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北京秋季景色的散文,作者寓居北京多年,对北京的秋季景色有着深刻的感受。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秋季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感知北京的秋季氛围,表达秋季的感受。

2.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3.能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秋季景色,表达个人感受。

2.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如何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如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秋季景色1.学生观看PPT,欣赏北京秋季的美景图片。

2.老师播放北京秋季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秋季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秋季的气息。

3.老师出示《故都的秋》散文,让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北京的秋季景色?(3)你读完之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4. 学生小组合作,用四个场景图展开小组讨论,描述北京秋季的景色,更好的感知秋季的美。

Step 2 了解传统文化1.老师简要讲解中秋节、重阳节的节日由来和民间习俗。

2.学生阅读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3 教学散文阅读策略1.老师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策略。

(1)讲解散文四要素——情景、文笔、意境、意义。

(2)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如理解段落大意、掌握关键词、领悟卖点等。

2.老师让学生围绕散文进行阅读思考,注意区分散文和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之处。

Step 4 写作锻炼1.根据阅读的散文内容,学生自行组织素材,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秋季的描写。

2.互读作文并进行点评,老师进行总结。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篇1素质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下面是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能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通过早读的自读与齐读课文后,学生大多反映喜欢郁达夫细腻的文字,喜欢他笔下的秋的独特的韵味。

但同时,由于对于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陌生,他们普遍反映不大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生大多喜欢散文,同时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正在形成之中。

所以,课堂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让学生鉴赏课文,又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对作者与背景予以详细介绍,可让学生逐步学会品味课文并逐步走入作者内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三、文章细读,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四、布置课后作业:鉴赏佳句并仿写(导入)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

(和学生一起举例并指出秋的不同特点)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提问引导并点拨:1.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文眼)2.为了展现这些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概括)3.除了直接描写,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示故都秋的独特韵味?(对比衬托)1.感知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感情(眷恋、向往、赞美)2.承上解题: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3..研习五幅画面,品味语言,把握以情驭景、以景驭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引导讨论)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拨一下。

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

)4.联系背景及作者深入剖析作者的内心。

1. 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2.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壮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爽朗、明媚)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萧瑟)学生于文中进行勾画、概括,思考问题并回答(学生文中勾画、分析讨论并回答)学生课后在作业本上完成导入新课在逐步引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郁达夫笔下的秋色、秋味,明晰文章结构。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走入作者内心,领悟“清、静、悲凉”的秋景背后作者的心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并强化仿句能力板书设计总起:思秋 (1—2)分写:绘秋(3—11):1、秋日清晨 2、秋槐落蕊3、秋蝉残声4、秋雨淅沥5、秋日佳果议秋 (12)总结:恋秋(13—14)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评价学生的诵读,从音准、语调、停顿、轻重读及情感等角度评价。

评价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能力及表达能力,从问题回答中及时反馈。

教学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还相对较为传统,但是通过巧妙的设问,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情感的意识;再进行恰到好处的资料提供,又与学生进行了互补协作。

学生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了较深的品味。

在对语言的品味上,学生还只能停留在感性的感觉上,不能深入地品味剖析并恰当地表达,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u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u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u 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u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u 教学课时:1课时。

u 教学步骤:一、导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板书题目)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听:听读配乐朗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明确: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幻灯片)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A、找出关键词语。

B、比较不同句式。

C、体会深层含义。

D、诵读精彩片段。

四、美美地练:1、思考讨论:(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明确:(1)清,静,悲凉。

(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论世,较深层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过文字,去触摸一个“文学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

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

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

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

二、自主朗读,探究破题1、自主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并附带完成正音、积累的任务。

混混(hùn)沌沌(dùn) 廿(niàn)四桥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探究破题问题: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通过阅读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

北国,又太宽泛。

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

还是《故都的秋》好。

“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

“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一见如故)三、探究研析1、尝秋味问题:作者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