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7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及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说明。
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写了元丰六年,苏轼因时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表露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恰当适用引用资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点拨法,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学情: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
合作。
交流。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导入法。
美读感知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主要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
虽只短短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在学术界,更是被称为神品,神在文章之“美”,美在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月色描写、“闲人”的意味。
是值得学生品析欣赏的一篇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本单元主要编辑了我国古代几篇优秀的山水诗文,歌咏了自然山水的美好。
主题在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课文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素质,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品读文中精炼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丰富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是品读文中精炼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丰富情感。
三、教法、学法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在摸索,在前进。
对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课堂上我们课堂节奏多么紧凑,不在于老师传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解决了多少问题。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通过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来贯穿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引导他们读出文言味,学会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引导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四、教学过程(1)用月导入,引出作者苏轼;用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引出作品和课题(2)读出文章之“味”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正音、停顿3、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4、全班齐读。
(3)读懂文章之“意”1、译文自译课文、解疑2、思考:文章记叙一件什么事;描写一个什么景;作者对此,有何感想?(4)读懂文章之“情”1、逐句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如:欣然起行(喜悦、高兴)念无与为乐者(失落、无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急切)相与步于中庭(悠然)2、适时引入背景(5)为何自称“闲人”作者为何觉得自己为“闲人”?①“闲人”本意(悠闲)引入背景看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谈谈自己的感受(6)课堂小结既是“神品”,神在哪里?(神在文章之“美”,美在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月色描写、“闲人”的意味)试背读文章教师寄语:人生之路,充满坎坷。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它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审美情趣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对于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他们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于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但他们在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时,可能会因为生活阅历的不足而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共分五部分: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说教学对象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3.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方法:(一)教法1. 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
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 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3(二)学法1. 诵读法。
通过反复朗诵理解情感及凝练形象的语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说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说教学过程】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⑴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⑴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⑵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⑶月色入户:(门)⑷遂至承天寺:(于是、就)⑸怀民亦未寝:(睡)⑹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⑺盖竹柏影也:原来是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第11课《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分《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
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
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 引言1.1 作品背景介绍《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篇散文即是他在黄州期间所作。
文章通过描绘承天寺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2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
他的文学成就卓越,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雄健、豪放、挥洒自如著称。
1.3 说课目的与意义本次说课旨在深入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解读2.1 原文作品解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以其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被后世广为传颂。
文章开头,苏轼以“元丰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夜”点明时间,紧接着“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出自己夜游的契机。
在寺中,他与张怀民漫步,观赏月下美景,彼此谈论诗文,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文章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清澈和竹柏倒影的优美。
苏轼对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美的领悟和赞叹。
2.2 词语解析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精准的词语来描绘景象和表达情感。
例如,“空明”形容月光下的庭院,既表现了月光的清澈,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明净;“积水”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洒在地面的样子;“藻荇交横”生动地刻画了竹柏影子的摇曳。
此外,“闲人”一词的使用,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自嘲,也流露出对这种超然物外生活的某种认同和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舜王街道解留初中孙娟娟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这篇小品文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积累,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剖析: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由描写“月”的诗句导入课文。
设计的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诗句积累,激起学习兴趣。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
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
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
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
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
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作用。
5、优美句子品读: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
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
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
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
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
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主题探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
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
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
8、作业设计: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设计: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10.拓展阅读:
•苏轼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余秋雨:《东坡突围》(《山居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