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合集下载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 Downing PE. Jiang Y. Shuman M. Kanwisher N. 2001. A cortical area selective for visual processing of the human body. Science. 293:24703
2. 知觉信息流
• 信息流(information stream) • 自上而下信息流与自下而上信息流 • 循环信息流(recurrent stream) • 串行(serial processing) • 并行(pararall processing)
2.1 底顶加工的信息流
• 2.1.1 初级知觉通路 皮层下通路:神经节C→LGN中的NC →V1(M、P、K通路) 皮层通路:V1 →V2(MD、BD、ID通路)
2.1 底顶加工的信息流
• 2.1.2 高级知觉通路 背侧通路:V1 →V2、V3 →MT 腹侧通路:V1 →V2、 V3 →IT
Dorsal and Ventral Visual Pathways
• 精神盲(psychic blindness)现象:颞下回
1.2.2 多模式感知细胞
• 还见于:颞上沟、顶叶5,7区、额叶8,9, 46区
1.2.3 特异性知觉区
• 四个知觉区
LOC(lateral occipital complex)
Z.Kourtzi分离形状和轮廓特征的 fMRI实验
FFA (fusiform face area)
返回
自上而下的知觉加工
自上而下的知觉加工模式将知觉者的 期望整合到关于如何解释感觉信息的模型 中去。对于变化盲的最近研究提示:人们 对于日常视觉信息的加工仅仅限于概要水 平,而忽略了许多细节。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数据驱动加工; 2.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加工; 3. 根据感觉信息的多少,两种加工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






工 ( 概 念 驱 动 )
自 下 而 上 的 加 工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所致。
不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还是偏蓝的光下,我们总是把苹果看成红 色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二)单眼线索
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它以视 觉所反应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包括: 物体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
戴镜后的头三天,网像颠倒,伸手取物时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反。三 天后,他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第四天,两手能做正确的知 觉选择;第五天,能在房间从容散步;第七天,能欣赏散步途中景色。
这说明,经过学习和适应,视觉和触觉、前庭觉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空间定向能力得以恢复。
等到第八天,他摘下反转镜,这时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上下、左右颠倒 了。几个钟头后,空间定向恢复正常。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普通心理学 知觉 大纲

普通心理学 知觉 大纲

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1.觉察:发现物体的存在知觉过程 2.分辨: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其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 感知觉的关系3.确认:人们利用已知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对象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加工即为自下而上的加工,亦称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加工方式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加工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及自上而下的加工,1.视知觉2.听知觉感觉器官 3.触知觉4.嗅知觉知觉的 5.味知觉种类 1.空间知觉认识事物 2.时间只觉知 的特性 3.运动知觉觉1.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选择性的把少数事物当 知觉的对象 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与背景 2.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 分离出来的规律知觉的 3.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换,而且相互依赖 特性,互相依存的,个别部分综合成知觉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1.理解帮助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理解在知觉中 2.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的作用 3.理解能够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特性 界定: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 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界定: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了形状、大小、深度与距离,方位与定向知1.对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自动的) 觉 空间主观轮廓 (轮廓不仅受其他物 知觉轮廓 体轮廓的影响,还受客观轮廓 时间的影响 轮廓与图形 1.邻近性图形的组成 2.相似性原则 3.对称性4.良好连续性形状 5.共同命运知觉 6.封闭性7.线条朝向8.简单性原则2.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3.眼动与形状知觉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物体大小=网像大小x距离(a=A/D)2.物体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知觉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的1.调节肌肉线索2.幅合1.对象重叠2.线条透视深度知觉和单眼线索3.空气透视空间距离知觉 4.相对高度知觉 5.纹理梯度知 6.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觉双眼线索界定: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1.来自身体两侧的声源最易分辨方向定位听觉的方向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最易混淆定位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重点为顶点作圆锥,从圆锥各面上的点发出的声音最易混淆视觉的方向定位定义:我们知觉到的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1.对时间的分辨四种 2.时间确认形式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知觉 4.时间预测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不同于空间知觉与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有紧密联系的关系 3.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杜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或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他的发生和广大脑区紧密相连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时间知觉 2.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的各种依据借助计时工具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最差影响时间知觉 2.一定时间内时间发生的数量和性质的各种因素 3.兴趣和情绪界定:物体的运动特性知觉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网像运动系统生理基础知头眼运动系统觉 1.真正运动1.动景运动运动知觉种类 2.诱发运动缪勒—莱耶错觉似动 3.自主运动潘卓错觉4.垂直水平错觉加斯特罗错觉多尔波夫错觉月亮错觉界定:知觉不能准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种种歪曲。

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视觉工作记忆机制

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视觉工作记忆机制

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视觉工作记忆机制摘要通过像联系,相近或相似等原理将多种特征组合成单一表现可以使视觉工作记忆有限的容量扩大化。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得知视觉工作记忆是怎样通过研究关联线索和相近的线索是如何在既不是单独使用又不是在另一个组合线索出现时使用的情况下组成信息的。

此外,我们还研究在一个线索上的另一个线索是否是受意志控制的。

被试需要记住呈现的没有组织线索的客体,只有关联线索的客体,只有相近线索的客体,或者关联性和相近线索都有的客体。

我们发现尽管在两个线索在相互竞争的时候关联性线索可能趋于主导地位,可是它可能关联性线索和相近性线索两个都不使用。

然而,根据任务目标的情况,如果两种线索都存在的时候,他可能关联性和相似性线索都不使用。

引言视觉工作记忆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几秒,Zhang&Luck, 2009)内可以回忆少量的信息(三四个单元,Luck&Vogel,1997)。

为了扩大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一些特征(比如,红色,圆圈)会被搜集到一起组成一个单元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Luck&Vogel,1997)。

这些特征的组合可以通过多种感知组合的原则来实现,比如,关联性原则((Luck&Vogel,1997;Xu,2006),相似性原则(Woodman,Vecera,&Luck,2003),特征相似原则(Peterson&Berryhill,2013)等。

但是,当两个线索相互竞争的时候视觉工作记忆是如何组织或者什么范围的机制是受自下而上加工控制的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假设一些线索可能在其他线索上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于知觉线索的相对强度。

但是它可能会根据任务目标的强度在组织策略间灵活的转换。

如果两个知觉可以允许知觉地组合情况下,尤其是如果在统一的视觉特性的关系结果,比如,像有关联的的颜色或纹理的的情况下,关联线索是个很有力的线索((Palmer & Rock, 1994; Watson & Kramer, 1999)。

知觉的加工机制

知觉的加工机制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通过第六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地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

例如,一个复杂的听觉刺激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调查过居住在刚果枝叶茂密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描述过下面的一个实例: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请看图7-1b并回答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左半部是三齿,是一个三齿叉?不像,因为右半部是两齿的。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温馨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

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

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

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

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最新-中学生《普通心理学》知觉的规律 精品

最新-中学生《普通心理学》知觉的规律 精品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规律一、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

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

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

如图3-5左图所示,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

如图3-5右图所示,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易知觉为一个少女。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把对象从背影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三种条件。

(1)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3)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论文《浅谈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有许多分支,除普通心理学外,还有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医学心学理等.每一分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生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相互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在近代心理学史上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充分占有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成果,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①感觉与知觉;②学习与记忆;③思维与言语;④情感与意志,⑤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正常成人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

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
温馨
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

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

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

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

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
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捕获对揭示两种控制过程一一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当前对注意捕获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大类的实验范式:线索化范式与视觉搜索范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控制的关系:注意捕获是否涉及注意的空间转移;刺激的显著性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范式对注意捕获的影响。

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一种视觉刺激能绝对的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之外来捕获注意,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注意捕获被默认为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但这个自动化的过程可以被内源性的调节所抑制或者易化。

知觉的信息加工理论:
外部刺激或信息经由感觉器官进入人的大脑,大脑根据感觉材料的性质及贮存在记忆中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形成印象或知觉。

那么,大脑又是如何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呢?
数据驱动加工与概念驱动加工:
现代心理学认为,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

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总体上说,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信息的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和期待。

知觉就是在这些假设、期待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人的大脑对外部信息的知觉,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数据驱动的加工和概念驱动的加工。

数据驱动的加工又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它是指知觉加工开始于外部刺激,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例如,当看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诸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再结合起来形成单词。

在这种形式的加工过程中,信息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流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的,或者说,加工是从较低水平迈向较高水平的。

由于较高阶段依赖较低阶段输入信息,所以,这种加工特别强调外界刺激的作用,强调外部输入信息对加工过程的驱动。

同时,较低阶段加工后的信息交由较高阶段进一步加工和处理,较低阶段如何输入信息似乎并不受后续阶段的影响。

与数据驱动的加工不同,概念驱动的加工或称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

在输入有关外部信息之后,人脑即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待与假设。

这种期待、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每一阶段,同时也影响着加工的程度和水平。

这种形式的加工,强调的是较高阶段的加工制约着较低阶段的加工,强调人的原有知识和已有概念对组织、解释新的输入信息的影响。

现在一般都承认,知觉过程中既有数据驱动的加工,又有概念驱动的加工。

因为如果只有前者,加工负担必将太重,甚至使人无法承担;同样,如果只有后者,没有刺激的作用,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只能是幻觉。

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同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形式也可能有不同的侧重,即在有的情况下更依赖于数据驱动的加工,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概念驱动的加工。

关于这两种加工形式及其联系,目前仍有不少细节没有弄清楚。

例如,现在一般设想,数据驱动的加工和概念驱动的加工似乎是同时进行的,但也不排除两者在启动时间上存在先后。

在概念驱动的加工中,人的期望、假设可能在开始时是一般的、粗略的,但随着更多的刺激信息的获得,期望可能会变得更加具体。

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

知觉研究的早期理论有赫姆霍兹的无意识推理,和格式塔学
派的完形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吉布森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的生态光学理论,强调环境对知觉的作用。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知觉适应。

整体性是指我们对物体整体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

恒常性是指尽管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刺激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所知觉到的物体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意义性是我们对事物的知觉通常是和我们赋予它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

选择性是我们在观察两歧图形时常常会在不同的两个图形知觉中来回转换,这说明知觉过程中存在着竞争。

知觉适应是指在刺激输入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调整知觉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知觉如何把各个元素整合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学派提出了几条知觉组织的规律:相邻律、相似律和共同命运原则。

现在的心理学认为知觉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一起作用的结果。

而吉布森提出直接知觉的观点,认为环境对知觉起绝对的支配作用。

知觉的研究通常和错觉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心理学经常通过研究一种机制失效的情况来研究这种机制的规律。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觉是信息的深入加工。

现在的趋势是把感觉和知觉放在一切论述,统称为感知觉。

把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感觉、组织、知觉与辨认三个阶段。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刺激物一旦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失,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

其次,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

最后,知觉则要借助过去发经验,知觉过程中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与,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整。

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
温馨
2011年11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