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

3.你能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苏轼的心情吗?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方法提示:如何鉴赏文中的景语?
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4.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示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合作探究明确:
1、即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
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其次,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
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 内心深处,他又何尝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 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闲”字所表达的情感:
的味道。 2、听读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 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3、译读
读通、读懂意思。(信、达、雅)
整体感知
叙(夜游)之事 品(月色)之景 抒(闲人)之情
情景交融
品月色之美
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 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 韵和诗意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 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 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 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
• 短短85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 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 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2年4月下午2时13分22.4.1314:13April 13, 2022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2时13分8秒14:1 3:0813 April 2022
方法提示:如何鉴赏文中的景语?
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4.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示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合作探究明确:
1、即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
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其次,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
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 内心深处,他又何尝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 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闲”字所表达的情感:
的味道。 2、听读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 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3、译读
读通、读懂意思。(信、达、雅)
整体感知
叙(夜游)之事 品(月色)之景 抒(闲人)之情
情景交融
品月色之美
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 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 韵和诗意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 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 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 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
• 短短85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 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 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2年4月下午2时13分22.4.1314:13April 13, 2022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2时13分8秒14:1 3:0813 April 202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

在生活态度指导中的应用
总结词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培养积极乐 观、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记承天寺夜游》与苏轼其他游记的比较
苏轼的其他游记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 一篇游记,与他其他的游记作品 相比,如《石钟山记》、《游庐 山记》,在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上存在差异。
写作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更注重对自然 景观的简笔勾勒和情感抒发,而 其他游记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
的描绘和解释。
表达方式
VS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月”也作 为一种重要的象征元素,表达了苏轼 对于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感悟和理解 。
中国古代文化中“闲适”的生活态度解读
“闲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生活态度 ,指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淡泊名利、自由自 在的态度。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通过描写自然 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 态度,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见解。
06
《记承天寺夜游》的实践 应用
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总结词
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从文 学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让学生掌握鉴赏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Fra bibliotek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讲解《记承天寺夜游》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 内涵和民族精神,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演示 PPT

和苏轼面对面
• 面对苏轼,你想和 他说点什么?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 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 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 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 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 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 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听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 情感。
从字音、停顿、揣摩把握 作者情感角度评价。
读准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 文,圈划出疑难字词;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 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 月亮。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 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 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 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 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 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 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 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 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 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 作者。)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 白Fra bibliotek· )唐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9
(1)苏轼的诗文中不止一次出现“闲人”、“闲者”、“闲客”这样 的词语,从中你领略到他怎样的胸怀气度?写下你的看法。
这些词的意思有些许不同,但都体现了苏轼能够豁达地面对人生各 种境遇。他认识到人应该以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陶 弘景是苏轼笔下那种“闲人”吗?为什么?
13
如果用“闲”组词,你能组哪些词?你认为哪些符合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内涵? 赋闲、清闲、安闲、闲游、闲情逸致…… 阅读以下材料,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被贬黄州的生活处境。想一想:此时的苏 轼会是怎样的心情?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 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林语堂《苏东坡传》
7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
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描写,庭下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
的人罢了。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 丢了脑袋。后由于范缜、张方平等的 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 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
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的诗文中不止一次出现“闲人”、“闲者”、“闲客”这样 的词语,从中你领略到他怎样的胸怀气度?写下你的看法。
这些词的意思有些许不同,但都体现了苏轼能够豁达地面对人生各 种境遇。他认识到人应该以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陶 弘景是苏轼笔下那种“闲人”吗?为什么?
13
如果用“闲”组词,你能组哪些词?你认为哪些符合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内涵? 赋闲、清闲、安闲、闲游、闲情逸致…… 阅读以下材料,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被贬黄州的生活处境。想一想:此时的苏 轼会是怎样的心情?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 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林语堂《苏东坡传》
7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
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描写,庭下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
的人罢了。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 丢了脑袋。后由于范缜、张方平等的 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 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
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作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而 对于写作背景的了解,可以让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 中表达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豁达。
(三)读一读
• 1、独学:结合注释,读懂全文,勾画出自己不能 理解的词句。 • 2、对学:学习对子间互读,纠错音。 • 3、在文中划出停顿。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 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 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 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读后给出几个句 子,学生标停顿,进行自我检测)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 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 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 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 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 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 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 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 义,体会作者乐观旷•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 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 堂上共同解决。
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品一品
•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 内容? • 2、 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 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 3、 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学生活动:讨论几个相关问题并明确,体会 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练一练
• 教师出示幻灯片, 有关于本节课所 学知识的练习题, 使学生复习加以 巩固!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 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 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 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 可贵。
使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他们对作者的情感更加 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本文
• 2、赏析“闲”字之妙。 • (作业不但简单,而且可以将本节课的知 识重点让学生在课下加以巩固)
(七)、板书设计
• 以学生的板书为教师的板书,既可以加深 学生对文言重点词语的识记,又充分的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板书详细到位,脉 络清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写作背景: •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 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 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 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 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 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 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 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重点难点安排
•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 中月色的好处。 •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 观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 • 学生介绍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 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 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 湖州知事。 •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读一读
• 1、独学:结合注释,读懂全文,勾画出自己不能 理解的词句。 • 2、对学:学习对子间互读,纠错音。 • 3、在文中划出停顿。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 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 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 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读后给出几个句 子,学生标停顿,进行自我检测)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 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 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 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 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 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 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 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 义,体会作者乐观旷•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 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 堂上共同解决。
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品一品
•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 内容? • 2、 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 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 3、 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学生活动:讨论几个相关问题并明确,体会 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练一练
• 教师出示幻灯片, 有关于本节课所 学知识的练习题, 使学生复习加以 巩固!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 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 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 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 可贵。
使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他们对作者的情感更加 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本文
• 2、赏析“闲”字之妙。 • (作业不但简单,而且可以将本节课的知 识重点让学生在课下加以巩固)
(七)、板书设计
• 以学生的板书为教师的板书,既可以加深 学生对文言重点词语的识记,又充分的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板书详细到位,脉 络清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写作背景: •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 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 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 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 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 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 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 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重点难点安排
•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 中月色的好处。 •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 观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 • 学生介绍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 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 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 湖州知事。 •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