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赏析

合集下载

《北京喜讯到边寨》PPT课件3

《北京喜讯到边寨》PPT课件3
边寨》,请同学们用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或 者唱一唱你所记住的旋律
2
吹起羌笛跳锅庄
导入
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学习过很多少数民族的音乐 作品,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我们学过的作品的名 称,并为大家唱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羌族的歌曲,你们了解羌 族吗?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 “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 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 合,形成华夏族(汉族)。
填词演唱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比较,情 绪和旋律进行有什么不同?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 唱?
完整聆听范唱,轻声跟唱,仔细听范唱与自己演 唱的区别,及时调整。
随老师琴声完整演唱歌曲,注意用声音表现出力 度的变化。
随音乐用锅庄舞的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请一组同学为演唱伴舞。
请同学们课后多练习锅庄舞的舞蹈动作,深入了 解羌族的音乐文化,下课!
小号,俗称小喇叭,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常负责旋律部分或高吭节奏的演
奏,也是铜管乐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
锣鼓是戏剧节奏的支柱。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的
伴奏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 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今天我们欣赏了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
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尾声: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
好。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双簧管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 是出色的独奏乐器,同时
也善于合奏和伴奏。
小提琴(violin)是一种超擦奏管弦得鸣提乐器。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

《北京喜讯到边寨》创作风格探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创作风格探析

52詹 敏:《北京喜讯到边寨》创作风格探析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作曲家郑路极受鼓舞,回想起自己曾经多次到祖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看到当地群众在篝火旁欢歌笑语、载歌载舞的场景,联想到这一喜讯,便创作了《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曲式结构分析该作品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由引子、首部、中部、再现部、尾声五部分构成,为4/4拍民族调式。

引子(1-5):调式为降E 宫,圆号与小提琴的齐奏,犹如北京传来的消息由远及近、一触即发。

首部(6-31):由主题I(6-21)、连接(22-23)、主题II (24-31)组成,主题I 描绘了一幅欢快、活泼的开场舞场面,接着在主题II 中叙述方式由陈述性变为展开型,调性转到降B 宫后又转回降E 宫,犹如一群少女跳着轻快的舞蹈。

中部(32-104):由过渡乐句(32-38)、主题III (39-50)、过渡性乐句变体(51-55)、连接(56-59)、主题IV(60-83)、连接(84)、主题V(85-104)组成,七小节过渡乐句巧妙地把旋律转入极具表现力的弦乐组;通过男孩、女孩的斗舞跳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祖国的赞美,推动着情绪的进一步发展。

连接(105-108小节):密集的节奏造就一种激动的心情,为高潮的出现作铺垫。

再现部(109-117):全曲齐奏,营造一种举国狂欢的场面。

尾声(118-124):在激动中结尾。

二、配器特色分析引子:调式为降E 宫;前三小节F 调圆号以三度叠加先强后弱奏的手法,营造一种山谷回音效果。

小提琴I II 以高八度弱震音手法造就一种紧张感;四五小节乐器以齐奏的极强力度、每拍160的速度演奏,铜管组乐器在编配上采用了夹置法,有利于音色的融合与统一;各组中的低音乐器以二八前后休止交错进行,造就听觉上的一种律动感。

主题I:A 乐段为主题的第一次出现,乐器采用长笛与双簧管等乐器演奏主旋律,低音伴奏乐器使用低音重拍的音型化伴奏织体交替进行。

小号、长号以重音和重音长拍等形式演奏,打破节奏的规整性;主旋律长音衬托以VI 音不完美结尾,短笛、长笛进行伴奏式的节奏填充,反复后使用了卡龙模仿、密接应和等手法使旋律进一步加深印象。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下册第六课曲目。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热烈的节奏,表达了北京喜讯传到边寨的喜悦心情。

歌曲采用了苗族和瑶族的音乐元素,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歌曲的高低音、节奏和旋律变化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苗族和瑶族的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

此外,学生在上册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高、节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苗族和瑶族的音乐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学会演唱《北京喜讯到边寨》,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如苗族和瑶族的特色音阶、装饰音等。

2.重点:学会歌曲的演唱,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模仿、练习、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学习演唱。

2.利用多媒体课件、乐器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介绍歌曲的背景、苗族和瑶族的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3.示范: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

4.练习:分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5.合作: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展示:各组展示演唱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目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升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水平。

教学重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

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个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郑路——北京人。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

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

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体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

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2023-11-08
目 录
• 背景介绍 • 曲式分析 • 歌词内容与情感表达 • 音乐风格与特色 • 作品评价与影响 • 结论与启示01背景Fra bibliotek绍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作品创作于1975年,当时中国正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受到冲 击,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渴望并没有减退。
要点二
独特性
作品中的“飞歌”和“阿诗玛”等民族元素与现代音 乐元素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使作品在同 类作品中独树一帜。
05
作品评价与影响
作品评价与反馈
01
02
03
音乐旋律优美
该作品旋律优美,富有感 染力,能够深入人心。
表达情感真挚
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对新时代的喜 悦,情感真挚而热烈。
对未来创作的启示与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创作中,可以借鉴传统 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 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 现代感和时代性。
多元化发展
可以尝试将不同文化、不 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在 一起,创作出更多元化、 包容性的作品。
坚持创新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 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 现形式,推动中国音乐的 创新和发展。
VS
灵感来源
作者深入边寨,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淳朴 、热情和活力,从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02
曲式分析
曲式结构
奏鸣曲式
该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结构,通 常用于表现较为复杂和大型的音 乐作品。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 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
部分组成。
主题与副题
在奏鸣曲式中,主题和副题是两 个核心的音乐素材,它们在呈示 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中反复出现

北京喜讯到边寨课后反思

北京喜讯到边寨课后反思

北京喜讯到边寨课后反思《北京喜讯到边寨课后反思》(一)嘿,亲爱的朋友们!刚上完《北京喜讯到边寨》这堂课,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感慨万千!这堂课一开始,同学们的积极性就特别高,一双双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我心里可美啦,想着这堂课肯定能顺顺利利的。

在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的眼神有点迷茫,哎呀,我当时就知道,可能是我讲得有点复杂啦。

下次一定得用更简单、更有趣的方式来解释,让每个同学都能轻松听懂。

播放音乐的时候,那欢快的旋律一出来,好多同学都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可我也注意到,有几个同学似乎没有完全沉浸进去,是不是我没有引导好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小组讨论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感受,不过有的小组讨论得有点偏题了,我还得加强引导,让讨论更有针对性。

最让我开心的是,到了表演环节,同学们都大胆地展示自己,虽然动作不是那么标准,但是那份热情和投入,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这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要更关注每个同学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还要多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不过总的来说,同学们的表现还是很棒的,我也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带来更精彩的音乐课堂!《北京喜讯到边寨课后反思》(二)哈喽呀,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和你们聊聊《北京喜讯到边寨》这堂课的课后反思。

这堂课啊,就像一场热闹的音乐派对,有欢笑,也有小遗憾。

一上课,我就被同学们的热情点燃了,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让我瞬间充满了能量。

可是在讲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时,我讲得太投入,没注意到有些同学已经有点不耐烦了,看来我得学会控制节奏,不能一股脑儿地把知识灌给他们。

音乐响起的时候,那欢快的节奏本应该让大家都嗨起来的,但是有几个同学却显得有点心不在焉。

我在想,是不是我没有把音乐的感染力传递到位,还是他们本身对这种风格不太感兴趣呢?这让我有点小失落。

分组活动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同学们叽叽喳喳的,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北京喜讯到边寨》PPT课件

《北京喜讯到边寨》PPT课件

全曲共有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作品为多段体结构,音乐素材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乐曲的引子由圆号模仿牛角号奏出粗犷辽阔的旋律。仿佛北京喜讯的电波,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山寨的千家万户。
二、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由:器乐曲《民族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谢谢欣赏!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这是第四主题。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情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三、分段欣赏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第二段:姑娘们纵情的跳着轻盈、欢乐的舞蹈,脚脖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 .
一、作品介绍
这部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 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 “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北京喜讯传边寨》赏析-最新文档

《北京喜讯传边寨》赏析-最新文档

《北京喜讯传边寨》赏析《北京喜讯传边寨》,创作于六十年代末文革期间,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郑路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

当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所以,确切地讲,“北京喜讯”指的就是“粉碎四人帮”这一消息。

《北京喜讯传边寨》这一作品,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云南苗族和彝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豪情。

今天我们再次来欣赏它,用心去欣赏,用情去体会,仍可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乐曲整体说明《北京喜讯传边寨》常常作为外国交响乐团访华的乐曲,可见此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乐曲的主题音乐就是模仿苗族芦笙的演奏风格,原曲先后七次转调,很好地发挥了交响乐的写作手法。

《北京喜讯传边寨》充满神彩,音响画面鲜明而活泼,朴实中独显魅力;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乐曲的精彩之处是2分40秒的主旋律转调,以及长号维妙维肖奏出的模仿牛角号声,从而塑造了一道少数民族性情率直,风貌于天然的风土人情。

二、乐曲结构分析《北京喜讯传边寨》全曲由四个具有鲜明舞蹈特征风格统一的主题组成,是一首热烈奔放的舞曲。

音乐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赋与了作品鲜明的个性。

乐曲的主体部分采用降E大调,4/4拍,结构比较自由,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

曲式结构也可视为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乐曲曲调新颖,节奏明快,通过运用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使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不同音乐主题情绪上的差异乐曲开始,在小提琴连续高音区震音的背景上,用圆号开管音出声,后以塞管音奏出模拟“牛角号”的引子。

引子好像在森林山谷中的回响,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一幅山寨传来了来自北京的喜讯电波,然后山谷中传出了小伙子们用牛角传递喜讯的号角声,继而传遍了千家万户,人民听到欣喜若狂,跳起了欢庆胜利的舞蹈,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赏析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
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 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
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
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
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
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
是Hale Waihona Puke 四主题。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
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