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4 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一.知识探究:1.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历年来一直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之一。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数形结合的途径:(1)通过坐标系形题数解(2)通过转化构造数题形解 数形结合的原则:(1)等价性原则;(2)双向性原则;(3)简单性原则2.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问题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给出每一类的结果,最终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分类原则:(1)对所讨论的全域分类要“即不重复,也不遗漏”(2)在同一次讨论中只能按所确定的一个标准进行(3)对多级讨论,应逐级进行,不能越级;二.命题趋势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他都被列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
分类讨论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预测对本专题的考察为:将有一道中档或中档偏上的试题,其求解思路直接依赖于分类讨论,特别关注以下方面:涉及指数、对数底的讨论,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比数列求和,由n S 求n a 等。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
三.再现性题组1.集合A ={x||x|≤4,x ∈R},B ={x||x -3|≤a ,x ∈R},若A ⊇B ,那么a 的范围是( )。
A. 0≤a≤1B. a≤1C. a<1D. 0<a<1 对参数a 分a>0、a =0、a<0三种情况讨论,选B ;2. 若θ∈(0, π2),则lim n →∞cos sin cos sin n n n n θθθ+θ-的值为( )。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分类讨论的思想知识讲解及考点梳理

a
1 1
x 1
∵ a 0 ,∴ a ,∴不等式解为 a 或 x 1,
(x 1)(x 1) 0
②若 a 0 ,则原不等式化为
a,
1 1 (ⅰ)当 a 1时, a ,不等式解为 x ,
1 1
1 x 1
(ⅱ)当 a 1时, a ,不等式解为 a
;
1 1
1 x 1
(ⅲ)当 0 a 1时, a ,不等式解为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分类讨论的思想知识 讲解及考点梳理
【高考展望】 数学中的分类讨论贯穿教材的各个部分,它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逻辑性.
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简化研究对象,发展人的思维有 着重要帮助,因此,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 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 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 的数学策略.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几年的 高考试题中,他都被列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
a,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 | x 1 或 x 1}
当 a 0 时,解集为
a
;
当 a 0 时,解集为{x|x>1};
{x |1 x 1}
当 0 a 1时,解集为
a;
当 a 1时,解集为 ;
2
{x | 1 x 1}
当 a 1时,解集为 a
.
总结升华: 这是一个含参数 a 的不等式,一定是二次不等式吗?不一定,故首先对二次项系数 a 分类:(1)a≠0(2) a=0,对于(2),不等式易解;对于(1),又需再次分类:a>0 或 a<0,因为这两种情形下,不等式解集形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
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
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
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
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②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
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
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③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
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
这称为含参型。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Ⅰ、再现性题组:1.集合A={x||x|≤4,x∈R},B={x||x-3|≤a,x∈R},若A⊇B,那么a的范围是_____。
A. 0≤a≤1B. a≤1C. a<1D. 0<a<12.若a>0且a≠1,p=loga (a3+a+1),q=loga(a2+a+1),则p、q的大小关系是_____。
分类讨论思想

已知函数
f (x )= x
+ 4 x − 5, x ∈ [t , t + 2] ,此函数
备考者要细细体会这“ 例一变” 备考者要细细体会这“一 例一变”的相似与相异之 处.当被解决的问题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时,为 当被解决的问题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时, 叙述方便,使问题表述有层次、有条理, 叙述方便,使问题表述有层次、有条理,需作讨论 分别叙述. 分别叙述.
分类讨论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又称“逻辑化分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又称“逻辑化分思想”,它是把所 分类讨论思想又称 要研究的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 要研究的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然后 再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 再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讨论 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的习题 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难 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 度有易,有中,也有难. 度有易,有中,也有难.题型可涉及任何一种题 型,知识领域方面,可以“无孔不入”地渗透到 知识领域方面,可以“无孔不入” 每个数学知识领域. 每个数学知识领域.
探究拓展
某些学生一见到有“二次”出现, 某些学生一见到有“二次”出现,往
往认识为“二次函数” 往认识为“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这是由 二次方程” 定式思维引起的,备考者务必树立强烈的“ 定式思维引起的,备考者务必树立强烈的“确认 身份”意识,否则,分析问题有失偏颇. 身份”意识,否则,分析问题有失偏颇.如本例 中,未表明不等式的次数,且高次项系数含可变 未表明不等式的次数, 参数,我们称之为“准二次不等式” 参数,我们称之为“准二次不等式”,解题时要 分情况讨论,确认不等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 分情况讨论,确认不等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 变式训练1 已知m 求函数f )=(4变式训练1 已知m∈R,求函数f(x)=(4-3m)x22x+m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 分析 求 最大值的方法不同,所以对m 最大值的方法不同,所以对m可先分成两种情况去 讨论. 讨论. 当4-3m=0时f(x)是一次函数,4-3m≠0时 =0时 是一次函数, ≠0时 f(x)是二次函数,由于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和向下 是二次函数,
高考数学复习 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

第2讲 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学思想解读1.分类讨论的思想是当问题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的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给出每一类的结论,最终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分类讨论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集零为整”的数学思想.2.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用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受阻或寻求简单方法或从一种状况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获取成功的思维方式.热点一 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应用1 由概念、法则、公式、性质引起的分类讨论【例1】 (1)若函数f (x )=a x (a >0,a ≠1)在[-1,2]上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m ,且函数g (x )=(1-4m )x 在[0,+∞)上是增函数,则a =________; (2)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3=32,S 3=92,则a 1=________. 解析 (1)若a >1,有a 2=4,a -1=m ,解得a =2,m =12. 此时g (x )=-x 为减函数,不合题意. 若0<a <1,有a -1=4,a 2=m , 故a =14,m =116,检验知符合题意.(2)当q =1时,a 1=a 2=a 3=32,S 3=3a 1=92,显然成立.当q ≠1时,由a 3=32,S 3=92,∴⎩⎪⎨⎪⎧a 1q 2=32, ①a 1(1+q +q 2)=92, ②由①②,得1+q +q 2q 2=3,即2q 2-q -1=0, 所以q =-12或q =1(舍去).当q =-12时,a 1=a 3q 2=6, 综上可知,a 1=32或a 1=6. 答案 (1)14 (2)32或6探究提高 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数a ,因此,当底数a 的大小不确定时,应分0<a <1,a >1两种情况讨论.2.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若公比q 的大小不确定,应分q =1和q ≠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这是由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决定的.【训练1】 (1)(2017·长沙一中质检)已知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S n =2a n -2,则S 5-S 4的值为( ) A.8 B.10 C.16D.32(2)函数f (x )=⎩⎨⎧sin (πx 2),-1<x <0,e x -1,x ≥0.若f (1)+f (a )=2,则a 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是________.解析 (1)当n =1时,a 1=S 1=2a 1-2,解得a 1=2. 因为S n =2a n -2,当n ≥2时,S n -1=2a n -1-2,两式相减得,a n =2a n -2a n -1,即a n =2a n -1,则数列{a n }为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则S 5-S 4=a 5=25=32. (2)f (1)=e 0=1,即f (1)=1. 由f (1)+f (a )=2,得f (a )=1.当a ≥0时,f (a )=1=e a -1,所以a =1. 当-1<a <0时,f (a )=sin(πa 2)=1, 所以πa 2=2k π+π2(k ∈Z ).所以a 2=2k +12(k ∈Z ),k 只能取0,此时a 2=12, 因为-1<a <0,所以a =-22. 则实数a取值的集合为⎩⎪⎨⎪⎧⎭⎪⎬⎪⎫-22,1.答案 (1)D(2)⎩⎪⎨⎪⎧⎭⎪⎬⎪⎫-22,1 应用2 由图形位置或形状引起的分类讨论【例2】 (1)(2017·昆明一中质检)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33,则其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2)设圆锥曲线C 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 1,F 2,若曲线C 上存在点P 满足|PF 1|∶|F 1F 2|∶|PF 2|=4∶3∶2,则曲线C 的离心率等于________. 解析 (1)由于e =c a =233,∴c 2a 2=a 2+b 2a 2=43,则a 2=3b 2, 若双曲线焦点在x 轴上,渐近线方程y =±33x . 若双曲线焦点在y 轴上,渐近线方程y =±3x .(2)不妨设|PF 1|=4t ,|F 1F 2|=3t ,|PF 2|=2t ,其中t ≠0. 若该曲线为椭圆,则有|PF 1|+|PF 2|=6t =2a , |F 1F 2|=3t =2c ,e =c a =2c 2a =3t 6t =12;若该曲线为双曲线,则有|PF 1|-|PF 2|=2t =2a , |F 1F 2|=3t =2c ,e =c a =2c 2a =3t 2t =32. 答案 (1)y =±3x ,或y =±33x (2)12或32探究提高 1.圆锥曲线形状不确定时,常按椭圆、双曲线来分类讨论,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时,常按焦点的位置不同来分类讨论.2.相关计算中,涉及图形问题时,也常按图形的位置不同、大小差异等来分类讨论.【训练2】 设F 1,F 2为椭圆x 29+y 24=1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已知P ,F 1,F 2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 1|>|PF 2|,则|PF 1||PF 2|的值为________.解析 若∠PF 2F 1=90°.则|PF 1|2=|PF 2|2+|F 1F 2|2, 又因为|PF 1|+|PF 2|=6,|F 1F 2|=25, 解得|PF 1|=143,|PF 2|=43,所以|PF 1||PF 2|=72.若∠F 1PF 2=90°,则|F 1F 2|2=|PF 1|2+|PF 2|2, 所以|PF 1|2+(6-|PF 1|)2=20, 所以|PF 1|=4,|PF 2|=2,所以|PF 1||PF 2|=2.综上知,|PF 1||PF 2|=72或2.答案 72或2应用3由变量或参数引起的分类讨论【例3】已知f(x)=x-a e x(a∈R,e为自然对数的底).(1)讨论函数f(x)的单调性;(2)若f(x)≤e2x对x∈R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1)f′(x)=1-a e x,当a≤0时,f′(x)>0,函数f(x)是(-∞,+∞)上的单调递增函数;当a>0时,由f′(x)=0得x=-ln a,所以函数f(x)在(-∞,-ln a)上的单调递增,在(-ln a,+∞)上的单调递减.(2)f(x)≤e2x⇔a≥xe x-ex,设g(x)=xe x-ex,则g′(x)=1-e2x-xe x.当x<0时,1-e2x>0,g′(x)>0,∴g(x)在(-∞,0)上单调递增.当x>0时,1-e2x<0,g′(x)<0,∴g(x)在(0,+∞)上单调递减.所以g(x)max=g(0)=-1,所以a≥-1.故a的取值范围是[-1,+∞).探究提高 1.(1)参数的变化取值导致不同的结果,需对参数进行讨论,如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本题中参数a与自变量x的取值影响导数的符号应进行讨论.(2)解析几何中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要考虑斜率k存在或不存在,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要进行讨论.2.分类讨论要标准明确、统一,层次分明,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训练3】(2015·全国Ⅱ卷)已知函数f(x)=ln x+a(1-x).(1)讨论f(x)的单调性;(2)当f(x)有最大值,且最大值大于2a-2时,求a的取值范围.解(1)f(x)的定义域为(0,+∞),f′(x)=1x-a.若a ≤0,则f ′(x )>0,所以f (x )在(0,+∞)上单调递增.若a >0,则当x ∈⎝ ⎛⎭⎪⎫0,1a 时,f ′(x )>0;当x ∈⎝ ⎛⎭⎪⎫1a ,+∞时,f ′(x )<0,所以f (x )在⎝ ⎛⎭⎪⎫0,1a 上单调递增,在⎝ ⎛⎭⎪⎫1a ,+∞上单调递减.综上,知当a ≤0时,f (x )在(0,+∞)上单调递增;当a >0时,f (x )在⎝ ⎛⎭⎪⎫0,1a 上单调递增,在⎝ ⎛⎭⎪⎫1a ,+∞上单调递减. (2)由(1)知,当a ≤0时,f (x )在(0,+∞)上无最大值;当a >0时,f (x )在x =1a 处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f ⎝ ⎛⎭⎪⎫1a =ln 1a +a ⎝ ⎛⎭⎪⎫1-1a =-ln a +a-1.因此f ⎝ ⎛⎭⎪⎫1a >2a -2等价于ln a +a -1<0.令g (a )=ln a +a -1,则g (a )在(0,+∞)上单调递增, g (1)=0.于是,当0<a <1时,g (a )<0;当a >1时,g (a )>0. 因此,a 的取值范围是(0,1). 热点二 转化与化归思想 应用1 特殊与一般的转化【例4】 (1)过抛物线y =ax 2(a >0)的焦点F ,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P ,Q 两点.若线段PF 与FQ 的长度分别为p ,q ,则1p +1q 等于( ) A.2a B.12a C.4aD.4a(2)(2017·浙江卷)已知向量a ,b 满足|a |=1,|b |=2,则|a +b |+|a -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 (1)抛物线y =ax 2(a >0)的标准方程为x 2=1a y (a >0),焦点F ⎝ ⎛⎭⎪⎫0,14a .过焦点F 作直线垂直于y 轴,则|PF |=|QF |=12a ,∴1p +1q =4a .(2)由题意,不妨设b =(2,0),a =(cos θ,sin θ), 则a +b =(2+cos θ,sin θ),a -b =(cos θ-2,sin θ). 令y =|a +b |+|a -b | =(2+cos θ)2+sin 2θ+(cos θ-2)2+sin 2θ=5+4cos θ+5-4cos θ,令y =5+4cos θ+5-4cos θ,则y 2=10+225-16cos 2θ∈[16,20].由此可得(|a +b |+|a -b |)max =20=25, (|a +b |+|a -b |)min =16=4,即|a +b |+|a -b |的最小值是4,最大值是2 5. 答案 (1)C (2)4 2 5探究提高 1.一般问题特殊化,使问题处理变得直接、简单.特殊问题一般化,可以使我们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成批处理问题的效果.2.对于某些选择题、填空题,如果结论唯一或题目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可以把题中变化的量用特殊值代替,即可得到答案.【训练4】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成等差数列,则cos A +cos C1+cos A cos C=________.解析 令a =b =c ,则△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cos A =cos C =12,代入所求式子,得cos A +cos C 1+cos A cos C =12+121+12×12=45.答案 45应用2 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例5】 已知函数f (x )=3e |x |,若存在实数t ∈[-1,+∞),使得对任意的x ∈[1,m ],m ∈Z 且m >1,都有f (x +t )≤3e x ,试求m 的最大值. 解 ∵当t ∈[-1,+∞)且x ∈[1,m ]时,x +t ≥0, ∴f (x +t )≤3e x ⇔e x +t ≤e x ⇔t ≤1+ln x -x .∴原命题等价转化为:存在实数t ∈[-1,+∞),使得不等式t ≤1+ln x -x 对任意x ∈[1,m ]恒成立.令h (x )=1+ln x -x (1≤x ≤m ). ∵h ′(x )=1x -1≤0,∴函数h (x )在[1,+∞)上为减函数, 又x ∈[1,m ],∴h (x )min =h (m )=1+ln m -m . ∴要使得对任意x ∈[1,m ],t 值恒存在, 只需1+ln m -m ≥-1.∵h (3)=ln 3-2=ln ⎝ ⎛⎭⎪⎫1e ·3e >ln 1e =-1, h (4)=ln 4-3=ln ⎝ ⎛⎭⎪⎫1e ·4e 2<ln 1e =-1,又函数h (x )在[1,+∞)上为减函数, ∴满足条件的最大整数m 的值为3.探究提高 1.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联系密切,解决方程、不等式的问题需要函数帮助.2.解决函数的问题需要方程、不等式的帮助,因此借助于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进行转化与化归可以将问题化繁为简,一般可将不等关系转化为最值(值域)问题,从而求出参变量的范围.【训练5】 (2017·江苏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 (-12,0),B (0,6),点P 在圆O :x 2+y 2=50上.若P A → ·PB → ≤20,则点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设点P (x ,y ),且A (-12,0),B (0,6).则P A → ·PB → =(-12-x ,-y )·(-x ,6-y )=x (12+x )+y (y -6)≤20, 又x 2+y 2=50, ∴2x -y +5≤0,则点P 在直线2x -y +5=0上方的圆弧上(含交点). 联立⎩⎪⎨⎪⎧y =2x +5,x 2+y 2=50,解得x =-5或x =1,结合图形知,-52≤x ≤1.故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52,1]. 答案 [-52,1]应用3 正与反、主与次的转化【例6】 (1)若对于任意t ∈[1,2],函数g (x )=x 3+⎝ ⎛⎭⎪⎫m 2+2x 2-2x 在区间(t ,3)上总不为单调函数,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对于满足0≤p ≤4的所有实数p ,不等式x 2+px >4x +p -3恒成立,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1)g ′(x )=3x 2+(m +4)x -2,若g (x )在区间(t ,3)上总为单调函数, 则①g ′(x )≥0在(t ,3)上恒成立,或②g ′(x )≤0在(t ,3)上恒成立. 由①得3x 2+(m +4)x -2≥0,即m +4≥2x -3x .当x ∈(t ,3)时恒成立,∴m +4≥2t -3t 恒成立, 则m +4≥-1,即m ≥-5;由②得m +4≤2x -3x ,当x ∈(t ,3)时恒成立,则m +4≤23-9,即m ≤-373. ∴使函数g (x )在区间(t ,3)上总不为单调函数的m 的取值范围为-373<m <-5. (2)设f (p )=(x -1)p +x 2-4x +3, 则当x =1时,f (p )=0.所以x ≠1.f (p )在0≤p ≤4上恒正,等价于⎩⎪⎨⎪⎧f (0)>0,f (4)>0,即⎩⎪⎨⎪⎧(x -3)(x -1)>0,x 2-1>0,解得x >3或x <-1.答案 ⎝ ⎛⎭⎪⎫-373,-5 (2)(-∞,-1)∪(3,+∞)探究提高 1.第(1)题是正与反的转化,由于不为单调函数有多种情况,先求出其反面,体现“正难则反”的原则.题目若出现多种成立的情形,则不成立的情形相对很少,从后面考虑较简单,因此,间接法多用于含有“至多”“至少”及否定性命题情形的问题中.2.第(2)题是把关于x 的函数转化为在[0,4]内关于p 的一次函数大于0恒成立的问题.在处理多变元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参数,将其看作是“主元”,而把其它变元看作是参数.【训练6】 已知函数f (x )=x 3+3ax -1,g (x )=f ′(x )-ax -5,其中f ′(x )是f (x )的导函数.对满足-1≤a ≤1的一切a 的值,都有g (x )<0,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g (x )=3x 2-ax +3a -5,令φ(a )=(3-x )a +3x 2-5,-1≤a ≤1.对-1≤a ≤1,恒有g (x )<0,即φ(a )<0,∴⎩⎪⎨⎪⎧φ(1)<0,φ(-1)<0,即⎩⎪⎨⎪⎧3x 2-x -2<0,3x 2+x -8<0,解得-23<x <1.故当x ∈⎝ ⎛⎭⎪⎫-23,1时,对满足-1≤a ≤1的一切a 的值,都有g (x )<0. 答案 ⎝ ⎛⎭⎪⎫-23,11.分类讨论思想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对问题实行分类与整合,分类标准等于增加一个已知条件,实现了有效增设,将大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或基础性问题),优化解题思想,降低问题难度.常见的分类讨论问题:(1)集合:注意集合中空集∅讨论.(2)函数:对数函数或指数函数中的底数a ,一般应分a >1和0<a <1的讨论,函数y =ax 2+bx +c 有时候分a =0和a ≠0的讨论,对称轴位置的讨论,判别式的讨论.(3)数列:由S n 求a n 分n =1和n >1的讨论;等比数列中分公比q =1和q ≠1的讨论.(4)三角函数:角的象限及函数值范围的讨论.(5)不等式:解不等式时含参数的讨论,基本不等式相等条件是否满足的讨论.(6)立体几何:点线面及图形位置关系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讨论.(7)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点斜式中k 分存在和不存在,直线截距式中分b =0和b ≠0的讨论;轨迹方程中含参数时曲线类型及形状的讨论.(8)去绝对值时的讨论及分段函数的讨论等.2.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分类讨论的思想

2008高考数学专题复习分类讨论的思想一、考点回顾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在简化研究对象,发展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分类讨论的思想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当问题所给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我们就需要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逐类进行研究和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决,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分类讨论的思想”.1.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历年高考的重点⑴分类讨论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逻辑特点;⑵分类讨论问题一般涵盖知识点较多,有利于对学生知识面的考察;⑶解决分类讨论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分类技巧;⑷分类讨论的思想与生产实践和高等数学都紧密相关。
2. 分类讨论的思想的本质分类讨论思想的本质上是“化整为零,积零为整”,从而增加了题设条件的解题策略.3. 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的基本步骤⑴确定讨论对象和确定研究的全域;⑵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类时需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⑶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⑷归纳总结,整合得出结论.4. 明确分类讨论的思想的原因,有利于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有:⑴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如绝对值定义、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等;⑵由数学运算要求引起的分类讨论:如偶次方根非负、对数中的底数和真数的要求、不等式两边同乘一实数对不等号方向的影响等等;⑶由函数的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引起的分类讨论;⑷由几何图形中点、线、面的相对位置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⑸由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某些含参数的问题,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结果不同,或由于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⑹其他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分类讨论,如排列、组合问题,实际应用题等。
高考数学导数问题常见的分类讨论

在高考中导数问题常见的分类讨论(一)热点透析由于导数内容对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自从导数进入高考后,立即得到普遍地重视,在全国各地的数学高考试卷中占有相当重的份额,许多试题放在较后的位置,且有一定的难度..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的一种解题思想,如何正确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正确地分类讨论,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就要有一种全局的观点,同时要有不遗不漏的观点。
只有这样在解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我想通过对导数类题的解答的分析,来揭示如何水道渠成顺理推舟进行分类讨论。
(二)知识回顾 1. 函数的单调性在某个区间(a ,b )内,如果f ′(x )>0,那么函数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如果f ′(x )<0,那么函数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 2. 函数的极值(1)判断f (x 0)是极值的方法一般地,当函数f (x )在点x 0处连续时,①如果在x 0附近的左侧f ′(x )>0,右侧f ′(x )<0,那么f (x 0)是极大值; ②如果在x 0附近的左侧f ′(x )<0,右侧f ′(x )>0,那么f (x 0)是极小值. (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 ①求f ′(x );②求方程f ′(x )=0的根;③检查f ′(x )在方程f ′(x )=0的根的左右两侧导数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3. 函数的最值(1)在闭区间[a ,b ]上连续的函数f (x )在[a ,b ]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2)若函数f (x )在[a ,b ]上单调递增,则f (a )为函数的最小值,f (b )为函数的最大值;若函数f (x )在[a ,b ]上单调递减,则f (a )为函数的最大值,f (b )为函数的最小值.(3)设函数f (x )在[a ,b ]上连续,在(a ,b )内可导,求f (x )在[a ,b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步骤如下: ①求f (x )在(a ,b )内的极值;②将f (x )的各极值与f (a ),f (b )进行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三)疑难解释1. 可导函数的极值表示函数在一点附近的情况,是在局部对函数值的比较;函数的最值是表示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情况,是对函数在整个区间上的函数值的比较.2. f ′(x )>0在(a ,b )上成立是f (x )在(a ,b )上单调递增的充分条件.3. 对于可导函数f (x ),f ′(x 0)=0是函数f (x )在x =x 0处有极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附件:当堂过手训练(快练五分钟,稳准建奇功!)1. 若函数f (x )=x 2+ax +1在x =1处取极值,则a =________.答案 3解析 f ′(x )=2x 2+2x -x 2-a x +12=x 2+2x -ax +12.因为f (x )在x =1处取极值,所以1是f ′(x )=0的根,将x =1代入得a =3.2. 函数f (x )=x 3+ax -2在(1,+∞)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3,+∞)解析 f ′(x )=3x 2+a ,f ′(x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 则f ′(x )=3x 2+a ≥0在(1,+∞)上恒成立,即a ≥-3x 2在(1,+∞)上恒成立.∴a ≥-3.3. 如图是y =f (x )导数的图象,对于下列四个判断:①f (x )在[-2,-1]上是增函数; ②x =-1是f (x )的极小值点;③f (x )在[-1,2]上是增函数,在[2,4]上是减函数; ④x =3是f (x )的极小值点.其中正确的判断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②③解析 ①∵f ′(x )在[-2,-1]上是小于等于0的, ∴f (x )在[-2,-1]上是减函数;②∵f ′(-1)=0且在x =0两侧的导数值为左负右正, ∴x =-1是f (x )的极小值点; ③对, ④不对,由于f ′(3)≠0.4. 设函数g (x )=x (x 2-1),则g (x )在区间[0,1]上的最小值为( )A .-1B .0C .-239D.33答案 C解析 g (x )=x 3-x ,由g ′(x )=3x 2-1=0,解得x 1=33,x 2=-33(舍去). 当x 变化时,g ′(x )与g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x 0⎝ ⎛⎭⎪⎫0,3333 ⎝ ⎛⎭⎪⎫33,1 1 g ′(x )-0 +g (x )极小值所以当x =3时,g (x )有最小值g ⎛⎪⎫3=-23. 5. (2011·辽宁)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f (-1)=2,对任意x ∈R ,f ′(x )>2,则f (x )>2x +4的解集为( )A .(-1,1)B .(-1,+∞)C .(-∞,-1)D .(-∞,+∞)答案 B解析 设m (x )=f (x )-(2x +4),∵m ′(x )=f ′(x )-2>0,∴m (x )在R 上是增函数.∵m (-1)=f (-1)-(-2+4)=0,∴m (x )>0的解集为{x |x >-1},即f (x )>2x +4的解集为(-1,+∞). 二、高频考点专题链接题型一. 需对导数为零的点与定义域或给定的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讨论的问题。
2020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2.14参数的分类讨论练习(含解析)

函数 f (x) 的导函数,求函数 g( x) 在区间 [0,1] 上的最小值 .
【答案】见解析
【解析】由 f ( x) ex ax2 bx 1,有 g( x) f ( x) ex 2ax b ,所以 g ( x) ex 2a .
因此,当 x [0,1] 时, g ( x) [1 2a,e 2a] .
综上,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 -∞, 1] .
考向三对数型函数中的参数
【例 3】已知函数 ??( ??) = ?? + ??ln ??.
( 1)当 ?? = 1时,求曲线 ?? = ??( ??)在点 (1, ??( 1)) 处的切线方程;
( 2)求 ??( ??) 的单调区间.
【答案】(1) 2?? - ?? - 1 = 0;( 2)当 ?? ≥ 0时, ??(??) 的单调增区间是 (0, + ∞) ;
a
a
a
根据题意得 f -2 = aln -2 +2× - 2 ≥- a,即 a[ln( - a) -ln 2] ≥0.
因为 a<0,所以 ln( - a) -ln 2 ≤0,解得- 2≤ a<0,所以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 2,0) .
【套路总结】 用导数法求给定区间上的函数的最值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 求导数 ) 求函数 f ( x) 的导数 f ′ ( x) ; 第二步: ( 求极值 ) 求 f ( x) 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和极值; 第三步: ( 求端点值 ) 求 f ( x) 在给定区间上的端点值; 第四步: ( 求最值 ) 将 f ( x) 的各极值与 f ( x) 的端点值进行比较,确定 f ( x)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第五步: ( 反思 ) 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解题规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38 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难点磁场1.(★★★★★)若函数514121)1(31)(23+-+-=x ax x a x f 在其定义域内有极值点,则a 的取值为 .2.(★★★★★)设函数f (x )=x 2+|x –a |+1,x ∈R .(1)判断函数f (x )的奇偶性; (2)求函数f (x )的最小值.●案例探究[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属★★★★★级题目.知识依托: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错解分析: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1)由S n =4(1–n21),得 221)211(411+=-=++n n n S S ,(n ∈N x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x )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x )因为S k +1>S k ,(k ∈N x ) ① 所以23S k –2≥2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成立.当k ≥2时,因为c S >=-252232,由S k <S k +1(k ∈N x )得 23S k –2<23S k +1–2 故当k ≥2时,23S k –2>c ,从而①不成立. 当c =3时,因为S 1=2,S 2=3,所以当k =1,k =2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成立因为c S >=-4132233,又23S k –2<23S k +1–2 所以当k ≥3时,23S k –2>c ,从而①成立. 综上所述,不存在自然数c ,k ,使21>--+cS c S k k 成立. [例2]给出定点A (a ,0)(a >0)和直线l :x =–1,B 是直线l 上的动点,∠BOA 的角平分线交AB 于点C .求点C 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 值的关系.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动点的轨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综合性较强,解法较多,考查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题的能力.属★★★★★级题目.知识依托:求动点轨迹的基本方法步骤.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基本特点. 错解分析:本题易错点为考生不能巧妙借助题意条件,构建动点坐标应满足的关系式和分类讨论轨迹方程表示曲线类型.技巧与方法:精心思考,发散思维、多途径、多角度的由题设条件出发,探寻动点应满足的关系式.巧妙地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法一:依题意,记B (–1,b ),(b ∈R ),则直线OA 和OB 的方程分别为y =0和y =–bx .设点C (x ,y ),则有0≤x <a ,由OC 平分∠AOB ,知点C 到OA 、OB 距离相等.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y |=21||b bx y ++ ①依题设,点C 在直线AB 上,故有 )(1a x ab y -+-= 由x –a ≠0,得a x y a b -+-=)1( 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y 2[(1–a )x 2–2ax +(1+a )y 2]=0若y ≠0,则(1–a )x 2–2ax +(1+a )y 2=0(0<x <a )若y =0则b =0,∠AOB =π,点C 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综上,得点C 的轨迹方程为(1–a )x 2–2ax +(1+a )y 2=0(0<x <a )(i)当a =1时,轨迹方程化为y 2=x (0≤x <1) ③此时方程③表示抛物线弧段;(ii)当a ≠1,轨迹方程化为)0(11)1()1(22222a x a a y a a a a x <≤=-+--- ④ 所以当0<a <1时,方程④表示椭圆弧段;当a >1时,方程④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解法二:如图,设D 是l 与x 轴的交点,过点C 作CE ⊥x轴,E 是垂足.(i )当|BD |≠0时,设点C (x ,y ),则0<x <a ,y ≠0由CE ∥BD ,得)1(||||||||||a xa y EA DA CE BD +-=⋅=. ∵∠COA =∠COB =∠COD –∠BOD =π–∠COA –∠BOD∴2∠COA =π–∠BOD∴COACOA COA 2tan 1tan 2)2tan(-=∠ BOD BOD tan )tan(-=∠-π∵xy COA ||tan = )1(||||||tan a xa y OD BD BOD +-== ∴)1(||1||22a x a y x y x y +--=-⋅整理,得 (1–a )x 2–2ax +(1+a )y 2=0(0<x <a )(ii)当|BD |=0时,∠BOA =π,则点C 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综合(i)、(ii),得点C 的轨迹方程为(1–a )x 2–2ax +(1+a )y 2=0(0≤x <a )以下同解法一.解法三:设C (x ,y )、B (–1,b ),则BO 的方程为y =–bx ,直线AB 的方程为)(1a x ab y -+-=∵当b ≠0时,OC 平分∠AOB ,设∠AOC =θ,∴直线OC 的斜率为k =tan θ,OC 的方程为y =kx 于是 2212tan 1tan 22tan k k -=-=θθθ 又tan2θ=–b∴–b =212k k - ① ∵C 点在AB 上 ∴)(1a x ab kx -+-= ② 由①、②消去b ,得)(12)1(2a x k k kx a --=+ ③ 又xy k =,代入③,有 )(12)1(22a x xy x y x x y a --⋅⋅⋅+ 整理,得(a –1)x 2–(1+a )y 2+2ax =0 ④当b =0时,即B 点在x 轴上时,C (0,0)满足上式:a ≠1时,④式变为11)1()1(22222=-+---a a y a a a a x 当0<a <1时,④表示椭圆弧段;当a >1时,④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当a =1时,④表示抛物线弧段.●锦囊妙计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歼灭难点训练一、选择题1.(★★★★)已知122lim =+-∞→nn nn n a a 其中a ∈R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a <0 B.a <2或a ≠–2C.–2<a <2D.a <–2或a >22.(★★★★★)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共有( )A.150种B.147种C.144种D.141种二、填空题3.(★★★★)已知线段AB 在平面α外,A 、B 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和3,则线段AB 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 .4.(★★★★★)已知集合A ={x |x 2–3x +2=0},B ={x |x 2–ax +(a –1)=0},C ={x |x 2–mx +2=0},且A ∪B =A ,A ∩C =C ,则a 的值为 ,m 的取值范围为 .三、解答题5.(★★★★)已知集合A ={x |x 2+px +q =0},B ={x |qx 2+px +1=0},A ,B 同时满足: ①A ∩B ≠∅,②A ∩B ={–2}.求p 、q 的值.6.(★★★★)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 (2,0)和圆C :x 2+y 2=1,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与|MQ |的比等于常数λ(λ>0).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7.(★★★★★)已知函数y =f (x )的图象是自原点出发的一条折线.当n ≤y ≤n +1(n =0,1,2,…)时,该图象是斜率为b n 的线段(其中正常数b ≠1),设数列{x n }由f (x n )=n (n =1,2,…)定义.(1)求x 1、x 2和x n 的表达式;(2)计算∞→n lim x n ; (3)求f (x )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义域.8.(★★★★★)已知a >0时,函数f (x )=ax –bx 2(1)当b >0时,若对任意x ∈R 都有f (x )≤1,证明a ≤2b ;(2)当b >1时,证明: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是b –1≤a ≤2b ;(3)当0<b ≤1时,讨论: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参 考 答 案●难点磁场1.解析:即f (x )=(a –1)x 2+ax –41=0有解. 当a –1=0时,满足.当a –1≠0时,只需Δ=a 2–(a –1)>0. 答案:252252+-<<--a 或a =1 2.解:(1)当a =0时,函数f (–x )=(–x )2+|–x |+1=f (x ),此时f (x )为偶函数.当a ≠0时,f (a )=a 2+1,f (–a )=a 2+2|a |+1.f (–a )≠f (a ),f (–a )≠–f (a )此时函数f (x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2)①当x ≤a 时,函数f (x )=x 2–x +a +1=(x –21)2+a +43 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上单调递减. 从而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a )=a 2+1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21)=43+a ,且f (21)≤f (a ). ②当x ≥a 时,函数f (x )=x 2+x –a +1=(x +21)2–a +43 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21)=43–a ,且f (–21)≤f (a ); 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单调递增. 从而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a )=a 2+1.综上,当a ≤–21时,函数f (x )的最小值为43–a ; 当–21<a ≤21时,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a 2+1; 当a >21时,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a +43. ●歼灭难点训练一、1.解析:分a =2、|a |>2和|a |<2三种情况分别验证.答案:C2.解析:任取4个点共C 410=210种取法.四点共面的有三类:(1)每个面上有6个点,则有4×C 46=60种取共面的取法;(2)相比较的4个中点共3种;(3)一条棱上的3点与对棱的中点共6种.答案:C二、3.解析:分线段AB 两端点在平面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解决.答案:1或24.解析:A ={1,2},B ={x |(x –1)(x –1+a )=0},由A ∪B =A 可得1–a =1或1–a =2;由A ∩C =C ,可知C ={1}或∅.答案:2或3 3或(–22,22)三、5.解:设x 0∈A ,x 0是x 02+px 0+q =0的根.若x 0=0,则A ={–2,0},从而p =2,q =0,B ={–21}. 此时A ∩B =∅与已知矛盾,故x 0≠0.将方程x 02+px 0+q =0两边除以x 02,得 01)1()1(020=++x p x q . 即01x 满足B 中的方程,故01x ∈B . ∵A ∩B ={–2},则–2∈A ,且–2∈B .设A ={–2,x 0},则B ={01,21x -},且x 0≠2(否则A ∩B =∅). 若x 0=–21,则01x –2∈B ,与–2∉B 矛盾. 又由A ∩B ≠∅,∴x 0=01x ,即x 0=±1. 即A ={–2,1}或A ={–2,–1}.故方程x 2+px +q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1或–2,–1∴⎩⎨⎧=-⋅-==---=⎩⎨⎧-=⨯-==+--=2)1()2(3)12(21)2(1)12(q p q p 或 6.解:如图,设MN 切圆C 于N ,则动点M 组成的集合是P ={M ||MN |=λ|MQ |,λ>0}.∵ON ⊥MN ,|ON |=1,∴|MN |2=|MO |2–|ON |2=|MO |2–1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 ),则2222)2(1y x y x +-=-+λ即(x 2–1)(x 2+y 2)–4λ2x +(4λ2+1)=0.经检验,坐标适合这个方程的点都属于集合P ,故方程为所求的轨迹方程.(1)当λ=1时,方程为x =45,它是垂直于x 轴且与x 轴相交于点(45,0)的直线; (2)当λ≠1时,方程化为:2222222)1(31)12(-+=+--λλλλy x 它是以)0,12(22-λλ为圆心,|1|3122-+λλ为半径的圆. 7.解:(1)依题意f (0)=0,又由f (x 1)=1,当0≤y ≤1,函数y =f (x )的图象是斜率为b 0=1的线段,故由10)0()(11=--x f x f ∴x 1=1又由f (x 2)=2,当1≤y ≤2时,函数y =f (x )的图象是斜率为b 的线段,故由b x x x f x f =--1212)()( 即x 2–x 1=b1∴x 2=1+b1 记x 0=0,由函数y =f (x )图象中第n 段线段的斜率为b n –1,故得111)()(---=--n n n n n b x x x f x f 又由f (x n )=n ,f (x n –1)=n –1∴x n –x n –1=(b1)n –1,n =1,2,…… 由此知数列{x n –x n –1}为等比数列,其首项为1,公比为b 1. 因b ≠1,得∑==n k n x 1(x k –x k –1) =1+b 1+…+1)1(111--=--b b b bn n 即x n =1)1(1---b b b n (2)由(1)知,当b >1时,11)1(lim lim 1-=--=-∞→∞→b b b b b x n n n n 当0<b <1,n →∞, x n 也趋于无穷大.∞→n lim x n 不存在. (3)由(1)知,当0≤y ≤1时,y =x ,即当0≤x ≤1时,f (x )=x ;当n ≤y ≤n +1,即x n ≤x ≤x n +1由(1)可知f (x )=n +b n (x –x n )(n =1,2,…),由(2)知当b >1时,y =f (x )的定义域为[0,1-b b ); 当0<b <1时,y =f (x )的定义域为[0,+∞).8.(1)证明:依设,对任意x ∈R ,都有f (x )≤1 ∵ba b a x b x f 4)2()(22+--= ∴ba b a f 4)2(2=≤1 ∵a >0,b >0∴a ≤2b .(2)证明:必要性:对任意x ∈[0,1],|f (x )|≤1⇒–1≤f (x ),据此可以推出–1≤f (1)即a –b ≥–1,∴a ≥b –1对任意x ∈[0,1],|f (x )|≤1⇒f (x )≤1.因为b >1,可以推出f (b 1)≤1即a ·b1–1≤1, ∴a ≤2b ,∴b –1≤a ≤2b充分性:因为b >1,a ≥b –1,对任意x ∈[0,1].可以推出ax –bx 2≥b (x –x 2)–x ≥–x ≥–1即ax –bx 2≥–1因为b >1,a ≤2b ,对任意x ∈[0,1],可以推出ax –bx 2≤2b x –bx 2≤1 即ax –bx 2≤1,∴–1≤f (x )≤1综上,当b >1时,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是b –1≤a ≤2b .(3)解:∵a >0,0<b ≤1∴x ∈[0,1],f (x )=ax –bx 2≥–b ≥–1即f (x )≥–1f (x )≤1⇒f (1)≤1⇒a –b ≤1即a ≤b +1a ≤b +1⇒f (x )≤(b +1)x –bx 2≤1即f (x )≤1所以当a >0,0<b ≤1时,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是a ≤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