽固的习气,生死说白了就是习气。

生死好断,习气难断。

佛在世时,他那十大弟子,都成了阿罗汉,见思烦恼都断光了,但他们还是有习气。

舍利弗嗔,舍利弗成了阿罗汉了,他的嗔气都没断。

毕陵伽婆蹉是慢,骄傲,对人轻慢。

有一次他想渡恒河,恒河有水啊,不好渡,他就喊那个管恒河的恒河神,叫他断流,自己好渡河。

你叫人家断流,也该客气一点呀,他不客气,他喊,“小婢呀,断流!”小婢,为什么叫小婢呢?在过去生中,这个河神是他毕陵伽婆蹉家里的一个佣人,他喊惯了,喊她小婢。

后来这个河神就不高兴了,不高兴怎么办啊?她就向佛告状,佛就把毕陵伽婆蹉找来,批评他不对,让他向河神求忏悔。

求忏悔就求忏悔吧,这毕陵伽婆蹉求忏悔他还喊“小婢莫嗔,小婢莫嗔”,就是说小婢你不要不高兴,我
错了,我向你道歉。

求忏悔还叫人家小婢,这就说明了习气的力量多么顽固难断。

还有一位难陀,他的习气是淫性,这大家过去都常讲的。

都修到阿罗汉了,生死、烦恼断了,习气还不能完全断除,这是为什么呢?无量劫来,做得太多了,太熟悉了,所以说“更须殒习下功夫”,每时每刻都须要觉照这个习气,不让它起现行。

因此宗门下的人,开悟明心见性以后,他还要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就这个道理。

生死是从哪来的,成佛怎么成,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今天这些学佛用功的人要搞清楚。

无中生有,这个无是什么?无,就是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清净本然,什么都没有,怎么会生出物来呢?这是众生的起源。

从最初的一念,“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这样逐渐逐渐,因之滥觞,生死浩然,一直到现在。

“无中生有有即无”,这个有其实是虚妄之有,等于没有。

心经中不是说了吗?色即是空,这个色,也就是有,好像是有,其实是空的。

有和无不是两个东西,佛法是不二法门,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所以我给她写,无中生有有即无,就这么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