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乐曲赏析
《雨打芭蕉》音乐赏析

知识文库 第24期《雨打芭蕉》音乐赏析代晶晶1 乐曲简介《雨打芭蕉》是广东民乐的一首经典性的代表作品,起源于粤语地区,属于广东音乐派别。
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雨水滴落在摇曳生姿的芭蕉叶上的动人声响,用活泼流畅、清新质朴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雨打芭蕉的喜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乐曲表现的内容据陈俊英解题说:“广东古曲之一,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早期的优秀曲目之一,乐曲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
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处理,使之形象生动,音乐优美动人。
它主要流传于三角洲一带,不仅在全国广为流传,在世界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乐器的使用上,更突出了以流畅、自然、活泼为主要的广东音乐特点。
2 曲式分析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中受群众喜爱的乐曲之一,它的旋律优美流畅,标题形象显明,乐曲结构紧凑。
以五声为骨干,加四七两个偏音,很有地方特点。
自问世以来有不同风格的演3 内涵分析音乐作品的内涵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除了乐曲本身之外,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文化艺术等。
从乐曲本身来看,《雨打芭蕉》无疑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上乘之作,其充分利用音乐特性,准确表达了“雨打芭蕉”这一情境,更进一步延伸渗透了“雨打芭蕉”的情感与深意。
在秉持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风格的同时,《雨打芭蕉》更融入了传统广东音乐少有的人生喟叹和哲理深思,使其在广东传统音乐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更具内涵。
从时代背景来看,《雨打芭蕉》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为坎坷的经历。
早在20世纪10年代,《雨打芭蕉》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并在之后被各音乐人进行不断改编,乐曲在艺术形式上才逐渐臻于成熟与完善。
在建国后,《雨打芭蕉》就成为了广东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作。
不过在十年动乱期间,受政治因素影响《雨打芭蕉》一度被易名为《蕉林喜雨》,不过好在之后得以纠正,才让这一经典音乐作品能够以最正确也最适合它的形式呈现,表达对风雨交加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期盼。
春江花月夜的民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的民乐赏析春江花月夜的民乐赏析导语:在这春天里,梨花开着淡白色的花朵,柳枝呈现出深青的颜色,这真是柳絮飘飞,满城花开的时节呀。
东面栅栏边一树梨花开得那般的雪白,引发了我无限的惆怅之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春江花月夜的民乐赏析,欢迎借鉴!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一作:落花)民乐赏析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以你熟悉的一首中国民乐为例分析

以你熟悉的一首中国民乐为例分析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
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
水光云影奇诡变幻。
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艺术享受。
此曲深具江南丝竹点,婉转深幽,流畅多变,极具诗情画意。
曾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最富盛名的中国传统音乐。
乐曲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变奏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长卷山水画,使人听后心旷神怡。
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1、引子+江楼钟鼓。
乐曲第一段为节奏自由的散板,兼具引子功能。
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模仿江边楼上由远及近的阵阵鼓声。
而箫和筝紧接着奏出轻微的波音,犹如江面上传来的鼓声的回响。
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
继而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
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句尾大鼓滚奏音型意味深远。
这一段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以后各段旋律就是以这段旋律为基础进行“换头合尾”式的变奏,也就是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进行变奏或引进新的意境(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合尾)。
乐曲的各个段落都是通过它的变形、发展、溶化而成的。
2、月上东山。
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
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
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
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
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3、风回曲水。
此段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赏析

10.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何占豪陈钢
《梁祝》是以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事故较有代表性的 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
百万书库 百万工具 期刊杂志 有声读物 菩提心者 国宝档案
百万图库 主题模块 百家讲坛 动态素材 博客制作 百年中国
百万音乐 立地书厨 英语拼音 幽默大全 精品主题 书法长廊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遗产非常丰富从上千首民乐中选出二十首候选曲目难免会出现不能囊括各个地区各种风格的曲目的情况而且在挑选时主办者还考虑到了以后要将部分曲目制作成动画片故事性强的曲目会比较容易表现太抽象的曲目则因不好表现而被割舍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赏析
动态 - 香儿 - xianger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赏析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遗产非常丰富,从上千首民乐中选出二十首候选曲目, 难免会出现不能囊括各个地区各种风格的曲目的情况,而且在挑选时主办者还考虑到了以后要将 部分曲目制作成动画片,故事性强的曲目会比较容易表现,太抽象的曲目则因不好表现而被割 舍。而评委则主要由北京音协的成员组成。 十大民乐简介: 1.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彭修文改编 《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中国传统乐曲的一种曲体,旋律 优美刚劲,清秀高雅。
6.彩云追月(民乐合奏)任光曲彭修文改编 乐曲集中了广东音乐特色,以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形象地描 绘了南国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
7.不屈的苏武(二胡协奏)彭修文曲 乐曲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乐曲以二胡协奏的形式通过风雪孤忠,思汉怀乡,执节荣归三个乐 章表现了苏武热爱祖国的坚贞诚挚的情怀。 8.交响诗《流水操》(民乐合奏)彭修文曲
2.月儿高(民乐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编 原为一首琵琶曲,乐曲描述了祖国山河美丽壮阔的夜色,借以抒发热爱祖国的激情。
浅谈乐曲《凤凰于飞》的音乐表现

浅谈乐曲《凤凰于飞》的音乐表现
《凤凰于飞》是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由作曲家秦立巍创作,曲调婉转优美,音乐结构层次分明,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首先,乐曲的开场通过女高音的尖音来刻画出凤凰的飞翔形态,乐音高亢、富有感染力,寓意着凤凰神秘的外表,强调了神鸟的高贵性格。
其次,曲中的主旋律旋律运用了大量具有东方色彩的音阶和情感元素,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对于生命和自由的表达,充满了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凝聚。
再次,乐曲中加入了大量的器乐独奏,如小提琴独奏、古箏独奏等,强调了民族音乐特色,表达了中国音乐中的内敛与外显、柔美与刚烈之美。
最后,曲子的结尾部分,通过小跳音与快速的乐句来营造出开拓者挑战极限、不屈不挠的音乐画面,使得全曲形成高潮迭起、情感震撼的效果。
综上所述,乐曲《凤凰于飞》是一首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通过曲调和音乐结构的精妙组合,将中国民族文化灵魂融入乐曲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震撼。
民乐合奏《瑶族舞曲》鉴赏

民乐合奏《瑶族舞曲》鉴赏一、民族器乐作品《瑶族舞曲》《瑶族舞曲》是一首诞生于上个世纪的民族器乐合奏曲,由彭修文根据西洋管弦乐原版改编而来,作品发挥了民族器乐个性鲜明、色彩丰富的优势,极具民族风格。
同时,由于作品在配器上的精心铺排,使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直至现在,还有许多民族乐队都会将本首作品作为演出的保留曲目。
《瑶族舞曲》通过对一个节日歌舞场面的刻意描绘,表现了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瑶族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二、《瑶族舞曲》赏析《瑶族舞曲》的一开始由低音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轻轻的演奏出一个简短的引子,渲染出一派宁静安逸的氛围。
仿佛来到了夜幕降临、皓月初生的时候,瑶族的同胞身穿节日的盛装,敲击着长鼓,络绎不绝的四方赶来参加盛会,他们聚在一起尽情舞蹈,度过一个欢乐的节日夜晚。
随后来到了作品的第一个部分,在拉弦乐器轻柔的和声衬托下,高胡通过其独特且纤细的音色,以独奏的形式展现出柔美舒缓的主题旋律,宛如一位身材苗条、面容娇美的瑶族少女,面对着柔和的月光翩翩起舞。
而伴随着主题的呈现,音乐的情绪逐渐高涨,紧接着中音笙在中音区使用浑厚的音色,奏出根据主题衍变出热情奔放的旋律,随后这一旋律又由管弦乐声部轮番演奏,两个声部之间的碰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个部分结束后,乐曲来到了第二个部分,这一部分的调式跟节拍都产生了变化。
开始部分的旋律富有歌唱性,到了中间部分则是由笙吹奏出轻快活泼的旋律,加上竹笛的节奏点缀,加强了作品的律动性。
第二部分在情境上,仿佛是一对年轻的瑶族男女,用他们民族的歌舞形式来互诉衷肠,淳朴的爱情加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使他们的脸上都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整个第二部分在调式、速度以及情境上都与第一部分截然不同,因此也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对比,不过旋律的核心两者却基本形同,因此乐曲的音乐风格也保持了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主题回归后歌曲的氛围感越来越强烈,情感也变得越来越奔放,仿佛大家都在纵情的歌唱、舞蹈。
中国民乐乐曲赏析

6.乐曲曲名《春节序曲》
作者:李焕之
速度:快板 节拍:2/4 演奏形式:管弦乐合奏 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情绪:乐曲旋律欢快活泼、
热烈地。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 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 载歌载舞的场面。
作者:山东民间乐曲 速度:中速 节拍:2/4 演奏形式:唢呐独奏 主奏乐器:唢呐 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情绪:旋律优美、热情欢快。 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 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4.乐曲曲名《十面埋伏》
作者:古曲
速度:中速 节拍:散拍子或自由拍子 演奏形式:琵琶独奏 主奏乐器:琵琶
2.乐曲曲名《姑苏行》
作者:江先渭 速度:缓慢 节拍:4/4 演奏形式:笛子独奏 主奏乐器:笛子 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情绪:乐曲旋律优美、缓慢、抒 情地。是一首江南风格的乐曲,以声悦人、以情感 人。旋律质朴平直,增添了游人意犹未尽、依依不 舍的情趣,感人至深。
3.乐曲曲名《百鸟朝凤》源自 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情绪:旋律流畅、乐曲气
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乐曲内容壮丽 辉煌、风格雄伟奇特。
5.乐曲曲名《光明行》
作者:刘天华【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 琵琶演奏家。】 速度:中速偏快 节拍:2/4 演奏形式:二胡独奏 主奏乐器:二胡 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情绪:旋律流畅、优美活泼欢快。 乐曲以振奋、激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表达了人们追 求光明、渴望社会进步的决心。乐曲旋律铿锵有力、 气势雄壮豪迈、富余激情。
中国民乐乐曲赏析
政通学校中学 李爱军
1.乐曲曲名《扬鞭催马运粮忙》
作者:魏显忠 速度:欢快 节拍:2/4 演奏形式:笛子独奏 主奏乐器:笛子 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情绪:乐曲旋律欢快活泼、曲调 悠扬,它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的农民驾 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 景,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百鸟朝凤赏析与价绍

《百鸟朝凤》:音乐的盛典一、引言《百鸟朝凤》是一首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民乐作品。
这首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演奏技巧,以及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鉴赏,带领读者领略其艺术的魅力。
二、作品背景《百鸟朝凤》是一首流传于中国的民间乐曲,主要以唢呐为演奏乐器。
唢呐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这首曲子通过唢呐的演奏,模拟出百鸟的鸣叫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首曲子常常被用于乡村的婚丧嫁娶等场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音乐结构《百鸟朝凤》采用了循环结构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变奏和调性的转换,将音乐推向高潮。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整首曲子既有统一性,又有丰富的变化性。
每一次的循环都有新的元素加入,让人回味无穷。
这种结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注重旋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四、旋律特点《百鸟朝凤》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通过装饰音、颤音等技巧,模拟出了百鸟的鸣叫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种模拟自然的音乐表现手法,既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又体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旋律中充满了跳跃和活泼的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五、演奏技巧《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也是其精彩之处。
唢呐的演奏者需要通过气息的控制、口型的调整以及手指的灵活运用,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曲子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对演奏技巧的高要求,使得这首曲子在演奏上充满了挑战性。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和意境,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如滑音、颤音等,来表现出曲子中的不同情感和意境。
这种对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
六、文化内涵《百鸟朝凤》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这首曲子通过模拟百鸟的鸣叫声,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乐曲赏析《喜相逢》喜相逢是冯子存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
其原曲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
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该曲共四段,用到了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A段由两个主题(a,b)构成,a的素材富于诉说性,亲切委婉;b的素材与a构成对比,节奏鲜明,在a和b的素材中,音乐的发展手法多用变化重复。
曲首采用散拍作为开始,前六小节速度很慢,节奏较自由,流畅舒展,优美如歌。
在曲首还加入了夸张的滑音技巧,表现亲人之间告别难舍难分的情绪,可以想象出乡亲们握手依依惜别的那种朴实之情。
而极慢的速度展开的旋律,表现出来了亲人之间互相诉说,亲切委婉。
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节的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腹震音,体现了亲人理别时难舍难分而略带梗咽的激动之情。
在第十九,二十小节里,两个加花壹色的低音“xi”,而且用无限延长的标记出现,更加生动的描绘了亲人之间久久舍不得离去的场景。
紧接着的第一次变奏是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
这个时候乐曲曲调优美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为后面的乐曲发展作出铺垫。
在第二次变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百七十六拍这一很快的速度。
乐曲的第二次变奏中,在第63小节出现了雀跃的节奏型。
在第66小节出现代表情感欢快的三吐。
这一速度进一步加快和三吐的应由,加之雀跃的节奏型之后重复出现,使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在75小节,在演奏的时候速度要再一次小小的提升,表现出亲人见面后的诉说键入深处。
最后一段,是在前两次变奏之后的再一次变奏,速度要求更快,气氛更为热烈。
固定音型的穿插进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乐曲到达情感的顶峰。
整个乐曲通过及其传统的、夸张的演奏技法,变化丰富的节奏与速度,“吐音”、“滑音”、“跺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充分的表现出了北方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鹧鸪飞》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固凡编写的《中国雅乐集》,该书所载《鹧鸪飞》的解题是:“箫,小工调。
本曲不宜用贰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
”但是以后此曲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形式在江南流行开来,用笛子演奏的版本反而成为此种名曲。
该曲历经多位民族音乐大师的改编,其中尤以陆春龄先生和赵松庭先生改编的版本为佼佼者,陆春龄先生改编的版本更是被誉为笛子十大名曲之一。
陆春龄版曲子的引子部分是由四个极其简单的长音音符组成。
陆春龄在演奏这四个音符时,着重抓住了音乐的形象性。
夸奖地运用了打音、气颤音、半音孔、虚指等技巧,再结合气息的强弱变化,通过音符的八度特殊处理,向人们勾勒了一幅淡雅的鹧鸪飞翔图。
随着那轻盈、飘忽的音符的起落,听众仿佛看到了一只只鹧鸪在眼前时远时近,时高时低地翱翔。
使乐曲在简单中蕴含着神奇,一开始便抓住了听众。
乐曲接下来的慢板,似乎和其它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同小异,实则中间包含了很多韵味。
在几个看似平淡的音符组合下,充分表现了经过压抑之后人民的心情,对于幸福生活的即将到来充满了向往与激动。
乐曲以4/4拍记谱,但如果象吹其他江南丝竹那样,一拍一拍地将音符规矩地完成,那就大煞风景了。
它在拍子上追求一定的自由度。
在音符越少的地方,它的速度越慢,时值越长。
在音符越密集的地方,它的速度越快,时值越短,有时甚至是一带而过。
陆春龄在吹奏的时叁候,音头音尾的起落变化多端。
他用民间的手法夸张地强调了江南丝竹中的颤、赠、叠、打技巧,并且都是抢在强拍前换气,使听众感觉这个曲子吹得比较“冲”,而没有一般江南丝竹曲目的那样平稳。
其实,这正是陆春龄的独到之处。
平淡的音符,不平淡的处理,“文曲武吹”,使人感觉如同一座待喷发的火山,表面上是平静的,实则内部岩浆涌动,好似饱含沧桑的人民的激动情绪——对幸福生活的那种浓烈的渴望与向往,随时都会一喷。
原曲到慢板处结束,但作者在改编时根据慢板的主题,变奏加花后成为一段快板紧结在慢板之后。
快板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慢板、快板之间用一段渐快衔接,进入快板之后,中间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长句。
整个快板为平稳进行,没有音符之间的大跳。
快板部分强调手指的灵活运用,在气息与手指的配合下,乐曲一泻千里,使压抑后得到解脱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快板段的增加,使乐曲更完整,克服了传统曲目的一段拖下来的弊病。
乐曲有一个短小的尾声。
快板渐慢后全曲落在“角”音的长音上,并且运用了和引子相同的处理技法,与引子首尾呼应,仿佛那鹧鸪扶摇而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全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旋律舒展流畅而具有诗意和神韵,充分地发挥了曲笛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
它虚实结合,以情写景,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赵松庭版肆赵松庭先生先生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白的诗作《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
吴败越胜,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诗中揭示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感叹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
赵松庭先生的《鹧鸪飞》正是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启示,因此,带有些许伤感和失意,并夹杂着幽怨的情绪,全曲在继承江南丝竹的基础上融合了昆曲元素,使乐曲更为典雅和婉约《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原为安徽省凤阳县的民间唢呐传统曲目。
原在民间流传的《百鸟朝凤》,乐曲结构松散,没有高潮,即兴发挥时,公鸡啼晓、母鸡生蛋,甚至连小孩的哭叫声等都随意加入。
经过唢呐艺术一代宗师刘凤鸣先生加工改造后,一举成名。
当《百鸟朝凤》被选为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时,经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进行加工,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后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伍银质奖。
七十年代,在任同样演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呈现百鸟齐鸣意境的引子,以加强音乐性,还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完整。
经任同祥加工的《百鸟朝凤》,由舒展的慢板乐、稍快的快板乐、鸟叫(四段)、华彩乐句和快速尾声组成。
乐曲开始,唢呐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其中排比性的短小乐句和悠长的乐句,如同对歌一样交替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前奏之后,唢呐先吹出一段热情欢快的旋律,渲染出热闹的气氛,而后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奏出百鸟鸣叫的段落,全曲正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鸣叫两个乐段作基础,进行循环变化、反复再现,前后总共反复再现六次。
百鸟鸣叫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把百鸟啼鸣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一幅百鸟闹春图和大自然万物争荣的繁茂景象。
唢呐是耗气量很大的吹管乐器,在《百鸟朝凤》的华彩乐句段落,唢呐在高音区内快速双吐演奏和幅度循环换气方法,把乐曲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华彩乐句中频频出现的长音,奔腾激荡,一泻千里,听众听不出演奏者的悄悄换气,以为是不透气的一气呵成。
高潮过后是快速的尾声,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热烈景象。
乐曲在高亢迅捷的演奏中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陆《凤凰展翅》笙,古老的中国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胡天泉和董洪德于1956年合作的《凤凰展翅》,是建国以来第一首创作的笙独奏曲。
乐曲描绘了我国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迎着雨后彩虹展翅欲飞的美妙意境。
乐曲采用山西民间音调为素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形象鲜明,表现手法简炼,富于生动、含蓄的艺术效果。
引子先由伴奏乐队奏出自由、恬静的旋律。
接着笙以强有力三连音音型开始,接着用呼舌技法吹奏颤动的长音,犹如凤凰嗖嗖地抖动着美丽的羽毛,振翅欲飞。
第一段由D调转入G调,旋律如歌,优美动人。
用“嘟打噜”技法演奏递降的短小音型,犹如凤凰引吭高歌。
第二段速度由慢渐快,轻盈欢快,恰如凤凰翩翩起舞,第三段又转入A调,运用民间器乐曲展开性的“穗子”段落常用的创作技法,围绕中心音(商音re)旋转的曲调,并通过句幅的紧缩,使音乐不断增长向前推进的动力,最后以“呼舌”技法吹出宽广昂扬的长音,勾划出凤凰展翅翱翔天空的形象。
柒胡天泉创造的“呼舌”技法在演奏时多次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凤凰展翅的音乐形象。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
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捌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结构分析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
引子部分引子(1~2小节)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
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
乔建中先生认为:“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
”“这是引子,就这么一句。
但是这个引子我觉得它是所有我们听到的民间音乐作品里边,应该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段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