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计算的例题
剩余价值率的三个公式例题

剩余价值率的三个公式例题剩余价值率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比率,通常用以下三个公式表示:1.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假设一家工厂雇佣了10名工人,每名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20元。
一个工作日8小时,工厂每天生产100件商品,每件商品售价为50元,原材料和机器等固定成本为2000元。
那么这个工厂的剩余价值率可以计算如下:- 每天可变资本 = 每名工人每小时工资×工作时间×雇佣工人数 = 20 × 8 × 10 = 1600元- 每天总产值 = 每件商品售价×生产数量 = 50 × 100 = 5000元- 每天剩余价值 = 每天总产值 - 每天可变资本 - 固定成本 = 5000 - 1600 - 2000 = 1400元- 剩余价值率 = 每天剩余价值÷每天可变资本 = 1400 ÷1600 ≈ 87.5%因此,这个工厂的剩余价值率约为87.5%。
2.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总劳动时间在上述例子中,每天生产100件商品,每件商品需要0.5小时的劳动时间。
因此,每天生产过程的总劳动时间为100 × 0.5 × 8 = 400小时。
根据剩余价值率的定义,可以计算出:- 剩余价值率 = 每天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总劳动时间 =1400 ÷ 400 ≈ 3.5元/小时因此,这个工厂每小时创造的剩余价值约为3.5元。
3. 剩余价值率 = 资本家获取的利润÷投入资本假设这个工厂的年利润为50万元,固定资本为200万元,可变资本为100万元。
则根据剩余价值率的第三个公式,可以计算出: - 剩余价值率 = 年利润÷可变资本 = 50 ÷ 100 = 50% 因此,这个工厂的剩余价值率约为50%。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计算题1.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的“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
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在生产过程中则实现了价值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
产品的最终价值=C+V+M1.88*22.65*30=(14.90*1.88*30)+MM=437.1元(2)剩余价值率是它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同实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能够表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有多少被剥削,有多少归自己,表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m'=m/v=437.1/32.34=1351.58%2.某资本家的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计算,月产棉纱1万斤。
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5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他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2)资本家本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多少?(1)社会价值也就是产品的最终价值=C+V+M=(60000/5*12+16000)+50*80+50*80* 100%=25000元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2)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政治经济学-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及答案)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一、综合选择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B.价值率小于利润率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A.商品个别价值B.商品生产价格C.商品垄断价格D.商品社会价值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A.平均利润率B.生产价格C.垄断价格D.商品平均价值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B.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商业店员的劳动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B.低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C.相当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D.与产业资本的获利水平无关11.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A.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B.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C.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D.商业雇员的工资12.商业流通费可以区分为两大类:A.生产性的流通费用B.运输费用C.簿记费用D.纯粹流通费用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A.是从职能资本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生息资本B.是高利贷资本C.是货币资本D.是职能资本14.股票价格是:A.股息和利息率的比率B.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C.利息和预付资本的比率D.股息和利息的比率15.借贷利息的本质是: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C.可变资本的特殊转化形式D.预付资本的特殊转化形式16.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17.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是:A.平均利润率的大小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C.剩余价值率的大小D.可变资本量的大小18.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A.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平均利润B.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的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C.农业资本家在租期内投资的利息D.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19.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20.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C.土地好坏的不同D.土地投资的不同2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有两条道路:A.法国式的道路B.英国式的革命道路C.美国式的革命道路D.普鲁士式的改良道路22.土地价格与地租、利息率的关系是:A.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B.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反比C.土地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D.土地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23.资本主义地租的具体形式有: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C.垄断地租D.矿山地租二、名词解释1.成本价格2.平均利润3.商业资本4.商业利润5.借贷资本6.利息7.利息率9.虚拟资本10.级差地租11.绝对地租三、分析判断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个别企业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就会降低,两者成反比。
政经计算题(1)

1.吉林省辽源市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
月工资32。
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生产煤1.88吨,每吨煤售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①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率是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答:①1。
88 ×(22。
65 –14.90)×30 = 437.10 (元)②×100%= 1351.58 %2.1936年,天津东亚毛呢有限公司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0。
40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12磅毛线,每磅售价2元,生产12磅毛线原材料价值为19.2元,工具设备磨损费2。
4元.试计算:①资本家在一个工人身上每天垫支的资本价值是多少?②一个工人每天创造的新价值是多少?③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答:①0.40 + 19.2 + 2.4 = 22 (元)②2 ×12 –(19。
2 + 2。
4) = 2.4 (元)③必要劳动时间:0.40 ÷(2。
4 ÷12 )= 2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12 –2 = 10 (小时)六、计算题1.某资本家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元。
这周按19:1资本有机构成追加资本4万元;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也提高为19:1。
试计算:①原来资本更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排挤了多少工人?②这周增加了就业人口或是减少了就业人口,数量是多少?答:①资本有机构成为9:1时,可变资本是10000元,可雇佣工人人数为10000 ÷50 = 200(人)资本有机构成为19:1时,可变资本是5000元可雇佣工人人数为5000 ÷50 = 100(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排挤工人:200–100 = 100(人)②原预付资本为10万元,追加资本4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19:1,此时可变资本是7000元可雇佣工人人数为7000÷50 = 140(人)200 –140 = 60(人)2.某资本家用20万元投资办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为4:1,剩余价值率为200%;第二年资本家把第一年的剩余价值一半用于积累,一半用于个人消费。
剩余价值率的三个公式例题

剩余价值率的三个公式例题
剩余价值率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衡量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其所获得报酬之间的比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份额以及资本家的利润。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有多个公式,其中最常用的包括以下三个:
公式一: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100%
公式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100%
公式三:剩余价值率= 资本家总收益/ 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付出的全部成本× 100%
下面通过三个例题来演示如何使用这些公式计算剩余价值率:
例题一:某工厂每年的总产值为100万元,可变资本为60万元,不变资本为30万元,剩余价值为10万元。
根据公式一,剩余价值率= (10万元/ 60万元)× 100% = 16.67%。
例题二:一家公司的总收入为200万元,其中利润为60万元,可变资本为80
万元,不变资本为60万元。
根据公式二,剩余价值率= 60万元/ (80万元+ 60万元)× 100% = 37.5%。
例题三: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总价值为500万元,其中利润为100万元,不变资本为200万元。
根据公式三,剩余价值率= 100万元/ (200万元+ 500万元)× 100% = 14.29%。
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到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剩余价值率的大小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分配关系,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一道考研政治题的回答(超额剩余价值的计算)

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详细答题思路题目: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为每个工人生产10公斤棉纱,每公斤价格10元,其中包含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60元,工人每天工资20元,某个企业采用先进管理办法和较好的设备,使每个工人每天能纺纱20公斤,则它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一、首先弄明白“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1、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其次弄清“超额剩余价值”(即:多得到的那部分M)从何而来?1、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而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必然是参差不等的。
但商品不是按照个别价值、而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的。
那些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因此它比其他企业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三、现在开始计算1、由题目已知:每天每个工人生产10公斤棉纱,每公斤价格10元(每公斤棉纱社会价值10元),其中60元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20元是支付给工人每天的工资(V);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新创造的价值为:10公斤*10元/公斤-60元(C)=40元20元支付工人工资(V),20元(40-20=20)是剩余价值(M1)2、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后:能生产20公斤棉纱,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应为:60*(20/10)=120元;新创造的价值依然为40元(20元支付给工人工资,20元是剩余价值);总共120元+40元=160元,每公斤棉纱的个别价值为160元/20公斤=8元。
但棉纱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卖,即按照10元出卖后,20公斤共卖得200元,除了补偿生产资料的价值120元、劳动力价值(工人工资)20元以外,可以得到剩余价值为200元-120元-20元=60元(M2)。
比处于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的资本家多得40元,这40元就构成了超额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B、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与事实上的剥削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2、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的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是逐渐消失的B、能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在资本运动中的不同运动速度5、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利润率B、利息率C、年剩余价值率D、剩余价值率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8、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A、超额剩余价值B、超额利润C、平均利润D、商业利润9、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D、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0、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1、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
这句话表明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B、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C、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自己的劳动积累D、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12、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使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13、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实现的增大属于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积聚D、资本垄断14、资本积聚是通过下列条件实现的A、资本联合B、资本兼并C、资本积累D、市场竞争15、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16、利润率反映了A、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D、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17、利润率与A、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同向变化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反向变化C、剩余价值率成反向变化D、固定资本量成同向变化18、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的价值B、商品的价格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9、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A、企业利润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20、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A、商品价值的形成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D、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c+m转化为生产成本21、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A、超额剩余价值B、超额利润C、平均利润D、相对剩余价值2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商品价格随供求变化以A、商品的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B、商品的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C、垄断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D、成本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23、商业资本执行的职能是A、流通资本的职能B、生产资本的职能C、货币资本的职能D、商品资本的职能24、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A、商品贱买贵卖的差额B、从事商品销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C、商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5、借贷资本所有者在贷出货币资本时A、放弃了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不转让使用权B、转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没有放弃货币资本的所有权C、既放弃了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又转让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D、没有放弃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也不转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26、在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农业资本27、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C、土地的优劣差别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水平28、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的优劣差别B、土地的有限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D、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29、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价格决定于农业生产中的A、社会平均生产条件B、优等地的生产条件C、中等地的生产条件D、劣等地的生产条件30、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则力求签订短期租约,这是为了争夺A、级差地租ⅠB、级差地租ⅡC、平均利润D、绝对地租31、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A.一切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B.所有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不再存在差别C.所有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D.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买卖的顺序不同B、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同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E、流通的目的不同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形成新价值C、创造剩余价值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E、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剩余价值E、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4、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C、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的资本D、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E、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5、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B、为确定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B、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C、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不同而区分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E、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7、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A、使商品数量增加,社会财富增多B、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降低价格C、增加剩余价值总额,使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D、在业工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但生活水平可以改善E、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8、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B、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聚E、资本积聚和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9、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资本集中能增大单个资本,但不能增大社会资本B、资本积聚既能增大单个资本又能增大社会资本C、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大的限制D、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E、资本集中的速度快于资本积聚10、成本价格的形成A、表明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B、揭示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C、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E、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1、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E、生产价格的高低1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同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过程B、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C、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E、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分割的过程13、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是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B、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各部门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相等D、社会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E、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14、商品按照生产价格交换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生产价格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C、生产价格不能完全脱离价值D、按生产价格交换仍是按等量价值交换E、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15、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E、地租16、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的场合有A、劳动力买卖B、资本借贷C、组建股份公司D、赊购赊销E、现货交易17、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有A、土地肥沃程度不同B、土地距离市场远近不同C、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D、土地上基础设施的多少不同E、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土地的稀缺18、土地价格A、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C、是资本化的地租收入D、与地租成正比关系E、与利息率成反比关系19、在平均利润规律作用下,获得平均利润的有A.产业资本家B.商业资本家C.农业资本家D.银行资本家E.借贷资本家20、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是A.银行利润与银行预付资本的比率B.是存款利息和贷款总量的比率C.体现着银行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D.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E.是银行利润与全部存款的比率21、决定市场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银行所吸收存款的数量B.平均利润率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D.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E.利润率的高低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和联系是A.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增殖程度,利润率反映剥削程度B.利润率反映资本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C.剩余价值率一般小于利润率D.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E.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利润高低的因素之一三、真题练习单项选择题: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1999年理科)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1998年文科)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2000年文科)(2001年理科)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物资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2001年文科)A、价值如何增殖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多项选择题:1、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2000年理科)(2002年文科)A、货币资本B、生息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E、商业资本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1996年理科)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E、商品资本3、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A、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磨损B、因自然力作用形成的损耗C、新的、更高效率设备的出现D、同类设备生产成本降低E、使用不当造成的的损失4、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理科)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C、节省预付资本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5、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文科)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C、节省预付资本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消耗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消耗6、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到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单选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B.劳动力成为商品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A.m′=v/mB.m′=m/vC.m′=m/cD.m′=m/(c+v)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B.在流通中产生C.不在流通中产生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二、多选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A.计件工资B.名义工资C.计时工资D.实际工资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商品生产过程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A.不变资本B.商业资本C.可变资本D.生产资本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9.资本主义工资:ABCD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C.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0.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CDA.劳动过程的起点B.价值形成过程的起点C.必要劳动的终点D.劳动者所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的时间终点11.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原因是:ABCDA.机器人是先进的机器B.机器人本身的价值渐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机器人属于不变资本D.机器人要依靠技术人员来操纵三、名词解释1.劳动力商品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4. 超额剩余价值5. 不变资本6. 可变资本7.资本主义工资四、分析判断1.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6.答案:P'=m/(c+v)=200/(200+800)=20%
9、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
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
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
请计算:
(1)m'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是多少?
9.答案:(1)、m=30元×10000件(商品总社会价值)—10000元(固定资本年周转额)—5万元×12/3(流动资本年周转额)=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万元。
m'=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0000元(固定资本周转额)+200000元(流动资本周转额)÷[100000元(固定资本)+50000元(流动资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方法1:由(1)已知M=90000元。
预付可变资本额为30元×200人×3个月=18000元。
M'=90000元/18000元=500%。
计算方法2:M'=m'×n=125%×12/3=500%
11、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
计算:
(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
(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11.答案:(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2)c=22×(8/4)×50=2200(元);v=8×50=400(元);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
(3)m=2×4×50=400(元);m’=400/400=100%
(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总双数=8/4×50=100(双)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15、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
计算:
(1)各部门的所费资本总额
(2)剩余价值总额
(3)利润率
(4)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
(6)生产价格
15.答案:(1)K甲=c+v =100×80%×(1/10)+(100×9/(9+1)-100×80%)+100/(9+1)=8+10+10=28(亿元)
K乙=c+v =100×60%×(1/10)+(100×4/(4+1)-100×60%)+100/(4+1)=6+20+20=46(亿元)
K丙=c+v =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4+30+30=64(亿元) (2)m甲=v甲?m'=10×100%=10(亿元)
m乙=v乙?m'=20×100%=20(亿元)
m丙=v丙?m'=30×100%=30(亿元)
(3)P'甲= m甲/C甲=10/100=10%
P'乙= m乙/C乙=10/100=10%
P'丙= m丙/C丙=10/100=10%
(4)平均利润率= 60/300=20%
(5)P'=100×20%=20(亿元)
(6)生产价格甲= K甲+ 平均利润=28+20=48(亿元)
生产价格乙= K乙+ 平均利润=46+20=66(亿元)
生产价格丙= K丙+ 平均利润=64+20=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